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绿氢政策如何制定?(内附报告原文)
策划 | 林雨潇 编辑 | 国际能源网/氢能汇
近日,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中国氢能联盟发布《绿氢政策制定指南(中文版)》(以下简称《绿氢指南》)《绿氢指南》分别从绿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绿氢政策制定的四大支柱和不同领域对于绿氢政策支持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一个结论:绿氢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不断降低、相关技术日益成熟、电力系统灵活性更高、国家承诺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等因素的影响,绿氢的发展将提速。
《绿氢指南》指出:
“第一,生产成本高。电力生产的绿氢价格比灰氢高两到三倍,使用燃料电池和氢气罐的汽车比化石燃料汽车的 成本高至少1.5到2倍。”
“第二,缺少专用基础设施。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只有大约5000公里的氢气输送管道,而天然气的输送管道超过300万公里。”
“第三,能量损失大。通过电解技术生产氢气,约有30-35%的能量损失,氢转化为其他载体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13-25%的能量损失,而且氢气运输也需要输入其他能源,一般相当于氢能自身能量的10-12% 。”
“第四,人们缺乏对绿氢价值的认识。目前还没有建立绿氢市场,国际上也没有公认的方法来区分绿色和灰氢。由于缺少促进绿色产品应用的目标或激励措施,也限制了绿氢的下游应用。”
“第五,保证绿氢的可持续性比较难。绿氢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再利用电解水制氢,实际上电网的电很难区分其来源到底是化石能源还是新能源,即使是有专有的风电、光伏项目发电制氢,在用电不稳定的情况下,大多数也需要火电调峰,因此,绿氢是不是真的无碳排放,还是存在疑问的。”
在中期,氢能已经初步发展,很多企业和资本涌入之后,政策支持的方向应该转向降低成本的角度,这个时期在氢能的政策应该鼓励先进技术,开展示范项目,有点类似于光伏行业此前的“领跑者计划”模式,氢能也应该在这个阶段侧重于先进技术推广和与其他产业相融合。
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大多数应用领域不再需要直接的激励政策,私营资本已取代了公共部门的支持。在这一阶段,氢能转化为其他能源载体的过程也十分灵活,并且有可能根据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使用最方便的替代能源。此时应考虑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相关政策出台,以此适应绿氢加入能源领域后,整个能源系统发生的变化。
第一个支柱是国家能源战略。从确立研发项目幵始,到远景目标再到路线图,几乎世界上所有发展氢能的国家在国家战略确定上都采用了这类模式。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保持整个政策的连续性。
第四个支柱则是关注治理体系和有利政策。一方面要征求民间团体和工业界的意见,这样做的好处是有了政策扶持的广泛基础,就可以为绿氢的参与者创造有利环境,为整个能源和社会体系增加价值。另一方面要采取措施保持工业竞争力和创造出口机会,政策制定部门可以评估绿氢价值链中的哪些环节可以在国内生产,对比其他国家,评估本国现有的生产能力,以及要实现领先地位所需釆取的行动。最后,要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找出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机会。作为战略的一部分,政策制定部门应评估氢能源产业对经济体系带来的价值及其对 相关行业的影响,从而量化设备制造、 建设和运营以及供应链和支持行业中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