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一:格力 VS 美的 -白电双雄学习笔记
全文分八大部分,从各个角度看看格力与美的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猜想:
①历史与股东回报;
②我国当前空调市场的量价困境;
③国际化;
④多元化;
⑤线上化;
⑥管理层折溢价;
⑦风险;
⑧估值。
第一部分:历史与股东回报
1,历史:
1965年,上海冰箱厂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三相电源的窗式空调器,但当时仅供一些特殊部门使用。
美的:1968年,何享健联合23个居民,筹集5000元创办了生产塑料瓶盖的“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何享健担任组长,他的太太也是组员之一。按照何享健一开始的规划,能让大家每人每天赚个6毛钱糊口,就是自己最大的心愿了。
1977年,实现年产值24.4万元,利润达2.6万,在当时,这几乎是一组天文数字。
1984年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元年,无数年轻人争相下海,联想、四通、TCL均在当年成立。这年6月,何享健在风扇厂的基础上正式成立顺德县美的家用电器公司。
美的这家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大方,在当时是有口皆碑的。在那个平均工资50多元的时代,何享健对于理工科的博士人才动辄就能开出五六百元的月薪,是一般人的10倍不止!
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位华南理工大学的热能工程博士——马军,就带着一手绝活来到了美的麾下。他花了三个月就为美的研发出来了一款高效节能空调,引发全国轰动。这款空调随后让美的该年的订单突破了一亿元,让美的在春兰的凶猛攻势下终于扎稳了脚跟。而马军博士的月薪嘛,也从600元涨到了足足2000元。
现任集团董事长方洪波,是何享健“人才制度”里脱颖而出的顶尖帅才之一。他早先只是集团内刊的一名编辑,因为参与主创了巩俐担纲的“千金一笑”广告——“美的生活,美的享受”,而受到何享健的注意。
格力:1985年,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斥资10万元,在拱北建了一家塑胶厂。当地领导对这家厂子寄予厚望,给它起名为“冠雄”,取的是希望其能够在未来雄冠三军的寓意。1991年8月,冠雄塑胶和海利空调两厂合并,成立格力空调器厂,由朱江洪担任总经理。
这位朱先生那可是了不得,他自从在华南工学院的机械系毕业之后,就直接被分配到了广西百色矿山机械厂。从流水线上最基层的质检工人干起,一路干到了机械厂的厂长(还是全票当选的那种)。
20世纪90年代初,春兰、华宝、美的是空调前三强,格力还只是小弟。后来的空调领域王者——格力,其创始人朱江洪曾公开表示:“作为春兰的粉丝,格力一直在模仿春兰”。
就在这样一个“三国鼎立”的大背景下,一位36岁的女人辞去了在南京的工作,南下加入海利空调厂成为了一名最基层的销售业务员。她就是——董明珠。
1996年,罕见的凉夏,整个空调行业都不太景气,而格力却逆流而上,在朱江洪与董明珠搭档下,一举坐到到空调销量老大的位置。此时的春兰,在忙着多元化:造卡车,造摩托车,造彩电......,但在自己曾经的主业——空调上,春兰却是一蹶不振。
2,股东回报
格力于1996年深交所上市,美的则是于更早的1993年深交所上市,从今天的角度往回看,这二家企业带给股东的年化回报,都可以用顶级来形容。
先看格力,1996~2020年底,共约24年,如果在上市当日收盘价50元购入10万元,持股不动,历年分红当日收盘价再买入,回报超过141倍,10万变1410万,年化回报率约23%。
美的同样优秀,1993~2012美的电器期间,共约19年,以上市当日收盘价20.8元买入10万元,持股不动并历年分红当日收盘价再买入,回报超16倍,10万变160万,年化回报率约16%;
2013~2020整体上市为美的集团后,回报更加亮眼,约7年时间,回报超10倍,年化回报率约37.5%。
1993~2020年,美的整体回报约16*10=160倍。
更加重要的是,这二家企业带来的优秀回报率,基本上是企业经营利润提升而来,并不依赖市场情绪,格力甚至还是负影响。(即市盈率PE和上市首日买入价相比,持平或还要低)
找到优秀的企业,并一直陪着走下去,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第二部分:我国当前空调市场的量价困境
1,销售困境
从3个方面来看销售困境:
A,每百户拥有空调数量: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及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办公室主任方晓丹透露“2020年每百户空调拥有量为117.7台,增长1.8%”,截止2019年,我国每百户家庭拥有空调115.6台,其中城镇居民148.3台,农村居民71.3台。
