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夹缝中生存12年,他终于打造了国产AI活跃用户数第一的产品|WAVES

暗涌 暗涌Waves
2024-11-17

 | 施嘉翔

编辑 | 刘旌


很多人认为,AI是属于年轻人的机会,所以很难想象一款月活用户过千万的AI产品会出自一位年过四十的创始人。
这位创始人叫段江,这款产品叫Fotor。Fotor不在北上广深、也不在美国硅谷,偏安于中国西南一隅——成都。
据AI产品榜,全球超过5000个AI应用中,按用户数计,Fotor常年排在AI应用出海榜中国前列,并曾是国内唯一月活用户超过千万的AI产品。
Fotor不是随这波浪潮涌起的“native AI”公司,甚至在出圈前,鲜有人知道他们是一家中国公司。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十二年前的移动互联网。起初,这只是一款图像编辑软件,原本瞄准的市场和美图重合。
十二年过去,生成式AI将一众企业拉回起跑线。一直在海外耕耘的Fotor看到了Midjourney的火爆,用短短两个月时间训练了自己的文生图工具,并补充了Midjourney在用户体验上的不足。
浮出水面的Fotor真正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用户规模翻了七倍,并实现规模化盈利。段江说,创业最煎熬的部分就是太慢,大部分人看不到尽头选择离开。
简单的运气无法概括Fotor所做的一切,因为类似的被迫与错过贯彻了他们发展的全过程——
曾经,美图筹集的资金数量几十倍于Fotor,于是段江决定暂避锋芒,放弃国内,转向海外,并将精力放在获客成本更低的PC;
七年前,当第一轮的融资额快被用完时,Fotor被几乎所有的资方拒绝,不得已结束免费、提前进入付费阶段;
第二次图像变革来临时,Fotor后知后觉学着Canva增加了图文排版功能,但流量红利已经过去,基于公司人数和精力分配,这个业务在2020年前后暂停;
甚至在用户量爆发的三个月前,公司正被投资人要求回购,几乎把账上的现金全部清空。
十年前反共识的路径让Fotor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但这反而让Fotor成为中国现在难得的、有利润、有规模的AI公司。
这是一个非典型的创业故事,它能告诉我们的,也只是最朴素的创业箴言:留在牌桌上,以及当机会来临时,你要不惜一切抓住。
「WAVES」是暗涌的一个栏目。在这里,我们将为你呈现新一代创业者、投资人的故事和精神。

非共识的胜利
当千万量级的用户涌入Midjourney,但只能在discord中使用时,Fotor创始人段江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这么好的东西,应该在网站上敲文字,就能生成图片,哪需要这么麻烦。
紧接着,段江意识到改变Fotor命运的时刻到了。他把公司所有的项目全部暂停,告诉团队这是一个巨大机会,“不只是图片生成,整个图像领域都会迎来巨变”,要马上朝这个领域走。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选择。这是2022年8月,不久前,段江去了趟北京见投资人。因为疫情肆虐,火车站空空荡荡,没有人气。
一同被影响的还有投资人的信心——Fotor的投资人希望他们能提前回购,而合约原本是2023 年底才到期。作为交换,价格可以打折。段江尽了全力,把公司账上的现金全部给了投资人才几乎还完。
在黎明前撤退的资方,没有等到Fotor的“ChatGPT”时刻。
此时,Fotor的账面接近于零。他们只能背水一战,没有退路。
段江重新组建了团队,在开源的Stable Diffusion基础上,用Fotor长期积累的高质量图片数据,辅之公司所有的卡,用两个月的时间在网站上上线了和Midjourney类似的文生图功能。
当大量在Google搜索关键词的C端用户涌进Fotor时,段江知道自己的判断对了——Fotor 的流量翻了七倍。
和外界想象的不同,Fotor并不如Midjourney一样“年轻”,这已经是它成立的第十年。
诞生之初,Fotor把自己定位为“轻量Photoshop”。2012年,他们获得来自联想系资本300万美元的融资,进军移动端。
彼时,移动互联网信奉的是无限游戏,烧钱换流量,Fotor的资金并不多,段江知道仅凭自己不足以与已经完成多轮融资的对手(比如美图)竞争。
于是段江目光转向尚属无人区的海外,“就是盲人摸象”,没有参照,几乎全靠自己摸索。唯一的优势是,团队是海归背景,没有语言障碍。也把产品重心从流量逻辑的移动端转向竞争更小、依靠SEO(搜索引擎优化)获客的PC端。
团队内不乏反对的声音,投资人也希望他们分羹国内,但段江还是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他坦言,放弃还是富矿的中国移动互联网,选择出海和PC都是被迫的,“当时的处境只能这么做。”看不到尽头的时间过于漫长,以至不少团队成员选择离开。
2017年,Fotor从免费转向收费,这是在第一轮的融资已经用完下的无奈之举。那是资本还充沛的年代,但没有一家风投愿意支持他们。“只能自己造血了。”段江对团队说。
当时Fotor的月活用户已经过了百万,海外付费率比团队想象的要高。在看到盈利的可能性后,Fotor还得到来自广发证券2500万的B轮融资。
也正因为在图像编辑上十余年的投入,才会有我们今天看到的结果:当不被看好PC和出海成为新的趋势时,这样一家“非主流”成都企业已经在赛道上狂奔十年。
到现在,Fotor在英语市场投入了最多精力——确切地说,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五个国家,“虽然它们只占海外用户流量的40%,但贡献了我们目前80%的收入。”段江透露。

