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侃侃52:制造业的隐形成本—时间
“螺丝一毛一,打的七十七”,某小品的名言,正在成为现实。新冠疫情的冲击,造成口罩需求飙升,要求口罩生产商必须扩大产能。扩大产能,就需要采购口罩生产线,主要是口罩机;和原材料,主要是喷绒布。口罩机看起来低端,但也是一百五十多个零部件组成的,需要电子、冶金、化工多个产业配合;制造这一百五十多个零部件,不知道需要多少零部件;再上游,就更不知道是多少了。
口罩机略图
以150个零部件分散在多个国家生产制造计算,假设中国生产螺丝,德国组装口罩机。中国的螺丝一天不到,哪怕是其他149个零部件都组装好了,也不是合格的机器,就不能出厂,积压在生产线或仓库,造成工期延误、仓库占用、资金回笼延后等等,是很大的损失。中国到德国,海运成本最低,但是需要45天,45天的工期延误、仓库占用、资金占用,是多么大的损失。而且,疫情肆虐,45天后口罩生产线才能完成扩产,黄花菜都凉了。空运快,只需要一天,但是空运螺丝,那不真成了螺丝一毛一,物流七十七了,最后叠加到口罩上,口罩价格该有多高?问题是,仅仅是螺丝空运,还好些;如果其他149个零部件也需要空运赶时间,最后生产出来的口罩,老百姓还买得起吗?
这时候,中国完整工业体系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150个零部件,以及更上游的零部件,中国都可以生产;中国产业链高度集中,物流时间短,物流成本也低;中国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制造出数量最多的口罩,向全世界供应。距离中国近的国家,也可以“借用”中国产业链,就算是用最慢的海运,中国上海到日本东京,1800公里,按照货轮时速30公里计算,两天半就能到达,也不怎么耽误事。当然,距离中国远的国家,要么是零部件原材料空运,生产VIP口罩;要么等几十天海运,黄花菜都凉了;要么就干脆别自己生产了,进口中国的就行了。
新冠疫情算是突发事件,百年不遇。实际上,类似于这种突然事件,越来越普遍了,因为现在的商品,更新迭代速度快。而商品的保密,越来越困难了,动辄上万家供应商,数千万产业工人,且商业间谍无处不在,互联网传输数据更是以毫秒千公里计,想要做到长期保密,基本是不可能的。一旦泄密,竞争对手马上就“借鉴”,然后大批量制造生产上市,后发先至,抢占市场,获得最大利润。所以,很多面向普通消费者,也就是走量的商品,必须在中国生产,因为只有中国的产能能跟上。
就算不存在泄密,大家都在研究、都在创新,第二名有时候仅仅比第一名晚几秒,但是第一名已经抢先注册专利了。所以,在这个社会大分工的互联网时代,更没必要藏着掖着了,万一被他人抢先注册专利,或者他人率先向市场大批量供货收割利润,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隐藏实力隐藏科技的言论,都是在自吹自擂,不足为信。
当前的全球产业链,分散在几十个相距很远的国家,一旦面临突发事件,市场热点,或者更新迭代,就会反应不过来,贻误战机。而且,全球产业链正受到大国博弈的强烈干扰,即美国对中国发动的科技战,美国已经在人为破坏全球产业链,断供的风险悬在每个国家每个企业头上,全球产业链已经十分危险。海运成本最低,但是海运时间最长,几十天过去了,市场早被产业链在中国的企业抢光了;空运时间最短,但是成本最高,几百个甚至几千个零部件用空运,叠加起来,反馈到终端商品上,还有几个人消费的起?而产业链在中国的企业,只需要空运一些单位附加值最高的芯片,或者空运面向消费者的终端产品,形成了巨大的成本优势。
企业可不可以提前囤个一年两年需要的零部件,以备不时之需?实际上是不可行的。原因还是商品更新迭代速度快,现在先进的东西,过个一年两年就落后了;更为忧虑的是,技术创新,零部件会变成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废品。比如手机电池创新,可以用更小的电池获得同等的续航,电池变小,其他零部件的形状大小厚薄也跟着调整,原先的存货不能整合进去,就成废品了。铁矿石、原油这些最基础的原材料可以屯,囤个几年都不会落伍、淘汰、报废;零部件就不行了,零部件容易存成废品,哪个企业敢冒这个险?囤个一年,已经是艺高人胆大了。
历代iPhone形状大小
零部件的运输正在超过大宗商品(原油、铁矿石等原材料)和终端商品的运输,成为物流业的主体,这是因为商品的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智能化,一个商品成了原先几个商品的联合体,造成产业链的广度和深度必须再延伸,零部件运输的比重大增。零部件的运输对于时间和成本都非常敏感,商品更新迭代速度快,要求创新之后,必须用最短的时间,向市场供应数量最多的商品,否则会被竞争对手捷足先登;几百个几千个零部件,数量如此之多,都用成本最高的空运,是不可行的。空运时间短,但成本最高;海运成本低,但是时间最长;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的折中,就需要产业链高度集中。
能抗衡中国工业体系的,必然是一个类似于中国的经济体,具有完整工业体系,且产业链高度集中。目前来看,世界上只有两个地方,有潜力变成“新中国”,一个是欧洲,一个是印度。欧盟和印度,是中国需要高度重视的经济体。
时间也是成本,而且重要性日益提高,但是时间成本却是最容易忽略的成本。中国工业体系的优势,是多重优势的叠加,人力成本低,其实正在变成中国的劣势,影响了中国内需市场的扩大。完整的工业体系,最大限度的规避了跨国贸易所需要担负的关税、汇率变动、大国博弈、法律等成本。庞大的内需市场,绝大部分企业,其实主要依赖本国市场,跨国企业毕竟是少数,在研发成本一定的情况下,预期销售量越大,平摊在每一件商品上的研发成本就越低,预期销售量和人口规模正相关。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稳定的水电油气供应。以及本文的重点,时间成本,中国工业体系可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提供数量最多的优质商品,中国可以后发先至。
中国正在大规模建设的高铁,其实就是着眼于时间成本,高铁目前主要是客运,但是未来会发展货运,抢占中长途物流运输市场。未来欧洲或印度,想要和中国制造竞争,也必须在时间成本上,追赶中国,欧洲建设更多高铁且全面跨国联网,印度大量建设高铁,都是未来可以见到的。当然,中国要利用这段空档,抢占更多国际市场,形成中国标准一家独大,阻击欧洲印度高铁网络在全球的延伸。中国边境省份的几个高铁站,比如云南昆明南站、广西南宁东站、新疆乌鲁木齐站,修的都特别大,就是为跨国高铁网所预备的。
昆明南站(高铁站)
时间成本越来越重要,正在改变现有的全球产业链,现有的全球产业链忽视了时间成本,也忽视了大国关系变动带来的风险,美国对中国的科技战和新冠疫情的冲击,已经说明了这两点。取而代之的,将是区域一体化,或许真应了那本书—《文明的冲突》,同地域同文明的报团取暖,不得不为了。大方向已经确定了,剩下的就是价格问题了,准确的说就是区域核心国家,比如中国和欧美;和眼皮子底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东亚东南亚、东欧巴尔干,谈利益的划分。非核心国家现在所作的一切,都是在为未来的区域一体化定格,积攒筹码,争取更多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