根据历史增长率预估,2020年城镇和农村每百户空调拥有量分别为150.3台和73.4台。
根据2020年每百户空调拥有量,计算2020年全国空调保有量为6.4-6.6亿台,其中城镇保有量5.2亿台,农村1.4亿台。
其中经济发达的主要省份2019年每百户拥有量已超200台:北京(192.3)、上海(213.4)、浙江(220.6)、江苏(226.3)、广东(212.1)、重庆(218.5)。
通过对比主要城市2010与2019年数据,发现年化增长率非常低,这些城市的销量可能更多的来自更新需求而不是新增需求。只有江苏的增长超过均值,江苏人民是有多怕热啊。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地处中国南方,亚热带气候,按理说空调应该是刚需。其2010年底每百户保有量206.86台,到了2019年底,保有量212.1台,10年间户均增长6台不到, 同期广东常住人口(2010~2020)增加了2169万人,广东GDP也实现了翻倍增长(4.6万亿到11万亿)。
B,全国总户数,家庭户数及趋势
据统计局七普数据:2020年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户,家庭人口为129281万人;集体户285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1189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36.11%。2019年6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正式发布,报告认为预计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比例将达到70%以上。这意味着从2021年-2035年,人口城镇化比例在未来15年期间合计增长6.11%,复合增长率只有0.61%。
根据2020年城镇人口比重计算城镇户数为34477万户,乡村户为19486万户。2010-2020年城城镇家庭户数增加了66.40%,复合增长率5.22%;而乡村人口呈下降趋势,家庭户数基本持平。
我国新生儿出生数量从2017年的1786万降至2019年的1465万,创下了70年来的最低出生率。截止到2020年12月31日,2020年出生并已经到公安机关进行户籍登记的新生儿共1003.5万。
可以想象未来3-5年内,人口数量增长缓慢、老龄化比例上升、人口城镇化比例复合增长率不到1%,再加上2020年每个家庭户大幅小于3人的情况下,家庭户数继续分裂的可能性较小,每年城镇家庭户数增加不会超过过去10年的复合增长率5.22%。
C,对比发达国家同期历史数据,预计未来10年,空调销售量年化增幅
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日本地处亚洲,我国气侯、人口结构、经济水平与日本80~90代比较相似,其历史空调销量与市场规模提升路径,对此次预测较有参考意义。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我国城镇每百户空调拥有量148.3台,相当于日本1994~1995年的保有量水平。2019我国农村每百户空调拥有量71.3台,相当于我国城镇2004~2005年保有量水平。另一个方面,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处于日本90年代初水平。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城镇与日本保有量差距25年;我国农村与城镇保有量差距15年。
日本2018年在城市化率超过90%的情况下,空调保有量达到了281台/每百户。另根据社科院预测数据,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以上。根据这些数据,准备按日本当前的数据为天花板来线性外推未来10年我国空调销量。
但是,回头看过2019年城镇化率前6的城市和其对应空调保有量(如下图),排名第一的上海,88.10%城镇化率,已与日本的90%接近,但空调每百户拥有量却只有213.4台。
再来看2010~2020年我国总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图:
期间总人口缓慢增长超过14亿,城镇人口增速较快,多了约2.3亿人,乡村人口少了1.6亿,按这个数据计算,城镇化率接近64%。
上面通过统计局每百户空调历年数据,近10年农村拥有量增速较高,城镇较低,随着未来进一步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和城镇人口是此消彼长,乡村空调增速必然会降速。
下面是2010~2020年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近10年趋势图:
