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12,成都这样推进产业结构优化→

成都日报 2022-07-22

全文4195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到2025年
成都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
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2%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
力争全市光伏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
全市大数据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

近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措施》(以下分别简称《行动方案》《政策措施》)


围绕实现上述工作目标,《行动方案》就壮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五个方面明确提出了19项重点任务。为推动《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落地落实,《政策措施》制定了12条举措


据悉,《行动方案》《政策措施》均于今年5月28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优化产业结构

明确了19项重点任务


《行动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到2025年,全市产业结构更优、发展质效更高,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2%,制造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较2020年提升2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达到50%以上、占GDP比重达到35%。产业绿色竞争力持续提升,聚焦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氢能、储能等细分领域建圈强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0%以上,万元GDP用水量降低至24立方米,单位GDP能耗降低水平、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水平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行动方案》提出,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抓手促进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产业空间布局持续优化,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承载过多、城市新区带动能力不强、郊区新城产业人口承载力不强等问题得到缓解,城市宜业宜居度和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典型经验和制度成果。 
 
围绕实现上述工作目标,《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了壮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等五个方面共计19项重点任务。

壮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培育城市产业新增长点——

01

持续做强光伏产业。到2025年,力争全市光伏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培育5家以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头部企业。

02

积极发展锂电产业。在上游电池材料环节加快招引重点隔膜企业,在中游电池及系统环节加快招引链主企业,加大动力锂电池装机推广和储能锂电池示范应用。到2025年,力争锂电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

03

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围绕整车和零部件龙头,梳理形成5+2零件供应商清单,重点招引“三电系统”、智能系统等“专精特新”企业。加强与重庆市联动协作,协同布局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及服务网络,构建成渝“电走廊”;协同发展氢燃料汽车,构建成渝“氢走廊”;争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构建成渝“智行走廊”。

04

加速氢能商用化产业化进程。整合天府实验室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资源,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推动氢能技术攻关,拓展丰富运用场景,加速氢能商用进程。到2025年,氢能高端装备产业实现自主化、集群化,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

05

培育发展新型储能产业。着眼打通超大城市电池生产、使用、储存、回收利用产业循环,大力培育新型储能产业链。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

06

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采用“揭榜挂帅”方式,由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发榜”、各类科研力量“揭榜”,推动金融、科技、平台、产业融合创新,推动更多技术成果就地转化,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提升产业创新竞争力。

07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加速生产方式智能化数字化转型,采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深化生产制造中的数字化智能化运用,赋能绿色制造。

08

实施绿色招商引资行动。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引育行动,聚焦产业链开展强链补链固链工作,引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到2025年,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家、单项冠军企业10家以上。

09

加快建设绿色产业载体。到2025年,打造8个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的绿色园区;新建200家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500个数字化车间。打造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链供应链,开展汽车、电子信息、大型成套装备及机械等重点领域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


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附加值——

10

推动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在汽车制造领域,探索实施推动制造向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用户服务延伸,探索完善汽车制造和服务全链条体系,提升汽车全产业链价值,从单一环节突破打造产业链整体优势。

11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贯通产业循环。以赋能先进制造业、融通产业循环为目标牵引,加快形成与城市功能体系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经济体系。

12

做大做强碳中和服务业。到2025年,绿色低碳服务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依托交子公园金融商务区等核心承载地,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和绿色信托,争创国家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

13

构建城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到2025年,再生资源主要品种综合回收利用率不低于80%,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14

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到2025年,全市大数据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带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

15

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坚持以科技为基础、以数据为要素、以价值为中心、以共建为导向,推动数字科技创新重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方式,创建国家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加速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增强资源环境匹配度——

16

推动中心城区产业迭代升级。中心城区其他区域加快推进产业迭代,紧扣产业能级提升和消费变化趋势,联动城市新区高端平台,推动先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发展;辐射带动郊区新城产业聚集。

17

推动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带动。强化“牵引带动”,聚焦做优做强创新策源转化、国际门户枢纽、新兴产业集聚等核心功能,围绕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效协同其他城区,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新的增长极。

18

推动郊区新城产业特色发展。突出“战略支撑”,聚焦做优做强生态价值转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等核心功能,推进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区域资源要素、人口集聚能力和综合承载力,推动市域内外梯次有序发展和高效协同协作,夯实超大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

19

推动跨区域构建产业链。支持重点产业链全球运筹资源开拓市场,提升成都国际空港、成都国际铁路港等开放口岸功能。推动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联动发展,探索跨行政区、共建经济圈的利益共享机制,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三区三带”产业关联度,组建成德眉资产业联盟,发展“补链式”“延链式”“强链式”产业协同合作。



12条政策措施

推动优化产业结构


《政策措施》从育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链主、设立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支持碳中和服务业加快发展等方面制定了12条政策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01


育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链主。对国内外行业龙头、“专精特新”、核心配套企业,在蓉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亿元以上的新建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补贴总额市级分担35%—50%比例给予支持,用于推进项目落地。

02


设立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基金。支持市属国有企业与央企等建立100亿元绿色低碳产业基金,鼓励“链主”企业和相关企业参与设立专项基金,投资并购产业链上下游战略性项目。

03


支持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采取“揭榜挂帅”方式,实施重点“卡脖子”技术攻关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对揭榜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04


支持碳中和服务业加快发展。鼓励产业园区及功能区开展第三方减污降碳环境综合治理,对符合要求的按照年度合同金额的5%给予最高200万元奖补。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专业机构、行业协会共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先纳入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十大优秀平台评选范围,对具有明显公共属性的平台按投入金额的30%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补助。

05


支持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支持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争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给予20万元资助资金。每年遴选一批重点产业链领军人才,提供30万元资助资金。对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实施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助。支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蓉转化,对技术交易输出方、吸纳方及中介方分别一次性给予资助。

06


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成都服务”品牌培育计划,聚焦重点产业链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三年遴选30户领军型企业、60户创新型企业,首次入选的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奖励并授牌。支持重点产业链组建产业联盟,对经市级相关部门认可的产业联盟每年给予不高于100万元的运营补贴。

07


支持数字赋能产业发展。支持企业自主投资建设数据服务平台、产业链网络化协同平台并开放共享,对外服务企业数达到200家(含)以上的,按照企业对该项目投资额的20%,给予企业最高300万元的补助。支持企业在生产经营各环节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可按企业投入的15%—20%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补贴。

08


支持打造绿色产业载体。实施绿色低碳园区示范工程,采取“赛马制”确定6个重点产业园区,市级财政连续3年累计给予最高1亿元支持。

09


支持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再生资源“收储运用”机制创新,支持废旧(锂)电池、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再利用等项目建设。

10


支持中心城区提升产业质效。加大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力度;“腾笼换鸟”发展楼宇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11


支持城市新区提升产业集聚辐射能力。支持城市新区联动其他区域构建“创新+孵化”“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等产业互动发展模式,并在项目用地、财政资金、市级产业基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12


支持郊区新城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支持郊区市县与全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联动,通过联办、共建、托管、直属等多种方式,补齐教育、医疗、文体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推荐阅读


重磅!《成都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发布


《成都市“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出炉:“幸福成都”打造“幸福样本”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杨富

编辑 蔺虹豆

图片 成都日报资料图

校对 王戬

审核 庄伟伟 饶竹舟 单正华

监制 吴东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