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霖 |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要懂得给空间

中霖 大美生生
2024-08-23


奔跑在草原上的夸父少年


编者按


黄明雨,出版人,教育工作者。2003年创办北京立品图书有限公司,2009年创办北京的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并担任主班老师。2014年创办辛庄师范。现在,他的第一身份为夸父班的主班老师。
在教育一线十余年,他笔耕不辍,基本每日写教学日志或学习随笔,内容从教学心得到中国文化,从当下时事到世界格局,从日常生活到学生和学员的点滴,无不生动且关切生命本身。近期的日志中,更是分享了很多夸父班和草原班孩子们的《日知录》节选,其中有赞许和鼓励,也有点拨和明辨,鲜活极了。
夸父班、草原班的少年们,是首批大美行者,他们的日常践行和学习所得,我们会陆续通过黄老师的日志来跟大家分享,以期与成人行者们互相砥砺,生机无限!


| 中霖

原标题 | 教学日志2021年10月21日



半夜醒来,读到李燕老师的日志里提到哈金的《李白传》一书。这本书虽然是我在万圣书园为孩子们买的,但自己没有仔细读过。于是,去教室把这本书取来,读了一遍。


这是一位旅居美国的中国作家【注:哈金,原名金雪飞,1956年生于辽宁,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华人作家】,为美国读者写的一部非虚构作品,故可读性很强,而且我们读到的是中译本,所以,对这位伟大的诗人的看待会有一种他者的视角。 


毫无疑问,作者对李白是崇敬的,但他笔下的李白既是一位旷世奇才,又是一位情绪极不稳定的浪子:


“李白不太喜欢儒家——他爱好自由的天性,与儒家重视的人伦礼仪格格不 入。……他更喜欢道教文本,尤其是思想家庄周所著的《庄子》。”


关于李白的晚年,哈金描述道:


“李白从青年时代直到弥留之际,一直将自己比拟成神鸟大鹏。这寓意着他无限向往高处以及天界,也多次尝试了飞向天堂的伟大之旅,但最终都失败了。现在他长眠地下,大鹏再也无法展翅高飞了。” 


千里徒步中的夸父少年


李燕老师关心的是该书叙述了一个少年的成人之路: 


十岁时,李白已经读完了大部分诸子百家典籍,主要是父亲教的。还有在私塾学习,当时他们身处四川偏远地区,尚未被当朝的主流官僚文化所渗透。所以,当时的四川教育比 较落后,学生学习的主要还是战国时期的经典书籍。 

李白除了跟父亲学习,上私塾以外,十多岁时还在匡山大明寺待过,跟那里的和尚们学习,最重要的在这里学习了剑术,李白一生热爱剑术。 

李白父亲对儿子的这些极富想象力的诗歌非常惊讶,家里的来客也赞不绝口。但李白 父亲知道儿子的诗多是模仿,缺乏写出真正有亲身体验的诗,于是,李父决定给李白一笔钱,让他出去周游,体验风土人情。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读书游厉同等重要。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是,十几岁的李白开始四处游历。 

当时,也有“人材计划”,也是为了招材纳贤,以招募来自各领域的人材,能够走推荐和殿试这条路的候选人必须才思敏捷,善于表现,能够走这条路的应该很快成为国家栋梁。李白不参加科举考试又想从政,只能走这条路,所以他必须学问扎实,能力全面,从治国方略,哲学典籍到诗文剑术,全都加以研习,直到精通。 


从历史人物的传记中,的确可以看到人生开展的一些共性。


在李白的一生,他内心始终是矛盾的,他不愿意被形式束缚,却又不愿做陶渊明式的诗人,他自认为是治世之才,愿意服务于朝廷。哈金在书的扉页,引用了李白《长歌行》的一句诗:“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我在一位同学的《日知录》中,也看到类似的矛盾心情: 


我想现在,我的面前有着两条路,它们的方向不同,但互不冲突。

一者是我现在的体悟:找到人这一生的意义,这个意义胜过金钱,胜过名誉,但它对现在的我来说,很远,可我却想用力去够。

二者则是我现在脚下走着而要更加努力的,它是现今人们对成功的定义:好大学,好工作,工资高,权力大等等。可我对后者不很向往,但又感觉在人生中必不可少。 



这种内心的挣扎,很普遍。一个人逐渐长大,很容易受社会观念的影响,渴望世俗的成功。因此,要做到“清醒的入世”,需要在入世之前,养成稳定的人格和开阔的心胸。



草原骑行中的夸父少年


夸父班的孩子中不乏这样的俊才。有一个新生在谈对同学的印象时,写道:


今天中午午休前,听到 LL哥和RC哥在聊一些伟大的志向。“哇!”像我们这样的人也可以做如此伟大的事吗?

像我以前见过的这么大的人,都没有想过这些事。难道这就是辛庄人与其他同龄人的差别吗? 


这个男孩发出的惊叹很有趣,它是一个积极的信号,青少年阶段,需要得到影响其一生的人生启迪。这非常重要!


