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dv Sci ︱陈润锋/许利刚团队提出软界面动态调控钙钛矿薄膜质量获得超过6200小时光稳定性反式太阳电池

吕文轩 岚翰生命科学 2023-03-10

撰文︱吕文轩

责编︱方以一,王思珍

编辑︱方以一


钙钛矿太阳电池(PSCs)由于其优异光电性质在过去的十几年发展迅速,但是其稳定性问题仍然是未来商业化的最大阻碍。虽然封装技术可以解决水氧侵蚀引起的非本征稳定性问题,但是不能解决钙钛矿薄膜自身分解导致的本征稳定性问题[1-3]。提高PSCs本征稳定性最重要的目标制备高质量低缺陷的钙钛矿薄膜。钙钛矿/埋底界面对钙钛矿结晶、界面缺陷和残余应变有重要影响,是制备高质量钙钛矿薄膜的关键因素。具体地讲,常用空穴传输材料聚(三芳基胺)(poly(triarylamine), PTAA)由于其超强疏水性导致亲水的钙钛矿前驱体在其表面不能很好地铺展,制备的钙钛矿薄膜粗糙且有大量孔洞[4];钙钛矿—基底界面存在大量缺陷,促进离子迁移、非辐射电荷复合、磁滞以及器件不稳定[5];钙钛矿(≈3.3–8.4 × 10−5 K−1)与基底(≈0.4–1.0 × 10−5 K−1)的热膨胀系数相差较大[6],导致钙钛矿薄膜从热退火到冷却到室温的过程中基底的粘附限制钙钛矿收缩,在钙钛矿埋底界面处产生残余应变,使得钙钛矿晶格畸变,加速钙钛矿分解。因此,提高PTAA的润湿性,钝化钙钛矿-基底界面缺陷,释放残余应变以获得高质量的钙钛矿薄膜对于制备稳定反式PSCs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2年8月17日,南京邮电大学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陈润锋教授/许利刚副教授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Constructing Soft Perovskite–Substrate Interfaces for Dynamic Modulation of Perovskite Film in Inverted Solar Cells with Over 6200 Hours Photostability”的研究。研究提出了一种动态调控策略,通过使用具有长烷基链和路易斯碱基的两亲软分子(ASM)构建的软埋底界面来调钙钛矿薄膜的形成,获得高质量钙钛矿薄膜。未封装的器件表现出优异的光稳定性,在高温(≈65°C)和连续标准太阳光照 6200小时后,仍保持84%的初始效率。

 


钙钛矿薄膜的本征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PSCs器件整体的稳定性。同时,高性能PSCs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钙钛矿薄膜的质量,这与钙钛矿在基底表面旋涂和退火时的晶格畸变、钙钛矿结晶和界面缺陷密切相关。对此,作者提出了一种动态调控策略,通过使用具有长烷基链和路易斯碱基的两亲软分子 (ASM) 构建的软钙钛矿-基底界面来调控钙钛矿薄膜的形成,同时解决上述三个问题,获得高质量钙钛矿薄膜(图1)


作者提出如下工作机理:理想情况下,从热退火到冷却到室温的过程中钙钛矿薄膜与基底的收缩程度是一样的,这时候没有应变的产生(图1b(I))。然而,实际情况下,由于钙钛矿的热膨胀系数比基底的大得多,冷却过程中钙钛矿的收缩程度要比基底的大,这时基底的粘附会限制钙钛矿收缩,在钙钛矿—基底界面处产生残余应变,导致钙钛矿晶格畸变,加速钙钛矿降解(1b(II))引入ASMs构建介于PTAA与钙钛矿之间的软钙钛矿—基底界面以后,软的长链可以通过自由收缩或拉伸减小基底对钙钛矿薄膜的粘附,自适应钙钛矿薄膜与基底收缩不匹配,从而缓解界面残余应变,形成高质量的钙钛矿薄膜(图1b(III))此外,由于两亲性分子自身的特性,PTAA的润湿性得以提高,进一步提高钙钛矿薄膜质量。另外,分子中的路易斯碱基团与钙钛矿中的Pb元素相互作用,原位钝化钙钛矿中未配位的Pb2+,提高钙钛矿薄膜质量(图1b(IV))

 

图1 器件结构及工作机理

(图源:Lv WX, et al., Advanced Science, 2022)


为了验证该策略可以缓解界面残余应变,作者测试了两种钙钛矿薄膜的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XRD)(图2a)。通过Williamson–Hallequation可以计算出两种钙钛矿薄膜中的残余应变,证明该策略确实可以缓解界面应变(图2b, c)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测试发现两亲性分子中的路易斯碱基团可以与钙钛矿中的Pb元素相互作用,从而钝化钙钛矿中未配位的Pb2+缓解晶格不匹配。


图2 通过XRD及Williamson–Hall equation验证ASMs可以释放残余应变;通过XPS研究ASMs与钙钛矿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钝化缺陷机理

(图源:Lv WX, et al., Advanced Science, 2022)


钙钛矿薄膜沉积在有无ASMs的PTAA上的照片、截面SEM、接触角、SEM证明ASMs可以提高PTAA润湿性,获得高质量钙钛矿薄膜(图3)

 

图3 基底润湿性及钙钛矿薄膜形貌

(图源:Lv WX, et al., Advanced Science, 2022)


