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是女,翻拍为男
电视剧《狂飙》也太火了吧!大家都看了吗?
其中最受关注的当然是张译饰演的安欣和张颂文饰演的高启强,一正一邪,用丰富的个人魅力俘获了观众的心。
导演在接受专访时表示,《狂飙》中许多有血有肉的角色都有原型,比如安欣的角色「取材于全国各地多个真实奋斗在一线的公安民警,相当于群体英雄的一个化身和缩影」。
其中一位原型是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监一庭原副庭长周春梅,她因多次拒绝犯罪嫌疑人为案件打招呼说情的要求,被犯罪嫌疑人刺死,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即使我死了,你的事情也不可能」,正是《狂飙》中的安欣为了真相宁折不弯的来源之一。
图源|Google
于是,有网友敏锐地察觉,这又是一次将女性的荣誉转嫁到男性角色身上的做法,俗称「女冠男戴」。
如果说安欣的原型不止一位,其中还有许多男性,将群体英雄化为一个男性形象不算是刻意,那其他影视剧中的「女冠男戴」也许就没那么无辜了。
有网友总结了一些案例,除了将女性的功劳递给男性,还有将男性的恶行甩给女性。我们眼中的世界就在这些作品的影响下被缓缓改变。
上下滑动查看
图源|微博
他其实是她
春节档电影《深海》也引发了类似的争议。导演田晓鹏在路演中说,《深海》的故事原型是他看过的一则报道,妈妈和女儿漂浮了24小时,最后女儿获救,妈妈不在了。
图源|微博
这则报道应该是2016年发生在浙江舟山的新闻,母女被发现时,母亲面朝上平躺,小女孩躺在母亲的肚子上。发现母女的船员们立刻抛出绳子,先把小女孩拉了上来,转身再去救母亲时,母亲却松了手,被海水卷入船底,消失不见。
人们猜想,母亲为了救女儿将女儿放在肚子上,体力消耗过大,靠着拯救女儿的信念才坚持了下来,等到女儿获救,悬着的心放下,体力也到了极限。
图源|Google
《深海》里设计了同样的情节,只不过救小女孩的人换成了一个陌生的中年大叔,而女孩的妈妈在电影里是一个较为负面的角色。
女主角参宿的妈妈和爸爸离婚,爸爸组建新的家庭,偏爱弟弟,对参宿漠不关心,参宿想念妈妈,但妈妈也对参宿冷暴力。
参宿患上了抑郁症,在全家人出海游玩时意外被浪打进海里,最终被扮演小丑的南河拯救,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南河为救参宿死在了海里。
这段剧情让不少观众直呼「诈骗」,ta们期待的是春节档唯一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可以呈现独特的女性视角,但整部电影最终凸显的其实是南河这个角色的复杂,既奸滑又善良,是抑郁的参宿灰暗世界的一束光。
而参宿在其中的作用,仍然没能逃脱被男性拯救的女性的话语囹圄,她个人的形象相比之下不够立体,更像是南河的陪衬。
电影海报中只有参宿,许多观众认为这与正片内容不符
图源|豆瓣
类似的替换还发生在去年的电视剧《底线》中,其中一个单元改编了「江歌案」。
剧中,葛晴晴(刘鑫)遭受前男友史泳(陈世峰)多次骚扰,无奈之下搬到了闺蜜穆子琪(江歌)家。失去理智的史泳持刀上门,葛晴晴先逃进家,把门关上,被锁在门外的穆子琪被史泳残忍杀害。
图源|Google
现实里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江歌的妈妈江秋莲独自承受着丧女之痛,与此同时刘鑫和部分网友持续对她和江歌进行侮辱谩骂,但江妈仍坚定地为女儿讨公道。终于在案发5年后,也就是去年的1月,迎来胜诉。
但在《底线》里,这个执念、愤怒,甚至被外界看作歇斯底里的疯子,也要为挚爱之人讨回公道的强大的母亲,却变成了受害者的丈夫。
图源|Google
诚然,影视作品未必要完全还原原型,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很正常,但将重要人物性转之后,故事变得更好了吗?这种性转对于作品的艺术性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深海》里陌生大叔救小女孩的设计刻意又生硬,远不如母亲救女儿来得感人。
如果影视中的性转是可有可无的,并没有给剧情带来亮点和加分,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能是女性?
