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百年建筑内,9个先锋新展齐开

点击关注 一条艺术 2023-12-27

▲ 点击蓝字,设为星标,以防失联

11月3日至12月3日,在上海苏州河畔,一座建于1930年代的老建筑内,“苏河艺术季”带来为期一个月的艺术狂欢,3层楼,共9场当代艺术展。
其中,群展“漫延的高原”,作为第二届“一条线上艺术与设计博览会”的线下特展亮相,呈现15位中国代表性当代艺术家的力作,或关于故乡,或关于城市中的异乡人……跟随我们一起深度探访“苏河艺术季”现场。

“漫延的高原”展览现场

苏河皓司,上海,2023

展览“漫延的高原”的参展艺术家,包括毕蓉蓉、陈小果、仇晓飞、翟倞、龚辰宇、康海涛、马轲、马文婷、宋元元、汪建伟、王文婷、肖江、徐毛毛、杨伯都、赵博。他们的年龄跨度从50后到90后,大多数是70后、80后中坚力量。

仇晓⻜,《蚁⽳2号》,2015

布⾯丙烯,201×164.8cm

一进入展厅,就可以看到仇晓飞的《蚁穴2号》,这件作品也是他从具象转向抽象的转型阶段代表作。早期“黑龙江盒”系列是关于家庭、记忆,这一阶段他抽离现实和具象,以一些即兴线条、喷涂的色块,开始一张画的创作。情绪性的抽象色彩和线条下,我们仍可以辨认出具体的形象,如人物、蛇形,带来熟悉又陌生的感受。

“漫延的高原”展览现场

苏河皓司,上海,2023

宋元元,《Work Park》,2019

布面油画,206.5×250cm
点击图片即可购藏
展厅的右侧,三幅来自东北艺术家宋元元、龚辰宇、赵博的作品并置在一起,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回忆90年代的成长和生活经历,仿佛一场浓缩版的“东北文艺复兴”。
宋元元生长在沈阳,“铁西区”曾经是计划经济时代工业化的典型代表,大型的工人村和配套的公园昭示着当时的繁荣。九十年代末,工厂从城市逐渐消失,公园被拆除了围墙,那些遗迹留在了一代人的记忆里。

宋元元通过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想象画面和现实景观拼贴、重构。不同颜色、文字、图案,指代着公园里的具体场景和地点,如黑压压的“帐篷”是人群,老人们在忆当年;黑白格,象征着彩票站。

“漫延的高原”展览现场

苏河皓司,上海,2023

龚辰宇,《捕鱼达人》,2023
布面油画,230×150cm

点击图片即可购藏

旁边是另一位东北艺术家龚辰宇的作品《捕鱼达人》。艺术家在此回溯了2018年的作品《偶像-凿冰》,画中巨大的鳗鱼缠绕在男子身上。

“纠缠的鳗鱼像受到了蛊惑,人类被自然的力量支配但却不断抗争。凿冰的‘凿’令我感受到一股狠劲儿,冰晶莹剔透同时也锋利坚硬。而这件作品我想画出的是一股柔韧的、蜿蜒的感觉,更具弹性。”龚辰宇在采访中说道。

标题名则让人想到同名的游戏,“加入游戏感是因为我觉得人类的很多生存行为,就像游戏闯关卡一样,不断积累经验值。”

赵博,《世界的边缘-黎明前的往昔》,2017

布面综合材料,150×230cm‍

点击图片即可购藏

而赵博则善用炫丽狂野的色彩,营造出魔幻的末日场景,璀璨之下是荒凉,暗喻着光怪陆离的社会纷乱,还有现代人精神上的焦虑不安。

肖江,《工地旁》,2016

布面油画,80×60cm

除了东北风景,还有70后艺术家肖江描绘的山中景色。“山”是肖江画中常出现的重要元素,这与艺术家的故乡井冈山有着密切联系。一开始山并没有进入肖江的画面里,直到2013年在上海徒步的过程中,对于山的感受被唤起,“就好像以前成长的那种记忆被激活了,想着让山入画,不知不觉就一直画到了现在。”肖江说。

展出作品《工地旁》,建筑、树林和山体的形状被归纳为不同的几何形,从这些普通的风景里,肖江找寻生活动人的地方。

王文婷,《暮色只是光的颜色》,2022

布面油画,200×160cm

点击图片即可购藏

展厅另一侧,一张色彩非常绚丽的作品《暮色只是光的颜色》非常吸睛。从小生活在铸造工厂附近,王文婷对金属有着特殊的情感,她在作品里虚构了“可复制的工业零件”的一天,展出的这件作品对应着黄昏这个时间段。画中,金属的几何形躯体带着高饱和度的色彩,艺术家通过描绘金属零件,把自我想象成物,而不是将金属拟人化,借此来表达“人与物的平等“。

