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卷子检测你的传播学基础知识|自测/完整答案解析/知识补充必备
◼️ 考前说明:本次试卷题目来自秃头所*春日班传播学结课考试,因此相应的知识点可能会有比书本内容更加多元和丰富的部分,可以尽量作答。如遇到实在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请进行标记,并参考推文后半部分的参考答案和详情解释,将不会的、不清晰的内容整理好,作为下一步复习的重点。
◼️ ️其余参加过春日班课程的老婆和姐妹们:试卷交了吗?笔记复习了吗?还记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吗?回忆一下第七讲的课程框架呢?
◼️ 其他注意事项:若在本次考试过程中出现头脑发昏、眼神发懵并有可能的想哭、摆烂、躺平和心跳加速焦虑的情况请尽快停止强行作答试卷,进入答案解析和复习指南环节,避免继续出现学习不良反应。
◼️ 祝各位好运。
◼️ 考试开始。考试开始。考试开始。
🛸
05/25/Thu.
“
2024/春日传播学
基础知识测试卷
满分100分
”
@TuTouSuo™️
#客观题请尽量闭卷,主观题可开卷作答
一、判断题「2分/题,共20分」,请在括号内打勾或打叉。
1、被称为「十字路口」的传播学,知识内容很多来源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与政治学。( )
2、施拉姆之所以被称为是传播学的奠基人,因为他开创了传播学学科,实现了传播学的学科化和制度化,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教授。( )
3、大众社会理论并不是一种具体理论,而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之后,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概述。( )
4、有限效果研究推翻了强效果理论的受众观,认为受众是主动积极地获取社会信息的群体。( )
5、大众传媒效果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传播主体的可信度、传播技巧、传播者的心理状态、大众传播的媒介性质、社会的现实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 )
6、人内传播因为只在人体自身的头脑中进行交流和产生效果,因此人内传播并不是社会传播,它也不属于社会传播的系统之一。( )
7、符号是个人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中介环节,是对抽象世界的具象化表达。符号一定是有意义的,没有意义的符号并不存在,因为它不能为个体所认识。( )
8、大众媒介组织在进行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可以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其保持绝对的客观、准确、公正。( )
9、媒介技术是中性的、没有价值倾向的存在。( )
10、大众传播认知效果理论是对有限效果理论的一次修正,其关注的是宏观的、整体的、长期的大众媒介对于受众的影响。如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培养理论等只关心受众的认知层面的改变。( )
二、填空题「1分/空白部分,共30分」
1、人类对传播的认知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最初学者认为传播是( )模式,信息单向流动;随后施拉姆等人提出了( )模式,认为传播是一个过程;最后赖利夫妇与马莱兹克等人进一步认为传播是( )模式,受到社会环境与个人心理的广泛影响。
2、人民日报作为我国大众传播主流媒体,每天的新闻报道都履行着不同的功能:每日的社会新闻播报属于( )功能;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与监督属于( )功能;宣传社会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属于( )功能。(本题答案不唯一)
3、社会传播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社会信息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综合来看,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外围的( )系统,中间的( )传播系统和最里层的( )构成的。
4、社会对大众传播中的受众认知经历了三大阶段,相对应的效果研究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当受众作为被动的大众被认知时,大众传播处于( )效果研究阶段;当受众的能动性被发掘时,大众传播处于( )效果研究阶段;当意识到受众与大众传播能相互互动时,大众传播处于( )效果研究阶段。
