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随便侃侃97:三孩政策与躺平思想

王独步 王独步 2022-09-21

今年以来,国家是杠上年轻人了。先是央行发文批评年轻人“学文科不学理科”,然后是七普数据出来后各大媒体要求年轻人生孩子,前几天官媒还抨击年轻人“躺平”,现在又来了三孩政策。不知道后面还会有什么针对年轻人的言论,可能是责怪年轻人不愿意去开发中西部或东北,也可能是责怪年轻人不愿意去农村种地,反正需要年轻人效劳的地方还是有很多的。

三孩政策出来,至少说明了一点,就是二孩政策的效果并不好。二孩政策效果不好,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经历了工业化的地区,基本都是面临人口负增长问题;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负增长的副产品,年轻人越来越少,可不就显得老年人占比越来越高嘛。人口下滑会导致消费市场萎缩,科技无人研发,最终国家整体竞争力下滑。很多人希望的人口少了,只发展中高端产业,绿色无污染,人均还高。关于这一点,不妨看一看欧美日发达国家面临的去工业化困境。低端产业的优势遭到削弱,中端产业高端产业也会相继受到影响。因此,事无两全,低端产业利润低污染大用人多,但也是维持制造业优势所必不可少的,而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工业时代的逻辑和农业时代的逻辑是完全不同的。农业时代以体力劳动为主,体力看的是年龄,农业时代培养一个合格体力劳动者的成本是很低的,能养大就行,这是其一;其二,七八岁就可以干农活、放羊,挣钱养家,产生盈利,可以说投资小,见效快。所以,农业时代崇尚多子多福,因为投资小,盈利快,多生就多赚。农业时代重男轻女,就是因为体力劳动方面,男性天生优势。

但是工业时代以脑力劳动为主,脑力也就是知识,是需要花钱砸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时间正相关(天才除外),学习时间又和“学费”正相关。随着工业化的深入,社会平均科技水平越来越高,要求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也必须同步提高,培养一个合格劳动力需要投入的时间和花费的金钱也会“水涨船高”。投资大,见效还慢,这样的买卖就不太吸引人了。

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越来越接近“天花板”,投资制造业的收益越来越低,资金就会越来越多的涌入金融市场,带动股价、房价等一路上扬,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这是其一。其二,资金更多的流入金融业,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占比越来越大,制造业占比越来越小。制造业岗位更看重个人能力,而服务业岗位则更看重社会关系。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企业的文职人员基本都是某某某的“亲戚”。服务业只有金融、法律等少数岗位是高薪收入,其它的服务业岗位基本就是酒店端盘子这种低薪工作。服务业的无序扩张,实际上是低薪岗位取代中高薪岗位的过程。

一边是收入降低,一边却是生活教育成本提高,平民自然更加生不起孩子了;也不敢生孩子,没有个好爹就只能加入内卷行列;更不敢生男孩,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仍然影响着现代社会,重男轻女给了男性更多权利,也给了男性更多义务,比如买房、买车、彩礼就是男性要解决的事情。所以,工业时代会产生男女平等的思想,经济基础就是脑力劳动方面男女没有区别;工业越发达的国家地区,生育率就越低,养不起;女性比例超过男性,因为男性的义务更多,不敢生男孩。


目前,中国也算是进入“后工业时代”了,后工业时代有的问题中国自然也有。金融业为首的服务业占比越来越大,倒抽制造业的资金。服务业对应文科,制造业对应理科。服务业占比越来越大,人才自然往文科涌。但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业是为制造业提供融资汇兑、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法律服务的服务性质行业,制造业萎缩意味着国家竞争力的下滑和金融危机经济危机风险的增大,最终会危及金融业,所以央行竟然关心起文科理科来了。

资金大量涌入金融市场,带动股价、房价、大宗商品价格一路上扬。房价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又会侵蚀制造业本就不多的利润,加速资金离开制造业,进入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畸形繁荣带来的是物价的不断走高,服务业占比的畸形增加造成的是平民百姓平均收入的下滑,一加一减,就只能“消费降级”了,说白了就是没钱。没钱,还生什么孩子,连衣食住行都紧巴巴了。

