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

其他

潘源文︱文艺复兴“桂冠诗人”及其图像生成

Accursio)五人[69]。两次修建名人堂的计划或流产或被毁,但都表明在政治上躬身入局的人文主义者充分意识到追封诗人具有的政治功能。事实上,萨卢塔蒂、莱奥纳多·布鲁尼(Leonardo
3月11日 上午 9:01
其他

讲座预告|京师政治哲学系列讲座第一季——古今之际

古今之际京师政治哲学系列讲座第一季策划人贺晴川主
2月29日 上午 9:02
其他

第二轮通知丨第八届近代哲学论坛邀请函

w27t或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往期推荐01●
2月19日 上午 9:02
其他

会讯更新丨第十一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

第十一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邀请函尊敬的______先生/女士:您好!“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是我国文艺复兴研究者的跨学科交流平台,自2013年由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首办以来,迄今已在国内各高校成功举办十届并产生了愈益广泛的社会影响。2024年春季,我们即将迎来第十一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此次论坛由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主办。素闻您在文艺复兴研究领域学养深厚、研习精湛,谨以此函诚邀您出席在同济大学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文艺复兴运动对早期现代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的兴起及其后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深入揭示其中的关联对我们理解文艺复兴和早期现代思想进而全面把握西方文明之脉络均有所助益。有鉴于此,本届论坛将主题拟定为“文艺复兴与早期现代”,希望能够推动国内文艺复兴研究向着更深层次发展。具体安排一、会议时间2024年4月12日(周五)—14日(周日)二、会议地点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市浦东新区迎春路300号合欢路300号)三、住宿地点上海淳大万丽酒店(Renaissance
2月15日 上午 11:41
其他

岁末盘点03丨2023年国内近代哲学研究文献索引

2023依然难免波折,但我国近代哲学研究却仍然保持着稳健的发展,于过去的一年中持续产出累累硕果,推动本领域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第七届近代哲学论坛的成功举办,使得国内近代哲学研究与其他领域保持了广泛的对话。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近代哲学系列讲座在国内激起了一场近代哲学的讨论热潮。本文整理了2023年多部重要的近代哲学译著,并列出涵盖政治哲学、伦理学、自然哲学及形而上学等类论文,供学人参考。本领域学术成果丰硕,编辑整理难免有所遗漏,望各位读友海涵。作者简介:饶珊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2021级硕士一、会议、活动及讲座1.思想的巨变:近代哲学系列讲座第一季>>活动详情近年来,近代哲学愈发受到中文哲学界重视。伴随着对现代性的追问,人们对于现代文明的发端和生长逻辑产生了愈加深入的兴趣。在此过程中,不仅近代哲学传统本身(从文艺复兴到康德之间的哲学史)得到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它和德国唯心论、现象学、当代法国哲学,乃至同现代中国哲学的关系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这种多元性和开放性,近代哲学正逐渐成为国内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显学”,极具活力。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更好地推动国内近代哲学的研究,并进一步激发青年同道的研究兴趣,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所特举办“思想的巨变:近代哲学系列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了八位国内代表性的学者,就马基雅维利、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霍布斯、卢梭、康德等近代哲学家的相关主题发表演讲。2.第七届近代哲学论坛:近代哲学中的情感问题>>活动详情近年来,随着中国西方哲学研究的发展,近代哲学已成为当前学术研讨的重要领域。为了促进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建设学术共同体、增进交流,“近代哲学论坛”应运而生,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于2023年6月17日到6月18日承办第七届近代哲学论坛。会议主题为“近代哲学中的情感问题”。近代哲学中关于情感的讨论非常丰富且深入,它们不仅出现在哲学、心理学和相关领域,也出现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及政治理论中。为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讨近代哲学中的情感问题,以推动汉语学界对近代哲学的研究更上台阶。
1月12日 上午 9:00
其他

岁末盘点02丨 2023年国内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研究文献索引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2023级硕士“一会议、活动及讲座文艺复兴……1第十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
1月9日 上午 9:00
其他

岁末盘点 01 | 2023年国内中世纪哲学研究文献索引

相比以往,2023少了些波折多了些稳定,国内的中世纪哲学研究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气象。得益于疫情的平息,今年学术活动明显增多,例如秋季的教父哲学论坛与年末的中世纪哲学年会,汇聚了大批国内的顶尖学者与青年才俊;此外,在复旦、清华等高校开展的多次研讨活动,也极大促进了学术共同体的交流。同样,得益于本领域内研究学者们笔耕不辍、辛勤耕耘,本年度不仅涌现出多本专著和译著,而且论文产出也十分可观。其中,“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仍是该领域的“高频词”,但除此之外,国内的研究视野十分广泛,还包括基督教哲学背景下的政治哲学议题、基督教哲学在中国的流传史、神秘主义传统等等。不仅如此,关于伊斯兰哲学和犹太哲学的讨论也正在兴起,使我们对“中世纪”的理解更加多元。正值岁末年初,本文编辑整理出2023年国内中世纪哲学研究的重要文献目录,供诸位参考。由于编者学历所限,整理难免挂一漏万,请读友多多见谅。作者简介:徐竟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2023级硕士
1月3日 上午 9:01
其他

