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君:政治对话与人文交流是推动文明互鉴的两大引擎
Club提要: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 Author iGCU
于洪君在2024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发表主旨演讲(图源:北京大学)
大家下午好!
值此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和新中国成立75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成功举办,这是中国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速现代化建设的一大盛举,也是今年国际事务中令人瞩目的一件大事。我应邀参加“全球变化下的智慧城市”暨《2024阿盟智慧城市排名》发布活动,与有荣焉。请允许我对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等活动主办方的盛情邀请表示感谢,同时预祝此次活动,特别是阿盟智慧城市排名发布活动圆满成功。
众所周知,两年前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到本世纪中期,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全面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宏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今年7月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决定。这份对于开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由此可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与毫不动摇地扩大开放,是密切关联、相辅相成、高度统一的。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持续改变,世界格局深刻调整,人类面临的共同性挑战日益增多,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愈加紧密也倍显复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必须进一步推动和加强国际上的政治对话,努力提升世界各国人文交流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加强政治对话是实现共同发展与安全的时代要求。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政治活动,自然而然地便有了政治领域的沟通与对话。进入近现代文明发展阶段后,随着大量的民族国家相继问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构建稳定的国际秩序势在必行。政治领域的沟通与对话因此成为推动国际关系与世界秩序稳定发展的重要引擎。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加强政治沟通与对话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变得尤为突出。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近些年来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也为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全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注入了不可多得的正能量。这一切,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也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断加强与外部世界的政治沟通与对话密切相关。
如今,我们要实现中共二十大提出的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完成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系列重大任务和工作目标,既为本国人民,也为人类社会争取长期稳定的生存条件、创造持久和平的发展环境,必须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同外部世界的沟通交流与对话协商。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在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加速复兴的相互激荡的大背景下,不断加大和深化当代中国政治领域的对外开放。
中国在政治领域加强对外开放,就是要矢志不移、持之以恒地全面拓展中外政治交往的平台和渠道,全力打造符合中国自身需要、也符合时代进步潮流、体现真正多边主义的交流机制。在这一过程中,必须把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当作始终不渝的核心任务,必须把应对共同挑战、实现命运与共当作普遍接受的最高目标,必须努力发挥元首外交的特殊引领作用,必须重视政党、政府、议会对外交往的协调与配合,必须注重形式与内容、动机与效果、内外影响力的有机统一。
具体而言,我们要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开展中国式对外开放和政治对话,让中国共产党既为本国人民谋幸福,也为人类社会做贡献的不变初心,为天下共知;让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既惠及本国人民,也惠及世界各国成为国际共识。中国式政治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化政治领域的对外开放,就是要在认真研究、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在政治领域积累的所有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向世界展示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变革求新的先进属性和开明开放、锐意进取、合作包容的时代特征,推倒国际上某些势力制造的所谓中国封闭、倒退、僵化等污蔑不实之词;就是要让“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主旋律;就是要让“中国以自身变化影响世界,世界因深刻改变而影响中国”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与共同安全的动力泉源。
第二,加强人文交流是实现文明互学互鉴的重要前提。
当今人类社会,是多民族国家共同组成的彼此有别又不可分割的大家庭。现代人类文明,则是形态各异又相互影响的复合体。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都是拥有数千余年悠久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占有特殊地位的伟大民族。当代中国与阿拉伯各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同属于“全球南方”。
当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积怨和现实矛盾相互作用和影响,国际关系总体上日益复杂和紧张,某些地区的安全形势令人忧虑,五花八门的“文明优越论”“文明隔阂论”“文明冲突论”沉渣泛起,混淆视听,从根本上动摇了人类文明的统一性与互补性,严重地伤害了各国人民互学互鉴、国际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根基。在这种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并引导各国之间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如同加强并引领各国间政治领域的开放与对话一样,势在必行,也刻不容缓。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将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提升到事关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历史性高度,将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执政党和国家政权良好形象,视为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动员力和感召力、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冲破人文交流壁垒的重要渠道。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推动走出去、请进来管理便利化,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不言而喻,主要是指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由于文化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是一个无所不包也无处不及的社会现象,人们对于文化的概念和定义,会有不同的认知和解读。但通过交流互鉴实现继往开来,以兼收并蓄中实现择优劣汰,属于文化的共同特点和属性。中国古代即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
当代中国关于文化开放即中外人文交流,特别是对外传播的新理念新实践,对于正在实现群体性崛起、正在谋求世界新秩序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显而易见和不言而喻的借鉴意义。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广义的包括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对话与合作,展示包括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历史底蕴的深厚性、多元文化的丰富性、文明和谐的持久性,展示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展示广大发展中国家,即“全球南方”,期待和平发展、渴望共同安全、谋求国际公平、推动文明进步的神圣意愿。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世界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无论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还是其他任何民族,要实行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开放,从技术上讲,都要努力发掘国内外两种资源,充分调动各种政府和民间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实现传统与现代两种交流与合作方式的有机统一。在数字经济、智慧社会、数字传播以及各种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今时代,我们要善于引导、发挥和利用高校、媒体、智库、文化艺术团体、各类民间组织开展对外人文交流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在当前形势下,没有广泛深入的文化开放,没有持久有效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就没有不同文明的和谐共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与繁荣。世界各国,无论社会制度如何,无论发展水平、价值观体系如何,都应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神圣使命出发,努力实现人文交流领域、政治领域以及人类生活其他领域对外开放的彼此配合、相得益彰;都应努力使人文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形式更加多样,手段更加灵活,内涵更加丰富,效果更加显著。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负责任的大国,我们的目的过去是,现在依然是:通过人文交流与合作,配合并服务于人类文明的互学与互鉴,传播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崇尚正义、追求合作、谋求共赢的传统美德,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平等相待、互利合作、持久合作、共同进步的现代外交理念,以彰显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包容性、开放性、创新性与建设性。
谢谢!
于洪君:里海权益划分甫定,对外经济合作可期
于洪君:核战争风险与全球安全架构的思考
唐晓阳:“全球南方”想要的现代化,正是中国在做的
从大历史大文化角度解析三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