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革命年代的科幻世界 | 故事FM

收集故事的人 故事FM 2023-01-03


如果你听过故事 FM 第 97 期节目 革命年代如何偷情 | 故事FM ,你一定知道历史学博士三三,上回他给我们讲了一个宏大叙事的历史课本里不会呈现的普通人的生活。


这一次,他把目光放在了革命年代的科幻世界,准备给我们讲一个,生活在革命年代的父辈,畅想未来科幻世界的故事。


同样在微信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关键词「104」,你会收到故事中提及的革命年代的科幻电影——《十三陵水库畅想曲》的观看链接。


故事FM  第 104 期

▼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完整故事 ▼

/讲述者/ 三三  /主播/ @寇爱哲

/制作人/ @寇爱哲

/声音设计/ @杨帆_阿猴


/BGM List/

01.  Story FM Main Theme ( E-Piano Version  ) (未发布) -YangFan 

02.  The Mission (未发布) -YangFan (童年的科幻作文)

03.  Acid North  (未发布) -YangFan (小灵通的塑料世界 )

04.  The Mission 2 (未发布) -YangFan ( 人造肉 )

05.   Invisible Starman (未发布 )  — YangFan ( 荒诞的画面)


/更多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 蜻蜓 FM / 懒人听书



—下面是三三口述故事整理—

请配合上方音频食用



一.


什么是科幻?我一直注意个事儿,就一说起科幻,好像跟我们爹妈啊爷爷奶奶什么的就没关系了。好像就是我们这代人成长起来才有的东西。


我自己 1993 年出生嘛,上小学的时候正好赶上迎接新世纪,当时学校内流行的四大合法刊物,《米老鼠》《儿童文学》《中国少年报》,还有《我们爱科学》。我是《我们爱科学》的忠实用户,这杂志四五块钱一本,全是豆腐块的科学知识还有连载的科幻小说。


■ 仍在出版的《我们爱科学》


长大之后学了文科,对科学越来越无知了。但现在让我给一个老外介绍说中国的科幻是啥,我第一想出来的肯定是《三体》。因为我自己看了之后也觉得,确实是那么回事了,中国的科幻小说也走向世界了,跟外面接轨了。所谓「接轨」,实际上就是讲外来文明这些事,借助外来文明去对人类进行自我反思。


一句话,我们对科幻的一个直观印象,就是高科技、外星人这些。这些当下的作品,给了我们这样一套丰富的画面。


但值得一说的就是《三体》的故事情节。它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个被打成反动派的科学家女儿,被弄到一个基地来工作。这地方叫红岸基地,表面上就是个国防单位,实际上是一项寻找外星人的工程,然后这个姑娘就和三体文明意外发生了联系云云。


这个太魔幻了,你就想伟大领袖毛主席能让一帮党员干部在这荒郊野岭的地方这么玩?因为《三体》的背景就是那个革命年代嘛,毛泽东时代。实际上刘慈欣就是在用一个和现代社会完全没关系的年代背景,为外来文明提供另一种神秘。但正好这就是我一直纳闷的地方,那个年代的科幻到底是什么? 


■ 《三体》刘慈欣


就是我们的父亲母亲他们小的时候,他们自己觉得科幻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者说他们对未来想象应该是什么样的?然后我就去找。我觉得我应该去找那种当年的人们畅想未来的作品,他一畅想未来,就会暴露自己最大限度的想象力,然后你就能从他想象的东西上去看他身处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你比如我小学时候吧,2000 年左右,当时满世界都是环保征文,语文老师就让我们写《 2020 年的一天》。主题是环保嘛,其实我们也无感,大家就在主题感召下写的非常丧,什么我今天早晨借助房间的电子日光起床,因为看不到太阳了,一出门穿好防酸服,带好防毒面具,因为天天下酸雨,大气污染超标,就类似的玩意。


