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中医是如何认识感冒的?感冒的致病机理是什么?它的常见证型是什么,又该如何进行治疗?
卫气者,保卫之气,犹如边防军和人民警察,它时时巡检着我们的身体,保持着我们气血的流畅,身体的健康。卫气和肺的功能息息相关。肺,中医五藏之一,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宣发和肃降。肺就像一个风箱一样,风箱的鼓荡推动着气血的运行。肺的宣发,是指把卫气向上向外疏布到皮毛、体表。肺的肃降,是指把卫气向内向下疏布去温养脏腑。《黄帝内经·营卫生会》是这么说的:“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自然界,病毒细菌无处不在,但是我们平时感觉不到细菌病毒对我们的伤害,这都是卫气的功劳,它随时处理入侵我们身体的病毒和细菌,默默守护着我们身体。天地之中,天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地有四时五行。人悬命于天,六气可以养生,也可以杀生。人和细菌病毒都生活在天地六气中,维持着一个平衡,谁也消灭不了谁。六气太过或不及,这个平衡就会打破,细菌和病毒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发生变化,卫气失于调节应变,人就感之生病。
《黄帝内经·素问》:“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风之伤人,或为寒热”。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描述了时行病,“时行病者,春时应暖而反寒,冬时应寒而反温。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近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它记载了流行性感冒。感冒病名最早出自宋代《仁斋直指方》。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提出,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辛凉之剂散之,明确了感冒病位在肺。
外邪侵袭人体,不一定都会发生感冒。这取决于两方面,一是邪气的轻重,一是卫气的强弱。如果卫气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勇者气行则已。如果卫气弱,就很容易感冒。外邪侵犯肺卫,有两个途径,一是从皮毛而入,一是从口鼻而入。寒邪的性主收引,多从皮毛而入;火型炎上,容易往上走。温性的邪气多从口鼻而入。所以从皮毛而入的寒邪导致的感冒,多见头痛、鼻塞、肢体酸痛、流鼻涕、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者浮紧。温热邪气,口鼻而入,往上走,多见头胀痛、咽干、咽喉红肿疼痛、口干。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1、风寒束表证。这是受了寒邪,影响了卫气的疏布。寒者热之,治以辛温,用辛温发散的方法。温能散寒,辛能行散。【推荐中成药】,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九味羌活丸,剂量服法参照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服用。【方药】在医师指导下辨证处方,代表方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食疗参考】:葱白5茎,生姜5片,大枣3枚撕开,苏叶10克,加水600毫升,熬开后5分钟。每次一小碗,一天2-3次。【外治】:1、拔火罐法:印堂、大椎、身柱,肺俞,拔罐后留15分钟,或者用闪罐法。2、艾灸大椎、足三里。
2、风热犯表证。火热之邪从口鼻而入,肺为娇脏五行属金,火克金,肺受温热邪气的影响,不能正常的行使对卫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卫气属阳,不能疏布,郁而化热上冲。风热者,治以辛凉透散。【推荐中成药】:银翘散、三九感冒灵、桑菊感冒片、金花清感,剂量服法参照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服用。【方药】在医师指导下辨证处方,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食疗】:淡豆豉15 薄荷5 金银花10 薏苡仁15 加水600毫升,煮开后小火10分钟,每次一小碗,一天2-3次。【外治】:刺络拔罐法:大椎、风门、身柱,肺俞消毒后三棱针点刺,使其自然出血,待血出颜色转淡后,加火罐于穴位上,留罐10分钟后起罐。风热感冒原则上禁止艾灸。
3、体虚感冒。体虚之人,卫气不足,卫外不固,这类人感受外邪,常常缠绵难愈,或反复不已。常见头身疼痛,神疲气短,反复感冒,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兼以驱邪。【方药】:在医师指导下辨证处方,代表方桂枝汤,参苏饮,再造散。【食疗】:平时多用党参,黄芪,当归炖汤,注意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结语,在感冒时,辩证的重点在于把握邪气的性质是寒还是热,身体是否虚。
一般而言,感冒属于轻浅之疾,只要能及时而恰当的治疗,可以较快的痊愈。
但对老人,婴幼儿,以及体虚患者,必须加以重视,防止发生传变,或夹杂其他疾病。
文章内容,仅供学术交流之用,处方/外治操作请在中医专业人员指导之下辨证使用;文章图片部分源于网络,用于公益传播,在此感谢图片原作者,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将本号设为“星标”可更方便看到最新文章(进入本号,点击右上角“…”,进入历史页面,再次点击右上角,点击“设为星标”);如果您觉得本文还有一定价值,希望本文被更多人看到,欢迎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