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5%的改变》笔记(强烈推荐!)
作者李松蔚。我听了一半多,虽说是心理书籍,但对我来说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用的工具书,短短20多分钟,让我解决了很多我自身的心理负担,真是立竿见影。因此十分推荐!
本书由一个个案例组成的,有问题,有解答,有反馈,我现简单的复述一下,毕竟复述是最好的学习嘛。
1,书名5%来源于第一个案例,有个人非常顽固的说无法改变,找了各种理由,但心理上又非常难受。李老师就说,那每天只用半小时时间做一些积极的改变怎么样。
过了几天后,患者反馈非常好,像滚雪球似的,慢慢的心理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以前是系统性疗法,就是一步一步的去分析解决。现在流行干预疗法,举个例子:
一对夫妻总是吵架,来到一个心理咨询师那寻求帮助,咨询师就说那现场吵一架我听听,夫妻现场肯定是不会吵,然后咨询师让夫妻回家,每次想吵架的时候拿出录音机,把吵架内容录下来。
结果一个月过去了,一次架没吵。原理就是很多时候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都是惯性使然,当一个东西打断了惯性,就会停下来思考,冷静。
所以,生活中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些扰动,进行一点点的改变,可能就会大有不同。
3,一个女士,略胖,由于社会压力,导致自暴自弃,暴饮暴食,从而更加自卑,恶性循环。
李老师没有去告诉这位女士背后的原因,而是让她每周挑一天时间,吃一顿自己喜欢的食物。
过了三周,女士才找到喜欢的食物,并与几个朋友吃了一顿非常开心的晚餐。通过这个一点点的改变,让女士的心态改变了,觉得吃喜欢的东西很好,心态好了,就会看到很多积极的事情,比如微胖的女生也可以打扮的很漂亮。
慢慢的改掉了暴饮暴食的习惯,身材焦虑变小了,更自信,良性循环了。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很多人其实知道很多的道理,但就是因为逆反心理,或者能力问题,或者其他原因,就是做不好,从而更自卑,恶性循环。
这时候就不能再继续给他讲道理,批评指责他,反而适得其反。应该进行干预疗法,就是进行一点点的扰动,帮助这个人进行一点小改变,反而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进而良性循环。
4,有人来咨询,如何自律?
答:自律不是目的,自律只是达成目的的工具。比如我喜欢读书,所以我每天有点时间就看书,这在别人眼里就自律。
但如果把自律当成目的,而且我本身就不喜欢读书,喜欢听书,但为了自律就强制自己读书,读不进去,读的慢,还会自责,自卑。有可能我就是不是一个靠阅读来吸收信息的神经机制,这种情况就会形成自己和自己的一个较劲。
如果真想自律一些,那么可以每天给自己一分钟时间,让自己进入到自己觉得自律的行为中,就可以了。
而其他时间,是用来完成生活中的任务的(兴趣,爱好,工作,生活等等)至于用什么节奏,来完成这些任务是另外的事情了。
其实自律现在快成了一种社会舆论的压力了,然而大多数人是无法达到“模板”中的要求。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浅层次的反思,反思自己的失败主要来源于不自律。
但如果再深入一点反思的话,应该反思自己为什么不爱这件事,为什么没有热情。而且为什么要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较劲,为什么不发掘一下自己喜欢什么,找一找,挖掘一下自己热爱什么。
自我肯定很重要,如果无法自我肯定,就会被外界的标准所裹挟,导致不愿意做,也要去坚持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5,很多人活在自卑中,焦虑中,认定自己是失败的,但不去改变。
是因为他们总是在别人身上找自己,认为别人的生活是好的,不去看自己是怎么样的,他们看似在反思自己的问题,其实他们是在反思自己怎么不是别人。
举个例子,有个人咨询,他总是要写论文,但总是效率很低,焦虑。一周只有一天的时间能静下心写论文,而且是因为第二天开会要用了。
李老师解答,你表述的是一周有6天无法按照自己的计划来执行。然而反过来看你不是还有一天么,所以就不要和6天较劲了,不妨好好安排这一天当中更合理的利用好时间。其余6天就拿来放松,过的舒服点。
这个人按照这么做后,焦虑马上就缓解了,而且可以很认真的,没有负面情绪的,积极的去利用好那一天时间,正向反馈,正向强化后,慢慢的有可能发展成两天,三天。
上面几个例子,都是关于和自我的和解。不去比较,用登门槛的方式,改变一点点,与自己和解后,心态放松下来,自己总结经验,自己发现道理,从而良性循环。
其实我也有上述这些问题,听到这后,对我有极大的启发和帮助,我不需要按照别人的生活来对照自己,不需要以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根据自己内心,根据自己的情况,做自己喜欢,热爱,擅长的事情。
如果需要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就用5%的方式,一点点进行,不需要有压力和负担。
6,有个人总是忍不住和父母吵架,并归咎于原生家庭,童年时期形成的,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了自己的认知失调。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该吵架的时候还是吵架,就问李老师怎么办?
李老师答,如果实在忍不住,那就吵吧,但吵完后,尽量想办法去补救一下,跟父母表达一下那时候只是情绪的一种表达。或者只是给对方倒杯水,不好意思说话,就用行动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歉意。
这样至少会减少一些对自己的怨恨,力所能及的补偿一下,从而让自己有能力去重新面对,积极的改变。
其实,最伤人的不是吵架,而是吵架时候说的狠话,你觉得只是情绪的宣泄,但由于后期没有补救,导致对方往心里去了。
7,也有人反映,自己总是忍不住和家里人,老婆孩子吵架,怎么办?
李老师答:其实很多时候,亲密关系就是用来处理负面情绪的,心理学上有一种叫投射,就是家人对你的愤怒和指责,有时候只是你自己内心声音的一种外化。
比如自己想躺平,想当咸鱼,但内心里还是觉得应该努力奋斗,很纠结,这时候老婆在旁边批评你,指责你,你就把矛盾外化,从内心的纠缠,变成了两人的对抗。
很多人觉得总和家人吵架,是自己的问题,但相互消化负面情绪其实也是家人相互存在的一个意义。在外界表现一个心态平衡的状态,回到家里把失衡的部分通过家人,内部消化,所以想把家庭关系,变成一个和谐,美好,纯粹的关系,很难很难。
当然,李老师的意思不是让你把家人当负面情绪的宣泄口,从而语言,甚至肢体上的家暴。而是了解到了家人或许是你负面情绪的一个安放处。所以自责等心理负担减轻后,要学的是如何表达这些负面情绪。
一句话,用“我”来表达情绪的需求,而不是指责“你”。比如,“我特别累,需要你抱抱我”、“我现在很生气,需要找地方发泄一下,可以陪我出去玩会么”、“我现在一动不想动,就像躺一会。”
但,人说话的方式是很难改变的,而且在生气的时候,不说“你”不痛快啊。所以,就要换个角度解决,如果对方用指责“你”的方式发泄,作为听的一方,应该学会自动翻译。
比如当对方指责你说“你怎么不干活”时,回答"你是不是想说你现在很累?"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对方不是想指责“你”,而只是想表达一下“我”现在的状态和需求。
我发现如果写完一篇听书笔记一般在4000多字,会看的比较累,因此以后改为两天,分两篇。
感兴趣的可以购买此书,也可以点击下面的阅读原文,免费去樊登APP听这本书,里面很多细节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