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书籍推荐《Same as Ever》
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353563/
2023.11月的新书,暂未有中文版。可以找epub版本用微信读书或其他工具自行翻译观看。
TLDR
该书的观点还较多,整体上都围绕一个主题:如何正确的实践长期主义,找到那些长期不变的东西,也是该书的标题所暗示的。
1、评价
过去几年我一年只推荐一本书,但在今年这已经是我第三本推荐的书了。
重申一下TLDR中的话:该书主要讨论如何正确的实践长期主义,讨论了不少作者认为的是长期的、不是长期的因素。推荐的目标受众由此确定,请自行对号入座。
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概括一下很简单:1我认为其中至少80%的内容我是认同的,但其中不少又不是我所熟悉的,2这本书让我觉得一些人生经历中没有完全理解的事情被解释了。这足以让我将其列为5/5分。
2、内容简述
该书由万维钢第五季推荐并有一个简略的讲读。如果你对该书是否值得阅读仍有怀疑,那么建议去先看一下万维钢的讲读。
我在看完全书后,感觉即使看过万维钢的讲读,该书也仍然有价值被完整看一遍,因为:
该书讨论的议题很多,万维钢只摘录了一半左右。
想要更好的理解该书的内容就是需要看更多更详细的文字,光看一个简略讲读的接受效果大打折扣。
我认为我几乎没有很好的方式来压缩该书的长度。但为了照顾时间极为有限的读者,这里会列一些我自己认为其中很高价值又非共识的点,希望由此能进一步增加大家去读原文的兴趣:
未来大势的具体走向非常受到偶然事件的影响,几乎无法有效地准确预测。试图“很具体”的预测未来是不对的。(个人补充:大部分人对于预测未来的期望都过于具体,哪怕已经认同这个观点。)
那些无法预见的风险因为“它们无法被预见”而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我们总是无法考虑和防备所有风险,所以未来几乎无法预测。风险的更好的定义是:那些我们看不到的风险。
在承认对于未来无法具体的预测之后,“安全边际”(留下足够的余量/储备)是一个很好的策略,除了能够更好的应对未来的风险,它也提供未来的灵活性,降低了对于准确预测未来的需求。
人们过于马后炮,实际上即使在美国大萧条发生2年的时候,当时的人们仍未认识到它的可怕,在民众调查中失业问题落后于禁酒令、司法管理、法律执行排名第四。我们对于世界的无知,类似于三岁孩子无法理解利率上升会伤害经济。
成功/好事来源于一步一步的积累和对抗阻力,短期很难被观察到,但长期的复利却是惊人的。失败/坏事则总是突然的、快速的、能够快速被人们理解的、会让人过度关注的。
没有完美的选项,不能既要又要还要,接受一个人/事物要连同它的缺点一同接受。
人们不想要准确性,他们想要确定性。
在足够的数量下,小概率的问题就是会确定地发生,但这未必意味着我们要不惜代价去矫正。经常它在均摊到单次成功率评估下已经足够好了,应该接受。尤其当风险带来痛苦的后果时,区分不幸和“劣质”是困难的。
“好的故事”比“事实与正确”在公众接受度方面更加重要,这会强烈的影响到成功。《人类简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的故事性更好,而不是它更正确的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学研究结果。不要小看幽默和喜剧。“能够有效地动员和引导民众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力量。
主导世界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很多无法量化,不要把视野限制在能够量化的因素中。
只有在超过临界点之后,我们才知道临界点在哪里。人的预测和人类活动的正反馈不断的把世界推出某个方向的临界点,突破临界点是常态。“见好就收,急流勇退”是很重要的策略,不少时候并不需要知道临界点到底在哪里。
过度的优化、过度的追求极限会导致失败。(个人解读:短期的极致优化一般以牺牲长期为代价,因为长期上有一些短期不可见的因素)
真正宝贵的是长期的耐心和稀缺性,而稀缺性的建议也往往需要时间。但要区分耐心和固执,这也很难。