讲座纪要丨渠敬东:作为自然史的自然:再解卢梭

11月18日晚6:30,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举办的“思想的巨变——近代哲学系列讲座第一季”第五讲顺利举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渠敬东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发表了题为“作为自然史的自然:再解卢梭”的精彩演讲。主持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吴功青教授,评议人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崇明长聘副教授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助理教授庞亮老师。讲座在人大立德楼进行,吸引了校内外近200名师生的参与,反响十分热烈。作为自然史的自然再解卢梭讲座环节讲座一开始,渠敬东老师首先引入卢梭哲学中人和公民的问题。卢梭对于自然和“人造”社会政治的研究之间存在着差距,这导致自然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目的不能实现和谐一致——将人成“人”还是“公民”是不可兼得的。由此卢梭挑战了“将人等同于公民”这种公民化的人的解释,人的目标不能只是成为公民,否则将堕入一种成见式的解释(社会意见):人是绝对的独立的统一体,不能被分解,而公民则需要依赖于社会和国家存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人还是公民的难题?渠敬东老师认为卢梭二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社会契约论》)能够为我们提供答案:卢梭批评自然法学家以自然状态为核心的理论,认为自然状态早已经是被社会化的,因此他用自然史范畴超越自然状态的范畴,并批判格劳修斯、普芬道夫、霍布斯等人提出的“自然权利”。主持人吴功青老师卢梭提出一种“作为自然史的自然”,要用成长、生老病死的方式去理解自然,而不是像自然法学家那样给出一个假定的自然。卢梭用《爱弥儿》《忏悔录》等著作展开他对人自然史过程的研究,专注于人的自然成长,而对于政治的自然史,卢梭认为政治的自然史是人在社会公民状态中自然史的重要部分,但并不能概括整个人的自然史。并且卢梭以人的自然史为标准评判政治:沿着民族自然发展的自然史的政治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他对比了卢梭文本相关联的日内瓦、科西嘉和波兰的情况,加以具体说明。好的政府服从人民主权,并保障作为孤独者的人。此处提到的孤独者,指的是“最低限度内”有所保证的自然史和高贵的野蛮人,相对于人的社会状态而言仍然保持自然意义上的孤独,而公民是作为人的自然史的共在部分,因此成为公民不是人绝对的目的。主讲人渠敬东老师那么,卢梭的自然史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渠敬东老师指出卢梭一生的作品是对人的自然史的记录、叙事、论证和保护,不能用教条和固定的理论去理解。首先是物的自然史,在常规意义上对于物的研究都是通过僵化的命令/分类所得到的命名体系和记忆的知识和博物学,而卢梭所谓物的自然史指的是生长的植物学,非分类的植物学;然后是一个人的自然史;最后是人类的自然史。这种人类的自然史是自然的可以观察的、展现人性激情运作的秘密的历史。给卢梭的自然史做出定义之后,渠敬东老师回应庞亮先生,从三个角度进一步理解卢梭的自然史立场。第一个角度从卢梭的植物学研究开始,卢梭认为,植物学不只是自然科学家对植物的实证研究,而是对植物自然生长的研究,是出于纯粹好奇的研究,出于自我这样一个敏感的思想的存在,并批判以前的植物学出于命名和分类,或医药效用的植物学,是反自然的自然知识,既无自然生长性,亦无人的情感与灵魂之共生。同时,卢梭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自然的,他对植物是否自然这一问题不是就植物谈植物,而是加入了人对于植物的感受和感知,其中隐含了自然的秘密和神圣性,因此卢梭的植物学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生物科学,亦非体现为科学史的价值,他对植物的研究,是和人、政治的自然史研究是并行匹配的,譬如花是植物生长史的重要过渡环节,就像青春期是人生长的过渡环节,由此卢梭在植物-人-政治的类比关系当中构建了独特的植物分类系统。讲座现场第二个角度是财产权的问题,和正义问题密切相关。在《爱弥儿》涉及到物的教育的讨论当中,卢梭认为人最初的正义感来源于对财产权的认识:首先卢梭强调权利是自然的,义务是人为的。此处的权利不是自然权利的设定,同样也发端于人的自然史。其次,财产是物的观念,即对此物归我所有的意识。而我拥有财产是因为先有财产的存在。对于人来说,只有自我参与劳动的“上手”的植物生长,才会生长出“属于”的概念,才会使这个植物属于“我的”。这一整个种植过程,既是植物的自然生长,也是人的自然生长。蚕豆的生长,如身体的手,不可分割和侵犯。因此财产不是单纯的占有关系,不是对现成物,即收成的持有,而是植物与自身的自然史过程,是物与人生长性的合体。因此卢梭最后提出土地与人的关系,是一部自然史,是一个人耕种劳动的前提。自然史有梯次构造:“财产的观念是自然地回溯到第一个以劳动占有那块土地的人的权利(droit
2023年12月1日
其他

