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总结 | “斯宾诺莎哲学系列讲座”成功举办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苏州大学哲学系 Author 苏大哲思


“斯宾诺莎哲学系列讲座”纪要


为促进斯宾诺莎和近代哲学的研究,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于2022年8月6日至8月27日隆重推出“斯宾诺莎哲学系列讲座”。由于疫情影响,4次讲座全部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并且在哔哩哔哩同步直播,同时提供全程回放录像,方便各位听众学习分享。次系列讲座总共吸引上万观众关注,获得学界的高度评价和积极反响,在国内激起一场斯宾诺莎哲学的讨论热潮。每周六晚7点至9点,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增定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吴功青副教授分别担任主讲,分享他们对斯宾诺莎哲学的长期思考和研究心得,带领大家走进斯宾诺莎广阔丰富的精神世界,绘出一道炎炎夏日中的亮丽风景。



1

第一讲


8月6日,第一场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增定教授主讲,题目为《因果性与力量——斯宾诺莎在什么意义上批评笛卡尔?》,苏州大学哲学系陈广辉博士担任主持



讲座开篇,吴增定老师首先讨论问题的语境。在关于笛卡尔形而上学的争论中,传统研究既肯定主体性原则的开端价值,又批评主体性原则的不彻底性。与之不同,晚近的研究开始强调主体性原则的不自足性。在斯宾诺莎和笛卡尔的关系上,传统研究既肯定克服上帝的超越性,又批评实体的静止性。而晚近的研究既强调实体的动力性,又反对构建彻底的内在性。吴老师从因果性和力量的视角切入问题。吴老师认为,斯宾诺莎和笛卡尔都主张上帝是无限的力量,以及上帝是世界的原因。但是笛卡尔对上帝和因果性原则的关系秉持暧昧态度,而斯宾诺莎秉持肯定态度。之后吴老师转向讨论笛卡尔形而上学。由于主体性原则的不自足性,笛卡尔必须证明上帝的存在。证明分为因果性证明和本体论证明。因果性证明运用因果性原则和实在性原则,从心灵的有限存在推出上帝的必然存在。因果性证明表明上帝是无限的力量以及上帝是自因。但是因果性证明过分强调上帝的内在性,因此笛卡尔提出本体论证明试图维护上帝的超越性。本体论证明从上帝的无限力量推出必然存在。在自因问题上,笛卡尔提出在动力因意义上的自因在类比的意义上是在形式因意义上的力量,试图化解因果性证明和本体论证明之间的张力。但问题是,上帝究竟是符合因果性原则,还是超越因果性原则?上帝的力量是在动力因意义上的自然力量,还是在形式因意义上的神圣力量?接着吴老师详细考察斯宾诺莎形而上学。其一方面,斯宾诺莎继承实体-属性-样态的形而上学基本框架,认可因果性原则和实在性原则。另一方面,斯宾诺莎坚持上帝符合因果性原则,肯定上帝的力量是自然力量。首先,笛卡尔主张实体>属性>样态的等级存在论,相反斯宾诺莎坚持实体=属性=样态的扁平存在论。其次,笛卡尔坚持动力因和形式因的区分,相反斯宾诺莎承认动力因,否认形式因。因此上帝在动力因意义上必定是自因。另外,笛卡尔的力量既是人格性的权力(potestas),又是机械性的力量(potentia),相反斯宾诺莎的力量是纯粹机械性的力量。总之,斯宾诺莎运用因果性原则肯定存在的单义性、自因学说和上帝的内在性,运用实在性原则肯定上帝的力量和个体事物的力量是同一的。不过问题是,因果性原则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只能是自因。可是自因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自因学说既承认原因=结果,又承认原因≠结果。最后吴老师指出,自因问题同样困扰着后世哲学家。



2

第二讲


8月13日,第二场讲座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增定教授主讲,题目为《斯宾诺莎与主体性问题》,苏州大学哲学系高山副教授担任主持



