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来五年,生活将因这份规划有大变化!

成都日报 2022-07-22


作为成都“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
指导成都城市建设领域发展的重要依据
《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设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正式出炉
这也是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
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规划
……

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发展导向,《规划》提出重点抓好住房供给侧结构改革、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等重点任务,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建设新路径。



一图读懂

《成都“十四五”城市建设规划》



跟着小编一起

来具体看看


公共服务

将建幼儿园、中小学400所



具体来说

👇🏻👇🏻👇🏻


1

构建科学的城市空间格局

提升城镇化质量


《规划》明确,要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强化极核引领;做优做强城市新区,强化动力承载;做优做强郊区新城,强化节点支撑。

2

持续提升住房供给品质

稳步推动住有宜居


《规划》提出,要提升住房保障质量水平。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建立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租赁补贴和人才公寓多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十四五”期间,通过新建、改建、配建、改造等方式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30万套(间),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优化人才公寓的规划布局,采取商品住房配建为主、集中新建为辅的建设模式,增加人才公寓供应点位和灵活供应时序,满足人才多元化住房需求,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还将积极发展绿色住宅。推动住房建设绿色低碳发展,降低住宅全生命周期能源消耗。推广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机制,推进绿色住宅购房人验房试点。推进智慧家居、智慧社区建设,建立通用、协同的软硬件体系标准。

3

构建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增强市民获得感


《规划》提出将实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精准补短板行动。


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400所,新增学位30万个,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需求。


强化养老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社区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设施,新增普惠性养老床位1万张,加快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


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新增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230个。丰富家门口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构建15分钟健身圈,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新建、改造菜市场400家以上,打造15分钟“菜篮子”基本公共服务圈。



城市更新

老城区173个老旧片区将“焕新”


城市更新是近年来城市建设的热点工作

也关系到很多群众的生活品质

在《规划》中

也对此作出了详细规划


围绕“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风貌提升,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规划》提出,全面实施片区有机更新行动。
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整体推进老城区173个老旧片区成片更新。将补齐老旧片区配套设施——
结合城市开敞空间,完善老城绿道系统,强化居住与就业两端的轨道站点覆盖率。

将提升街区风貌和环境品质——
每年实施城市既有建筑风貌提升不少于13个片区,每年打造特色街区不少于20条。
加快街头绿地、小游园建设和老旧公园改造提升,实施锦江公园和一环路子街巷整治提升,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统筹“金角银边”城市空间更新利用,累计打造1000处融合体育、文化、休闲、商业等功能的“金角银边”示范点位。
将探索天府文化演绎时代路径——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对街巷肌理、重要建筑、原生树木、记忆节点等应保尽保,以原真形象留住城市记忆。



此外,《规划》还在这些方面提出了发展蓝图——


开展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规划》提出,将构建弹性基础设施网络将韧性标准融入城市规划体系,提高城市重要建筑和生命线系统等关键设施设防标准等级,优化防灾减灾空间,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保护市域生态本底,推进绿廊、绿楔、绿带等生态廊道建设,强化城市生态空间和生态网络的修复保护。


大力推进建筑绿色发展

促进城乡建设转型


《规划》提出,将提升绿色建筑质量推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高品质绿色建筑,鼓励发展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与老旧小区改造同步实施老旧建筑节能、减排、节水、降噪、雨污分流和管网改造等绿色化改造等。


扎实开展村镇建设行动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规划》提出,将推广现代宜居型农房。深入开展新型农房建设试点,积极推广轻钢装配式绿色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农房建设,建成一批“功能现代、结构安全、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


推进政务服务精细化建设

提升行业治理质效


《规划》提出,将积极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项目审批“全程网办”“一网通办”,实现同一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依申请类事项可网办率100%、政务服务大厅办理事项网上可预约率100%,进一步提高建筑领域行政审批效率。


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

提高市政设施功能品质


《规划》提出,将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整体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


加快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建立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业,接入电商、配送、健身、文化、旅游、家装、租赁等优质服务,拓展家政、教育、护理、养老等增值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公共交通

地铁开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达850公里以上


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动脉”的轨道交通

也是本次以下简称《规划》的

重要内容之一

铁路公交化、TOD项目、

低速磁浮、空轨等热词

吸引眼球



地铁850公里

轨道交通为主体的都市圈出行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末,实现地铁开通运营及在建里程达850公里以上。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0%,轨道占公交出行比重达65%。




成德眉资“轨轨相联”

成德眉资各方向实现2条以上轨道联系,构建成德眉资同城化1小时通勤圈。市县枢纽至少一线串联,构建市域30分钟交通圈。




TOD项目60个以上

全市开工建设60个以上TOD项目,陆肖站、行政学院站、三岔站等14个站点首批TOD综合开发示范项目基本呈现。




铁路公交化560公里

优化都市圈铁路运力资源配置,充分利用成渝中线、成都外环铁路等富余能力,加大铁路公交化改造力度,强化远郊区(市)县与中心城区轨道交通联系,力争2025年底形成“一环七射”公交化运营网络,使成都市境内铁路公交化运营总里程达560公里,有力支持轨道上的都市圈建设。




低速磁浮、有轨电车、空轨

将推动西部片区旅游轨道建设,助推乡村旅游发展。在西部片区等中心城区外围合理选择发展中低速磁浮、有轨电车、空轨等制式,形成城市轨道交通多制式协调发展新格局,助力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实验区建设。


推动西部片区旅游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增强机场、铁路枢纽到重要旅游景点“快进慢游”基础设施功能。到2025年末,建成运营有轨电车等中小运量轨道交通70公里,西部片区力争开工建设1个旅游轨道交通项目。



轨道+公交

将强化轨道公交慢行有机融合,引导绿色低碳出行。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理念,以轨道交通为中心统筹强化“轨道+公交+慢行”融合发展与高效衔接,构建“轨道引领、公交优先”格局。


到2025年末,锦江区、成华区、武侯区、青羊区、金牛区、高新区轨道站点周边50米公交接驳站覆盖率不低于85%。




推荐阅读


70年,刻在数字里的记忆


家门口的地铁修到哪里了?快来看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袁弘

编辑 周杨云

校对 蔺虹豆

审核 饶竹舟

监制 吴东伟

图片 袁弘 成都日报资料图 成都市住建局 成都轨道集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