5、你是一个女性主义博主,你需要为你观点和内容选择相应的说服与传播技巧:当你的受众为高智识人群时,你可以采用( )劝服方式;当你的受众为普通微博网友时,你可以采用( )劝服方式;当发生诸如史航性骚扰等社会关注的事件时,你可以采用( )劝服方式。(本题答案不唯一,尽量完整罗列)
6、符号是一系列的代码系统作为有( )的信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例如图像、声音、文字、姿态等等,是一种人类交往间约定俗成的事物与意义间的连接纽带,是作为传递信息、代表某种事物的( )。
7、集合行为是非常态的( )现象,其产生条件包括( )、( )、( ),多以群集、恐慌、谣言、流言和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骚扰,其中常常有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等情况发生。
8、常常使用社交媒体的人会对他人的情感传递感到麻木,同时接受的事物刺激阈值越来越高。用麦克卢汉的理论解释,这是社交媒体对人的中枢神经的延伸,即( ),而延伸意味着( )。这一理论也是( )学派的典型代表理论之一,其本质是麦克卢汉最著名的五字箴言:媒介即讯息。
9、把关人理论是新闻学者怀特于( )年将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提及的把关人概念引入新闻学研究。目前被普遍认可的把关标准包括:新闻特点——真实与新鲜、( )、( )、法律法规。
10、培养理论是( )于1976年提出,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所提示的( )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并且效果产生是一个( )的过程。
三、论述题「1题,共50分」
请使用学习过的传播学理论,谈谈你如何理解“人不得不传播”这句话代表的意思。
*请按以下格式进行答案书写:
「第一部分」引述(开头):解释答题的逻辑思路、运用到的理论内容;例如传播的概念、传播是个体之间相互发生关系与构建联系的重要途径,继而说明,以下将会从xxx、xxx、xxx等方面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主体(答案内容):
使用小标题说明每个论点,例如:
一、利用符号进行传播是社会系统的核心要素
二、传播活动能够帮助人类更好地获得必要信息
三、人类的传播活动使人能够融入群体获得归属感
并解释小标题中的主论点内容。
「第三部分」结尾(总结、升华)
*整体答案字数请控制在1200-2000字。
*尽可能有条理地进行书写,也不必拘泥于正确与否,主要是能够动笔、能够下笔。
🛸
🪫 春日试卷答案解析
🕳️ / TuTouSuo / 自查自纠 / 复习记录
一、判断题「2分/题,共20分」,请在括号内打勾或打叉。
1、被称为「十字路口」的传播学,知识内容很多来源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与政治学。( )
🟣答案:正确
🟣原因:传播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基本方式也深深的内嵌在一切社会行为中,在修辞学、政治学、哲学、符号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等视角下都存在着传播研究的影子,故而传播研究起源于七大人文社科的研究传统,这也是传播学是十字路口学科的由来。而这些传统学科又进一步分化成了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从行为科学、信息科学与新闻学三大系统学科中,诞生了传播学的基本架构。
2、施拉姆之所以被称为是传播学的奠基人,因为他开创了传播学学科,实现了传播学的学科化和制度化,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教授。( )
🟣答案:错误
🟣原因: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施拉姆并非是奠基人,而是学科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但他的确开创了传播学学科,也实现了传播学的学科化和制度化,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教授。
3、大众社会理论并不是一种具体理论,而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之后,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概述。( )
🟣答案:正确