可以看到,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在快速下降,而死亡率基本持平。在之前福寿园的案例中,预计未来10~20年,我国可能将迎来死亡率小高峰。(2019年我国平均寿命77.3岁,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口,刚好是在这个阶段,50年代人口出生的峰值是1954年的2232万人)。
出生率快速下降,叠加未来死亡率上升,再加上家庭户数平均人口已处于2.62人的水平,家庭户数继续分裂有限(日本目前约为2.4人/家庭户)。
现在来预测2030年我国城镇百户拥有量,因水平不够,拍脑袋按日本的数据打个8折(70%城镇化率约等于90%打8折),281台*80%=225台保有量。2030年农村百户拥有量,按2019年的71.3台每百户,翻一倍,143台保有量。
按照专家说法,2030年我国人口预计约13亿,按70%城镇化率计算,城镇人口9.1亿人,农村人口3.9亿人。乐观按2.4人/家庭户计算,则城镇家庭3.79亿户,农村1.63亿户。这样推算出2030年全国空调总保有量:3.79*225台+1.63*143台=10.9亿台。
结论:根据前面的数据,2020年全国空调总保有量约6.4~6.6亿台,2030年乐观预测总保有量10.9亿台,10年期间大概有4.5~4.3亿台增长空间,折合年化5%左右。
2,价格困境
空调基本款价格区间,30年前约3000元/台,20年前约3000元/台,10年前约3000元/台,今天仍是约3000元/台。
据艾肯家电网统计的2010~2019年空调出货均价图:
出货均价10年期间增幅约(2470-2120)/2120=16.5%。
再来看同期M2、GDP、CPI增速图:
M2 2010~2019增幅约173%
GDP 2010~2019增幅约139%
CPI 2010~2019增幅约29.1%
结论:未来10年空调价格涨幅仍将远低于CPI。
3,突破口
面对国内空调市场成长性不佳的困境,企业有三种途径去突破:国际化、多元化、线上化。接下来的第三、四、五部分来讨论这三个方面。
第三部分:国际化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2019年数据显示美的占中国空调出口的份额高达30.51%,而格力以21.6%的份额位居第二名。通过以下数据来比较二家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1,营收占比 2020年格力国际销售200亿,营收比例不足12%,境外收入毛利率12.13%; 美的国际销售1210亿,占比超过42%,境外收入毛利率25.45%.
2,海外生产基地 2020年格力拥有生产基地17个,其中15个在国内,境外仅有巴西和巴基斯坦各1个;美的在海外10多个国家设有18个研发中心和17个生产基地。
海外营收、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数据见下图:
结论:美的在营收,生产基地与研发中心等资源配置上,国际化占比均在50%左右,已然国际化。而格力营收和资源配置,大部分还在国内。
3,海外收购经验
1)格力对所涉及的行业均想亲力为之,旗下所有产品或技术几乎都是靠自己研发,通过并购来掌握技术或提高市占率一直不是格力的可选项。
而美的则相反,通过多次并购与顺利整合,获得了空调压缩机、冰箱、洗衣机、电机、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与品牌,快速跻升各个行业第一梯队。
2)双方品牌矩阵安排,海外市场的品牌认识程序对比。
格力电器旗下目前主要拥有格力、TOSOT、晶弘三大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其年报语焉不详,没有提到具体有多少销售网点或经销商,覆盖了多少个国家。
美的方面,据2020年报披露,目前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海外业务活跃合作客户数量已超6万家,2020年新增海外自有品牌销售网点超17000家,海外主流电商平台Amazon\Ali-express\Flipkart\Shopee\Lazada等全覆盖,同步开拓发达国家区域性电商平台,部分品类占据海外国家销量前列。
美的目前品牌矩阵主要通过中低端:布谷、华凌,;中高端:美的、小天鹅;高端COMLMO、Comfee、比佛利、美的等全系列布局。
结论:国际化方面,美的领先于格力。
第四部分:多元化
格力的多元化,迄今为止可以视为失败的尝试。以2020年财报为例,去掉为采购原料出售给供应商的“其他业务”之后,剩下的主营收入1304亿,空调业务占比超过90%。其他包括生活电器、智能装备、精密模具、再生资源、医疗、半导体、新能源等部分合计营收125亿,营业成本105亿,毛利润仅20亿。
考虑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这些部分的财务费用,基本可以确定,除空调以外的多元化目前整体处于亏损状态。
而美的在空调之外,发展的生活电器在多个领域里成为行业龙头,比如洗衣机、冰箱、电饭煲、饮水机、电烤箱、微波炉......