讲座纪要丨李猛:笛卡尔的我在开端:一个非直观的解释

11月9日晚7:45,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举办的“思想的巨变——近代哲学系列讲座第一季”第四讲顺利举行。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李猛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发表了题为“笛卡尔的我在开端:一个非直观的解释”的精彩演讲。主持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吴功青教授,评议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陈涛副研究员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雷思温副教授。讲座在人大立德楼进行,吸引了校内外100多名师生的参与,反响非常热烈。DESCARTES笛卡尔的我在开端一个非直观的解释讲座环节讲座一开始,李猛老师首先引入笛卡尔哲学的开端问题。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确立了某个正在怀疑的我思本身,进而提出“我思,故我在(ego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近代哲学系列讲座(六)丨韩潮:起点与重构:马基雅维利的1506年《奇想书简》

、《道德与文明》等中外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思想的巨变——近代哲学系列讲座第一季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近代哲学系列讲座(五)丨渠敬东:作为自然史的自然:再解卢梭

作为自然史的自然:再解卢梭01讲座提纲卢梭理论的一个麻烦,即《爱弥尔》提出的人与公民之间的两难。卢梭以自然史视角出发批评和克服自然状态的前设,旨在返回真正的自然基础,从物的自然史、人的自然史和人类的自然史出发,将自然看作具体的生长进程,新生、发育、成熟乃至衰老……万物皆然,一个人的生命和所有人的政治亦融入其中。本讲从卢梭的植物学、财产权,以及晚年的漫步与遐思三个例证来阐述其思想的自然史命题。可以说,卢梭一生都将自身的自然生命历程转化为写作和思考,以最真诚的方式面对自己。02讲座信息主讲人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023年11月14日
其他

讲座纪要丨陈建洪: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论霍布斯的狼人

11月4日晚7:00,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举办的“思想的巨变——近代哲学系列讲座第一季”第三讲顺利举行。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陈建洪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发表了题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论霍布斯的狼人”的精彩演讲。主持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吴功青教授,评议人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新刚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娄林副教授。讲座在人大立德楼进行,吸引了校内外60多名师生的参与,反响十分热烈。★
2023年11月10日
其他

近代哲学系列讲座(四)丨李猛:笛卡尔的我在开端:一个非直观的解释

点击阅读02●近代哲学系列讲座(二)|方向红:“中国盒子”——谈谈莱布尼茨留给现象学运动的第三份遗产►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讲座纪要 | 方向红:“中国盒子”——谈谈莱布尼茨留给现象学运动的第三份遗产

作为莱布尼茨主义者的胡塞尔——论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何以是单子论4.
2023年11月2日
其他

近代哲学系列讲座(三)丨陈建洪: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论霍布斯的狼人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论霍布斯的狼人01讲座提纲于人而言,动物一直是一面镜子。霍布斯用利维坦这种海中怪兽来比拟现代国家,用狼来形容人与人相互威胁的生存状况。在霍布斯的哲学中,人是动物,又是不一样的动物。霍布斯明确了人与动物的一些共同之处,也特别强调了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这个方面,霍布斯对亚里士多德的隐在依赖要强过他对后者的显在批评。为了更好地定位霍布斯关于人与动物的思想,可以引入两个各自不同的视角:(1)西蒙东关于人与动物问题的历史分析;(2)德瓦尔从道德演化论的立场对道德饰面理论的批评。最后,我将对比强调霍布斯与弗洛伊德在人性论方面的一致性。02讲座信息主讲人陈建洪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主持人吴功青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评议人张新刚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娄林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时间2023年11月4日(周六)19:00-21:30地点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00203嘉宾介绍“主讲人陈建洪,浙江瑞安人,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哲学硕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外国哲学、政治哲学。2006-2015年任教于南开大学哲学院。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雅学院院长。著作出版包括《既无君子,何以天下》(韩译)、《论施特劳斯》、Between
2023年10月31日
其他