🟣原因:大众社会理论虽然分为三大阶段,但总体上,大众社会理论是在孔德、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和韦伯的官僚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其并非是一种理论,而是精英史观的研究者观点的集合,指的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造成人们之间传统的联系被打破,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式微,随着劳动分工和社会差异的增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在扩大,社会被原子化,个体之间彼此相互隔绝,社会成员失去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参考系,成为孤立、分散,原子化的“大众”的过程。
4、有限效果研究推翻了强效果理论的受众观,认为受众是主动积极地获取社会信息的群体。( )
🟣答案:错误
🟣原因:有限效果理论推翻了此前魔弹论时期形成的受众完全被动的效果理论,以实证研究的方式证明受众是顽固的、会受到多种主观因素影响的,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需要通过中介因素才能触及受众。
5、大众传媒效果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传播主体的可信度、传播技巧、传播者的心理状态、大众传播的媒介性质、社会的现实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 )
🟣答案:正确
🟣原因:无论是有限效果研究还是适度效果研究,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都着眼于传播者、传播过程、传播内容、受众特质等具体方面,是关于时代背景、传播过程、受众的研究,因此也与宏观社会环境、微观传播过程密切相关。
6、人内传播因为只在人体自身的头脑中进行交流和产生效果,因此人内传播并不是社会传播,它也不属于社会传播的系统之一。( )
🟣答案:错误
🟣原因:人内传播确实是个体头脑内的信息处理和加工过程的表达和呈现,但在其特点中明确说明,不仅在信息接受端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同时在传播、交往的过程中,也是与他人有着直接的相互沟通的。通过镜中我、主我/客我、自我互动等理论就可以发现,人内传播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传播形式,它与人际传播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并且自我的行程也会受到来自外部信息的影响。因此,本道题表达“不属于社会传播的系统之一”应是错误的。
7、符号是个人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中介环节,是对抽象世界的具象化表达。符号一定是有意义的,没有意义的符号并不存在,因为它不能为个体所认识。( )
🟣答案:正确
🟣原因:符号是个人与外部世界产生的联系的重要渠道,试想一下,婴儿的啼哭被认为是无法认识、无法解码的,就是因为婴儿无法使用社会共同认可的传播符号;为了更好地表达个人的观点、外在事物的存在,人类必须通过符号进行交流;符号一定是有意义的,原因在于没有意义的符号是无法被表达出来的,无法被表达、无法被认识的事物,个体也是无法感知的。(这里可以联系上课时说的那句话:“当你从嘴里说出它、在脑子里形成一个表达的时候,符号就有了意义;只要是你触碰到它,试图理解它的那一刻,它就有了意义。因此无意义的符号是不存在的。”)
8、大众媒介组织在进行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过程中可以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其保持绝对的客观、准确、公正。( )
🟣答案:错误
🟣原因: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传播渠道,大众传播媒介组织会受到来自于外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法律的影响(PESTEL),也会因为媒介组织的目标、生产规则、编辑方针、从业者的个人因素等产生不同的传播结果(新闻报道的偏向)。可以说,真空状态下的「零控制」的情况是不可能的,只要处在社会环境里,就一定会被其他因素影响,尤其是作为具有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大众媒介,更易收到政治、经济等利益集团的关注。绝对的客观和公众是不存在的。
9、媒介技术是中性的、没有价值倾向的存在。( )
🟣答案:错误
🟣原因:媒介技术不是中性的,尤其是要警惕这样的说辞,因为它会使个体忽略其背后的资本与权力关系。理由包括:(1)“资本-科学-技术”三位一体是当前技术发展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因此其从诞生之初就具有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现代性意义,甚至连资本也成为技术统治之下的产物;(2)技术自有其发展目标,效率、快速,并且其正逐渐违背「以人为目的」的逻辑,将人变成可供取代的、替代的工具手段;(3)媒介技术正以其隐喻的特点,改变个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改变社会机构关系的生成。(该部分在春日班传播学第六讲中有详细的陈述)