通常,人们为自己庸常的生活圈子所困,眼光都比较短浅,如何才能超拔,需要有一些特别的机缘。


我是在28岁的时候,才遇见了救我慧命的第一位恩师。他是一位出版家,研究生读的是西方哲学,后来自己参禅悟道,个性桀骜不驯,却见解高超,眼光锐利。



我之所以喜欢读孩子们的《日知录》,是随时能见到孩子们还未被红尘染着的那份灵性和明朗。从这个角度而言,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总是给我启发和鼓舞。 


有位新来的女生写道: 


早上晨练,黄老师讲了关于天地乾坤的话题,便觉立刻被点醒,迷雾散去。曾经读的无数经典,如不明此道,便完全不会理解中国人的宇宙。觉得自己真的应该重新回看那些经典,再体悟它内在蕴含的无限的宇宙。

听秋风老师的课,并不像周围人一样睡眼惺忪,反而精神振奋,热血沸腾。倒不是说全盘接受老师略显偏激的理论部分,而是和老师在心神方面,“心领神会”。

“中国人没有信仰” 大错特错。中国人信仰天地,其文化薪火相传,永不会止息!心得:学习时之用心,以心领神会为主,知识记忆为辅。如不知其道,用心也无用。 


令人赞叹吧,这孩子才不到 13岁! 


大美云游中的夸父少年


另一位少年,显得更成熟,文笔老到,他谈到对学习的感悟:


子曰“君子不器”,盖不执于坤之成物也。器,则见坤不见乾,人断于天,则本于欲,而欲生理,器人绝于理,盖有限中终不可成人位。则由此绝乾之坤,以对无限之错的觉知,生一根本建立于否定的宗教,故有厌离。根本之对立生乎此,实皆仰而非信:仰者,借以信也,求乎物性,抑或反物性的伪“道性”,皆是见二不见一,如以肉眼观,唯可见一物之半。

然则 何以“见”全乎?曰:“乾知大始。”坤者乾生,乾主坤从,犹地者天生,象观不可得而道观可得,此则“整体”义也。其非存乾去坤(宗教以此,孤阳不生,同尽欲之孤阴不长),实则从乾之坤不器,一生一受,如作太极,故形之上下不二也,故彼岸此岸无二,“红尘自在”。此一即神性即菩提,即之则觉。学者何为?乾坤之合动为生机。“天心”为心,以此不二可见而入。明此大德,即明心配天矣。

生机何处?心致整体是也。心意合者人之内,心身合者人之外,此则成己人;人家合者众之内,人群合者众之外,此则成众人;自立立他,自他不二,然后天人合一,至乎配天。

人活出乾坤大合之“一”,则可以与天地参,即为“为天地立心”。此心为天人不二,故曰“从 心所欲”。此大人也,亦吾志所向也。 


当然,夸父班这样清醒的孩子还是少数,多数孩子仍处于懵懂、天真,或者蹒跚学步、 迷茫无助的状态。



有一位爸爸给我发邮件,谈到他自己一年来的成长,以及他与女儿的交流。女儿“十一”回家,谈到自己目前的困惑,这位爸爸当面和孩子有交流,仍觉得不够,于是孩子回到夸父班后,写了很长一封信给女儿,想给孩子更多鼓励和支持,但孩子的回应很冷淡,这让爸爸有点失望,于是想和我讨论。 


我是走过弯路的人,没有像夸父班有的孩子那么聪慧,更没有机会在少年时期就遇到这么好的学习集体,所以也曾经颓废过。因此,我特别懂得如何与迷茫、颓废的人打交道。 


我17岁入大学,一年级还很勤奋,拿奖学金。18岁大二,就开始厌学了,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开始抽烟,喝酒,逃课。那时有了第一位女朋友,是中学同学,彼此有好感,在大一暑假时,也学别人的样子约她回来散步,主动追求她:“做我女朋友吧?”她默默的答应了。那时候,我们都很单纯,直到分手时连“接吻”的行为都没有发生过。 


在大学里,我给她写信,描述自己的颓废,她的回应非常正能量,想给我很多鼓励。但都不是我想听的话。对于一个颓废的人而言,你要么陪他一块抽烟一块喝酒,要么与他保持一些距离,不要拿热脸对着他们的冷屁股。


——于是我回信给她宣布分手,不想耽误她。女孩很痛苦,她自始至终也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只感受到面对一个浪子,自己的无能为力。 


曾经的浪子



我常常说自己是不做“知心姐姐”的,我不会主动找孩子谈心。我对自己的女儿也是如此,从来没有找她做过什么心理辅导。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要懂得给空间,允许他们经历孤独、沮丧、无助甚至颓废,他们只有通过自己去摸索,才能真正独立。


当然,作为成人,我们可以在一旁陪伴,他们主动来问,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做适当的回应。切记!对父母和老师而言,“适当”很关键:不要多给;放下所有的期待;要求不要太多、太细;情感不要泛滥。 


要想得到孩子的尊重和信任,首先你要做到比孩子更清明、更成熟!


——这句话送给夸父班、草原班的父母,也送给“三一项目”的同学们。 




——中霖



- end -



对了,

你听过这首夸父班的班歌吗?

是一位学长自己作词、作曲的呦~








- 相关推荐 -







/ 关注大美生生 · 重建天人生活,从这里开始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大美生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