最大的变革和最重要的创新往往不是在人人都快乐、事事顺利的时候发生的。它们倾向于在可怕的事件期间和之后发生。只有当人们处在极限状态的时候才最容易接受改变和尝试应用创新。这也是军队是最先接受新技术的原因,因为对军队来说失败就意味着死亡,它们的压力是最大的。经济最糟糕的时候,也是全社会的生产力和技术提升最快的时候。当然这里仍然有极限,压力超过一定极限之后也会失效。
悲观与乐观要并存,短期要悲观,长期要乐观。例如:像悲观主义者一样储蓄,像乐观主义者一样投资。像悲观主义者一样计划,像乐观主义者一样梦想。
大多数竞争优势最终都会消亡。环境在变化,不能跟上变化的都会被淘汰。在生物演化中,也发现物种灭绝速度与它们已经存在的时间无关,与人们原本的预期明显不同。(见Leigh Van Valen的相关研究。)
激励(如财富等)是非常强大的力量,甚至可以让理性的人做疯狂的事情。“人们追随激励,而不是建议”。激励可以使得不可持续的事物比你预期的持续更久。
只靠你对长期的信念还不够,你的合作伙伴、同事、配偶和朋友也必须加入这趟旅程。
要更重视长期稳定的知识,并靠它们来指导如何筛选短期的信息。
人有过度追求复杂性的趋势,无论是自己选择还是评价别人,但复杂并不意味着更有效。(个人评论:参考奥卡姆剃刀原则)
人过去收到的强烈经历会显著的影响他未来的观点和所接受的信息,沟通中发现分歧时,应该询问对方的哪种经历让他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此书作者认为给(不熟悉的)人建议没用,所以他列了一些用于自审的问题作为思考框架:
谁有正确的答案,但我忽略了他们,因为他们不善于表达?
如果我出生在不同的国家或时代,我现在的哪些观点会不同意?
我有多么迫切地希望某件事是真的,以至于当它明显不是真的时,我还是认为它是真的?
我认为只适用于其他国家/行业/职业的问题,最终会影响到我吗?
我认为是真的,但实际上只是好的营销吗?
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哪些事情,使我对某些事情的运作方式一无所知?
看起来不可持续,但实际上是我们还没有接受的新趋势吗?
我认为谁很聪明,但实际上是满嘴胡言?
我准备好应对那些我甚至无法想象的风险了吗?
如果我的激励因素不同,我现在的哪些观点会改变?
我们今天忽视的什么,在未来看来会显得惊人地明显?
哪些几乎发生的事件,如果它们发生了,会根本改变我所知道的世界?
在我归功于自己的事情中,有多少是我无法控制的因素所贡献的?
我怎么知道我是在耐心等待(一种技能)还是固执己见(一个缺点)?
我仰慕的人,其实内心痛苦吗?
我试图消除的麻烦,实际上是成功的不可避免的代价吗?
我渴望效仿的疯狂天才,实际上只是疯了吗?
我坚持的强烈信念,最有可能改变的是哪一个?
什么是一直都是真的?
什么和以往一样?
尾记
最近我学习到的一些材料让我相信:简单的知道一个观点并没有用,要摄入足够量的相关内容才能有效地内化一个观点。就好像是训练肌肉记忆一样。
虽然我上面列了不少内容点,但那仍然只是用来吸引大家去阅读原书的兴趣的。完整的阅读全文之后收获会更多。
我之前秉承着看书时候要认真,尽量做到只看一遍。但我目前觉得,认真看完一遍之后,也经常是不够,要反复多看才能充分内化。
我原本开始写这个推荐文的时候并没有能够觉得自己能够(有耐心和精力)完整的罗列一下我认为重要的观点,而现在我做到了,我又看完了一遍此书,我对此感到满意。
附录、历史推荐图书
【2023】个人年度书籍推荐《肥尾效应》 及核心点摘要(发表于知乎)
【2022】年度图书推荐——Probabilistic Machine Learning(发表于知乎)
2021年 噪声
【2020】个人年度图书推荐——《直觉泵和其他思考工具》(发表于知乎)
交流与合作
如果希望和我交流讨论,或参与相关的讨论群,或者建立合作,请私信联系,见 联系方式。
希望留言可以到知乎对应文章下留言。
本文于2023.12.2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与知乎。
知乎链接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002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