10、大众传播认知效果理论是对有限效果理论的一次修正,其关注的是宏观的、整体的、长期的大众媒介对于受众的影响。如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培养理论等只关心受众的认知层面的改变。( )
🟣答案:错误
🟣原因:前半句都是正确的,认知效果理论关注的是宏观的、整体和长期的影响,但问题就在于后半句: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第三人效果等等不止关心受众的认知层面的影响,还有包括受众如何改变自身态度(属性议程设置)并指导其相应的行为(培养理论中的共鸣、第三人效果中的群体行为、沉默的螺旋中的态度改变等等)。要理解认知效果理论就要知道,它们并非只关注认知层面,只不过是以认知层面为重心而已;关注的是大众传播产生强大影响力的条件。
二、填空题「1分/空白部分,共30分」
1、人类对传播的认知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最初学者认为传播是( )模式,信息单向流动;随后施拉姆等人提出了( )模式,认为传播是一个过程;最后赖利夫妇与马莱兹克等人进一步认为传播是( )模式,受到社会环境与个人心理的广泛影响。
🟣答案:「直线」模式;「循环/大众传播」模式;「系统」模式;
🟣原因:人类传播模式从时间演进和研究深入的逻辑上,可以分为直线模式、循环(控制)模式和系统模式。直线模式的代表是拉斯韦尔的5w模式,它奠定了传播模式的基础,除此之外香农韦弗的数字模式也是直线模式的代表。但直线模式是单向性的、平等的、无互动的传播,它并非是现实中的传播类型,因此在直线模式的基础上,奥斯古德、施拉姆等人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循环模式,德弗勒也提出了互动模式,进一步强调了传受双方的互动性、以及传受双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到的不同的制约因素。但人类传播并非是传播系统内部元素的互动,也与宏观的社会有关,因此赖利夫妇、马莱兹克、德弗勒等人进一步将传播过程至于更宏大的社会中进行考量,分析外部社会环境与内部传播个性要素对传播过程中的影响,提出了传播的一系列系统模式。
2、《人民日报》作为我国大众传播主流媒体,每天的新闻报道都履行着不同的功能:每日的社会新闻播报属于( )功能;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与监督属于( )功能;宣传社会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属于( )功能。(本题答案不唯一)
🟣答案:「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或社会规范强制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或社会化功能或政治功能」;(以上答案答出任意一个即算正确)
🟣原因:这里考察大众传播功能观的应用,在拉斯韦尔和赖特的功能观较为相似,施拉姆和拉扎斯菲尔德的功能格子有其特点。以本道题为例,新闻与信息的传递属环境监测功能——社会雷达;对社会上不良行为进行监督和解释属于规范或协调功能;宣传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属于政治功能,但宣传中存在的对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社会化)、遗产传承功能。
3、社会传播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社会信息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综合来看,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外围的( )系统,中间的( )传播系统和最里层的( )构成的。
🟣答案:「(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系统」;「(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和大众传播)构成的信息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以上答案只需要回答出中括号中的即算正确,也可以是社会系统、群体传播系统、人际传播系统)
🟣原因:传播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过程,更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彼此勾连。因此,外围是宏观的整体情况,中间是各种复杂的相互交织的传播类型,最里层的是受众直接面对的信息传播网络,并一层层地影响受众对于外部客观世界的认知。
4、社会对大众传播中的受众认知经历了三大阶段,相对应的效果研究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当受众作为被动的大众被认知时,大众传播处于( )效果研究阶段;当受众的能动性被发掘时,大众传播处于( )效果研究阶段;当意识到受众与大众传播能相互互动时,大众传播处于( )效果研究阶段。
