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便侃侃90:“逆天”的古代科技与“停滞”的现代科技

王独步 王独步 2022-09-21

从地下挖出的古代科技成果,越来越令今天的人们感到震惊了。与传统印象中的古代科技落后截然相反,人们越发的感觉到古代的科技也很发达,而且有些领域并不亚于今天。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地球上曾经存在过非常发达的史前文明,从地下出土的古代科技成果其实是史前文明留下来的。怎么说呢,古人的聪明智慧其实并不亚于今人,只是受制于很多因素,导致古人的科研成果无法大规模推广,只能小批量生产一部分。最后或长眠于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的坟墓,或随着战乱自然灾害而损毁。

三星堆青铜神树

很多人认为,当前处于科技发展进步的停滞期。其实正好相反,当前的科技发展进步速度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举个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几乎不离手的智能手机,从2007年苹果公司重新定义了手机,到今天也不过才14年。这14年里,智能手机的变化可以说是天翻地覆,屏幕分辨率从320p到640p到720p再到今天的1080p遍地走,处理器从单核到双核到四核再到八核不如狗,摄像头像素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到几千万再到上亿,解锁方式从密码到指纹再到面部识别,其他方面的改进升级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明显的看出,智能手机在这十四年里的发展进步速度有多么惊人,用14年就走了看上去要走几百年的路程,这怎么能说是科技停滞呢?

历代iPhone对比

之所以很多人会有当前科技发展进步停滞的观点,其一,是因为无法解释中国的工业化。中国用了七十年时间,从一穷二白,发展到挑战最强工业国美国。这七十年里,美国也在发展,虽然美国的发展速度可能慢一些,但是美国的起点高,基数大,纵然发展速度慢,产生的增量也是能秒杀其他国家也包括中国的。所以,就只能解释为科技发展停滞了,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发展了,眼睁睁的看着中国追上来了。其二,当前“发明”的新事物确实不多,给人留下了当前科技停滞的错觉。但是问题在于,叫同一个名字的,未必就是一回事。比如,茅草屋、土坯房、砖瓦房和钢筋混凝土高楼大厦,都叫房子,但内在已经千差万别了。


如何解释这些问题?还是用前面提到的智能手机作为例子。假设一家企业为智能手机生产某个零部件,研发成本为1个亿。如果年销量是1个亿,那么平摊在每件产品上的研发成本就是1元,且1年内就能收回研发成本。如果年销量只有100万,平摊在每件产品上的研发成本就是100元了。如果每件产品品的其他成本(包括水电费、工人工资、房租等等)的总和只有1元,该产品的总成本(单价)就是2元和101元的区别了,差距是50倍。下游采购商认为101元贵的离谱,要求降价,讲过一番谈判,最终敲定为11元。也就是,平摊在每件产品上的研发成本是10元,就需要生产1000万件产品,那么收回研发成本的时间就是10年了。这意味着,在这10年里,生产线是基本不会改动了,不会去改进升级了。

库克视察iPhone生产线

那么,在这10年里,实验室里产生的再多的奇思妙想,创新发明,升级改进,都只能老老实实呆在实验室中,无法产业化,因为产业界不需要。等到10年后,研发成本终于收回来了,生产线也要进行改进升级了。但考虑到改进替换的成本等因素,折中一下,就拿第三年的科研成果来改进升级生产线吧。这意味着,时间是过了10年,但是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时间线才过了3年,还有7年的科研成果呆在实验室中,等待产业化。如果时间跨度是1000年呢,就意味着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时间线才走了300年,还有700年的科研成果等待产业化。

因此,从地下挖出来的那些科技水平非常超前的古代科技成果,很可能就是还呆在实验室中,还没有产业化的科研成果;但又不希望一直呆在实验室中,成为终生遗憾,就只能小批量的制造几个。或者说,只有极少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才能出得起高价,去小批量的产业化一小部分“超前”的科研成果。

其实,就算是当代,也仍然存在着因为成本过高导致无法产业化的窘境。比如,中国这几年井喷的科技很多都是几十年前就立项研究的(863计划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前中国没钱,无法产业化,贫穷是原罪啊。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都有大量前沿科技还在实验室中等待产业化,原因还是成本过高,没钱。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世界”越来越大了。世界越来越大,产品的销售范围也随之扩大,收回成本并研发改进升级的时间间隔也越来越短了,意味着科技发展进步速度越来越快了。工业革命算是一个临界点,突破了这个临界点后,科技是加速发展进步的。举个例子,战五渣加个20%的buff,也不过是变成战六渣;而100加个20%的buff,就变成120了,从A级升级到S级了。虽然发展速度没变,但在基数变大的情况下,增量随之急速膨胀了;增量越来越大,看起来就是科技在飞速发展。


