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部宏观 |增发国债,提振增长

边泉水 刘鎏 边泉水经济研究 2024-06-16

  //  核心结论   

人大常委会调整预算方案,增发1万亿元国债。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中央财政将在4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2020年发行抗疫特别国债不同,此次增发的国债将计入一般公共预算赤字。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预计由3%提高到3.8%左右。1998-2000年,中央连续三年增发国债支持基建投资,今年1万亿国债增发量相对GDP的比例和当年接近。1998-2000年,中央财政分别增发了1000亿元、600亿元和500亿元国债,相对于当年GDP比例分别为1.2%、0.7%和0.5%。今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约相当于今年GDP的0.8%,和1998-2000年增发量相对GDP比例均值基本相当。

今年以来,政府债券融资慢于去年,政府收入受土地出让收入拖累,制约财政支出增长。增发国债将为财政提供额外资金,缓解财政资金偏紧的局面。今年前3季度,财政赤字同比减少1.3万亿元,带来紧缩效果。受土地出让收入下滑拖累,广义财政支出增速仍然为负。从财政支出结构看,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与债务付息支出增速较高,基建相关支出增长缓慢。此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将对财政资金形成补充,避免财政继续紧缩。

今年以来,稳增长更依靠货币政策宽松,4季度财政有望接力。今年以来,央行两次降息、两次降准,货币政策保持相对宽松。而财政政策总体而言仍然偏紧。此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拟分两年使用,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1万亿元总规模大约相当于今年基建投资的6-7个百分点,GDP的0.8个百分点。由于目前已经接近年底且进入冬季,部分投资可能会在2024年落地。我们预计,2024年基建投资增速可能实现两位数增长,名义GDP增速可能比今年回升1-2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或再次降准,配合发债,年内也不排除降息可能。8月以来流动性趋紧,资金利率上行。央行通过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缓解流动性紧张。这也使得逆回购余额创历史新高,容易加剧资金面不稳定。此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对流动性影响较大,为避免对购买国债资金需求造成进一步冲击,货币政策可能加以配合。逆回购期限短,更适合用来缓解月末、季末和节假日前的季节性流动性紧张,而债券市场消化1万亿元国债更需要长期资金。我们预计4季度央行可能再次降准,为市场提供长期资金。此次增发国债显示稳增长的决心,年内也不排除再次降息的可能。

风险提示:财政政策不及预期,流动性持续偏紧。



  |  正 文  |  








增发国债,上调预算赤字

全国人大常委会调整预算方案,增发1万亿元国债。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中央财政将在今年4季度增发1万亿元国债。增发的国债将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我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和2020年发行的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不同,此次增发的国债将计入一般公共预算赤字。根据财政部发布的新闻[1],此次增发的国债作为特别国债管理。但是和2020年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不同,此次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列入今年的一般公共预算赤字。2023年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万亿元增加到4.88万亿元,预计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预算调整后,包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在内,2023年总的政府债券净发行量将达到8.68万亿元,略高于2020年8.51万亿元规模(图表1)。由于今年GDP总量较2020年扩张,我们估计,今年总的政府债券净发行量相对GDP的比例可能为6.9%左右,比2020年低1.5个百分点左右(图表2)。

从历史上看,在财政年度内增发国债并且调整财政预算并非首次,但是也不经常发生。在此之前,1998-2000年中央财政曾经连续三年增发国债,三年分别增发1000亿元、600亿元和500亿元国债(图表3)。当年增发国债主要是因为当时经济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实现经济目标面临较为严峻的经济和金融形势。
  • 1998年增发1000亿元国债。1998年8月26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增发1000亿元国债的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作为国家预算内基础设施性建设专项投资。其中500亿元列入当年中央财政赤字,1998年中央财政赤字由年初预算的460亿元扩大到960亿元。其余500亿元原计划列入1999年财政赤字,但中央最终决定将这部分国债资金转贷给地方,未列入中央预算,不作扩大中央财政赤字处理。
  • 1999年增发600亿元国债。1999年8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了增发600亿元国债的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增发600亿元国债用于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其中300亿元由中央政府举借,列入当年中央财政预算,中央财政赤字由1503亿元扩大到1803亿元,其余300亿元由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举借,不列入中央财政预算。
  • 2000年增发500亿元国债。2000年8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了增发500亿元国债的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增发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中央财政赤字相应增加500亿元。
今年增发国债规模相对于GDP比例和1998-2000年基本相当。按照修订后的GDP计算,1998-2000年三年增发国债规模相对于当年GDP比例分别为1.2%、0.7%和0.5%,三年平均0.8%(图表4)。今年增发1万亿元国债,约相当于今年GDP比例的0.8%,和1998-2000年均值基本相当。

