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衣裳,与时偕行 | 婉约有韵味,探寻历代东方妆容之美(下)
神龙革命,武则天退位,但“武周风格”延续了十几年,直到玄宗即位后的开元初期才变为朴素收敛的风格。这与登基之初励精图治、躬行节俭的玄宗有很大关系。
唐开元初
盛唐:贵妃的红妆时代
中唐:时世险装束
晚唐、五代:两极分化
在唐玄宗一改朝野追求奢靡华丽之旧弊的大风气的引导下,妇女妆饰也一改武周末期的华丽倾向,复杂的额黄花钿、斜红、假靥组合以及发髻上插戴的步摇簪钗、花钿至少在京城中被禁绝。杨玉环幼年在蜀地度过,少女时的杨玉环所见女性妆饰,可能大体上还是简洁利落的模样。
从当时的墓葬壁画、线刻、陶俑来看,开元初期女性的衣饰、头饰较朴素简单,没有浓烈复杂的妆面,风格相对清新淡雅,不尚红妆花饰,眉形纤细修长;鬓发相对服帖,偶见高髻,更多则是拢聚于头顶的一小髻。
大唐步入辉煌的开元盛世后,很快妆饰之风就在宫中卷土重来了。首先是发型,当时最具符号性的改变,就是隆起的半圈鬓发越发蓬松,头顶小髻前移低垂,成为最流行的发型传遍全国,同款垂髻甚至在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的出土文物上都可见到,有时也裹以巾布。
妆面色调大体维持淡雅的风格,以白妆和浅淡的薄红胭脂为主。白妆即面施白粉,是素雅的淡妆,从开元中期的壁画来看,可以看到面无朱色、描绘黛眉的贵妇形象。同时也有在脸颊施涂浅淡红晕的例子,这种浅淡红晕可能即“桃花妆”“飞霞妆”。
*盛唐“酒晕妆、桂叶眉”妆容复原
模特:杨述敏
化妆造型:裘悦佳
摄影:华徐永
先在脸庞上匀敷一层白粉,再在手心匀开红色的胭脂水,涂抹在两颊上。程度最浓的被称为“酒晕妆”,就如喝醉酒泛起的满面红晕一般;浅淡若桃花的就叫“桃花妆”;如果在浅薄胭脂之上再罩一层白粉,白里隐隐透出朦胧的红影,就叫“飞霞妆”。
*盛唐开元末年天宝初年“酒晕妆、长眉”复原
模特:且吟清欢
梳妆:迦陵千叶
服饰、考证:陈诗宇
摄影:吴西羽
或是因为李隆基、武惠妃、杨贵妃等上层的个人喜好转变,或是因为太平盛世富足安逸的经济基础、强盛国力,贵妇们的身材越发丰腴,审美越发浓烈夸张,逐步迈入“红妆时代”。此时宫廷贵妇们装饰花钿,衣着宽松。妆饰上也有一些大胆的改变。最引人注目的是“红妆”,在脸颊大面积涂抹浓重的胭脂,范围甚至从眉下一直蔓延到全脸只剩下额头、鼻梁和下巴露白,相当夸张。
除了浓艳的红妆,还有一种妆容是在红妆打底的基础之上,再以白粉点颊,如泪珠四溅一般,称为“泪妆”。
*(左图)盛唐妆容复原:花钿、面靥、桃花妆、涵烟眉
模特:胡晓瑞
化妆造型:裘悦佳
摄影:华徐永
不得不提的还有眉妆。开放浪漫、博采众长的盛世大唐,造型各异的眉形纷纷涌现,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眉妆造型最为丰富的时代。唐代妇女的画眉样式,比起从前略显款粗。尽管也有长蛾眉,但是蚕蛾触须般的纤细峨眉已不多见。当时的眉形大多数比较浓阔,配合盛唐贵妇的圆脸型才显得比较饱满。
在唐朝,大量名贵化妆品的进口已经成为可能,而隋炀帝好色,又极爱眉妆,为了给宫人画眉,他不惜加重征赋,从波斯进口大量螺子黛,赐给宫人画眉。
蛾眉
剑眉
三峰眉
远山眉
五岳眉
分梢眉
吊梢眉
却月眉
涵烟眉