2020年美的年报披露的空调、白电、小家电线下线下份额,有些品类已然占到40%~50%份额,如图:
收购的电梯业务和美的原中央空调产生协同作用,构成智能楼宇事业部;机电事业群,自用+外销,形成规模化。借助原行业地位第一的美芝压缩机渠道、威灵电机渠道,发展变频器、伺服系统等相关机电,并可能和库卡形成协同作用;
2016年5月18日,美的集团以自愿要约收购方式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集团,收购价格最高不超过人民币292亿元。通过此次收购,美的囊入全球顶尖的智能机器制造技术和全球著名的库卡机器人品牌,切入智能制造领域,促进智能产业升级,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库卡机器人在汽车制造领域拥有很大优势,未来如果技术转化能适应本土化要求,考虑到我国是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大国,发展空间比较乐观。
收购的医疗器械,不只是美的,格力、海尔、TCL等都涉及医疗行业,看到评论:可能是想模仿美国GE的发展模式。早在20世纪,GE、飞利浦这些曾经以家电业务闻名的跨国公司早已做出更彻底的选择,GE在2016年初已经将家电业务以54亿美元卖给海尔。而飞利浦则正在出售家电业务,中国企业被认为会成为它的潜在买家。这两家公司目前都已经成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头部公司。
目前美的在医疗板块花费代价不大,成或不成,留待观察。
结论:多元化方面,美的领先于格力。
第五部分:线上化
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及相关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线上渠道逐步侵蚀线下渠道的市场份额,是历史的必然。线上渠道不仅有条件展示更多产品,让消费者购物体验更好,而且因为加价层级少,相当于消费者共同瓜分了原渠道利润。
美的2013年开始线上销售,格力2019年启动董明珠的店。
据奥维云网数据,2020年空调市场线上零售量2644万台,首次超过同期线下零售量2490万台。线上占比51.5%,增长8.5%,线上市场成为第一大渠道。
奥维云网数据,空调市场线上零售量,2020年格力占29%,美的34.3%。目前美的领先格力约5.3%个百分点,约140万台。从均价增幅来看,线上产品降价幅度可能对销量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反观2020年线下数据,则呈现另一番景象。格力产品均价降价幅度大于美的,但销量还是没有止住下滑,这是否是因为格力全力推进的线上化与原有线下经销商利益冲突引起的渠道问题,有待进一步观察。
结论: 线上美的领先于格力。
作业时间:
作业一:
请统计格力电器2007~2020年下列数据:合并利润表的营业收入、销售费用、净利润;合并资产负债表:“其他流动负债”科目附注明细里的“销售返利”数据;合并现金流量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科目附注里的“销售费用支付的现金”。
以及美的电器同期的下列数据:合并利润表:营业收入、销售费用、净利润合并资产负债表:“其他流动负债”科目附注明细里的“预提销售返利”数据;合并现金流量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科目附注明细里的“销售费用”数据。
数据的统计不难,使用也简单,但背后逻辑有难度、有深度。
我略做说明:之所以从2007年开始统计,是因为我国从2007年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预计负债。从这年开始,格力和美的的财报才披露销售返利数据;在2020年之前,格力和美的两家公司,对于预提销售返利的会计记帐手法不同。美的的返利不计入营业收入,同时也不计入销售费用。这处理方法简单透明,很容易懂,也符合2020年开始实施的新收入准则。但格力的会计处理手法,一直是公司宣称的核心商业机密,不对外披露。个人推测其处理手法是:第一年全额计入营业收入,同时将计提销售返利计入销售费用。次年经销商利用返利提货时,记录成本,同时冲抵销售费用。