今年以来财政发力不足

今年以来,财政政策总体偏紧,财政政策力度低于预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财政赤字同比收缩;2)广义财政支出下滑;3)财政对基建相关支出偏弱。
2.1 财政赤字同比收缩
按照今年两会公布的2023年财政预算,今年广义财政赤字率较去年扩大,但是前3季度财政赤字较去年同期收缩。广义财政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社会保险基金四本帐,但月度财政数据只公布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和政府性基金收支。如果用财政支出减去财政收入计算赤字和赤字率,今年前3季度一般公共预算赤字率3.4%,低于去年同期的4.3%(图表5);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合计赤字率6.4%,低于去年同期的8.2%(图表6)。

2.2 财政支出增速下滑
年初至今,广义财政支出增速仍然为负。今年前3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同比增长3.9%,较去年全年增速5.8%放缓(图表7);政府性基金支出累计同比下跌17.3%,跌幅较大(图表8)。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合计,前3季度累计同比下降2.4%,增速仍然为负,大幅低于预算增速5.9%。

2.3 财政对基建支持较弱
由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压力较大,而债务付息支出逐年上升,今年能够用于基建投资的财政资金并不宽裕。今年前3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累计同比增长8.2%;其次是债务付息支出,累计同比增长4.4%(图表9)。由于政府债务规模不断上升,近年来债务付息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增长。截至3季度,最近12个月债务付息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约为4.4%,较2016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图表10)。而基建相关财政支出增速总体偏慢,部分支出较去年下滑。如交通运输支出累计同比下降2.5%,城乡社区支出累计同比下降0.9%

由于财政对基建投资支持力度较弱,今年以来基建投资增速有所放缓。去年下半年以来,基建投资增速逐季回落(图表11)。今年前3季度,基建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6%,较去年全年增速11.5%放缓。尤其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速放缓较为明显,3季度同比增速已经转负(图表12)。

三‍

增发国债补充财政资金

今年政府支出偏慢受到资金约束。政府资金来源主要有四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政府债券融资、存量资金使用。今年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较快,主要受益于去年2季度的低基数;政府性基金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主要受土地出让收入拖累;政府债券融资比去年滞后,从8月份开始加快;从财政存款的变化看,存量资金仍然利用不足。
3.1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较快
今年以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较快,主要受益于去年2季度减税带来的低基数。今年前3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增长8.9%,明显快于去年全年增速0.6%,也高于今年预算增速6.7%(图表13)。其中,1季度同比增长0.5%,2季度同比增长31.7%,3季度同比下跌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增速较快主要受益于去年2季度的低基数(图表14)。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6.7%的预算增速目标需要4季度同比增长0.1%,目前看有可能实现。

3.2 房地产市场下滑拖累政府收入
今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出现下滑,主要因为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拖累土地出让收入。今年前3季度,政府性基金收入累计下跌15.7%,连续第二年下滑,且低于全年预算增速0.4%(图表15)。其中土地出让收入累计同比下跌19.8%,跌幅较大,主要受房地产市场下滑拖累。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延续下跌趋势(图表16),开发商缺乏买地积极性。目前看,今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可能难以实现0.4%的预算增速目标。如果4季度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跌10%,全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将比预算减少1万多亿元。

3.3 政府发债慢于去年
今年前7个月财政赤字同比收缩,8月以来财政政策开始发力。今年前3季度,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赤字合计5.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3万亿元。其中,1-7月份同比减少近2万亿元,8月以来,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赤字开始超过去年同期水平,8、9月两个月同比共增加6843亿元(图表17)。财政赤字较去年同期下滑主要因为前期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慢于去年。8月份开始,政府发债开始提速。截至9月末,政府债券净发行量略高于去年同期(图表18)

