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心向党】麻醉是一门调控的艺术——郭明炎医生访谈录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以广大党员为代表的卫生健康工作者,践行初心使命,传承医者精神,为护佑人民健康付出艰苦努力,作出巨大贡献。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东卫生健康》机关报和“健康广东人”公众号推出“医心向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陆续报道百年来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讲述他们在疾病救治、公共卫生、医学科研、健康帮扶、援藏援疆等各条战线的生动事迹,以及为了党的事业执着耕耘的感人精神。今天推出第八期:麻醉是一门调控的艺术——郭明炎医生访谈录。
初识郭明炎医生源于一则新闻《采集核酸现场女子晕倒,支援队医生出手相救》,讲述了他在广州市荔湾区桥中街击掌体育场核酸采样点出口处,与医院同事一起为晕倒在地的吴女士进行急救处理的事迹。
随着沟通逐渐深入,他的角色变得多样且清晰起来——
他是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阳光男孩,在2003年收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还在老家广东潮安某个陶瓷厂的沥青棚底下打磨陶胚,为了帮父母减轻生活负担;
他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麻醉科主治医师,可以完成各种类型大手术的麻醉,具有沉着、冷静、准确、快速处理各种临床突发事件的能力;
他是一位16年党龄的“老党员”兼核酸采样队第四队队长,已带领队员前往荔湾、越秀、海珠等多个采样点执行支援任务;
他是一位上有老下有小的超级奶爸,在安排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尽量安排时间照顾家人,生活中也不忘救死扶伤、热心助人。
“那个年代,人们对医生非常敬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郭明炎出生在广东潮安一个贫困农村家庭。据郭明炎回忆,从记事起,家境的贫困一直伴随着他。“生活的困苦锻造了我勤劳勇敢、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父母勤劳朴实、老实本分的品质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郭明炎并没有向困苦的生活屈服。
由于人高力大,郭明炎5岁起就开始帮干家务和农活。早上上学前卖菜、下午放学后下田、寒暑假进厂打工的生活贯穿着整个中小学阶段。所幸的是,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影响学业,中小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2003年暑假,当接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郭明炎还在潮安某陶瓷厂的沥青棚底下打磨陶胚。
在农村,除了克服贫困,还要面对疾病。“小学时,我目睹了伯父喉癌术后气管切开弥留之际的痛苦;初中时,我直面了爷爷生命最后几年双目失明的绝望。”郭明炎回忆种种不堪回首的往事,语气越来越显得沉重。
亲人们被疾病折磨的痛苦仿佛历历在目,一直萦绕在郭明炎心头。“我要当一名医生”的梦想已深深铭刻在他的心里。
“那个年代,人们对医生非常敬仰!”郭明炎深吸了一口气,“父母是农民,教导我要为人厚道、与人为善,对于我选择成为一名医生,双亲深感欣慰。”
“怀揣着‘我要当一名医生’的梦想初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走到校门口便可以看到孙中山的铜像矗立在台阶中央,中山医学院门口的对联无比醒目且震撼:‘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郭明炎谈到初入医学院大门之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开学典礼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铮铮誓言激荡在我的内心,并在我心中深深埋下了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种子。”
2008年,郭明炎本科毕业留校,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麻醉科从事医、教、研工作,并相继攻读了硕士及博士学位。“医病医身医心”的中山医人优良传统已融入郭明炎往后的行医生涯。
“我觉得它是一门调控的艺术”
麻醉的发明,对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现代医学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近年来的科技创新使麻醉学科发展突飞猛进,逐渐成为医院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郭明炎介绍,麻醉学科是推动“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学科。“现在已经不是1842年美国医生威廉森·朗施行首例乙醚麻醉的年代了。”郭明炎笑着说。
“我觉得它是一门调控的艺术,把‘医病医身医心’表现得淋漓尽致。”郭明炎对麻醉学科谈了自己的想法,“‘医病’要对病痛有足够的认知;‘医身’要根据不同的身体情况采取对应治疗;‘医心’要对病人有人文关怀。”
在临床上,每个病人术前的常规检查结果,只是一个静态的基础,至于患者跟麻醉药物之间的互动以及对手术创伤的应激程度则是动态和未知的。
“麻醉非常讲究个体差异性,每个病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标准方案用于独特个体便不再标准,因此,探索与调控就成为了必要。”郭明炎一边强调麻醉的个体差异性,一边迫不及待地向笔者介绍麻醉在手术中的重要作用。
郭明炎介绍,每台手术的前期就是探寻麻醉平衡点及个性化方案的最佳时机,从麻醉诱导、诱导后无刺激维持、开台切皮瞬间以及切皮后刺激减弱期这几个特征性的事件中,用心了解和体会病人与麻醉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病人对麻醉药的耐受程度,找出平衡点,在随后的手术过程中就可以较为从容地进行患者管理,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平稳。临近术毕及时适当减浅麻醉深度,往往可以做到术毕尽早甚至即刻安全拔管。
“这要求在找到平衡点之后全程密切关注手术进程,根据微趋势进行微调控,沟通与关怀非常重要。对于特殊的病例还需要特殊处理,如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开胸手术的单肺通气、部分颅脑手术的术中唤醒等等。”郭明炎一边比划着双手,一边微笑着说,“它就是一门调控的艺术。”
“感谢给我生命并陪我快乐成长的父母”
2015年3月11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召开记者会,黄洁夫会上曾表示,2013年是中国医患关系特别紧张的一年。
2013年10月29日中午,一位正在广州建设六马路排队候车的阿婆突然晕厥,一位戴着眼镜的年轻小伙子冲了上来,一边喊群众拨打120,一边跪在地上为阿婆进行心肺复苏。这位小伙子就是郭明炎。
据郭明炎回忆,事后很多人认为路边施救风险很高,万一抢救失败可能使自己陷入窘境,甚至官司缠身。
“你当年就不怕‘碰瓷’?”笔者提出疑问。
“我出生在‘中国瓷都’潮州,从小习惯‘碰瓷’。”郭明炎话音刚落,又忍不住笑着说,“别忘了,以前我可是打磨陶胚的小能手!”
郭明炎还真是“碰瓷说”的坚定实践者。
2021年6月3日中午,他“故技重施”,地点变为荔湾区桥中街击掌体育场核酸采样点出口处,蹲在地上为晕倒在地的吴女士进行急救处理。
“工作之外遇到紧急抢救的情况,及时施救完全出于职业习惯,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也会义不容辞。”郭明炎强调,“小时候,父母经常教导我,要为人厚道、与人为善。”
当谈及父母,郭明炎脸上开始变得严肃起来。去年8月,父亲查出贲门癌,要进行每3周1次的化疗。姐姐远在潮州,母亲是农民,因此,父亲住院的照料全由郭明炎承担。
治疗初期,父亲还能接送小孩上下学,现在由于化疗药物副作用的累积,身体变得虚弱。然而,父亲依然无比乐观,他的乐观也感染了郭明炎。
“相互鼓励之下,治疗效果尚可。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郭明炎对未来充满信心。
近期,广州遭遇新一轮的新冠疫情。5月27日起,郭明炎响应医院号召,前往荔湾、越秀、海珠等多个采样点执行支援任务。他每天起早贪黑,在完成支援工作的同时,尽量抽出时间为家庭分忧、陪伴儿子成长。他总觉得,繁忙的工作加上父亲的照料和儿子的管教,24小时远不够用。
“特别感谢家人的关心、理解与包容。感谢给我生命并陪我快乐成长的父母!”郭明炎动情地说,“对于孩子的成长,陪伴胜过一切。也希望在儿子的记忆中,爸爸是称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