垂珠眉
八字眉
桂叶眉
长峨眉
中国古代女子重视画眉和涂胭脂,却鲜少修饰眼睛。唐代社会开放包容,且胡风浓郁,因此尽管并不注重眼妆,但有时也可看出些勾画的痕迹,多是勾画上眼线,使眼睛显得细而长,有的眼线甚至延长到鬓发处。
唐代中期,头发、妆面、首饰、衣裙的流行风尚一改盛唐面貌,开始往夸张宽大发展。浓妆高髻、大袖长裙之风盛行,形成了当时人们所说的“险妆”“时世妆”。包括了八字啼眉、乌膏注唇、面涂赭色、血晕横道等。
在啼眉的基础上,著名的“元和时世妆”很快形成了,剃去眉毛,重新画出八字啼眉;不施红粉,不上白妆,不晕斜红,却用赭红涂面;双唇还涂成泥一样的乌黑色。
*《时世妆》妆容演绎,八字眉、乌膏注唇、晒伤赭面妆
模特:杨述敏
化妆造型:裘悦佳
摄影:华徐永
所谓“赭面”,是吐蕃极具特色的一种面妆。吐蕃即现在的西藏,从生活经验来讲,“赭面”也有可能是所谓的“高原红”,这种异域特有的“肤色”传到了中原,竟反而被视为新奇时尚。
到了穆宗长庆年间,元和时世妆升级为“血晕妆”。当时的妇人,头梳直指向天的高大堆髻,除了啼眉,眼睛上下还用丹紫画出几道横道,很明显,灵感也是来自吐蕃妆面。
*(右图)中唐血晕妆、八字眉演绎
模特:杨述敏
化妆造型:裘悦佳
摄影:华徐永
“晕血妆”这类妆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伤妆”的流行。妒妇见不得婢女巧作装扮,灼其眉心和眼角,再填上朱粉,等到结痂留疤,就和特地画上的妆道一样。如此血腥的故事体现了唐代女性对伤痕美和病态美的猎奇。
文宗即位之后,开始正式禁高髻险妆,禁去眉开额。但这份禁令似乎成效不大,去眉险妆虽不再风行,但晚唐五代的妆面似乎变得更加花哨。贵妇们不仅钗梳满头,还往脸上贴涂越来越多的东西。妆面更加花样繁多的时期即将到来。
中唐时世妆中引人注目的,还有头上数量越来越多的钗梳,在整体的流行变化上,隋唐五代的插梳也和其他首饰一样呈现体量从小变大、数量由少而多的发展趋势。
盛唐后期,开始流行在鬓上前侧插小梳,如敦煌莫高窟第一三零窟都督夫人礼佛图中的几位夫人,前鬓左右插戴数枚小梳,逐渐往装饰化发展。
中唐时,发髻变大,插梳的空间也随之扩展,不仅在髻座单插一只大梳,有时甚至开始成排成行地插大小梳篦,脑后也会插戴若干。
中唐以后,面饰花子之风愈演愈烈,时人甚至把各种花样颜色的花子、花钿、花靥贴得满脸都是。花子的样式很丰富,在晚唐五代敦煌莫高窟供养人壁画中,满面花子是主流装饰,分布在十几二十处,看起来相当夸张。
随着政治与经济的衰败,妆容也日益回归素雅,浓妆艳抹不再流行,甚至连流行了几百年的花子也少见了起来。在眉妆上还时有创新,比如《簪花仕女图》脸上的桂叶眉,是粉白黛黑的基调上偶能见到的一抹亮色。
*晚唐妆容复原:蛾眉、花钿、面靥、斜红
头上着花钗、插梳、金凤冠
模特:大乐乐
梳妆:迦陵千叶
考证:陈诗宇
摄影:吴西羽
在唇妆上,唐代不仅唇色丰富,有朱唇(大红)、檀口(浅红)、绛唇(深红)、乌唇以及男用的无色香口脂等,妆唇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但总的来说依然是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口为尚。
到了五代前后,发髻越发高耸,出土的女俑,几乎全数梳夸张的高髻。为了获得更加华丽的装饰效果,晚唐的簪钗形式进一步发展,插戴后显露在外的部分成为装饰重点。