通过动态调控策略所制备的器件获得接近20%的能量转换效率。未封装的器件表现出最先进的光稳定性,在高温(≈65℃)下连续模拟1个太阳光照射超过6200小时,仍保持其初始效率的84%。通过XPS刻蚀测试证明引入ASMs以后可以有效抑制Pb2+迁移,这是器件光照稳定性提高的重要原因(图4)

 

图4 器件性能

(图源:Lv WX, et al., Advanced Science, 2022)


图5 Table of Content

(图源:Lv WX, et al., Advanced Science, 2022)


文章结论与讨论,启发与展望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两亲性软长链分子构建软钙钛矿—基底界面,成功地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动态调制策略制备高质量钙钛矿薄膜,实现了高稳定性反式钙钛矿太阳电池(PSCs)。由于具有软的自适应长链,ASMs释放了钙钛矿-基底界面处的残余应变;通过提高PTAA的润湿性,促进钙钛矿晶体的成核和生长;通过两亲分子的路易斯碱基团与钙钛矿薄膜中未配位Pb2+形成化学相互作用,钝化钙钛矿基底界面缺陷。结果,获得了高质量的钙钛矿薄膜,未封装的器件在反式平面PSCs中显示了最先进的光照稳定性,在65℃的连续1个太阳光照射6200小时后,保持了初始效率的84%。此外,所制备的器件达到了接近20%的能量转换效率,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可忽略的磁滞。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软钙钛矿—基底界面可改善润湿性,减少界面缺陷以及释放残余应变,在构建高质量的钙钛矿薄膜方面具有很大的前景,从而实现未来商业化的高稳定、高效率的钙钛矿光电器件。值得注意的是,商业化的太阳电池是在露天环境中持续工作的。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测试PSCs在环境中工作时的稳定性更能反应PSCs的稳定性。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2202028


第一作者:吕文轩(第三排右五),通讯作者:许利刚(第四排右一)、陈润锋(第一排左一)

(照片提供自:南京邮电大学COO实验室)


作者简介(上下滑动阅读) 

吕文轩,本科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现为南京邮电大学在读博士(导师:陈润锋教授,许利刚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研究,在Advanced Science、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期刊参与发表论文多篇。

许利刚,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2005-2009年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新能源转换材料领域前沿学术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特别是钙钛矿光伏电池的研究及多功能器件。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Nano Energ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8余项。

陈润峰,南京邮电大学材料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有机能源材料与器件、有机光电材料与应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往期文章精选

【1】STTT 综述︱符雷蕾/陈亿/韩波课题组系统总结了癌症中调控细胞死亡的关键途径和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

【2】Sci Adv︱王泽峰/汪洋团队发现癌症中普遍存在一种全新的长度依赖性异常剪接模式

【3】Pharmacol Res 综述 | 徐涛/周焕团队聚焦天然产物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作用机制、减毒方法

【1】Autophagy︱杨倩课题组揭示转录因子TFEB入核调控新机制

【2】Cell Death Discov 综述︱刘晓丹团队总结坏死性凋亡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气流受限的影响

【3】Cell Death Differ︱夏晓波团队首次揭示“铁死亡”与青光眼发病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

【4】J Exp Med︱蒋典华团队揭示HER2是调控肺成纤维细胞侵袭和肺纤维化新靶点

【5】Nat Commun︱罗永伦团队主导开发新型高通量CRISPR脱靶检测方法

【6】Nat Commun︱彭岳青团队发现新的控制非快速动眼睡眠的脑区

【7】Nature︱徐华强/蒋轶/张抒扬团队合作揭秘自身免疫性甲亢甲减的分子机制

【8】Sci Adv︱张毅课题组发现调节药物成瘾行为的重要神经元

【9】EMBO J︱田爱国团队揭示在果蝇中肠里通过病原性细菌的伤害诱导成肠细胞分裂来产生干细胞的新机制

【10】Mol Ther 综述︱于涛团队评述非编码RNA的靶向递送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优质科研培训课程推荐【1】培训课程︱R语言临床预测生物医学统计专题培训【2】宏基因组与代谢组学R语言分析及可视化实操研讨会(8月27日 腾讯会议)
欢迎加入“岚翰生命科学”

 ”岚翰生命科学“ 诚聘副主编/编辑/运营岗位 (在线办公)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阅读) 

[1] I. Hwang, I. Jeong, J. Lee, M. J. Ko, K. Yong,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5, 7, 17330.

[2] S. Ma, Y. Bai, H. Wang, H. Zai, J. Wu, L. Li, S. Xiang, N. Liu, L. Liu, C. Zhu, G. Liu, X. Niu, H. Chen, H. Zhou, Y. Li, Q. Chen, Adv. Energy Mater. 2020, 10, 1902472.

[3] Y. Cheng, L. Ding, Energy Environ. Sci. 2021, 14, 3233.

[4] E. D. Jung, A. K. Harit, D. H. Kim, C. H. Jang, J. H. Park, S. Cho, M. H. Song, H. Y. Woo, Adv. Mater. 2020, 32, 2002333.

[5] L. Fu, H. Li, L. Wang, R. Yin, B. Li, L. Yin, Energy Environ. Sci. 2020, 13, 4017.

[6] J. Wu, S. Liu, Z. Li, S. Wang, D. Xue, Y. Lin, J. Hu, Natl. Sci. Rev. 2021, 8, 047.





本文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