回到当下,中国工业化进程,和智能手机用十几年就做到了看上去几百年才能做到的改进升级更新迭代这个奇迹,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看的。中国制造的最大优势是什么?白菜价,也就是物美价廉,性价比极高。虽说是地球村全球化时代,但主权国家之间的界线还是现实存在的,海外市场随时有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丢失,比如关税、汇率、法律、地缘政治、大国博弈等等。普遍企业还是要靠本国市场收回成本,本国市场为主,海外市场为辅。

白菜价意味着潜在消费者数量的扩大,和产品更换速度的加快,叠加在一起就是惊人的销量。比如智能手机领域,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参战后,将智能手机价格从几千元打到了几百元。智能手机价格的跳水带来了两个最显著的变化,其一是买的起智能手机的人急速增加,其二是换手机的频率大大加快了,产生的效果就是智能手机销量的爆炸,比如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的销量是12.6亿部之巨。十亿级的销量所产生的零部件(中间件)的需求,使得上游供应商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收回成本,研发改进升级,以最快的速度产业化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并以更低的价格供货给下游的终端商;下游终端商销量的扩大再反馈回上游供应商,上游供应商反馈回科研院所,可谓良性循环。

2020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

回到14年前,如果苹果公司不把iPhone生产基地放在中国大陆,产生的结果可能就是,一部iPhone的售价将高达上万。价格上万的iPhone,果粉把两个肾都卖了也买不起啊,必然造成销量大幅萎缩。销量大幅萎缩,上游供应商得不到足够数量的订单,就有可能走回前面提到的十年收回成本,十年内生产线不改动,十年内的科研成果无法产业化的老路,导致iPhone更新迭代速度的放缓。如果此时苹果的竞争对手却把生产基地放在中国,利用中国制造的白菜价优势,降低价格,提高销量,抢占市场,快速更新迭代,最终反攻苹果,苹果可就麻烦了。因此,苹果不愿意将生产基地迁回美国是有原因的,迁回去了,生产出来的可就是单价上万的iPhone。而苹果也尝试过将iPhone做成轻度奢侈品(iPhone单价一度接近一万元),但市场并不买账,苹果最终只能大幅降价以适应市场。


当中国工业体系走过最艰难的时间段,走向正轨之后,摆在各国企业家面前的选择就只有两个了,或是自己的生产基地往中国搬迁;或是竞争对手的生产基地往中国搬迁,利用中国制造的白菜价优势,降低成本,降低售价,扩大销量,抢占更多市场,最终将自己挤死,或打成小众品牌。歪果仁做出的智慧,只有利用中国制造的白菜价优势,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全面推向市场,收回成本并产生盈利。要将中国打造成生产基地,就不得不将一些相对先进的技术拿到中国,建立工厂进行生产制造。

当然,中国企业肯定会借机吸收,但对于资本而言,技术被吸收,总归比技术换不到钱,要好很多吧。因此,很多人忧心的中国半导体产业,只要中国半导体产业展现出无法遏制的势头,歪果仁就会自动的来中国疯狂投资,为的是未来不被挤垮;然后中国就可以在外资的协助下,成为世界半导体产业的中心。


中国算是世界工业史上的一朵奇葩了,世界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国这样的工业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这些国家的体量差不多,彼此之间没有明显的差距。美国和苏联的体量远超前者,但各自也都有明显的缺陷,美国的缺陷是远离了世界主体亚欧大陆,导致美国制造要额外负担很大一部分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苏联的缺陷是纬度高气候寒冷,推高了苏联制造的成本,导致苏联制造没有竞争力。举个例子,二战时期美国援助给苏联的汽车生产线,竟然二十多年都没有一点点改变。原因自然就是成本高,售价高,卖不出去,收不回成本,没有资金去改进升级,最终只能落伍淘汰。苏联的军事工业堪比美国,但是民用工业一言难尽。

美国援助苏联的斯蒂庞克卡车

但是中国呢,中国体量明显占优势,唯一可与中国媲美的印度,还处于潜力待发挥中。中国的地理位置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中国所在的东亚加上毗邻的东南亚、南亚和中亚,加起来超过40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地球上最大的市场就在中国和中国周边。所以,以往的经验已经不能适应于中国这朵奇葩了,中国的工业化会产生明显的此消彼长效应,最终实现全球制造业的垄断,成为世界工业中心,世界科技中心,世界发明创造中心,世界中心,等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