🟣答案:「强」效果研究;「有限」效果研究;「适度」效果研究;
🟣原因:对传播效果的研究的深入意味着对大众传播控制的理解与对受众认知的深入,因此效果研究与受众研究一脉相承,按照被动、顽固与积极的受众观,效果研究分为强效果、有限效果和适度效果。
5、你是一个女性主义博主,你需要为你观点和内容选择相应的说服与传播技巧:当你的受众为高智识人群时,你可以采用( )劝服方式;当你的受众为普通微博网友时,你可以采用( )劝服方式;当发生诸如史航性骚扰等社会关注的事件时,你可以采用( )劝服方式。(本题答案不唯一,尽量完整罗列)
🟣答案:「两面提示/诉诸理性/结论寓于观点之中」、「一面提示/两面提示/诉诸理性/诉诸情感」、「警钟效果/诉诸情感」。以上答案尽量罗列,但回答正确一个即算对。
🟣原因:与霍夫兰说服研究中的相应方法有关——个人的教育水平、事件的属性等中介因素将影响说服者采取不同的说服方式。
6、符号是一系列的代码系统作为有( )的信息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例如图像、声音、文字、姿态等等,是一种人类交往间约定俗成的事物与意义间的连接纽带,是作为传递信息、代表某种事物的( )。
🟣答案:意义;中介。
🟣原因:符号的定义内容。符号所包裹着的、承载着的一定是有意义的信息——无意义的信息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无法为人所认识;其次,符号是个人与外部世界相互沟通、交流的中介要素——“无符号,不传播”,这句话一定要记住,没有符号、没有沟通的中介,人类寸步难行,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共同体。
7、集合行为是非常态的( )现象,其产生条件包括( )、( )、( ),多以群集、恐慌、谣言、流言和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骚扰,其中常常有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等情况发生。
🟣答案:群体传播;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原因:集合行为的基本定义;这里注意几个内容,首先,要判断任何一种群体传播、群体行为是否是集合行为,必须满足以上的三个条件,例如一些突然聚合的踩踏事件,并不符合集合行为的标准;其次,集合行为中经常会出现群体暗示、感染、模仿,由此使得谣言、流言等非正常传播的信息内容泛滥。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另外,集合行为也可以和第三人效果联系起来,后者会进一步加剧集合行为的形成与发展。
8、常常使用社交媒体的人会对他人的情感传递感到麻木,同时接受的事物刺激阈值越来越高。用麦克卢汉的理论解释,这是社交媒体对人的中枢神经的延伸,即( ),而延伸意味着( )。这一理论也是( )学派的典型代表理论之一,其本质是麦克卢汉最著名的五字箴言:媒介即讯息。
🟣答案:媒介即人的延伸;延伸意味着「截除」;「媒介环境」学派;
🟣原因:这是一个关于麦克卢汉经典理论的题目。当我们谈到「媒介技术对人的影响」时很容易与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内容结合在一起:社交媒体延伸了个人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让其能够迅速了解到千里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发表言论和进行事件参与。但这样的「延伸」也会使大量公众患上「政治性抑郁」,即太多负面信息让精神过载,反而容易让其选择回避、犬儒、逃离这些过量的信息内容,这就是「延伸意味着截除」。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讯息」是媒介环境学派的基本理论,也是奠定了整个学派研究基调的内容,后续的波兹曼、梅洛维茨、莱文森等人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阐发其观点的。
9、把关人理论是新闻学者怀特于( )年将社会心理学家卢因提及的把关人概念引入新闻学研究。目前被普遍认可的把关标准包括:新闻特点——真实与新鲜、( )、( )、法律法规。
🟣答案:1950年;新闻价值;宣传价值;
🟣原因:这里我们需要复习一下关于把关人理论及其相关标准的内容;最开始卢因从社会群体动力学的角度对“把关”的概念进行了分析,随后由怀特引入新闻学研究。其中,任何一次新闻传播的过程都必然会受到新闻从业者的事是筛选,但这种筛选过程并非是随机的,相反,在新闻生产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的较为完整的选择方式,用以促进新闻选择的效率化运行,这就是「把关标准」。
10、培养理论是( )于1976年提出,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所提示的( )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并且效果产生是一个( )的过程。
