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下成都|当代青年的国潮含量为什么越来越高?

成都日报 成都日报 2022-09-29


从现象说起

2022年8月19日晚

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简称《电波》)将开启在成都城市音乐厅的演出,这已经是《电波》又双叒叕……跳上成都的舞台了。


《电波》在全国巡演已逾400场,所到之处一票难求,许多90后、00后“二刷”“三刷”,成都的演出也是售罄加场,从两场加到四场。“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电波》有着与另一部爆款《只此青绿》迥然不同的中国美学风格,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国潮的蔚为大观。


《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清华大学创意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国潮研究报告》中提到,“国潮”,是“国”与“潮”的相加。清华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教授胡钰也指出:“‘国潮’不仅是国货之潮,也是国力之潮,更是国运之潮。‘国潮’里边有很重要的三个元素支撑着它,一个是民族文化,一个是国货品牌,再一个最重要的是青年力量。”


所以,当我们谈论国潮出圈时,我们的核心命题之一,其实是年轻人如何接受、演绎和创新传统文化。


当代青年的“国潮含量”,为什么越来越高?他们学习和亲近传统文化的强烈动力是什么?这其中的创造力和可能性,值得长期的观察和期待。


在华西坝拍摄外景的汉服爱好者


Z世代的审美共情


悠扬的《渔光曲》响起,身着旗袍的女人们踏在小板凳上,轻摇蒲扇……《电波》这段“板凳蒲扇舞”中,舞者们以超强的控制力,整齐划一地完成高难度动作,成为了百看不厌的“名场面”。


周莉亚、韩真,一起创作过《电波》《只此青绿》等优秀舞剧。韩真坦言,《电波》《只此青绿》这样的舞剧是有欣赏门槛的,没预料到票房这么好。


为什么这种有门槛的美,能够被大众接受?这恰恰折射出国潮的叙事逻辑正在发生转换:我们对于国潮的热情,正在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开始触达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的根基。


《只此青绿》剧照


2018年被认为是“国潮元年”。多个中国时装品牌联手在纽约时装周开展“中国日”活动,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大放异彩……之后,我们谈到国潮这个词时,往往更容易联想到物质层面。


2021年以来,国潮的关注点逐渐以文创、游戏、影视、漫画、音乐、文学等精神消费为代表,上海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曹静认为,随着新一代年轻人文化消费的升级,国潮已进入3.0时代。


国潮的消费和创作主体都是年轻人,是“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电波》主演、上海歌舞团首席舞者朱洁静一次次踏上巡演之路,与年轻的观众“初遇”或“重逢”。她认为,“今天的00后、90后,他们是有根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基因都在,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启它、激活它。”



最近,在知乎上有一个提问,“有哪些和舞蹈《只此青绿》一样,让你觉得‘这很中国’的瞬间?”领舞孟庆旸在知乎回答:“最开始,当‘青绿’望月,垂目转身,把观众带入到《千里江山图》的画卷中,让这幅画活起来;最后,当一座座小山变幻成险峻陡峭的山峰,透过画家王希孟的双眼,仿佛在问观众:‘你们看到古人笔下中华的大好河山了吗?看到古人对后人的馈赠了吗?’我想,那一刻,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很中国’。”网友“万万没想猫”在这个回答下评论:“小姐姐们虽然削肩、窄腰,一旦她们跳起舞,就能看到那种华夏的宏大,那种大国之气。”



集体文化身份的重新认同


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情感共鸣,也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在国潮典范节目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总导演陈雷看来:“时代需要新的表达形式引领年轻人,通过新的形式让年轻人看到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去年豆瓣国产综艺排名前三的《舞千年》将视听审美与知识科普相融合的做法,与当下年轻人重知识、重考据的国潮偏好是高度一致的。


《电波》编导韩真透露,在创作时,并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造梦者,而是本着热爱,就像年轻人愿意用一腔热血走进剧场,去追逐喜欢的传统文化一样,“我们也是带着强烈的热爱进入创作。不管是《只此青绿》还是《电波》,都是在讲述‘人’的故事,因此很容易达到共鸣。”