*晚唐女子妆容复原:蛾眉,画花钿、面靥、斜红
头上着花钗,插梳、凤簪,戴金冠
模特:徐悦尔
化妆造型:纳兰美育
摄影:华徐永
宋朝时期
北宋:淡雅的妆面
南宋:素雅白妆与泪妆
宋朝是一个以汉族人为主的王朝,浓艳另类的胡风已是前朝旧事,因此,宋代女性妆饰的繁缛主要体现在首饰上,在妆容修饰上始终比较克制。宋词之所以盛行,与妓业的兴盛是分不开的,再《东京梦华录》中有生动的描绘。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普遍认可特定阶层的女性以色相娱人,而色相是需要靠服饰来包装打造的,那么女性妆饰逐渐趋向繁缛与矫饰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北宋是中国妆容审美的转折过渡期,一方面,唐五代对于高髻、红妆的喜爱尚留有余韵,另一方面,妆面开始趋于简化和精致,过多夸张的涂抹不再多见。在面妆上,宋代一反唐代浓艳鲜丽之红妆,而代之以浅淡、素雅的薄妆;
眉妆上,则以纤细秀丽的蛾眉为主流;
唇妆上,以“歌唇清韵一樱多”的樱桃小口为美。
宋代整体的妆面回归淡雅精致,淡淡胭脂、点注樱唇,基本就是北宋中后期女性的典型妆面。
*山西晋祠圣母殿宋代侍女塑像:
纤纤蛾眉,樱桃小口,施以浅朱
摄影:陈剑
胭脂依然受到喜爱。此时的红妆虽然不及盛唐红妆之浓烈,但还是妇女妆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宋代宫女和民间女子所画的基本都是复古的长蛾眉。唇妆仍以小巧红润的樱桃小口为美。点染樱桃小口是宋代唇妆的主流。
宋时不但保留了前朝的面饰种类,妇女对花钿与面靥的热爱之情。宋代在面饰的材质上还有所创新。例如“团靥”,以黑光纸剪成圆点贴于面部。更有讲究者,还会在“团靥”之上贴上鱼枕骨做成的饰品。用此做成的面饰称为“鱼媚子”。
*宋代“鱼媚子”妆容复原
模特:李芽
化妆造型:裘悦佳
摄影:华徐永
北宋前期一度流行巨大夸张的首饰冠梳,而后在禁令及整体风气的影响下,渐为收敛。举凡戴冠的女性,头上几乎都可以看到冠前中央露出的一截带圆头的簪首,冠后往往还露出簪脚,整体呈首尾下垂的半弧状。
*(左图)宋钱选《招凉仕女图》中头戴冠子
梳云尖巧额的宋代女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右图)北宋妆容复原,黑色蛾眉、略浓的胭脂
朱染下唇,梳云尖巧额
模特:七七
梳妆:迦陵千叶
考证:陈诗宇
摄影:杨凡
从北宋开始,女性将耳饰视为首饰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就连后妃也不例外。宋代耳环还发展出新的瓜果四季花纹饰,设计灵感大约来源于两宋以来绘画中的花鸟虫鱼与蔬果。
南宋王朝整体妆饰风格较北宋相比越发收敛。首饰冠子尺寸缩小,发髻也更加小巧。仕女妆面白净,在额头、鼻梁、下巴等处还会特别提亮。唇色浅淡,只淡淡涂抹一些无色口脂,眉形也多纤细。
此外,南宋还有一种特别的“泪妆”,这种面妆以白妆为基础,妆粉施涂较薄,但在眼角点抹白粉,状如泪水充盈欲滴,有种哀愁之美。
*南宋白妆复原,蛾眉泪妆,轻点樱唇
模特:张梦雅
梳妆:迦陵千叶
考证:陈诗宇
摄影:杨凡
