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印度与美国的勾心斗角

王独步 王独步 2022-09-21

特朗普入主白宫后,将奥巴马提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2011年)升级为“印太战略”(2017年)。所谓的印太就是印度洋+太平洋,将原来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和印度洋战略结合在了一起,目标当然还是中国。美国升级亚太再平衡战略为印太战略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在海洋的拓展已经不满足于家门口的太平洋以及相关海域(包括东海、南海、日本海、白令海和菲律宾海等),已经大举进入印度洋了。比如中国在印度洋有一个“珍珠链战略”(外媒起的名字,中国不承认),覆盖了北印度洋以及重要的全球航运枢纽马六甲海峡和苏伊士运河。因此,美国只在亚太地区阻击中国,已经不合时宜了,需要扩展到印度洋地区,这是其一。其二,中国大举进入印度洋,以“印度洋是印度的洋”自诩的印度,显然很不乐意,因此印度和美国有联合起来阻击中国的内在动力。

印度洋上的“珍珠链”

不过,印太战略进展的并不怎么好。比如,在军事上,美国认为印度的海上军事力量(军舰、潜艇等)和陆基制海军事力量(导弹等),应该以相关的美国武器装备为主,这样才好与美军“有机结合”。因此,美国列出了一长串的对印军售清单,但是印度拒绝签署,印度的军购仍旧以俄罗斯武器装备为主。其一,是因为美国的武器装备固然先进,但是太贵了。印度的经济规模虽然已经达到了世界第六(2.6万亿美元,2020年),但是印度的摊子铺的太大了,西面要对付巴基斯坦,北面要对付中国,还要耗费巨资南下印度洋,军费开支已经捉襟见肘了。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印度并不信任美国,印度认为美国打垮了中国之后,下一个要打击的目标就是印度,印度必须未雨绸缪,避免被美国捆绑的太深。


冷战时期,印度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但是更倾向苏联;现在,印度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但还是更倾向于俄罗斯。也就是说,印度更亲近俄罗斯,而非美国。为什么?在陆地方向,印度与中国冲突,在陆地方向能有效制约中国的显然只有苏联(俄罗斯)这个陆权大国。中印直接的冲突就不多说了,印度也认为中国扶持巴基斯坦切断了印度进入亚欧大陆的陆权核心地带中亚的通道。在海洋方向,印度与美国冲突。北印度洋是亚欧和亚非海上贸易大动脉,是海权帝国美国所必须控制的,在北印度洋天生优势的印度(印度半岛深嵌入北印度洋),自然就成了美国的重点防范和打击对象。

印度国家战略与中美的矛盾冲突

苏联(俄罗斯)要在陆地方向对付中国,在海洋方向对付美国,自然与印度一拍即合。因此,印度和俄罗斯的“友好关系”一直延续至今,不受政府换届和政权更迭的影响。直到今天,印度发电的25%,炼钢的40%,石油开采的60%,都是几十年前苏联援助的成果。都说俄罗斯吃苏联老本,其实印度才是吃苏联老本最狠的。印度联合苏联(或美国)夹击中国,中国联合巴基斯坦夹击印度,印度联合伊朗夹击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联合土耳其夹击伊朗,全球地缘格局可谓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印度和美国的“友好”,是建立在共同的敌人中国,基础上的。如果拿掉中国,就能发现,印度和美国的矛盾冲突也十分尖锐。前面提到的印度和美国在北印度洋的矛盾,自不必说。现在印度的国家战略,其实是效仿中国,印度想变成第二个中国。而且印度确实有潜力变成第二个中国,中国依托十几亿人口,建立起了有史以来产业链最完整和规模最庞大的工业体系,而印度同样也有十几亿人口。

印度的海陆战略

当然,这肯定为美国所不容,所以中国一方面发展绕开美国的陆权,通过一带一路与亚欧非各国贸易;另一方面,依托强大的经济实力,直接发展海权,并与陆基军事力量相结合。在对外战略方面,印度也是学习的中国。2000年,中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亚欧大陆桥,发展陆权,与欧盟和俄罗斯对接。两年后,2002年,印度也与伊朗、俄罗斯一道,提出了“国际南北运输走廊”规划。该走廊起于印度,通过印度洋海路到达伊朗,从伊朗沿着陆路经过高加索地区或中亚五国,进入俄罗斯,再从俄罗斯沿着陆路或海路抵达欧洲。毫无疑问,这个国际南北运输走廊也是陆权战略,可称之为南北向的亚欧大陆桥。年初苏伊士运河因堵船而断航,俄罗斯还号召各国使用这个国际南北运输走廊连接亚欧贸易。作为海权帝国的美国,不能容忍中国搞陆权,当然也不可能容忍印度搞陆权。


