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左右中国名白酒企业发展的十种力量和八个慎重
以下文章全文节选自:
关于名白酒若干问题的思考
在“第四届中国白酒东方论坛”上的讲话
李秋喜(2011年5月22日)
30年来左右中国名白酒企业发展的十种力量
无论什么行业,都有一些关键因素在起作用。那么,左右中国名白酒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中国名白酒这三十年,我认为大概被这么十个要素,或者是十种力量所左右。
第一,产能。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大多数名白酒企业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山西汾酒沾了先发优势的光,生产能力全国第一,经济效益全国第一,当了很多年的“汾老大”。几十年后,大多数名白酒企业的产能都上来了,动辄几万吨、几十万吨,茅台又沾了产能限制的光,年产量不过一万吨,成为中国白酒价格最高的奢侈品。
第二,价格。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名白酒迎来了第一次涨价大潮。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抓住了机遇,形成了多年的“茅五剑”格局。之后,中国名白酒多次涨价,直到现在都是方兴未艾。消费者以价格论英雄,名白酒被分为奢侈品、高端、中端、低端等多个档次。
第三,广告。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孔府家酒、孔府宴酒”为代表的山东酒,唤醒了中国白酒业的广告意识。国有名白酒企业的老总们开始学着大把大把地往媒体扔钱。发展到今天,广告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基本套路之一。
第四,营销。
中国白酒营销的觉醒,始于1994年五粮液与福建经销商联合开放的买断品牌“五粮醇”。之后,中国名白酒进入“品牌买断时代”。一直到本世纪第一个10年的中期,“品牌买断”逐渐衰落。而这个时候,各个名白酒企业自身的营销能力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名白酒营销,进入了良性发展的时期。
第五,品牌。
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白酒行业拼命地在历史上做文章。不管真的假的,在相当一部分名白酒的品牌宣传中,历史都在2000年以上。因为中国的白酒品牌,没有历史就立不住。老名牌就是质量过硬的代名词。孔府家、孔府宴、酒鬼酒,都曾辉煌一时,但都在不长的时间里由盛而衰。几十年前评出的老八大名酒历经坎坷风雨,到今天还基本是老名酒的天下。今天在白酒市场上叱咤风云的,也都是老名酒。这个现象同时也表明,消费者的眼光是雪亮的,这些老名酒都是货真价实的传统工艺原粮酿造,毫不含糊。
第六,文化。
中国名白酒,最早做酒文化文章的,是汾酒集团。最早做成功文化酒的是酒鬼酒。酒鬼酒之后,中国名白酒进入文化酒时代。目前白酒市场上的高端、超高端名白酒,可以说都是在往文化酒方面靠,都在大做酒文化的文章。
第七,定位。
毫无疑问,定位理论是企业战略史和营销史上最伟大的理论之一。我认为,中国名白酒的定位,分为自发定位和自觉定位两个时期。在水井坊之前名白酒的定位是自发的,企业都没有明确的定位意识。每个品牌都有很多定位,相当于没有定位。从水井坊开始,中国名白酒的定位意识正式觉醒,“中国高尚生活元素”的定位,是其一切营销工作、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之后,国窖1573,以“国窖”和“1573年”两个核心定位,在高端浓香型白酒中杀出重围,确立了自己的市场价值。目前上升势头很猛的洋河蓝色经典,也是定位理论的杰作。该定位从“洋河”这个名称出发,找到了蓝色定位,又引申出一个蓝色的世界:“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比海更高远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博大的是男人的胸怀。洋河蓝色经典,是男人的情怀。”目前,有人称“水井坊、国窖1573、洋河蓝色经典”为“茅五剑”之后的新“三剑客”,也彰显了定位理论的时代意义。
第八,创新。
创新不一定成功,或者不一定引领企业走向卓越,但是白酒行业30年来的主驱动力,还是创新。“孔府家酒,叫人想家”、“喝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开启了中国名白酒的广告时代;酒鬼酒,开启了中国名白酒的文化酒时代;五粮液品牌买断开启了中国名白酒的现代营销时代;新“三剑客”开启了中国名白酒的定位时代。这些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创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向他们致以敬意。
第九,多元化。
白酒行业的利润是可观的。有那么多业外资本杀入白酒业,就是感觉干这个来钱快。特别是名酒,附加值很高,利润率也很高。名酒厂在有了钱之后,就难免有各种各样的忽悠。忽悠多了,就难免上当。于是在别的资本进入白酒行业的同时,名酒业的资金又进入了酒业以外的行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成为大多数名酒厂尊奉的信条。由于汾酒集团发展最早,是第一个酒业大王,所以多元化经营也最早。同时,我们的多元化经营也失败的最早,结束的最早。1997年,汾酒集团制定了“酒业为本、市场导向、品牌经营、内涵发展”的企业发展战略,砍掉了几乎所有的多种经营项目,重新回到了“酒业为本”的发展道路。如果不是这样,汾酒集团很可能度不过“山西毒酒案”那样的难关。可惜的是,汾酒集团的失败的教训并没有引起同行们的重视。我大致估计,目前名白酒企业在白酒以外的业务上,沉淀的资金应该有几百个亿。这几百个亿的投入产出比如何,在座的同仁们心里都有一本账。