举例说明:剔除增值税因素,假设两家都收到经销商100万,都给10万返利,不计算销售返利时的其他成本合计都是50万(含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下同),则:美的的记录是营收90万,成本50万,营业利润40万,同时在其他流动负债里记录销售返利10万;格力的记录是营收100万,成本50+10=60万,营业利润40万;同时在其他流动负债里面记录销售返利10万;【对于销售返利10万,我们均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收到经销商预收款10万】 次年,经销商使用这10万元返利提货时,美的则记录为营收10万,成本5万,(资产负债表的其他流动负债减少销售返利10万),利润表显示营业利润5万;
而格力记录为营收0元,成本5万元,(资产负债表里的其他流动负债减少销售返利10万),冲抵销售费用-10万元,利润表显示为营收利润0-「5+(-10)」=5万元。上述格力会计手法,尤其是使用返利时的会计手法,仅仅是老唐的推测,不保证正确。但其中不确定的细节(若有)不影响我们后文推论,因为它有三个特点是确定的:将计得返利和使用返利的两年合计作为一个周期看,两种记账手法的营收均为100万,总成本均为55万,营业利润均为45万,无差异。变化的只是毛利率、营业利润率、销售费用率等比率类指标。
2,同等情况下,格力的营收提前一年体现在利润表上。3,所有返利均是第二年给货,不给现金。格利的返利比例、返利时间、使用方法均为格力最高机密(董明珠称其为格力的“核武器”),而且一贯没有纸面材料,仅凭口头承诺执行。所以,每年提多少,怎么使用,完全是一个无法窥探的黑箱。理论上,格力公司可以通过操纵规定零售价、对应返利计提比例、次年使用条件和比例,将营收和净利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也是这匹大白马一直令老唐望而生畏的因素之一。2020年起,所有上市公司都需要实施新收入准则。美的对返利的原处理方法,和新准则一致,无需修改。格力自2020年起修改为为美的一样的处理方式。
感谢新收入准则,2020年年报给了我们一把探究格力销售返利黑箱的钥匙。通过上述统计,我们可以将格力从不对外披露的「当年计提销售返利」数据计算出来。然后通过计提返利占营收的比例波动,观察格力报表对营业收入的调控程度。结论呢,看上面的蓝色曲线,应该可以确定,格力确实通过了大起大落的年度销售返利计提比例,实现了对财报营业收入的明显调控,这也导致了格力的合并利润表传递的完全是失真信息。我猜测过去十多年里,但凡有人意图通过财报数据去分析格力的投资价值,格力管理层会从内心轻蔑地抛出四个字儿:切,书呆子。
这个计算背后的原理,是这样的几个假设和推测:首先,我们知道格力自己投资建设的、供销售机构使用的房地产或其他固定资产数量微乎其微,甚至可能近于零。由此我们可能推测销售费用里的折旧摊销金额,小到可以忽略。在销售费用里折旧摊销近于零的假设下,利润表销售费用的构成将主要由「从不支付现金的当年计提的销售返利+需要支付现金的安装维修费、运输及仓储装卸费、宣传推广费、销售工资奖金等」两大部分构成。因此,通过统计合并现金流量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科目附注里的“销售费用支付的现金”,我们知道了后面一项的金额。从而可以用「利润表销售费用-为销售费用支付的现金」得出「当年计提的销售返利」金额。
这里还有两个隐藏的小坑要排除。 第一个坑是因为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当年为销售费用支付的现金金额,与当年实际发生的销售费用里需要用现金支付的金额,会略有差异。 举个例子说,2019年12月产生的安装维修费、运输及仓储装卸费、宣传推广费、销售工资奖金,属于2019年合并利润表销售费用。它们的实际支付,只能在2020年初完成,包含在2020年的现金流量表。这会产生部分误差。 但考虑到现金支付是长期滚动计算,且支付习惯不会剧烈变化。2019年12月的销售费用推迟至2020年初支付现金的同时,2019年支付的现金里,也会包含2018年12月销售费用支付的现金。