宋人涂粉还会用“粉扑”,有从福州南宋黄昇墓中出土的粉扑实物。
两宋女性日常戴冠,宋词里常有各种小冠儿、水晶冠子、新样冠儿的描述。把冠子定为妇女日常的标准头饰。
南宋首饰从北宋的大尺寸慢慢缩小,向样式繁多发展,形成精巧细工、含蓄的整体形象。这与宋代女性服饰崇尚紧窄修身、社会风气的收敛、社会道德观念对于妇女的约束是一致的。
宋人对女性的约束到元代愈演愈烈。元代的汉族女性,在妆容修饰上并无多少突破,基本是承袭南宋的素妆风格。缠足在元代汉族中更加盛行。同时少数民族的审美也带来了一些特有的妆容造型。在首饰发展上,元代五颜六色的珠宝首饰的大流行也恰是契丹族、蒙古族审美的另一种诠释。
契丹族妇女有一种非常奇特的面妆,称为“佛妆”,面涂深黄,红眉黑吻。“佛妆”是契丹贵族女性在冬季和初春季节独特的美容术,兼具保养护肤和美容妆饰功用。佛妆粉的主要原料是栝楼提取物,将之涂抹在脸上,形成一种黄色保护膜,来年春天才能洗去。
*契丹佛妆复原
模特:李依洋
化妆造型:李依洋
摄影:文华(泰岩摄影)
中国古代首饰发展历程中,元代是一个转折。从元代开始,大量镶嵌大颗珠宝的金银首饰开始在贵族当中流行,并在后来的明清两朝达到极盛。
元代蒙古贵族的珠宝首饰主要为帽饰和耳饰。男子有珠玉帽顶,耳戴“一珠环”;女子则戴长如小腿的姑姑冠,首饰主要集中在姑姑冠周边,颈部、前胸并无厚重繁杂的装饰,耳部有珠宝耳饰与冠戴相辉映。
辽代契丹人不论男女,均有髡发习俗。契丹女子未出嫁时髡发,出嫁后则开始蓄发,一般多作高髻或双髻式螺髻,有身份者才可以头巾包头,外出则常戴巾帽保暖防风。
元代蒙古族妇女多椎髻,少女多梳辩。蒙古族已婚妇女发分二辫下垂,并用发袋装饰成圭状的造型,这种发式延续到了清代依然如此。
明朝时期
端庄典雅中国文化发展到明代,出现了分化。一方面通过礼服首饰来“辨尊卑等级之分”,维护封建统治,在其形制、材质、数量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制度规定,原则上不允许僭越;另一方面,在各种吉庆场合和日常生活中则没有过多的制度约束,种类繁多、工艺复杂的头面首饰,成为明代装扮的一大亮点。
明代已婚女子的发髻大多罩在一种编制的金属“䯼髻”里面,发髻本身不再有什么花样。明代女子的妆面则与头饰的繁缛形成巨大的反差,极尽简化,以端庄典雅、轻描淡写为主流,从妆容体现人欲的克制。
明代妆容的整体风气延续宋代汉族传统,以浅淡清雅为美,少有浓烈奇异的妆面。后妃、中老年命妇甚至接近素颜。
在眉妆上,明代女性迎合男性的审美喜好,尚秀美而求媚态。女子所画眉形大多纤细弯曲,仅有长短深浅的变化,虽不免单调,却特别能够衬托出女性的柔美与妩媚。
明代妇人流行头戴䯼髻。䯼髻最常见的形态是尖锥状,䯼髻上还要插戴各种各样的簪钗首饰。到了明代,女子着䯼髻的动作已被很明确地描述为“戴”和“编”,可见䯼髻已经变成一种经编织后戴在头顶的头饰。
明中期以后,随着心学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富家大贾也不再囿于礼制的约束,开始追求“绮靡之服,金珠之饰”。连使女们都浓妆艳抹,面贴珠翠面花,头挽髽髻、珠箍,身穿大红妆花袄儿、青比甲。
从肖像中可知,明代婢女常常以“三白法”涂抹脂粉。它既能表现人物面部的三个高光部分,又能表现古代妇女施朱粉的化妆效果。