“漫延的高原”展览现场

苏河皓司,上海,2023

翟倞,《理性靠不住》,2018

布面油画,105×80cm

点击图片即可购藏

同为80后的翟倞,灵感则来源于文学、小品和喜剧电影中的诙谐片段,比如朱时茂、陈佩斯的春晚小品,卓别林的电影,以及生活里亦真亦幻的想象。创作这件《理性靠不住》期间,翟倞对西域、南亚绘画中粗粝原始的色彩很感兴趣,他在作品中“强调原初的色感,简化作品中的结构——空间和叙事”。

“我希望作品是以浓烈的单色作为背景,色彩尽量少调和,远离高雅的灰色,让颜色本身产生空间,产生前现代主义的原始感、梦幻感。”翟倞说。

毕蓉蓉,《平面生物——绘画 III》,2021

布面油画,110×154cm
点击图片即可购藏
毕蓉蓉的创作常常跨越多重媒介,作品里拼接的纹样、图案来自她日常从街头采集的信息,有的是建筑物的局部,有的是街头海报,也有一些是自然的痕迹。

她在与一条艺术的采访中说,“具体这些纹样图案来自哪里,是什么时候采集的,早已在记忆中模糊与交融,而清晰的是我在绘画时能感受到结构间的关联,尤如编一则故事般有趣。”


陈小果,《居民-歌手》,2021

168×168cm,布面油画
点击图片即可购藏
而90后艺术家陈小果,带来他代表性的“居民”系列,他画居住在中国的外国歌手,线条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状态。在他的创作中,现实中的朋友、网络上的人常常成为他描绘的对象,就像他所说,这是他对于当代生活状态的理解,“大家都是居住在某个地方、某个城市,可能都是外来者,在精神和生活上都是异乡人。”

“漫延的高原”展览现场

苏河皓司,上海,2023

汪建伟,《浩瀚 No.2》,2023

布面油画,173×250cm
点击图片即可购藏
与个人叙事视角相对应的,是另一些与历史、人类文明等宏观话题相关联的创作。汪建伟带来2023年新作《浩瀚No.2》,延续了他之前对远古生物如何应对生态危机的设想和描绘。他用类似红外线热成像画面的形式,以绚烂的色彩,描摹了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物像,鸟类、山峰、树干依稀可见,却又无法完全清晰辨认,激发我们对当下环境危机的思考。

马文婷,《破碎之黑》,2018

布面油画,140×160cm

点击图片即可购藏

80后艺术家马文婷则用荒原来讨论人类文明,燃烧的建筑残骸铺满整个画面。“我在做作品的时候是有意要隐藏人的信息,但其实我们也能从作品中看到很多人的痕迹。我觉得这更像是人类和宇宙洪荒的关系,一种相互抗争的关系。”马文婷说。

“漫延的高原”展览现场

苏河皓司,上海,2023

马轲,《尼禄》,2020

布面油画,200×150cm
此外,还有中生代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如马轲的《尼禄》,平涂的灰色背景,人物以他代表性的黑色轮廓线表现。

展览的主题“漫延的高原”,灵感来自于哲学著作《千高原》。书中提出“游牧”的概念,它指向一场思想的冒险,不同主题、学科相互交错,而不同“高原”之间多元变化,恰恰是联通的桥梁。

苏河皓司建筑外景

展览“漫延的高原”,位于上海苏州河畔一座“Art Deco”风格的老建筑内。这里原为建于1931年的中国实业银行货栈,内部经改造后,现在变身为艺术和设计中心——苏河皓司。

加上“漫延的高原”,进入大楼的1、2、5层,观众可以打卡9场精彩的实验性展览,这是由《Life and Arts 集锦》和 SUHE HAUS(苏河皓司)联合主办的“苏河艺术季”。其中,6家画廊呈现了先锋的展览,这样的展陈你很难在传统艺博会展位上看到。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
苏河皓司,上海,2023
图片致谢艺术家
今年在上海外滩开设了空间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在这次“苏河艺术季”呈现的是90后艺术家张季的个人项目“爻”

张季平时爱随手画下自己的灵感和想法,并与诗歌文字拼贴。这次个人项目用了两个展厅的规模,却创造性地以手稿为主体,只有四周的墙面上,才是大尺幅的新作。在他看来,手稿并不是草稿,是和大画一样重要的作品。

其中一间展厅空间大面积留白,画面上特殊的材料随着光影、天气变化,观众在不同的时间段进入展厅,都有不同的感受。
克洛德·维尔拉 ,《2003/116》, 2003
纺织物裂片丙烯,130×170cm