第十,企业家。
不是所有的企业董事长都可以称得上企业家。称得上企业家的老总,都对自身的企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季克良先生之于茅台,王国春先生之于五粮液,乔天明先生之于剑南春,杨肇基先生之于全兴、水井坊,谢明先生、张良先生之于国窖1573,杨庭栋先生之于洋河,都是令人敬佩的企业家,是我学习的榜样。
以上十个因素,或者说十种力量,是左右中国名白酒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现在看来,这十种力量,到现在也没有过时。无非是我们看得更清楚了,也明白十种力量之间的关系了,不再懵懵懂懂,摸着石头过河了。以我个人的理解,我把这十种要素,做了一个比喻,比作是古代打仗用的弓箭。
文化的因素,可以比喻为弓的弓背;营销因素、广告因素、价格因素融为一体,可以比喻为弓弦。弓背和弓弦确定弓本身具备的力量。品牌是箭身,构成箭的主体;箭尾的箭羽,是定位,确定射箭的准确度;箭头是品牌创新,是打开市场的尖兵。产能就是箭的数量。企业家,就是弯弓射大雕的人。多元化,就是一个企业家,同时握着若干把弓箭,而且要同时把箭射向不同的多个目标。
按照这个比喻,我又把当今的名白酒时代,比喻做“射雕时代”。只有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才能带领企业团队演绎“射雕英雄传”。
影响未来名白酒企业发展的“八个慎重”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困惑。对于已经成功或者失败的事情,我们比较容易做出相对正确的判断,但是对于正在进行乃至于未来的问题,则容易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但是,未来毕竟与过去是相连接的,还是能理出一些头绪来。针对目前行业面临的一些问题,我提出“八个慎重”,与大家商榷。
第一,慎重对待食品安全。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问题,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各种食品的事件沸沸扬扬,举国上下都在谈论这个问题,好像整个中国已经放不下一张安全的餐桌。我们名白酒企业是行业的旗舰团队,在这个问题上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我认为,名白酒企业的食品安全,至少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实施:一是完善自身产品的防伪体系。二是加强企业管理,管好自己的员工,防止“内鬼”出现。三是检查是否使用了食品添加剂是什么品类的,质量是否过关。四是联合有关政府部门加强打假。五是对企业周边的造酒企业严加防范。必要时由企业出钱,请政府部门定期进行地毯式检查。这方面汾酒集团是有教训的。你坚持规规矩矩开车是不够的,还得防止别人开车撞你。在这个节骨眼上,被人撞一下就得残废。
第二,慎重对待多元化经营
前面我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还想强调一下,希望引起各兄弟企业的高度重视。名白酒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大概不外乎这几种情况。一是同心多元化。也就是向啤酒、葡萄酒、果酒等领域进行品牌延伸。现在基本没人这么干了,因为干了的,都失败了。二是相关产业多元化。比如包装、印刷、物流等等。在这些方面,国内都有领先的企业。领先主要是包装、印刷的设计创新,以及这些产业的成本优势。如果自身形不成创新优势和成本优势,送到家门口也没有人要你的。三是进入不相关的制造业。以半农业、半工业化的水平,管理后工业化时代的产业,以落后管理先进,以粗放管理集约,成功是偶然的,不成功是必然的。四是进入高科技的IT领域或者资本运营领域。这两个领域聚集了中国最杰出的知识精英,要想有所作为,太难了。如果一定要进入,我建议选择优质项目参股,一旦上市会获利不少。但如果要控股,一定要慎重。
第三,慎重对待产能扩张
产能扩张分三种情况。一是为了增加原酒库存。比如现在我的原酒库存能力是3万吨,我赚钱了,想搞到10万吨的库存,以提升未来企业的发展能力。只要企业有这个实力,我是赞成的。二是企业预期未来市场会快速增长,只有扩大产能才能跟上市场的增长速度。这个也不要紧。如果卖不了,大不了存起来。三是企业品牌向中、低端产品延伸。这个就要慎重了。以稀释品牌价值为代价的增长,是眼前利益,而不是长远利益。基于这三种情况,我以为,产能的大规模扩张,一要理性面对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因为不管什么名酒,都挡不住地产酒的长期存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方面体现得十分明显;二要在真正走向国际市场有实质性突破。离开这两方面的理性判断,产能的急剧扩张就值得研究。
第四,慎重对待国际市场