如果暂且评价这类女冠男戴是无伤大雅的(尽管我们知道它不是),那接下来的例子就是颠倒黑白,彻底抹杀女性的成就和付出了。
以抗疫为题材的电视剧《最美逆行者》中有一段情节,公交车公司准备成立抗疫运输队,自愿报名的人中没有一位是女性,领导看过报名册后说:「咱们这个报名的都是男同志,是不是女同志也出一个呀?」领导还点名一个女性,但她不愿意,说:「我真不行,一大家子等着我过年呢。」
图源|Google
这一出好戏,把男人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女人的自私自利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事实是怎样的?4.26万名支援湖北的医疗人员中,有三分之二是女性,其中女护士有2.53万名,占所有支援护士的90%。足以说明女性在抗击疫情中的踊跃和贡献。
这些勇敢、善良的女性,在记录她们经历的电视剧里却化为一句「是不是女同志也出一个呀?」
《最美逆行者》的改编无疑是对真实的背叛,把女性的英勇无畏转嫁到男性身上,抹杀了女性的存在与贡献。
想一想真正驰援过疫区的女性看到这一段情节时的感受,你还觉得影视里的女冠男戴无所谓吗?
她其实是他
从人群中挑选典型人物受表扬时,总是能选中男性,观众说是男是女无所谓;但到了挑出负面人物时,为什么又总是要将他们变成她们呢?
还是在《最美逆行者》中,有一段情节是一位阿姨让一位忙碌的护士去打扫厕所,充分满足了广大观众对于大妈无理取闹的想象;而现实情况是,武汉市第七医院的护士,刚抢救完病人,被一个中年男人逼着去清理卫生间。
图源|微博
还是这部剧,护士让一个小女孩戴口罩,小女孩说「我不要我的,我想要你的」,边说边把护士的口罩扯了下来,害这名护士感染了病毒最终去世。
但在真实的情况里,是一个小男孩扯掉了护士口罩,并且这里性别无关紧要,这名小男孩是在癫痫发作的情况下无意中导致了结果,而且在真实的案例中并未查到有医护人员因此死亡。
编剧将男改成女,将突发情况改成幼童的恶,将结果严重化,除了激化矛盾外没有任何作用,无数人在这一情节留下谩骂女孩的弹幕。
类似的弄巧成拙的替换还发生在电影《狩猎》中,这部电影讲述了在托儿所工作的男幼儿教师被女童虚假指控性侵后,生活陷入混乱和崩溃的故事。
图源|豆瓣
该片导演称电影没有原型,现实中的确发生过相似的事,与之最接近的真实案例是1980年代的the Wee Care Case。
凯利·迈克尔斯在幼儿园当老师,一名小男孩在医务室接受医生测肛温时说:「我的老师也是这么做的。」这句话引发了对于凯利性虐待儿童的调查。
社工、治疗师和执法人员从幼儿园收集到51名儿童的证词,证明凯利强迫ta们舔她生殖器上的花生酱,她把刀、叉插入ta们的直肠和阴道,让ta们赤身裸体地玩游戏。
尽管凯利全部否认,她还是因被指控犯235项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性侵犯,被判入狱47年。坐牢5年后,该案才被推翻,凯利被证实无罪。
凯利·迈克尔斯
图源|Google
《狩猎》用同样的故事,想让人们看到被诬告的人贴上罪犯标签后,回归正常生活、重建社会关系变得尤其困难,即使法律还ta们以清白,ta们的生活也已翻天覆地。
但《狩猎》将小女孩塑造成天生的恶女,作恶的动机改成了她喜欢上老师却被拒绝,得不到就毁掉。这反而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让人将一部分精力分散到对女孩的无限批评上,不少人在豆瓣留下评论:腹黑心机女、小巫婆、真想一脚踢飞她。
1990年代关于儿童遭受性虐待的研究表明,虚假指控占全部指控的大约10%,其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来自儿童本人,大多数虚假指控都由成年人替儿童提出,为的是成年人的权益之争,比如发生在离婚和争夺儿童监护权时。
The Wee Care Case里,人们最终反思的也是在询问时,社会工作者、治疗师和执法人员使用了强制性和暗示性的访谈技巧,当孩子们说出能坐实凯利罪名的事情时夸奖,当ta们赞美凯利时提出质疑,从而让孩子说出了大人想听的话。
恶的究竟是孩子,还是大人?