当然我还是挺佩服我们那会儿的预测能力的,就雾霾那两年,画面简直就是按我作文导演出来的。反正这种敞开了想的写作还挺好玩的。然后我就翻到了那个特别有名的这个《小灵通漫游未来》。


这本书其实是改革开放之后 1978 年才出版的。就是 1977 年当时刚恢复高考,开了个科学大会,借着松动的春风出版。这个书作者是叶永烈,但其实他写成是在 1961 年。1961 年又是什么样的年代,当时其实就是非常贫困和匮乏的时期,然后你就看,这本科幻小说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吃喝拉撒衣食住行上。


■ 《小灵通漫游未来》

作者:  叶永烈 / 绘者 杜建国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年: 1978


二.


我举个例子,你比如说这个小灵通到了未来市,就是他畅想中的城市,坐过会飞的汽车、用过机器人,这些就都特别常规了。我就说几个比较诡异的,里头有一节讲的「塑料世界」,他去一个朋友家,推门一进,桌椅、饭碗、床铺、地板、门窗全都是塑料,放今天肯定被环保主义者骂死,至少大多数人也会觉得比较廉价。你现在去家具城,给你推销的都是什么,生态木、纯实木、纯手工,就我们现在其实更追求那种自然的东西,但父辈们可能就偏爱人工感的东西,或者他们当年坚信,人造的一定会代替自然的,代表着先进。



再比如当代名媛,喝个果蔬汁吃个沙拉才觉得心安,但小灵通里对食物的描述就特别可怕,小灵通去吃饭,先端上来一碗人造大米蒸的饭,凉菜是人造咸蛋,用人造蛋白质灌出来的;热菜有个清蒸肉丸,是用人造肉酱做的。搁我在桌上可能直接当场吐了。后面他还去食品厂参观,说这个人造蛋白质是从石油里提取石蜡,让一种微生物细菌通过吃蜡不断繁殖,把繁殖的细菌再捣成泥儿,就成了人造蛋白了。我看到这已经能咂摸出那个咸蛋是什么口感了。但这段特别特别重要,这不是 1961 年写成的么,我就去了趟图书馆,从那个报刊检索系统搜了下这些人造的东西,发现当时人真这么干过。



之前有段材料就是有个学者回忆,她小时候跟他爸在新华社机关长大。她就回忆 1960 年前后所吃到的「人造肉」,是机关食堂供应的食品之一,按她自己说的「有红有白,味同嚼蜡」。这不就对上了么,按小灵通的骚操作,那真的是嚼蜡。


然后在报纸里,我就发现北京某肥料厂在 1958 年 7 月首次试制成功了人造肉,制作原料我以为就是石蜡,后来发现特别惨,是用稻草中的五碳糖和废弃菜叶培植成的一种食用酵母。这次伟大的试验被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受到表彰。媒体同时宣称这种肉蛋白含量高,可以弥补身体不足,甚至能治病。




然后这个东西就在 1960 年困难时期,被写入红头文件,成为困难时期官方指定的「代食品」的品种之一。这个「代食品」听起来十分高级,看上去是那种量产的、罐装的、工业感十足的东西,就跟现在亚马逊能买到的代餐粉一样。正版代食品的制作工艺发迹于德国军队,人造肉是其中一种。这个德国人造肉的配方,是把煮熟的大米磨碎,掺入羊油和豌豆粉,然后压制成肉块的模样,听着比较像午餐肉。午餐肉这个东西我是不讨厌,涮火锅必点啊。


然后我就被打脸了。我跑了趟档案馆,发现几份 1960 年人造肉的配方,整个工艺没法说了。这时候连 1958 年用的稻草和菜叶也难以获得。北京市面上的人造肉,用的是酒精废液和杂草放在高温下生出的菌霉培养,生产的是一种发了酵的细菌糊糊。


这玩意还不是什么人都能吃上,我问了一些老人,一般只有大城市的居民才听说过,吃过的也特别少。这个事怎么想怎么民科。因为小灵通里头那些乱七八糟的描述其实就比较民科。但他在当时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竟然能成为国家政策,也非常耐人寻味。



