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国际能源网/氢能汇
氢能产业在政策的激励下逐步觉醒,无论是企业还是各地方政府都在为发展氢能项目进行谋划。国际能源网氢能汇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至今,我国氢能相关的各类签约活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截至目前已有33个氢能相关的合作项目进行签约,据不完全统计,涉及投资金额高达1065.8亿。
从各地签约的项目具体情况看,分为两种形式,一类是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签约,在当地建设氢能相关的项目,另一类则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未指定具体的项目建设地点,企业双方将在氢能领域展开不同形式的合作。从签约的项目整体看,今年上半年各家企业围绕氢能下游的应用领域签约的项目更多,加氢站建设、燃料电池项目、燃料电池汽车等项目签约量遥遥领先。33个签约项目中,与燃料电池相关的项目占一半左右。氢能是产业链比较长的产业,从上游的制氢到中游的储氢、运氢再到下游的加氢、燃料电池车应用等,都属于氢能的范畴。但为何人们都集中在氢能的应用领域集中布局呢?氢能汇认为其中的缘由有以下几点:第一是制氢领域涉及化工、煤炭、电力等不同环节,在上游开发制氢项目需要投资比较大,在投资回报的过程中可能因为储运问题、安全问题难以实现快速变现;第二是在氢能应用的燃料电池项目和燃料电池车项目各地都有相应的补贴政策,开展此类项目可以最大限度获得项目收益。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在2018-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省级财政补贴资金中30%用于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可按燃料电池装机额定功率进行补贴,最高地方单车补贴额不超过国家单车补贴额度的100%。各级财政补贴资金单车的补贴总额(国家补贴+地方补贴),最高不超过车辆销售价格的60%。广东佛山按照国家补贴1:1,补贴总额不高于车辆销售价格的60%;广东深圳燃料电池乘用车20万元/辆,燃料电池轻型客车、货车30万元/辆,燃料电池大中型客车、中重型货车50万元/辆。因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燃料电池车的补贴数额较高,开展氢燃料电池相关的项目盈利的可能性更大,项目开展的难度也更低。另外就是一些本来不属于氢能行业的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模式迅速掌握相关技术,实现快速成长。从地方政府角度看,在氢能下游的应用端开展项目建设,利于当地人员就业、环境治理和交通情况改善,能突显地方政府在能源转型领域的政绩,这也是各地的氢能项目更向下游应用端集中的原因之一。33个氢能相关签约的项目中,光伏龙头企业隆基公司的表现非常抢眼。他们不仅跟央企中发展氢能颇具实力的中国石化结盟,在风电领域还和明阳智能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资金来源上与国华投资合作,在项目落地上选中了无锡市作为合作对象,33个氢能项目中,隆基相关的签约有6个,占比接近五分之一。从签约的具体项目看,有投资相关的,也有技术合作相关的还有具体项目相关的。由此可见,隆基在氢能产业的布局非常具备整体的规划性。氢能汇记者获悉,目前全球氢气需求量约6千万吨/年,如果全部由光伏发电来生产,需要超过1500GW的光伏。未来三十年氢的年均新增需求在2000吨以上,每年需要新增约900GW光伏装机。隆基布局氢能产业的目的显而易见,以光伏发电制氢解决光伏发电的消纳问题,产生氢能可以替代化石能源助力我国能源实现低碳转型。而且氢能产业发展壮大后对于光伏这种波动性较强的能源来说也是重大利好,因为利用氢储能可以解决光伏发电波动性对电网带来的冲击,光伏+氢储能将成为解决电网调峰提高光伏发电质量的重要方式。如果说去年全国各地发展氢能项目还是浅尝辄止的试探,那么从今年开始,我们国家已经进入氢能项目签约全面开花的新阶段。从统计中的33个项目可以发现,无论是北方的辽宁、内蒙还是南方的广东、四川亦或是西部的宁夏等地,氢能项目签约落地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尽管如此,我们仍需警惕氢能项目热潮背后隐含的潜在威胁。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李毅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分析认为:“在发展氢能成为全球共识的潮流下,我国各省市具有足够的热情去发展氢能,但在整个产业链条中,针对‘氢气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相关研究明显不够,难以形成全国性整体的概念。”李毅中的分析也恰恰与当前氢能签约项目的趋势暗合,因为制氢端的项目整体依然是不足的,各地在抓紧落地燃料电池和燃料电池车的项目的时候,往往忽视了氢燃料从何而来的问题。由此可见,相关部门需要对氢能产业的发展进行组织、调研和编制相应的规划,要根据氢气不同的应用场景,从能源总体规划和总体视角来提出氢气在不同阶段的使用量,并能对它的布局与工艺路线给出指导意见,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否则氢能下游项目建设热火朝天,上游制氢端却无人问津,可能会导致整个氢能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届时将会导致很多氢能下游应用端项目无氢可用的尴尬局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