图源|豆瓣
这部电影也因女诬告男,常常成为人们为现实中的性侵案开脱的来源。
而根据2009年对欧洲各地强奸案的研究,强奸的虚假指控占比4%~9%。100个受害者中,90多个受害者还未得到公平的审判,或是陷入PTSD,或是受到荡妇羞辱,或是根本不敢开口指控,男性却已经开始担心被诬告了。
《狩猎》的性转不仅模糊了创作者也许本想让人们思考的重点,还给本就艰难的性侵维权现实一记重击。
人物的性别无所谓吗?
并非认为影视作品中不能有救世主般的男性和恶女,其实天使般高尚,圣母玛利亚一样纯洁的女性角色也看得人生厌,因为她们与上述的「恶女」一样,都是男性创作者对女性的想象,与真实的女性天差地别。
也并非因性转这一点就认为一个作品一无是处,只是想借此提醒观众们,多注意你看的东西里对女性角色和男性角色塑造的差异,现实很可能不是那样,并且很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而我们之所以如此在意,正是因为了解文娱影视的影响有多大。人们一直以来在文化产品上接触到什么样的女性和男性形象,就会对两性产生什么样的印象。
根据传播学的拟态环境理论,大众媒介不只是在传播,也在塑造,塑造了人们脑海中世界的面目,它书写着历史。
《春晚》,一个十五亿人收看的,最能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节目,它的影响和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今年的《春晚》上,黄渤携一众男伴舞,以一首《小哥》致敬了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岗位辛苦工作的人们。
这个节目让人疑惑,疑惑创作者是不是从来没有在生活中体验过女外卖员、女快递员、女网约车司机们的服务,否则ta怎么能用一个有强性别指代的词去代表这群人?女性看了这样的节目后,会觉得被慰藉吗?
图源|Google
如果你还认为是因为这些岗位中仍然是男性占大头,所以用「小哥」来指代情有可原。那么,《我和我的家乡》中,范伟饰演的下乡老师有众多原型,例如支月英、方平尔、张桂梅,无一不是女性。
而且,在去年教育部公示的300名年度乡村优秀青年教师中,女性有219名,占比超过70%。
即使女性在一个行业内是多数,即使优秀集体中女性占比更大,最终她们的代表人物仍然是一位男性。
这不是「情有可原、艺术创作的需求、不必上纲上线」,这是刻意的抹杀,或者说是创作者脑海中对女性的无意识轻视,这种无意识的轻视组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和现实。
乡村教师支月英、方平尔、张桂梅
图源|Google
在《最美逆行者》把中年男人换成大妈的讨论区,有人评论「这种大妈挺常见的,不算刻意抹黑」,或许道出了影视剧中女冠男戴,男锅女背的原因。
因为歧视、轻视女性,认为女性形象是无理取闹、不可理喻、善变、情绪化、邪恶、自私、小气的……便可以毫无负担地把需要这些性格的负面人物安在她们身上,这些作品又反过来加深了人们对女性的负面印象。
不否认女性中也有携带这些特质的个体,但将它作为女性整体的想象,是男权社会的阴谋和谎言。
影视的偏见和观众的傲慢,这二者谁是鸡,谁是蛋?不得而知,但如果影视创作者们不停止这种偷换的歧视行为,此循环或许很难被打破。
我们期待的并非是影视作品把女性夸上天,同时一味地让男性当恶人,我们只期待影视尊重事实,尊重每个个体真实的样子,而不是呈现不切实际的性别刻板印象,更不要用自己的权力和力量去加深这种刻板印象,导致现实的平等更加艰难。
-喋喋不羞-
你在影视中还看过哪些「女冠男戴,男锅女背」的例子?
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我爱这个世界。
-RECOMMENDED-
海王是种病
LGBTQ+那些事
卵子挑选精子
👆
害羞就关注 or 私密分享
胆大就点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