讲座伊始,吴增定老师首先讨论围绕问题的争议。传统看法强调斯宾诺莎哲学的静止性,认为斯宾诺莎否定主体性,因为实体无法产生样态。相反当代看法突出斯宾诺莎哲学的动力性,认为斯宾诺莎肯定主体性,因为样态可以表现实体。之后,吴老师对主体性给出界定。主体性可以是实体、自由意志、先验自我或辩证运动,但是斯宾诺莎拒斥这些概念,斯宾诺莎的主体性是过程性的主体性。为理解这一概念,吴老师预先考察斯宾诺莎的力量本体论。首先,实体和样态的关系不是亚里士多德主义式的实体和偶性的关系,而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并且,这一关系是被表现者和表现者之间的关系。实体和样态之间没有本体论的等级秩序,实体必然表现为样态,这样斯宾诺莎哲学获得动力性的解释。在肯定有限样态的地位后,吴老师详细分析斯宾诺莎关于个体的看法。首先,个体不是实体,而是有限样态。其次,个体是受运动速度的快慢决定的。并且,个体是众多个别事物的组合。因此,个体处在无限因果关系中。而且,个体的性质和状态受到无限因果作用的影响。总之,在斯宾诺莎的力量本体论中,没有作为实体的个体,只有作为过程的个体。然后,吴老师重点探讨斯宾诺莎关于人的看法。首先,人不是实体,而是有限样态。其次,人的心灵是身体的观念。这一特点表明人处在无限因果关系中,因而具有过程性的主体性。但是,吴老师强调斯宾诺莎反对自由意志。斯宾诺莎认为,人不是自然世界的“国中之国”,因为人是被因果关系所决定的。人的心灵和身体不是实体,而是有限样态,因而没有自因意义上的自由。而且,人的心灵和身体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心灵无法控制身体。自由意志来自人对意志的原因的无知。总之,斯宾诺莎的自由是主动,而不是自由意志。这一观点涉及斯宾诺莎对conatus的理解。conatus是自我保存的努力。由于有限样态的本质不包含存在,因此有限样态必须追求力量以维持存在。一切有限样态倾向于保持原有状态,抗拒变化。所以conatus同样适用于人。另外,斯宾诺莎将激情和不充分观念、主动和充分观念联系起来。因此,人可以通过获得知识增加主动性。此外,人可以通过社会契约增加自我保存的力量。斯宾诺莎认为,人具有过程性和关系性,因而人是在社会事件和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契约的基础是理性,因此思想启蒙可以实现个体自由和社会解放。最后,吴老师强调斯宾诺莎的主体性具有物质性,自由不是理性沉思,而是社会斗争。



3

第三讲


8月20日,第三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吴功青副教授主讲,题目为《斯宾诺莎的实体:寂静的深渊抑或永恒的生产?——以谢林与黑格尔的批评为视角》,苏州大学哲学系李红霞副教授担任主持



讲座开篇,吴功青老师首先讨论谢林和黑格尔对斯宾诺莎的双重态度。一方面,谢林和黑格尔高度评价斯宾诺莎哲学,因为斯宾诺莎把唯一实体作为哲学的开端,最能克服二元论的弊病。另一方面,谢林和黑格尔批评斯宾诺莎的实体的静止性。唯一实体无法自我运动,不能展开自身。之后吴老师指出,静止的实体观由来已久。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是不动的推动者,笛卡尔的实体是完满不变的。同样,斯宾诺莎承认实体是永恒的。根据沃尔夫森的考证,永恒概念在中世纪可以指对开端和结束的否定、不动以及存在的必然性。这些含义可以在斯宾诺莎哲学中找到印证。斯宾诺莎同样认为,实体是永恒的,实体的本质包含存在,因此必然存在,相反有限样式是绵延的。所以实体是不动的,样式是运动的。根据这一静力学解释,斯宾诺莎哲学是巴门尼德-柏拉图传统的延续。但是另一方面,不动的实体如何产生运动的万物答案是力量。力量作为事物的本质在根本上决定事物的存在和行动。上帝的本质是无限的力量,这一无限力量是万物的动力因。然而实体推动样式不是不动者推动运动者,而是被表现者推动表现者。根据德勒兹的解释,万物通过表现分有上帝的无限力量。上帝的表现过程是万物的产生过程,因此斯宾诺莎的上帝是永恒生产的。而且,万物的运动同样需要上帝的力量的推动,可见上帝的力量总是在行动中。这一理解同时涉及conatus概念。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万物的内因,万物的努力通过分有实体的力量推动自身。由于努力是有限的力量,因此万物必须通过不断追求力量维持存在。所以万物的努力同样总是在行动中,万物的运动正是由于实体的能动作用。总之,通过德勒兹的解释,斯宾诺莎哲学获得动力学含义。然而吴老师强调,谢林和黑格尔的批评并未失效。德勒兹的动力学解释并未证明实体是运动的。如果运动指涉从潜能到现实的变化,那么由于斯宾诺莎的实体排除一切潜能,当然不可能有运动。这是因为斯宾诺莎的实体按照必然性产生世界,实体的唯一性和现实性决定世界的唯一性和现实性。吴老师支持综合的解释,可以认为斯宾诺莎的实体是运动的球体,其一方面永恒生产,另一方面保持不变。不过实体由于缺乏自我意识,始终无法迈向更高的层次,结果实体依然无法真正运动。为此,谢林和黑格尔试图给斯宾诺莎的实体注入自由,从而走向绝对唯心主义。最后,吴老师指出这一差别反映不同的世界图景和哲学取向,二者共同构成人类精神的伟大整体。