这个背景就是大跃进。其实小灵通当时成书,以及那种畅想方式,跟大跃进也有密切关系。你不要觉得人定胜天是个荒诞的口号,不是的。其实你放宽点看,整个20世纪的人类都想着怎么人定胜天,因为物质进步太多了。所以人们才会普遍崇拜什么塑料、人造之类的东西,他觉得人工的东西代表着人类高级的能力,也就代表着未来。更何况当时大家也没什么环保概念,谁知道后来会有那么多污染,所以当我们回到他们的现场,去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不一样。


所以大跃进造成了经济的困难,然后粮食不够吃。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把当年畅想的各种先进玩意,赶快变成现实来解饿。但当时其实就是一种吹牛气氛下空想,所以要变成现实肯定就不可能。困难时期那些人造的东西就很少有能吃的,等到后来可以琢磨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又开始回归自然了。所以人造的东西就真的是上一代人的标本,我姥姥到现在都喜欢人造棉的衣服。



三.


然后,大跃进那会儿,不光有这么一部小说。当时还拍过一个特有名的科幻电影,叫《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大意就是各个战线的工作者奋力建设十三陵水库然后大功告成走向共产主义的故事。


■ 十三陵水库畅想曲( 1958 )

导演 / 编剧: 金山

主演: 邓止怡 / 姜祖麟 / 吴雪

类型: 剧情 / 科幻


电影的精华在后半个小时,水库 1958 年建成之后,导演安排了大家畅想 20 年后水库的面貌,也就是 1978 年。我们现在往回看,可能觉得有点儿怪,但毕竟导演也不知道后来有那么多事到了 1978 年中国才刚刚从深渊里爬出来。你先看看他怎么演的。


故事讲,这个公社的女社长带着之前参与建设水库的科学家们参观,包括科学院的院长,也就是他老公。他们先来到一颗大树底下,这棵树叫百龄仙树,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品种,能结出一百多种不同的水果。然后大野地里水稻玉米棉花都长在一起,反正什么丰收长什么,特别像我前一阵玩的那个游戏 HAYDAY ,就是那个卡通农场。


■ 农民伯伯发明了一种神奇的果树,一颗树就能结满各种各样的水果,苹果,橘子,鸭梨,石榴,葡萄,甚至还有香蕉。


一会儿这个院长看了眼手表,说自己向毛主席汇报准备去火星了,晚上就走。说着话就下雨了,院长拿出对讲机给气象台说把这块雨控制下,然后雨就停了。反正院长就各种秀操作,一会儿又跟火星上的同事视频通话。


院长非常高端,他媳妇儿就离不开吃吃喝喝。又带他们到猪圈,说每个社员每年都能分到 365 头大肥猪,每头都在 1500 斤以上,吃不了就往上交。最后他们办了个联欢会电影就结束了。


■ 农场赵院长坐上了火箭,准备前往火星,实施“红土大开发”计划。


你如果注意到电影人物用一副得意的表情在卖力跟你炫耀的时候,还知道背后其实她啥也没有,你会有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


其实还是非常朴素的画面。父辈们的科幻世界就长这个样。我觉得还是挺值得记录下来的,他有自己的想象逻辑,而且是浮夸和贫困碰撞出来的奇妙结果。谁也不能保证以后我们的孩子不会嘲笑我们写的科幻小说、拍的科幻电影,我想我还是会原原本本把它们记录下来。


* 本期配图源自网络


感谢分享故事到朋友圈

文字 | 三三  运营 | 刘军


/往期故事/

追鸽子哨的人 | 故事FM

我小时候的生活和秦汉时代没有什么区别|故事 FM

七年,我用 200 张合照,陪爷爷走完最后的旅程 | 故事FM


「故事 FM」

 用你的声音,讲述你的故事 


更多收听平台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 蜻蜓 FM | 懒人听书

▼ 点击「阅读原文」,讲出你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