3.4 政府存量资金使用不足
今年财政预算安排使用存量资金较多,但截至3季度末财政存款和去年同期比并未减少。按照今年财政预算,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合计使用结转和调入资金1.9万亿元(图表19)。去年财政使用结转和调入资金金额也比较多,但是去年中央单位特殊上缴利润贡献了1.81万亿元资金,其中包括央行向中央财政上缴的结存利润1.13万亿元,而今年并无此安排。2023年财政使用结转和调入资金规模最终能否达到预算水平仍不确定。截至9月末,财政存款较去年同期增加3599亿元,同比增长6.8%(图表20),反映财政存量资金并未减少。

此次增发国债将对今明两年财政资金起到补充,缓解财政偏紧局面。此次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分两年使用。今年拟安排使用5000亿元,结转明年使用5000亿元。我们估计,今年安排的5000亿元资金可以提升4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7个百分点左右,4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可能实现两位数增长。但是政府性基金支出受土地出让收入拖累4季度可能延续负增长,全年广义政府支出增速仍有可能低于年初预算(图表21)。


财政接力稳增长

今年以来主要依靠货币政策宽松,4季度财政有望接力。年初以来,央行两次降息、两次降准(图表22和23)。9月以来,央行连续两个月增量发行MLF,并且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货币政策保持相对宽松。财政政策近期延续了若干减税降费措施,也采取了一些新增的减税降费政策,如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降低印花税、减免保障性住房相关税费等。但是如前文分析,财政政策总体而言仍然偏紧。随着增发国债为地方提供新增资金,4季度财政政策可能会进一步发力提效。

往前看,基建投资增速有望企稳回升,为今年4季度和明年经济增长提供动能。根据预算调整方案,此次国债发行获得的资金将重点用于八大方面: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灌区建设改造和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提升行动、重点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程、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受灾地区等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上看主要资金主要用于基建领域,尤其是今年下滑较快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我们预计,4季度基建投资增速可能企稳回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速有望转正。1万亿元大约相当于今年基建投资的6-7个百分点,或相当于今年GDP的0.8个百分点。由于目前已经接近年底且进入冬季,部分投资可能会在2024年落地。我们预计2024年基建投资增速有可能达到两位数增长,名义GDP增速可能比今年回升1-2个百分点。

货币政策可能进一步宽松

最近几个月流动性趋紧,资金利率明显上行。8月份央行降息后,银行间市场利率不降反升。10月以来,R007平均2.2%左右,明显高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1.8%(图表24),1年期AAA级同业存单利率上升到2.55%附近,超过1年期MLF利率2.5%(图表25)。我们此前报告分析,近期资金面偏紧的原因一方面来自财政资金扰动,另一方面受到人民币资金流出的影响(参见2023年10月22日发布的宏观经济报告《银行间市场利率为何“失调”?》)。

央行近期通过加大逆回购规模,缓解流动性紧张。为缓解流动性紧张,央行9月、10月连续两个月超额发行MLF,两个月共增发4800亿元。与此同时,央行也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近5个交易日通过逆回购操作共净投放资金2.5万亿元(图表26)。这也导致存量逆回购规模大幅攀升,截至10月25日,未到期逆回购规模突破3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图表27)。
通过逆回购提供短期资金可能造成资金面不稳定,年内可能再次降准向市场提供长期资金。增发1万亿元国债对流动性影响较大,为避免对购买国债资金需求造成进一步冲击,货币政策可能加以配合。由于逆回购期限较短,更适合用来缓解月末、季末和节假日之前的季节性流动性紧张。MLF期限最长1年,相比国债期限仍然偏短。市场消化1万亿元国债更需要长期资金,降准或是更好的选择。我们预计4季度央行可能再次降准,为市场提供更多长期资金。