所以,这个小坑确实存在,但金额应该不会很大。属于可以接受、不影响推论结果的误差。第二坑是一种假设,假如公司利用收到的银行承兑汇票去支付销售费用(宣传费、安装费、运输费等),那么,它们将不包含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从而可能导致我们低估为销售费用支付的现金,高估当年计提的销售返利。因为我们假设的是:当年计提的销售返利=利润表销售费用-为销售费用支付的现金。这个担心,也是以前年份不敢这样去推算的理由。不过,2020年财报披露后,发现格力将当年计提的销售返利从销售费用里去掉后,为销售费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的现金(133.6亿),与利润表的销售费用(130.4亿)差距很小。
--这3亿的差额,很可能就是前面说的时间差小坑造成的。看上去,除了销售返利以外的其他销售费用,格力没有用银行承兑汇票支付的习惯。这个现象倒也容易理解。用承兑汇票支付,通常大额,且内含“欺负”别人的含义,一般用在别人有求于自己的时候。对于格力来说,供应商就是有求于自己的,而且都是大额交易,产品有统一检查标准,不需要考虑供应商高不高兴,可以坦荡地用承兑汇票欺负欺负。
而安装维修、运输装卸、宣传推广以及工资奖金,一般小额,且工作成果检查标准不统一,公司又不缺现金,何必用汇票去折腾他们,让他们心生不满呢?综上所述,这个计算逻辑在2020年财报后,基本确信可以使用。观察返利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图同时,统计并观察美的该数据,对比分析两家公司是否存在用销售返利调控营收的情况存在,并尝试推理背后的原因。
统计数据如下图:
结论:格力的返利计提比例大起大落,实现了对财报营业收入的明显调控,从而影响到合并利润表的数据失真(营收、毛利率、净利等都会产生影响);同口径下美的的返利计提较稳定(历年均在3.1%以下),与年报描述计提政策一致,并未发现利用返利调控营收。
作业二:
请统计2007年至2020年,格力和美的年末存货的产成品(或库存商品),占当年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
产成品(或库存商品)数据,在报表附注“存货”明细里,主营业务成本在报表附注“营业成本”明细里。用主营业务成本/365,可以得出全年日均销售商品成本。
用产成品(或库存商品)金额/日均销售商品成本,可以得出年末备货大约相当于多少天的销售。
相关数据如下图:
结论:记得方洪波关于库存在一段采访中的大意是:“宁要结构性的缺货,也不要堆积的库存”。美的2015年开始推行T+3柔性生产体系后,2016~2020年备货天数曲线明显比2015年以前要平滑,保持在40天上下波动。这说明渠道比较顺畅,经销商库存压力不大,未来一段时间营收增长较为乐观,或许能跑赢行业平均水平。
格力方面,2016~2020年备货天数,从30.14天翻倍到64.98天,考虑到格力渠道淡旺季分摊存货模式的特点,经销商的库存压力应该很大。另外从2020年开始,计提返利不允许进入当年营收,叠加经销商因库存压力进货积极性下降,未来一段时间营收增长可能较为有限。
第六部分:管理层折溢价
这部分,老唐承认对董明珠的管理风格有成见,对格力的管理层持偏负面看法。但我的看法很可能是不客观的,各位完全无需按照我的思路展开。
我提供几个主要的负面看法:
1,董明珠:“格力的价值是员工创造的,不是股民创造的。我五年不给你分红,你们又能怎么样我?”
2,2016年,央视主持人董倩访问董明珠:“您多次说您从来没有犯过错。这个话并不符合科学,人哪能不犯错呢?” 董明珠:“我在格力27年了,我就没有犯过错啊!我的效益这么好,你难道认为我是失败的吗?你难道认为我犯过错吗?我犯过错,能有这样的成果吗?”
3,吴晓波:“我们每个人都有知识盲点,比如我对互联网电商不是很熟,我对人工智能不是很熟,我对资本市场不是很熟。那你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这个学习?我挺好奇的。”
董明珠:“可能我智商还行吧,我没搞过生产,我也没管过技术,但是我可以给他们指一个方向,我可以在技术领域看到他的不足。”
吴晓波:“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学习的?”
董明珠:“包括我们的企业管理,那都是我创造出来的,我没有......”
