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2022级考古学研究生塘北遗址田野考古实习 圆满收官
关注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及时掌握动态信息,了解文信学院最新动态!
田野考古实习是考古专业中最为关键的专业必修课。今年9月起,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正式启动了田野考古专业实习。截至目前,学院13名本硕学生已经顺利结束了苏州市吴中区塘北遗址的田野考古实习。
金秋九月,晨光熹微,朝露日升,13名本硕学生怀揣着对田野的憧憬,踏上了塘北田野实习之旅。从枫叶红时到孟春岁始,四个多月来,完成了田野考古发掘和室内资料整理工作,在此过程中同学们收获颇丰。刮面、区分土质土色、划线、辨识并发掘遗迹,摄影、拉基线、测量、绘图、撰写文字记录,同学们奋楫笃行,臻于至善,踏向沃野,涉过流水,方于高山之巅,见大河奔流;于群峰之上,知长风浩荡,一寸一寸地摸清我们脚下厚重的历史。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面对考古挖掘中的难题,同学们谨慎甄别,耐心应对。去除表土时,由于挖掘前难以掌握地下的地层和遗迹的具体情况,发掘初期只能按照统一深度逐层去土。在四壁铲平、初步清理探方时,要使铲剖面的四壁始终保持垂直,力求刮平面保持水平,所以“刮面”是个技术活。此时,同学们会亲自上阵,一边刮面一边仔细观察和辨认土质土色的变化,便于对地层和遗迹做出客观的判断。除了常规的田野工作流程,还有一些辅助工作,比如:在一天的发掘结束后将探方盖上薄膜,确保雨水天气不会对遗址产生破坏;当太阳高温炙烤时,会在刮面前或者下工前浇水,这样可以保持泥土的湿度。领队张童心老师随时倾听大家的困惑,并耐心解答,还会帮助大家调整发掘进度,完善发掘计划。
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同学们在塘北也度过了愉快的集体生活。师生们一起为同学庆生,一起迎接新年……四个月来,田野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温馨与欢声笑语也贯穿其间,成为同学们一段难忘的记忆。
2023年11月10日至11日,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段勇,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院长黄继忠,上海大学学位办副主任、考古系教授魏峭巍,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韦淑珍等一行来到工地对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慰问,并对田野实习工作进行考察指导。段勇书记和大家就发掘中遇到的各类遗迹现象、使用的考古技术与方法、理论投入实践等问题进行交流,最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实习中的收获。
发掘工作具有“揭露黄土下的文明”这一重要作用,但后期整理工作对还原整个文化面貌同样必不可少。
2023年12月21日起,随着发掘工作走向尾声,田野实习也进入了室内整理阶段,陶片整理、绘图工作、文字资料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从清洗出土陶瓷片,到对可修复器物进行陶片拼对,并根据陶瓷片分类统计表进行统计,最后顺利与工地负责人完成陶片交接工作,同学们细心负责,力求不出分毫差错。张童心老师告诉大家,“清洗陶片看似不具有太多技术含量,但是‘小陶片,大学问’,洗陶片的过程也是逐渐将尘封于泥土中的遗存信息揭露出来的过程。陶片刚出土时,泥土多附着于陶片上,陶片原本的颜色、纹饰、制作工艺等特征被覆盖;清洗掉浮土,陶片的原貌便浮现出来。不少刚出土时被认为是素面的陶片,在清洗过后竟显出了弦纹的纹饰,有的甚至还保留了陶工的指纹;有些陶片在清洗前后颜色发生了变化,清洗前呈黑色,清洗后却是褐色。”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目前考古工作已经进入尾声,同学们的实习项目也顺利通过了考古验收。
2024年1月14日,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徐坚、副教授曹峻一行来到考古现场,宣布本次上海大学与苏州市考古所之间友好合作圆满结束,对苏州市考古所、塘北考古遗址和师生们的辛勤付出表达由衷的感谢,对双方后续的深入合作表达了殷切的期盼。至此,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2023年度田野考古实习顺利落幕。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前人已成为我们脚下地层中的堆积,而我们亦将化作未来考古学文化层中的一层堆积。从考古学角度来讲,每个个体生命最终会合流为某种意义上的宏大叙事,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塑造者,而不是掩盖于宏观叙事下的被遗忘者。当下时代的种种“现象”终将化为“遗迹”, 两千年后的人们回望今日,听到的正是由一个个个体发出的“声音”,看到的正是由当代人留下的“印记”,穿梭岁月的“声与形”叙述着这个时代的故事,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发出永不泯灭的回响!
往期推荐
壹
校团委一行来文信学院调研团学工作
贰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生态中心(筹)与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共谋极地遗迹保护与标本保存之道
叁
国家档案局赵丛副司长一行来文信学院调研指导
上海大学文信学院融媒体中心
编辑 | 张厚珍 秦小宇
责编 | 李薪宇 刘宏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