走过锦里的汉服小姐姐


Z世代也逐渐成为生产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开始追寻更加适合自己的一种集体文化身份的认同,一种精神的契合。以18~35岁用户为主体的B站为例,数据显示,B站UP主创作的国风类视频数量已超过一百万;在过去一年,B站国风类视频的观众数量已经达到1.36亿。


Z世代在创作中,一方面用当代的表达方式来重新呈现传统技艺,比如甲胄、民乐、戏腔、国漫等,源源不断。另一方面,他们还原复刻文物、古代服饰、食物等,看似复古的行为之中注入了很强的当代感,甚至与科技、动漫、游戏有跨界融合。


王者荣耀融合川剧元素的熊猫主题皮肤


比如25岁的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用500克黄金,敲打数万锤,“复原”了三星堆黄金面具,就连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也隔空喊话:到三星堆上班修文物。当代人通过一场近乎行为艺术的复刻,重新体验古人的生活和精神情境,这也可以看到Z世代在接受传统文化时有别于前代人的逻辑:先看到了,爱上了,再在参与和实践中加深了解,甚至找到了一条抵达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新路径。


图据视频截屏


央视播出的《后浪》中,有一段寄语年轻人的话是这样的:向你们的专业态度致敬——你们正在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把学术的变成大众的,把民族的变成世界的,你们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人分享快乐的事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是在创新中发展,参与其中的青年越多,文化的未来就越有希望。”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竺松认为。


我们有理由相信,“国潮”的蓬勃发展,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开始。


北京冬奥会中国花滑选手组合王诗玥、柳鑫宇服饰图案为《千里江山图》


新闻延伸

国潮消费90后00后贡献超七成


国潮商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新华网近期发布的《国潮品牌年轻消费洞察报告》(简称《国潮报告》)显示,从2011至2021年十年间,国潮搜索热度增长超5倍,78.5%的消费者更偏好选择中国品牌,90后、00后贡献了74%的国潮消费。


《国潮报告》以年轻消费者聚集的线上渠道为研究样本,通过国潮行业透视、品牌案例剖析、年轻消费趋势三大维度进行数据发布和分析。报告指出,90 后及00后在消费时最看重品质,同时关注颜值、科技创新和情感价值,甚至超越 “性价比”。


新华睿思观察发现,年轻人需求的新变化,为国潮品牌开辟“新供给”,打开创新思路。他们通过设计、研发多样化新品,迅速扩大品牌的年轻用户群,为品牌未来拓展空间。2020年发售国潮新品数增长近8倍,年轻用户对国潮商品的消费热度增长超过10倍,不少新品上线即告售罄。


报告显示,国潮品牌新品已覆盖鞋履、服装、数码、箱包、手表、美妆、配饰甚至艺术品,满足年轻人的全面消费需求。例如,随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有超过10万人扎堆线上购买某国潮品牌首发的“宇航员”元素新品项链,“宇航员”玩偶首发2小时内即售罄。


冰墩墩打卡刚刚过去的二十四节气立秋


国潮品牌,不管是老字号还是新国潮,除了在多样化首发达成共识外,还有差异化的上新“方法论”。多个案例呈现,老字号品牌通过开辟年轻潮流产品线,跨界联名等新玩法,打破品牌固有形象和边界,圈粉90后、00后粉丝。


新国潮品牌推动多样的创意新品研发与灵活供给。无论是被年轻人当潮流配饰的“耳机”,70%女生买的“篮球捧花”,75%男生买的“水晶鞋”;还是把平平无奇的“磁铁”设计成13万情侣秀恩爱的“手链”……展示了国潮品牌被年轻人生活细节点亮的灵感。


此外,重视精神价值、分享表达的年轻人,还与国潮品牌进行深度共创,让品牌背后寄托的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传承。在平台的社区空间,敦煌感配色、三星堆联名、苗族蜡染、传统神兽、墨竹印花、中国锦鲤等国潮文化符号,不仅是年轻人的讨论话题,还是他们的穿搭时尚。国潮不仅是一种消费热潮,更是精神文化潮流。



推荐阅读


天下成都|权杖,从两河流域到三星堆


锦水 | 望江楼外春江暖,薛涛诗化成都城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陈蕙茹

编辑 周杨云

图片 新华社

校对 王戬

审核 饶竹舟

监制 杨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