4

第四讲


8月27日,第四场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吴功青副教授主讲,题目为《决定论VS自由意志:斯宾诺莎和康德自由观的比较》,苏州大学哲学系高山副教授担任主持



讲座伊始,吴功青老师从道德归责切入问题。理智主义认为,作恶的原因是无知。相反意志主义认为,作恶的原因是意志,自由意志是道德责任的根基。康德支持自由意志,并且在第三组二律背反中批评斯宾诺莎的决定论,那么斯宾诺莎和康德的自由观是否相互矛盾?并非如此简单。吴老师首先比较了康德和斯宾诺莎对于理性自由的认识。康德将先验自由分为不受因果约束的消极自由和开启因果序列的积极自由。实践自由同样分为摆脱任意的消极自由和自己立法的积极自由。积极自由所确立的法则不是出于个人欲望的主观准则,而是出于普遍必然的客观法则。客观法则是道德法则的基础。可以发现,康德的自由是符合理性的自律。接着吴老师转向讨论斯宾诺莎的自由观。毫无疑问,在斯宾诺莎哲学中一切事物被因果必然性所决定,从而没有自由。但是上帝具有自由,因为上帝服从自身的必然性。这一自由和康德的自我立法的自由有相通之处。由于上帝具有自由,因而人具有获得自由的可能性,因为人毕竟是上帝的分殊,人可以运用理智从有限样式上升到实体。所以斯宾诺莎的自由同样不是任意的自由,而是理性的自由。不过二者对理性自由的理解有所差别。首先,康德的自由诉诸主体的理性,斯宾诺莎的自由诉诸整全的认识。其次,康德的自由是纯粹形式性的,斯宾诺莎的自由保留经验性的内容。另外,康德的自由不受感性欲望的影响,相反斯宾诺莎认为感性欲望几乎无从摆脱。在非理性自由问题上,二者差异更为明显。康德承认在物自体世界中的非理性自由,亦即任意的自由。康德认为,即便任意的自由无法摆脱感性欲求,这一自由同样属于自由。康德明确指出,根本恶的原因是非根据的自由。然而,斯宾诺莎坚持一个世界。根据实体一元论,由于人的身体受制于必然性,人的心灵同样没有自由意志。斯宾诺莎其一方面将意志纳入理智,另一方面以理智限制意志,从而为理智主义辩护。但是理智同样不是自由的,斯宾诺莎在想象层面的理性依然服从必然性,因为斯宾诺莎通过身心一元论将物理世界中的力学原则运用在心灵世界中,从而导向“人性力学”。总之,斯宾诺莎和康德在非理性自由上的分歧是古代理智主义和意志主义的争议的再现。最后,吴老师评价两种自由观的利弊。斯宾诺莎自由观的好处是通过揭示人的有限性激发人认识上的努力,坏处是限制人的能动性。吴老师指出,康德自由观有利于确立人的主体性和道德责任,但无根据的自由也内在地包含了虚无主义的危险。两种自由观在后世有各种变种,构成了现代世界的不同面向,因而对我们同等重要。


斯宾诺莎的哲学广大而精微。就哲学史而言,斯宾诺莎哲学上乘笛卡尔哲学下启德国唯心主义,同时与当代法国哲学关系密切。就主题而言,斯宾诺莎哲学除涉及上帝与世界、实体与主体、不动与推动以及自由与必然等本体论问题外,同样覆盖想象与理智等认识论问题,尤其关心情感的发生和社会的基础等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问题。我们期待本次系列讲座能够激发各位同道对斯宾诺莎哲学的兴趣,以此为契机理解现代世界的精神内核,并且持续思考哲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这即是本次系列讲座的初衷所在。希望我们未来再会!



主办: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


p.s. 本系列讲座视频回放可前往bilibili搜索

“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进行观看



相关链接 · 系列讲座


斯宾诺莎哲学系列讲座(一)| 吴增定:因果性与力量——斯宾诺莎在什么意义上批评笛卡尔?

斯宾诺莎哲学系列讲座(二)| 吴增定:斯宾诺莎与主体性问题

斯宾诺莎哲学系列讲座(三)| 吴功青:斯宾诺莎的实体:寂静的深渊抑或永恒的生产?——以谢林与黑格尔的批评为视角

斯宾诺莎哲学系列讲座(四)| 吴功青:决定论 VS 自由意志:斯宾诺莎和康德自由观的比较


近十年来,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研究在国内广泛兴起。为凝聚共识,拓宽视野,共享资源,我们决定创办“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公众号主要服务国内学界,优先推介国内文艺复兴(以及与之相关的中世纪哲学和宗教改革思想)、近代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并密切关注国际研究动态,以期为国内文艺复兴和近代哲学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目前,公众号联系方式为renaissancethought@126.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 | 赫   峘

编辑 | 王萱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