讲座纪要 | 吴增定:实体与主体——现象学视野中的近代哲学之基本问题

10月21日晚6:30,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举办的“思想的巨变——近代哲学系列讲座第一季”第一讲顺利举行。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吴增定教授担当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发表了题为“实体与主体:现象学视野中的近代哲学之基本问题”的精彩演讲。主持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吴功青教授,评议人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王玉峰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刘万瑚副教授。讲座在人大立德楼进行,吸引了校内外一百余名师生的参与,反响极为热烈。实体与主体现象学视野中的近代哲学之基本问题讲座环节吴增定老师核心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实体(substance)和主体(subject)原本在古代哲学中的含义基本相同,但在近代哲学中变得完全不同,甚至相反?如何理解近代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和实体性原则之间的关系?对此,吴老师回顾近代哲学的演变,探讨实体性和主体性的发展,以及现象学对这两个概念的重新定义。主持人吴功青老师吴老师首先介绍了在不同的现象学家视野当中笛卡尔哲学的面貌。胡塞尔认为,笛卡尔哲学的革命性在于其通过普遍怀疑质疑了亚里士多德主义以及经院哲学的实体性原则(核心问题是“有什么是终极存在的?”),并将我思作为开端奠定了主体性原则的基础。同时,胡塞尔也批评笛卡尔哲学具有不彻底性,其形而上学依然保留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实体性原则:实体-属性-样态。它们包含了一种实在性的等级(degree
2023年10月26日
其他

近代哲学系列讲座(二)|方向红:“中国盒子”——谈谈莱布尼茨留给现象学运动的第三份遗产

“中国盒子”谈谈莱布尼茨留给现象学运动的第三份遗产01内容提要现象学运动在其发生和展开的过程中接受了来自莱布尼茨的两次重大的馈赠。第一次是胡塞尔对单子论的继承和发展,第二次是海德格尔对根据律的挪用和反思。这两次馈赠对于这两位经典现象学家的思想转向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单子论经过现象学的改造后成为胡塞尔发生现象学思考的重要抓手,而从根据律之形而上学始基的阐明中得出的Metontologie(元存在论)成为海德格尔走出《存在与时间》的解释学困境的转折点。尽管莱布尼茨的这两个理论对于现象学运动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但他的思想并没有因此而耗尽。莱布尼茨的“中国盒子”(N.
2023年10月25日
其他

近代哲学系列讲座(一)丨吴增定:实体和主体——现象学视野中的近代哲学之基本问题

实体和主体现象学视野中的近代哲学之基本问题01#2023讲座提要现象学一直将对宽泛意义的近代哲学的重新解释作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被总结为主体性原则和实体性原则之间的对立。一方面,近代哲学批评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代表的古代形而上学的实体性原则,将“有什么存在?(what
2023年10月18日
其他

会议纪要丨第七届教父哲学论坛成功举办

第七届教父哲学论坛会议纪要2023年10月13日-15日,第七届教父哲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主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德国图宾根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众位学者和研究生汇聚在这场思想盛宴,相互交流、学习,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古代思想与现代世界”,在两天的会期中,诸位学人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在把握教父哲学传统的基础上挖掘教父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独特贡献,搭建起哲学研究领域的桥梁,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开幕式开幕式10月14日上午8点30分,论坛开幕式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隆重举行。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吴功青的主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张志伟教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王齐研究员分别致辞。臧峰宇教授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与教父哲学论坛的深厚渊源后,向全体参会嘉宾对中国人民大学的信任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并对全体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打破学术研究的壁垒,搭建起哲学研究领域的桥梁,更连续、更整全的方式把握西方哲学。张志伟教授肯定了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的融合在西方历史发展中转折性的重大作用: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的融合让哲学思辨的火种在修道院和大学得以延续,为哲学注入了神学的元素。并表示对教父哲学未来涌现出更多优秀研究成果的期待。王齐研究员讲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傅乐安教授和叶秀山教授的小故事,表达了从前辈学者破除思想禁忌白手起家到今天如此盛况,开辟艰深的论题,学术研究进步的感慨。她勉励各位青年学者,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积累,西方哲学学科已经搭建起了一个点、面、线结合的框架,但各位青年学者仍需继续努力,脚踏实地工作以获得对西方哲学更加整体性的理解。“开幕式结束后,全体与会人员在逸夫会议中心外合影留念合影后,论坛分为A、B两组同时展开发言和讨论,讨论共分为四场。01第一场讨论第一场讨论于10月14日上午9:40-12:10进行。A组分论坛由王齐老师担任主持人,徐凤林老师担任评议人。车桂老师以【托名】狄奥尼索斯的《神秘神学》为中心,指出神圣奥秘在至深的幽暗中照耀着默观者,神圣奥秘在默观者无法感知的感性黑暗和无法理解的理智黑暗中,用超越一切至美的宝藏充满默观者。聂建松老师重思对狄氏“恶”学说的评价,认为狄氏的恶的理论颇有可能源自于俄利根,而《论恶》一文或许只是为他提供了一个讨论恶问题所用的理论框架。穆澜老师讨论克莱门特的救赎思想,给出了一种基于“教化”的救赎论解读:耶稣启示给基督徒的合适道路,苦难并不是中心,而是以基督的教导为主,通过围绕个人朝向真知的进步,特别是促进对激情的控制来获得个人的救赎。李天昀基于优西比乌与安东尼学说的讨论对俄罗斯哲学的东方教父学起源进行探索。陈明彤以金口约翰对寡妇的两篇劝言《致年轻的寡妇》和《反对再婚》为主要研究文本,探寻金口约翰的婚姻观、家庭观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启发与意义。A组第一场讨论剪影
2023年10月17日
其他