增发国债彰显稳增长决心,年内也不排除再次降息可能。尽管财政政策扩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货币政策宽松的压力,但是由于当前通胀仍处于低位(图表28)、房价仍在下跌(图表29),实际利率总体而言仍然偏高,经济恢复势头仍不稳固,货币政策仍有必要维持相对宽松。此次增发1万亿元国债也显示了稳增长的决心,年内也不排除再次降息的可能。


风险提示

财政政策不及预期,流动性持续偏紧。



[1] https://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2310/t20231024_3912924.htm


西部宏观边泉水团队

边泉水

首席分析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美经济学培训中心福特班研究生;国家统计局百名经济学家景气调查特邀专家;曾长期担任中金公司高级经济学家(《机构投资者》大中华区宏观经济第一名、《亚洲货币》中国经济第一名与“远见杯”全球市场预测第一名团队成员),曾任国金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财新莫尼塔首席经济学家、中银国际宏观分析师(新财富宏观经济第三名团队成员)、国务院直属办事机关副处级调研员;擅长政策研究,致力于构建以大类资产配置为核心,以经济周期、流动性和政策为支点的宏观研究体系和研究团队。

宋进朝

资深分析师。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CFA,FRM,曾任中信建投证券宏观分析师、首席经济学家助理;多年宏观金融研究经验,主要从事宏观、产业及政策研究,尝试从结构主义视角观察宏观经济运行特征,致力于搭建中观经济学研究框架和体系;研究方向为经济周期、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

刘 鎏

资深分析师。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金融学硕士;此前在中邮保险资管中心从事组合管理工作,曾长期担任中金公司研究部经济学家(《机构投资者》大中华区宏观经济第一名与《亚洲货币》中国经济第一名团队成员),曾任北大国发院研究助理;尤其擅长宏观数据的处理、分析和预测工作,曾在“远见杯”中国经济预测评选中多次获得前三名;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总量指标分析预测、经济周期及主题研究。

杨一凡

高级分析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曾任国金证券宏观分析师;擅长大类资产主题研究;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及大类资产。

张馨月

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实体经济、产业政策、侧重于行业景气度跟踪及比较。




证券研究报告:《增发国债,提振增长


报告发布日期:2023年10月25日

报告发布机构: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

分析师:边泉水

分析师执业编号:S0800522070002

邮箱:bianquanshui@research.xbmail.com.cn

分析师:刘鎏

分析师执业编号:S0800522080001

邮箱:liuliu@research.xbmail.com.cn


本报告由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复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制作。本报告仅供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机构客户使用。本报告在未经本公司公开披露或者同意披露前,系本公司机密材料,如非收件人(或收到的电子邮件含错误信息),请立即通知发件人,及时删除该邮件及所附报告并予以保密。发送本报告的电子邮件可能含有保密信息、版权专有信息或私人信息,未经授权者请勿针对邮件内容进行任何更改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复制、转发或以其他任何形式使用,发件人保留与该邮件相关的一切权利。同时本公司无法保证互联网传送本报告的及时、安全、无遗漏、无错误或无病毒,敬请谅解。

本报告基于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本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在出具日外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报告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同时,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对于本公司其他专业人士(包括但不限于销售人员、交易人员)根据不同假设、研究方法、即时动态信息及市场表现,发表的与本报告不一致的分析评论或交易观点,本公司没有义务向本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

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并非作为购买或出售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的邀请或保证。客户不应以本报告取代其独立判断或根据本报告做出决策。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获取本报告人员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必要时应就法律、商业、财务、税收等方面咨询专业财务顾问的意见。本公司以往相关研究报告预测与分析的准确,不预示与担保本报告及本公司今后相关研究报告的表现。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及本公司其他相关研究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可能与本报告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投资者应当考虑到本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报告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对于本报告可能附带的其它网站地址或超级链接,本公司不对其内容负责,链接内容不构成本报告的任何部分,仅为方便客户查阅所用,浏览这些网站可能产生的费用和风险由使用者自行承担。

本公司关于本报告的提示(包括但不限于本公司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短信、邮件、微信、微博、博客、QQ、视频网站、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仅为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投资者对本报告的参考使用须以本报告的完整版本为准。

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如未经西部证券授权,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本报告,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力。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

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610000719782242D。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