因此,美国打垮了中国,下一个要打垮的对象必然是各方各面模仿中国,想成为第二个中国的印度。但问题是,以印度的实力,能扛得住美国的打击吗?显然不能。虽然印度精英和百姓都以世界大国自居,但他们也清楚的知道印度的实力只能算地区大国,只是不愿意承认。因此,印度的首要目标,还是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壮大实力。

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第一,就要做到睦邻友好,减轻国防压力,将一部分国防资源投入到经济上来。中国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八字方针来处理与邻国的各种冲突,印度也有样学样。比如,2015年印度和孟加拉交换飞地事件,解决了印度和孟加拉的边界遗留问题。从各自交给对方的飞地面积看,还是印度吃亏了。印度交给孟加拉的飞地面积是6.8万平方米,而孟加拉交给印度的只有2.8万平方米,这对以不妥协不让步著称的印度来说,简直是破天荒了,这也可见印度睦邻友好的决心。可惜的是,莫迪并没有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印度与邻国的关系很快又回到了传统的轨道。

重点是最后的不要谈论香港和西藏,即“不干涉他国内政”

要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第二件要做的是就是加入国际市场,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从组装和代工干起,最终实现工业化。这条路印度走的也非常不顺,主要责任在印度自己。本世纪初,中国提出成为世界工厂,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印度提出成为世界办公室,发展服务业。然而,当印度发现自己走上了歧路之时,已经为时已晚了。后发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逻辑是:通过提供质量差但是价格也低的零部件,逐步取代先发工业国的质优价高的零部件,最终实现工业体系的本土化。虽然这条路也非常难走,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看不到希望的,将每一分钱都砸到制造业上,但成功率还是有的。现在,中国制造的专属优势就是质优价廉,质优价廉和质次价廉,选哪个,不言而喻。可以说,中国的工业化,堵死了后发国家工业化的可能,也挤兑的先发国家苦不堪言。

对印度而言,既然文的不行,就要想方设法打垮中国经济,迫使中国的产业外流到印度。这一点美国与印度一拍即合,美国想抢中国的中高端产业,印度想抢中国的中低端产业。但现实是残酷的,经济战打到现在,美国连自身都难保了,遑论去打垮中国了。经济战期间,大量国际巨头到印度投资设厂,到了之后才大呼上当。于是,国际巨头又开始蜂拥离开印度。通用跑了,哈雷跑了,福特跑了,富士康报销了一半产能,这还只是知名的国际巨头而已。印度痛苦的发现,制造业离开了中国,以印度的条件也承接不了。此前,印度与东盟签自贸,逆差反而越来越大,这也可见印度的竞争力还不如东盟(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等),所以印度不敢签RCEP。印度需要修炼内功,包括改革制度,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前者是印度自己的事情,但是后者需要找其它国家帮忙,找谁呢?还能找谁,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全球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啊。


对于现在的印度而言,什么打破中国在陆地方向的钳制,打破中国在海洋方向的钳制,已经毫无意义了。印度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济,纵然打破了中国在海陆方向的钳制,印度又能用上多少呢?倒不如接受现实,将资源用在发展经济壮大自身上,只要实力强大了,这些钳制自然不再是问题。中国就是这么走过来的,面对美国利用三条岛链封锁中国,中国并没有急于去打破,而是专心发展经济,壮大军事力量。现在中国想打破三条岛链,军事上已经不成问题,缺的只是时机而已。

航母杀手——东风21d导弹

经济上,既然指望美国打垮中国经济,印度承接产业转移的法子已经落空了;印度能选择的法子,就是和中国合作了。因为中国也在向外转移一部分产业,印度是中国邻国,又身处北印度洋航线附近,也是有机会享受到中国工业体系的外溢的。其实不论印度还是日本、或是越南,都是中国邻国,又身处要道,都是有机会享受到中国工业体系的外溢的,不一定非要指望美国打垮中国,抢中国的产业,这是经济上。军事上,日本、印度和越南都是中国邻国,已经被中国军事力量所覆盖了,一门心思和中国对抗,恐有国灭之忧。这就是科技进步对战争形态的永久性改变,大炮射程只有几十公里,导弹射程却是几千公里,陆权国在海洋方向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大了。


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邻国,包括日本、印度和越南,倒向中国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那美国也就不能指望这些国家继续对抗中国了,美国的防线需要远离中国。这就是美国的新群“AUKUS”的意义,AUKUS只有三个成员国,分别是北美的美国,西欧的英国和澳洲的澳大利亚,都是远离中国的国家。换句话说,这是美国为退出亚太做的部署,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飘扬红旗之日,已经为时不远了。

说的是挺热闹的,但是以印度一贯的眼高于顶和耍小聪明,印度与中国的合作也注定会道路是坎坷的,前途是渺茫的,机遇是错失的。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壮士断腕,凤凰涅槃,这些成语需要印度人深思。否则,印度只能等待“命运的审判”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