©艺术家及HdM画廊

克洛德·维尔拉,《2022/377》,2022
床单纺织物丙烯,144×188cm‍‍
©艺术家及HdM画廊

HdM画廊呈现了法国重要艺术家克洛德 · 维尔拉(Claude Viallat)的个展。在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维尔拉拿各种现成的纺织物,如床单、浴帘、帐篷顶,在上面无休止地重复相同的抽象图案,图案类似一块吸水海绵。画作悬挂在空中,如同层层帷幕,吸引人们深入其中。

维尔拉是法国1960年代兴起的“载体 / 表面艺术运动”(Supports/Surfaces movement) 的核心创始成员之一,这项艺术运动旨在呼吁,艺术需要通过解构传统材料,来完成自我更新。
Galerie Balice Hertling展览现场‍

苏河皓司,上海,2023

卡耶德·奥霍,Privat-Livemont Babeyond (23 plus FR) 
乐谱架、流苏裙
假发、人造毛皮、亮片手包、耳环、项链
约 140×45×30cm,2023‍‍‍‍
 ©艺术家及Balice Hertling画廊
来自巴黎的画廊Galerie Balice Hertling,带来了艺术家卡耶德·奥霍(Kayode Ojo)的作品,展厅中央华丽的服装装置,恰恰用来比喻身份和性别,那些水晶、亮片裙,仿佛被艺术家赋予了灵魂。而95后艺术家志韦,在流行文化、历史轶闻、生活片段中,找寻灵感,并采用了布料、纽扣等现成品拼贴的方式,试图唤起观众的温暖回忆。

“苦恋”展览现场‍

苏河皓司,上海,2023

“苦恋”展览现场
苏河皓司,上海,2023

行至二楼,进入策展人李石影和艺术家冯骏原带来的个展“苦恋”。

艺术家用CG渲染的高清图像,被悬挂在钢丝上,创作灵感来源于哲学、历史、小说甚至轶闻等。

比如新怪谈风格小说《缎岛》中,作者汤姆·麦卡锡从戈尔巴乔夫的胎记,引发无数超出常理的古怪联想,后来竟真的有旅游团争相造访,形状类似其胎记的小岛。冯骏原把长有胎记的前额进行建模还原,皮肤和毛发清晰可见,让观者思考政治、疆域、荒诞轶闻之间的关系。

“苦恋”展览现场
苏河皓司,上海,2023
此外,还有脖子上有吻痕的古典雕塑;作为古典理性象征的猫头鹰和作为现代技术产物的无人机,发生的一场缠斗等等。这些图像情节幽默,像是随意刷到的网络梗图,引人会心一笑,看似荒诞,实则是艺术家对技术、身体、末世、未来的讨论。

“灰尘把我们堆积起来”
苏河皓司,上海,2023
孙⼀钿,《哥斯拉》《哥斯拉的背脊》,2018
布⾯丙烯,200×150cm×2

下一个展厅是90后艺术家孙一钿策划的80、90后女性艺术家群展,“灰尘把我们堆积起来”。张子飘、张月薇的抽象绘画,崔洁描绘的未来建筑,关小挪用瑜伽棒和假花等现成品塑造的《风暴骑手》,还有廖雯、张移北的雕塑装置……我们熟悉的大热女性艺术家的代表作,都出现在展厅。

还有国际备受关注的女性艺术家艾丽森·卡茨(Allison Katz)、凯瑟琳娜·奥尔施鲍尔(Katherina Olschbaur)、劳伦·奎因(Lauren Quin)等人的作品。

蒲英玮,《星际丝绸之路计划》,2023
一万片聚丙烯拼装地板‍
来到顶楼,这是艺术季的公共艺术单元“Skyline in HAUS”,几件作品与大楼所在的空间形成巧妙的回应。蒲英玮将近万块地板铺装覆盖了整个露台,是他特别为天台设计的作品《星际丝绸之路计划》。
左:孙一钿,《热带企鹅》,2023
充气装置,235×235×500cm‍
右:谭永勍,《燃烧的飞蛾》,2023

玻璃钢,手工着色,347×116×330cm

黄渤,《Breaker·激浪》,特殊材料,2023
孙一钿则将她的绘画《热带企鹅》中的形象,以充气装置的形式放置在楼顶,充满隐喻的可爱图腾,与历史保护建筑形成戏剧性对照。谭永勍从绘画延伸出的雕塑《燃烧的飞蛾》,立在高处,俯视着我们。

靠近窗户旁,演员黄渤跨界艺术圈所呈现的装置《Breaker·激浪》,泛起了透明“水花”,在阳光下闪耀。

这场“苏河艺术季”,完全在一栋大楼内发生,尝试以更有亲和力的姿态,更实验性的方式,吸引观众,连接艺术家、策展人和机构。

编辑:李凝玉

责编叶  荔

图片致谢苏河皓司、艺术家及画廊‍‍‍‍



点击↓↓,欢迎下载一条艺术Ap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