中国白酒,只有全面进入国际市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广阔的国际市场永远是一块诱人的巨大无比的蛋糕。但是,前不久,我国中药产业在欧盟的全军覆灭,给我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中药企业已经为这一天努力了十几年,仍然不能为欧盟的标准所接受,概念非常相近的中国白酒又如何呢?高月明先生说,中国白酒进入国际市场的问题集中在“三高一低”,度数高,脂高,酸高,包装的环保水平低。大家都说清香型酒是最接近国际香型的,如果我们把度数降下来,包装按照国际标准生产,是否能够正式打入国际市场,而不是仅仅给海外的华人消费?如果把脂和酸都降到国际标准能够接受的水平,这样的酒还是不是中国白酒?更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名白酒企业对国际蒸馏酒市场,到底了解多少?有过多少企业像海尔一样,经历了国际市场开发的成功与失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名白酒企业大谈国际市场,我认为是应该慎重的。
第五,慎重对待历史文化
现在我们的名白酒企业,一开口就宣称自己的酒历史是几千年,动不动就说自己是鼻祖、开山祖师爷。但是,请大家想想看,中国白酒是几千年前就诞生了吗?任何一个懂酒的人都知道,中国酒的历史,应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前面是酿造酒阶段,后面是蒸馏酒为主的阶段。在座有许多国家级的老专家,专家们都清楚,中国酒传承几千年的酿酒容器是陶器,而不是窖池,窖池是在蒸馏酒阶段才出现的。而且,中国最早的蒸馏酒,是使用陶器酿造的,也不是窖池。山西汾酒,是中国名白酒的真正鼻祖,是中国白酒之源。现存的名白酒中,没有一家的历史比山西汾酒长。所以说,我们讲中国酒历史,如果忽视了这个酒界共知的常识,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负责的。所以我们提出诚信企业作诚信宣传,诚信经营促社会和谐,不仅仅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想起到一个提示作用,当理性的消费者质疑或清楚几千年历史有假,是一种忽悠时,宣传的越广,对自己的伤害就越大。
第六,慎重对待奢侈品时代
许多人说中国名白酒正在进入奢侈品时代。有的人为此欢呼雀跃,更多的则是指责和非议。我个人以为,指责与非议不可怕,可怕的是欢呼雀跃。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支撑市场的核心力量不是奢侈品,而是高端、中端、低端产品。如果中国市场上的进口车只有法拉利、保时捷、兰博基尼、宾利等一辆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奢侈品,那中国的汽车企业该有多高兴?那样的话,相当于把整个中国市场让给了中国汽车企业。而事实上呢?丰田、本田、大众、福特、雪佛兰等等国际汽车巨头,都开发出了二、三十万、十几万甚至几万的车,来争夺国际市场。就连大名鼎鼎的奔驰车,也开发出了三、四十万的低端车,宁可牺牲一定的品牌价值,也要分中国市场一杯羹。所以,我们名白酒企业,面对这种欢呼雀跃,要慎重对待。我们的品牌创新不应该把奢侈品作为导向。
第七,慎重对待法国模式
现在中国白酒界有一种移植“法国酒模式”的潮流。企业按照法国波尔多的酒庄模式改良,饮酒方式提倡加冰、加饮料,原粮参照法国酿酒葡萄的提法,称为酿酒高粱。我认为这样的潮流应该慎重对待。法国波尔多是世界葡萄酒之乡,葡萄酒是酿造酒,她的品质有70%依赖于当年的葡萄质量。而且,酿酒葡萄与食用葡萄完全是两个独立的体系,有着非常严格的区分。同样是以葡萄为原料的白兰地酒,对葡萄的依赖性就差一些了,因为白兰地要经过蒸馏。其他国际蒸馏酒如威士忌、伏特加、都没有把原料明确分为酿酒用的和普通的。高粱作为中国白酒的主要原料,从来没有过什么标准来界定,什么高粱适合酿酒,什么高粱不适合。至于加冰、加饮料的提法,在夜场里或许有一点市场。但这些都是中国消费者创造出来的。不必大加提倡。山西汾酒无论是加冰,还是加饮料,都比其他名白酒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我不主张大肆宣传。如果中国白酒不打造自己独特的模式,在中国崛起的同时,却按照西方的模式走,最终很有被西方蒸馏酒淹没的危险。
当然,我并不是否定向国际酒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营销经验学习,我是提醒各位同仁,我们名白酒企业不能盲目地学习甚至移植国外的经验,而是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吸收。
第八,慎重对待名酒生态
我在来上海的飞机上,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杨志琴和她的东方酒业,能够连续四次把这么多重量级的酒企老板聚集在一起?是杨志琴的个人魅力?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根本原因是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平台。我们希望有一个诚信的、绿色的、环保的、健康的、和谐的、充满希望的、适合中国名白酒成长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我也看到,在这个平台上,前三届论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共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和观点,对中国名白酒企业的发展非常有意义,我也从中深受启发。我个人以为,要建立这样一个健康的名白酒生态环境,第一要讲诚信,第二要讲和谐,第三要讲绿色。诚信是前提,和谐是基础,绿色是未来。
以上八个“慎重”,是我对目前名白酒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