4,曾被认为和董明珠构成格力铁三角、被猜测为格力接班人的两位副总裁望靖东、黄辉去年8月和今年2月先后离职。
2021年4月博鳌论坛上,董明珠谈及此事说:“我曾经对几个人是抱有希望的,但是权力一旦释放给他以后发现不太行。第一是自己没有掌控能力,第二是没有那种精神,他按照一个普通人的要求要求自己,第三是有权力了以后,把权力做成自己的平台,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5,格力一共4位副总裁,走了望靖东和黄辉之后,剩下的两位都是从总裁助理岗位上成长为副总裁的。
新提上来的两位,一位是2019年11月入职格力电器的,之前是国家审计署武汉特派办处长。另一位是2020年11月入职格力的,之前是陕煤财务公司董事长。都属于在格力没有根基的新人。高管层面,除董明珠之外的副总裁,均无销售管理经验。
6,相比美的9位副总裁年薪介于430~884万之间的待遇标准,格力两位老的副总裁年薪230万和330万。2019年11月入职的审计署那位,2020年全年在格力工作,年薪10.42万.
说到手机,董明珠说:“大家说格力手机没成功,你怎么知道没成功呀?我的业绩在增长,我就是成功的。”
谈到接班人,董说:“我内心想法现在就想退休,但企业发展必须要有延续性,第二企业没有规定什么年龄退休,只要你想干你能干好就干,就怕干不好还想干就有问题。
再看方洪波:
他说:“冰冷而真实的2018,启发我们明白一些朴素的道理。危机来了,市场下行的时候,企业一系列问题,错误不在别人,在企业自身。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通俗的讲就是问题出在主席台、问题出在管理层”。
“我们部分管理层沉浸在舒适区无法自拔,不愿意改变。今天我们面临巨大的变化,却还用10年前的思维和方法在管理今天的企业,我们怎么可能有机会?怎么可能不犯错?怎么会有好结果?”
从这个角度观察,格力的高管团队应该是一种霸道总裁文化。霸道总裁的优点是总裁正确的时候效率高,缺点是一旦总裁由于知识、能力或其他因素导致选错方向时,缺乏纠正机制。
所以,我认为管理层因素对于格力是折价因素。
相比而言,美的股权结构、管理层人员结构、薪酬和股权激励等方面要做的好一些。
第七部分:风险
两家公司财报里,均列出了他们认为的公司可能存在的风险。都集中在疫情、宏观、国际贸易环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汇率波动等方面。这些风险,在我看来,操心也没用,关注或不关注都一样(反正也没能力拿出解决办法),全部属于投资必须承受的系统性风险。
我原本认为产品更新换代不及时,消费者流失的风险才是格力美的的核心经营风险。但观察两家企业根本没提过这事儿。
细想之下,猜测这个风险确实不足以道。白电方面,产品变化并不大,更新换代的间隔时间也比较长,消费者对其的要求主要集中在外观、基本功能及可靠性上面,新功能往往是厂家引导出来的。
两家企业均是长期坚持巨额研发投入(比如格力2020年研发投入60亿,美的2020年研发投入超百亿),均保有超过1.5万研发人员,均采用类似“开发一代、研究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模式。
无论是创新还是模仿,都有能力、有财力、有时间,去保证两家企业在产品的主要功能上,不会严重低于消费者预期。
关于美的收购商誉风险(主要是库卡),由于我对库卡工业机器人满足本土市场增长需求的乐观,加上公司商誉减值测试时,采用的相关增长数据比较保守,目前我看不到重大减值风险。
因此,格力美的两家公司的投资风险,主要集中在无法预防的系统性风险及管理层风险,我个人未发现其他重大风险。
第八部分:估值
我的美的估值为:三年后合理估值7200~9000亿,买点3600~4500亿。
计算过程:
1,取10%的年化增长,估算2023年净利润360亿;
2,按照无风险收益率3%~4%的现状,合理市盈率可取值25~30。考虑到低速增长的现状,取值下限25部。则25*360=9000亿
3,考虑国际化、多元化对资本支出的需求,保守将自由现金流按照净利润的八折考虑,则360*80%*25=7200亿。
4,故2023年合理估值可视为7200~9000亿之间。对折位置可买入。
没有要补充的。
全文完。
注:学习笔记框架来自老唐公众号,数据均来自网络,特别是书房后院的热心同学分享的数据和表格。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