🟣答案:格伯纳与格罗斯;象征性现实;潜移默化;
🟣原因:格伯纳与格罗斯在1976年提出了培养理论,关键要点包括:象征性现实与受众认知的关系。这道题是简单的概念类题目,但也要注意与其他认知效果理论进行对比,尤其关注它们对「受众认知」层面的不同思考,例如沉默的螺旋是“舆论观”、议程设置理论是“受众对外部世界事件重要性的判断”等。
三、论述题「1题,共50分」
请使用学习过的传播学理论,谈谈你如何理解“人不得不传播”这句话代表的意思。
*目前的论述题答题只是帮助大家通过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思考而已,不要太过于纠结自己的答题方式、答题框架或者是语句的整理。作为初学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试着去动笔、尝试调动学过的知识内容去梳理问题。对于新传学科来说,问题意识与对文字的敏感程度都是需要长时间培养的,而不仅仅是靠着最后几个月速成。所以这道题建议大家都先尝试写写,1000-2000字都可以,把自己能想到的、想说的都誊写下来,也不失为一次重要的思维与写作能力的训练。
🟣破题思路
做任何事情请一定带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应该要如何一步一步地完成相应的内容,同时获得哪些收获。对于这道题来说,第一件事就是需要我们答题者明确一道论述题是如何出题、如何作答,它的本质是什么的。
1、新传考研中的出题逻辑就是「思考」,是需要运用过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思考一个问题,这其中包括这个问题的情况、影响、作用和未来发展等等很多方面。换种说法,如果今天是要思考「天气」,你就会调动过往的常识和经验,来判断「天气如何」「该穿什么衣服」「天气“不好/好”对你出行的影响」…这就是最简单的思考的过程。而在专业课考试里,是需要将这些思考变成有逻辑的、能够具有说服力的内容「这一部分十分重要,请大家熟记」。
2、这道题中给出的「人不得不传播」这句话,要求我们对其进行「理解」;其中,「理解」可以有很多层面、很多角度展开,包括概念+特点、现状、背景+历史发展、影响、作用、意义、问题、未来+期待等等,就像是人家问我们「你怎么理解一朵花」,我们可以从色泽、种类、象征等多方面来谈一样。
(1)【概念】:我们可以先解释“传播”——「传播是一种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由此联想到我们学习的从人际、群体到大众传播的系统传播结构是如何形成了整个社会传播,然后解释什么叫做「人不得不传播」:只有通过传播活动,人类才能够进行社会活动,才有可能获得人际关系、群体关系,乃至于构建起整个社会体系。
(2)【历史+背景】:「人不得不传播」的过去。从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等不同的传播发展周期中可以发现,无论任何时期的个体都需要传播,也都以传播创造出更多的社会文化、政治体系,推动技术发展。
(3)【原因】:为什么「人不得不传播」。这里可以从「传播的意义」中去思考,能够帮助人类获得社会关系、与他人沟通获得自我的认识、融入群体获得归属感、得到外部世界的信息以此做出相应的社会决定;
(4)【意义】这里和「原因」类似,可以不再赘述。
(5)【发展】:「人不得不传播」这句话会有新的指代和发展吗?尤其是在硅基生物——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演化、迭代之后,有没有可能接下来所谓的“人”的概念也会泛化,「人不得不传播」也会有新的可供解读的意思?例如传播是人或者任何被视为传播者的主体角色为了生存必然会涉及的行为。
同时要注意,在对其他的思考角度进行分析之后发现,以上这几个角度是比较合适的(并不是每一个点都要谈到,这种观念要从现在开始就培养起来)。
因此本道题的答题思路可以有两种:(1)挑一个单独深入说;(2)面面俱到。
🟣参考框架与分值
【1】第一种思路(深入阐释)
引述:开篇立论,解释“传播”的具体概念,引申至“人不得不传播”的概念内涵,并说明将从原因的角度详细说明「为什么“人不得不传播”」。【10分】
论述逻辑:将「传播」分为了四个层次——人内、人际、群体、大众,分别说明它们的价值,由此来论证传播的必要性。
一、获得自我的需要,与他人沟通的必然要求【10分】
二、社会交往促使个人得到更多社会关系勾连【10分】
三、群体归属进一步帮助人类找到身份认同感【10分】
四、了解外部世界信息内容以此指导社会行动【10分】
结尾(不算分):当前的传播情境,传播对社会的必要性等等。
【2】第二种思路(面面俱到)
引述:开篇立论,从“传播”的概念到解释“人不得不传播”的具体概念,并说明将从原因的角度详细说明这句话的内涵。【10分】
论述逻辑:从概念出发,进一步说明传播的发展的历史、传播的价值,在结尾处补上这句话的引申。
一、从口语传播到电子传播,人类的发展依据【10分】
二、获得自我的需要,与他人沟通的必然要求【10分】
三、传播交往促使个人得到更多社会关系勾连【10分】
四、群体归属进一步帮助人类找到身份认同感【10分】
五、了解外部世界信息内容以此指导社会行动【10分】
*有答到其中一点都可给分,最高不超过40分