制造业更看重个人能力,服务业更看重社会关系。服务业占比畸形增加,社会更加拼爹,平民子弟无法往上爬,就只能向下“内卷”了。服务业以低薪岗位为主,意味着劳动的收益减少;物价的普遍上涨,意味着劳动的成本增加;当收益<成本之时,劳动就是赔本的买卖,躺平自然就是最佳选择了。而最先躺平的就是资本,资本已经不愿意投资制造业让世界更美好,而是利用自己在政商两届的深厚关系,变身金融资本,用房产、贷款等金融手段收割平民百姓。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比躺平的更悲催的是没有资本躺平的。


经济负担影响生育率

国家卫健委的调查得出的结论,也是经济负担重是生育率下滑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所谓经济负担重,说白了不就是房价高,学费贵吗?光靠媒体的一张嘴,就想将生育率拉上去,是不可能的。生育补贴,是欧美日发达国家玩剩下的。有用吗?没有;代价呢?很大。生育补贴金额太小,杯水车薪,老百姓还是生不起不敢生;但是生育补贴金额太大,财政就会吃不消,只能大把借钱发福利。借钱要还,还钱的却是光荣的纳税人。古今中外,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就是豪强大户富可敌国,却很少纳税,纳税主力从来都是平民百姓。所以,发达国家的生育补贴就是将一部分平民的财富挪给另一部平民和精英阶层,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和劫贫济富!

劫贫济富的结果必然是实体经济更加萎缩,金融等虚拟经济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爆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风险越来越高。金融市场面临风险,就是精英的家产面临风险,就需要救市。救市需要大笔资金,财政无力支撑就需要借钱,而还钱的却是平民百姓。这样循环下去,不用循环几次,老百姓就没钱了,就玩不下去了,最终金融市场的泡沫破裂,经济危机爆发。这也是目前各国各种救市,经济却更加糟糕的根本原因,钱投错地方了。国家将平民的钱交到了精英手里,精英却并没有将钱投到制造业,去振兴实体经济,创造就业;而是投到了金融市场,持有大量房产、股票、债券的精英坐享资产升值的红利,留下的是更大的金融泡沫,下一波救市就势在必行了。

因此,无论是欧美日发达国家,还是中国,其实都进入改革深水区了。原来的劫贫济富模式已经玩不下去了,老百姓确实没几个大子了,美国从2008年到现在光国债就增加了18万亿美元了,按照1:7汇率计算,约合126亿人民币,是中国四万亿投资计划的30多倍。但是想要进行财富的再次分配,劫富济贫,却是极度危险的。古往今来,搞改革的几乎都没有好下场,就是因为动了精英的奶酪。劫富济贫也不行的话,剩下的就是战争了,抢别人的钱,补自己的窟窿。可如果战争这条路也走不通,最终还是要劫富济贫。


在人口负增长这个工业国史诗级难题上,以色列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道路。以色列700万犹太人中,大约1/7也就是100万是“哈瑞迪”犹太人。哈瑞迪犹太人不劳不作,日常生活就是领补贴生孩子。也正是靠着哈瑞迪犹太人的高生育率,以色列犹太人才维持了人口正增长。目前以色列900万人口,犹太人只有700万,另外200万是阿拉伯人;以色列的周围,西亚和北非更是有大约5亿阿拉伯人。犹太人总共才一千万出头,一旦开始负增长,阿拉伯人便会大量涌入,最终以色列就和平的消失了。所以,哈瑞迪犹太人既是以色列最大的隐患,同时也是维持以色列版图的最大依靠。土地,最终还是靠人去守的,人没了,一切就都没了。

欧美用移民补充人口,是饮鸩止渴的做法。历史上,罗马帝国和中华第一帝国(秦汉魏晋)就是亡于蛮族移民。欧美自信能同化移民,然而,现实的经济问题,比如服务业畸形繁荣,制造业萎靡不振,就业市场严重拼爹,移民只能干低薪的低端服务业或农业,使得移民并不满意;以及西方文明信奉零和博弈,缺乏包容性的文化,也使得西方文明很难接纳不同文化、肤色和民族的人。喜欢以史为鉴的中国,自然更不能重蹈覆辙。

以色列哈瑞迪犹太人这个案例,可能会成为一众工业国家地区挽救人口生育率的参考样本。国家花钱养一堆人专门生孩子延续民族存在,虽然听起来是耸人听闻,但似乎也不是不可以。世界上不存在完美,古代的高生育率是名门望族权贵富豪的超高生育率带起来的,当然现代社会不能玩这个法子。反正,工业国生育率的挽救,钱肯定是少不了的,就是不知道谁出钱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