明代婢女有时还会在面上贴饰更加华丽的珠翠“面花儿”。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幅明代中后期肖像中的婢女,此类面花在明代是上下通用的女性妆饰。
明代的女童需要剃发,到少女时期开始留发,但成年前不会正式梳髻,所以除了髽髻以外,其余头发包括额前、两鬓、脑后部分则自然披散,有时还会有刘海。
明代社会对女子面妆的要求是简约、清淡,但对缠足的要求却是有史以来最为严苛的。“金莲要小”成了明清时代女性形体美的首要条件、第一标准。伴随着小脚的流行狂潮,一种特殊“选美”活动也应运而生。这便是明清特色的“赛脚会”。
清朝时期
满汉交融,素颜逐渐西化*多为素颜,故宫博物院藏
清中乾隆帝在艺术上追求广收博取、海纳百川。满族后妃的妆容也变化的最大特色就是“地盖天”的唇妆。“地盖天”就是指只妆点下唇,不妆点上唇。乾隆朝流行的样式是下唇涂满,上唇素色。
到了道光朝,下唇的妆点逐渐缩小,不再涂满整个下唇,至晚清终于缩成圆圆一个红点。这应该是满汉长期错居之后,受汉族樱桃小口审美喜好的影响所致。
后末代皇后婉容成了西洋妆容最早的尝鲜者之一。西式自然而饱满的唇妆开始燃起星星之火,“樱桃小口一点点”的中式唇妆则逐渐式微,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满洲的先人原本惯于辫发,女性蓄发之后就流行“盘头”或“盘发”。在这种“盘发”的基础上,要裹上一种名为“包头”的布绸,复杂一点的,还会直接在包头上使用不同的簪钗进行装饰。
清宫剧中最常见的满女发式是两把头。所谓“两把头”即先将头发收拢后分成两缕,各自梳成一个“把”。
# 两把头从出现到消亡一共经历了五个阶段。
01
在乾隆、嘉庆时期流行,又名“知了头”。02
在嘉庆、道光时期流行,又名“架子头”。03
在咸丰、同治时期流行,又名“一字头”或“小两把头”。04
主要流行于光绪时期,又名“宫头”。05
主要在宣统朝和民国中期流行,以“大拉翅”而闻名。
由于“男从女不从”的政策,清代的汉族女子可以依旧从汉俗,因此妆容审美延续明代的传统。只是由于封建礼教愈发严酷,清代面妆比明代更为朴素。
慈禧手握重权却又不善治国,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在享乐与保养之中,她对妆品的嗜好、在保养上投入的心力,堪称人间极则,也代表了清代宫廷妆容保养的最高标准。在妆品制作和美容保养方面,由于历史的积淀,再加上慈禧太后的助推,则不断推陈出新,达到了中国古代妆品史上的高峰。
中国古代妆容之美展示至此,即将告一段落,那一个个极富中国风情的妆面让我们领略到独特的东方审美,而东方审美背后的东方智慧,则是更加珍贵的财富。
金、蒙古蓝、灰褐、
注:文中所涉图片均为书摘
文献参考
李芽,陈诗宇[著]《中国妆容之美》[M].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
1、本资料为要约邀请,不构成要约或承诺2、相关宣传内容不排除因政府相关规划、规定、未能控制等原因发生变化3、本资料所涉及的设施设备、工艺工法、材料品牌、园区配套、物业服务等仅作为参考,具体以各项目实际情况、政府文件和合同为准4、本文部分图片及文字来源转载,仅供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