回到舒适区

流量激增后,资方蜂拥而至,但团队最后还是决定回绝前后超过100家资方,“之前有投资的时候没有做得太好,没有投资反而做起来了,还是觉得这个钱不该要。”段江说。

回绝的底气是Fotor已经积累大量现金,且每个月还有利润;另一个拒绝的理由是,“Fotor还没有找到值得大规模投入的方向”,段江说。团队人员也只是从去年年底80人增长到120人左右。
事实上,值得投入的方向曾经存在过。2023年,“Midjourney”的故事还在进行,Fotor也顺着“产业链”选择了视频生成。起初,他们同样把最多的精力投入在视频生成的模型训练中。
转折点是Sora的出现,即使是“期货”,但更多AI视频生成公司如快手可灵的爆发让段江意识到,没有足够数据和资源,和他们竞争的胜算并不大——段江又想起了面临蓝海却被迫和“巨头”作战的无力时刻。
段江的选择仍然是暂避,他转而提出不必每项技术都自研,要求团队把更大的精力放在工作流建设上,目的是打造“AI剪映”。
今年3月,Fotor上线了筹备一年多的一站式AI长视频平台Clipfly,集合了AI视频生成、AI视频增强、视频编辑等功能。用户可以在Clipfly中加入音乐、转场、特效、视频增强和字幕等功能,从而将AI的“抽卡”拼接,形成完整的视频——更符合人类真实制作视频的流程。
但Clipfly在技术壁垒最高的生成部分的表现甚至可以用“平庸”来形容,生成部分他们只使用了简单的开源方案,未再投入资金。
或是因为保守,或是习惯于被动,“浅尝视频生成”后,Fotor又回到了自己的舒适区。
段江说,自己更信奉,只有AI的产品不一定成功,但成功的产品一定有AI。“如果只关注模型,那一定有比你更强的技术流,甚至巨头也会在上面努力,推出一个产品将你击败。”‍
在Fotor内部,有专门的团队负责研究AI领域的前沿玩法,每个玩法都会形成一个功能,功能加进Fotor中,用户在搜索时涌入。
通过AI Image Generator、AI Art Generator关键词检索来Fotor的用户,在文生图后,可以继续使用图像处理(PS)和平面设计(海报)功能,也能满足用户的日常性需求时,他们就会留下——Fotor在10年里积累了几十个功能。
以至投资人询问用户的画像时,段江常常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我们的用户常常没有画像,可以服务专业级用户,也可以服务女生美白美颜。”这样的产品当然只能诞生于空白市场。
这一定程度源于段江对字节的学习。如果说字节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工厂,那他们在做的,就是尝试成为AI app工厂——功能带来流量,最后成长为独立AI产品。
这是更稳妥的产品路线,段江也不讳言这存在部分套壳,“确实需要卡和资源的,我们现在办不到。”
现在要如何定义Fotor?段江说,这是一家将AIGC和传统的图像工具结合在一起的产品公司。


图片来源 |IC Photo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暗涌Wave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