结尾(不算分):探讨“人不得不传播”这句话的可能发展,结合当前的人工智能与技术传播环境。
🟣参考答案详解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更全面地明白“人不得不传播”,这里选择第二种答题思路,即「面面俱到法」来谈谈“理解”。
「引述」社会学家约翰·杜威在谈到传播概念时认为,“社会不仅因传递和传播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它就存在于传递和传播之中。”即传播不仅是郭庆光教授所言的“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机制”,也并非能够简单地被皮尔士的符号学表达所概括。对于社会,传播是共同体聚合、文化传承的核心要素;对于个人,传播是获取外部世界信息与关系连接的需要。换句话讲,题干中所提到的“人不得不传播”,本质就在于揭示了"只有通过传播活动,人类才能够进行社会活动,才有可能获得人际关系、群体关系,乃至于构建起整个社会体系"的要旨。无论从历史发展还是其价值意义上来说,“人不得不传播”的观点都将持续得到认证。
一、从口语传播到电子传播,人类的发展依据
千百年来,从古希腊时期到二十一世纪的智能时代,人类的传播交往行为便通过生理躯体或外化的媒介技术手段得以持续演化,包括基于音声符号系统的口语传播、第一套体外化的文字书写与传播系统、建立在大规模机械化复制技术之上的印刷传播,以及通过数据传输网络与多媒体接收处理终端进行信号共享的电子传播等。传播是连接了个体与个体关系的核心要素,是以具象的符号中介对抽象的外部信息环境进行说明与指代的过程,而符号是人之所以能够思考与形成社会认知的重要材料。可以说,没有传播、没有符号的传递,就不可能催生出相互协调、彼此共生的人类社会。
二、获得自我的需要,与他人沟通的必然要求
在历史的视角之外,传播的需求性同样体现在个体自我构建的过程中。从芝加哥学派米德、布鲁默等人的符号互动论的角度来看,自我认识的形成来自于同他人的日常交流与社会沟通,通过主我与客我——即他人评价中的个体角色——的互动、协同、磨合,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将持续更新,并最终创造出一个来自于自身和社会共同影响之下的身份角色。因此,站在社会传播系统中最基础、最微观的层次中可以发现,人类的主观活动,哪怕看起来只与人内自我思考相关的部分,都必须依赖信息传播的交往行为才能得以实现。
三、传播交往促使个人得到更多社会关系勾连
“人不得不传播”,换言之即是“人不得不与他人进行沟通”,“个体系统之间不得不出现交融和碰撞的可能”。在谈到人际传播的功能时,大部分的基础教材都会将其总结为对外部信息的有效获取以及社会关系的搭建。举个简单的例子,库利在谈到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时就曾指出,个人的社会存在并非以孤立的状态而出现,父母、朋友等角色将成为其生活中重要关系角色,并通过提供外部世界的文化、道德、规则等方式不断影响个体的成长,改变或形塑他们的个性与认知框架。总之,传播的作用是以信息沟通为纽带创造更多的社会关系。
四、群体归属进一步帮助人类找到身份认同感
而关系的本质是群体的雏形。个体在传播中习得群体规则与文化体系,在从自然人到群体成员的社会化过程中不断获得来自所属种族、族裔、国家、阶级的意识形态观念,逐渐形成对共同体的认可与归属感。同时,群体中的规范、情感等要素也会为个人提供行动标准和指导,赋予相应的集体价值。换言之,人想要在社会中非孤立地存在着,就必须进入群体中活动,这些都必须依赖传播行为的生成,仰仗在交流中对符号意义的深入学习和使用。
五、了解外部世界信息内容以此指导社会行动
社会信息系统是相互叠加并紧密嵌套的存在对象。从人内与人际传播,到群体和组织传播,每一个层次都包含着个体的聚合与流动。但无论个体的交往关系如何拓展,都无法对庞大的社会情境进行事无巨细的了解。因此大众传播媒介承担起了重要的信息环境的传递与再构建功能。作为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中介环节,大众媒介组织借用机械化的生产复制渠道规律地为公众提供相关信息,类似于天气预报或灾害预警等新闻内容,指导日常生活实践。所以,“人不得不传播”,代表的不仅是人与人的关系,更是整个社会活动和信息体系的合理运作。
「结尾」任何话题都无法逃避对当下现象的解释力与理论适用性,题干内容中的“人不得不传播”也是如此,哪怕进入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据化算法时代,传播也仍然是社会之所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不过,未来的传播主体是否还是“人”,是否会变成“人与所有机器都不得不传播”,就要交由社会的发展加以回答了。
🦋
* ᴳᴼᴼᴰ ᴺᴵᴳᴴᵀ *
( ᵒ̴̶̷̤ꈊ˂̶̤̀ )✧
☾˚‧º· ☾˚‧º·
「24届/春日基础班」
梳理重点内容
将理论落回生活
♡+♡=♡²
「2024/公开课/再建巴别塔」
FIRST THOUGHT
BEST THOUGHT
追逐独立,畅意自由
♡
「2024/TuTouSuo/全程班」
将真空理想连接现实
以理想入世对抗荒谬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