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阁“故”事 | 这处隐藏在大山乸的神秘石刻,在黄阁也鲜有人知

黄阁新声
2024-10-15


各位街坊

在黄阁镇大山乸南面半山腰的云雾深处

还隐藏着一处鲜为人知的文物

——麻鹰山石刻


它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也是黄阁人古老而又纯朴的记忆



据说,黄阁不只有一处麻鹰山,而这些残旧斑蚀的石刻坐落于南沙黄阁亭角麻鹰山顶的大坪铺上。根据测量,那里的海拔高度达133米。有“锦伦”“锦伦石屋”两处石刻,还有黄阁麦氏第十七代传人麦锦伦墓葬。


在亭角,当地人习惯称石屋为“石屋仔”。这是一组天然的坐西向东的奇石,石屋由底部3块大石支撑着顶部一块卵形巨石。底部3块大石之间有很大的空间,里面可以容纳近10个人。以前不时有上山劳作的农民在石屋里面避雨,因此称之为“石屋仔”。


顶部的巨石长约4.5米、高约2.5米,前后宽约2.7米。巨石的西北面相对平坦,面积约10平方米,上有阴刻楷书“锦伦石屋”四字。面向石刻,左边竖排“锦伦”二字稍高,右边竖排“石屋”二字稍低。每字长、宽各0.25米。



距“石屋”西北约5米处,另有一块长约3米、宽约2米的卵石,其斜面上部阴刻楷书“锦伦”二字,每字长约0.6米、宽约0.5米。苍劲有力的笔画一如金戈铁戟般刚锐,又如万岁枯藤之坚韧。


数百年来,两块石刻默默地屹立,至2016年8月,饱经风雨的“锦伦”与“锦伦石屋”两块石刻被南沙区人民政府认定为“南沙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锦伦”和“锦伦石屋”石刻的产生,来源于石刻前面的一个古墓,一个十分简朴而原始的墓葬,坐艮(东北)向坤(西南),前后长8米,左右宽5.5米。


修墓的人应该是就地取一些山头上的碎石加上黄泥堆砌起来,找一块粗糙的山石作为后土,没有修建石拜台,也没有竖立墓内和后土碑刻。全墓就只有墓门上三块劣质花岗岩方石。



此墓背靠大山乸,南沙的美丽风光在此一览无遗。此处虽然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但毕竟山重水复难有路,能够把灵柩抬到这里已属不易,更无法把坟墓的建造材料搬运上山来。


为了给墓穴作铭记,便在墓旁的大石上刻下墓主锦伦之名,同时,在风景奇石上刻下“锦伦石屋”字样,仿为墓主所属之物。


麦锦伦,黄阁麦氏第十七世东里传人,十六世鸣之公之次子。锦伦有贡生的功名,家底甚厚。他的后人曾经几次想重建古墓,只因山高路远,崎岖难行,搬运建筑材料非常困难,只好作罢。正因为如此,古墓得以保留着最初建造时的原始风貌。


在锦伦墓的旁边,生长着一棵大山乸上罕有的木油桐树。不知它的树龄是多少,也不知是栽种的还是野生的,五月飞花的木油桐树参天挺拔,更为这个静谧的山林平添几分空灵与幽雅。



关于石刻产生的年代,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有专家从字迹的斑驳程度推断应为清人所作,也有专家从墓葬的建造材质推断为明代古墓。石刻的确切时间暂时无从考究,但有一些佐证的史料值得我们去推敲。


01

其一,近年从外地搬来一个墓葬安置在锦伦墓旁边。墓碑上刻有“皇清显十六世祖考麦鸣芝,妣李氏安人合墓”,这里所说的鸣芝应该是麦锦伦的父亲(族谱为鸣之),墓碑上注明是皇清时代。如果锦伦的去世时间迟于他的父亲,那么他就不应该是明朝人。

02

其二,在黄阁的另外一处文物(元朝麦公进将军墓)的主碑刻石有记载,乾隆己丑(1769)科赐进士出身历任刑部山西司正郎十九传姪孙佑为公进墓重修撰写铭记并书写。照计算第十九传是第十七传的孙辈,十七传的生活时间应该在十九传之前,也就是1769年之前。

03

其三,查阅《省城魁巷麦氏族谱——柏轩公五世清房、榄镇东梅公长房》,其中十分详尽的记录了麦氏各人的生卒时间,该族谱记录的麦必达第十七代传人大都处于清朝乾隆时期。


所以,把锦伦墓葬和石刻推断为清朝前期之物是比较合理的。



各位街坊

您还知道哪些黄阁故事

欢迎后台留言





出品|黄阁镇党建工作办公室(宣传)

供稿|麦胜天

编审|黄阁镇党建工作办公室(宣传)






往期推荐

凤凰大道快速化改造项目部分路段已开放通行!





黄阁派出所辖区和业务有调整!以后办理户政去这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黄阁新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