重磅预告 | 思想的巨变:近代哲学系列讲座第一季

“近代哲学系列讲座第一季思想的巨变缘起近年来,近代哲学愈发受到中文哲学界重视。伴随着对现代性的追问,人们对于现代文明的发端和生长逻辑产生了愈加深入的兴趣。在此过程中,不仅近代哲学传统本身(从文艺复兴到康德之间的哲学史)得到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它和德国唯心论、现象学、当代法国哲学,乃至同现代中国哲学的关系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这种多元性和开放性,近代哲学正逐渐成为国内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显学”,极具活力。为了顺应这一趋势,更好地推动国内近代哲学的研究,并进一步激发青年同道的研究兴趣,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所特举办“思想的巨变:近代哲学系列讲座”。在第一季讲座中,我们邀请到了八位国内代表性的学者,就马基雅维利、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霍布斯、卢梭、康德等近代哲学家的相关主题发表演讲。期待您的关注!时间2023年10月21日至12月7日详情10.21实体和主体——现象学视野中的近代哲学之基本问题吴增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研究领域为现代德国哲学(包括尼采哲学、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等)、西方早期现代哲学和政治哲学等,迄今已发表《尼采与柏拉图主义》、《斯宾诺莎的理性启蒙》、《利维坦的道德困境》和《〈敌基督者〉讲稿》等专著和多篇论文。10.28“中国盒子”——谈谈莱布尼茨留给现象学运动的第三份遗产方向红,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基金获得者,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法国哲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德国哲学、法国哲学和中西比较哲学,尤其侧重现象学,已出版《时间与存在——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现象学基本问题》以及《幽灵之舞:德里达与现象学》等。11.04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论霍布斯的狼人陈建洪,浙江瑞安人,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哲学硕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外国哲学、政治哲学。2006-2015年任教于南开大学哲学院。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雅学院院长。著作出版包括《既无君子,何以天下》(韩译)、《论施特劳斯》、Between
2023年10月16日
其他

第七届教父哲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开幕!(附首日论坛剪影)

古代思想与现代世界第七届教父哲学论坛2023年10月14日上午,第七届教父哲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德国图宾根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众位学者和研究生汇聚在这场思想盛宴,相互交流、学习,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古代思想与现代世界”,希冀推动国内教父哲学研究的蓬勃发展。上午8点30分,论坛开幕式在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隆重举行。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吴功青的主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张志伟教授、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王齐研究员分别致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教授代表论坛主办方在开幕式上致辞。在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与教父哲学论坛的深厚渊源后,他向全体参会嘉宾对中国人民大学的信任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并对全体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过去学界只是将教父哲学当作古代哲学传统的某种注脚或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某种变体,而教父哲学论坛让学者注意到西方哲学传统在中世纪的变体,有利于我们以更连续、更整全的方式把握西方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历来关注对教父哲学的研究,并且涌现出很多治学严谨、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本次教父哲学论坛的主题是“古代思想与现代世界”,希望以它为契机,打破学术研究的壁垒,搭建起哲学研究领域的桥梁,加强与学界的互动交流,实现更具深度的交流和互动,促进比较哲学研究与文明交流互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志伟教授代表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致辞,他指出,近十几年来,教父哲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外国哲学的学科虽仍有许多空白,但学科配备已愈加齐全。本次教父哲学论坛的主题是“古代思想与现代世界”,对古代思想、传统经典的研究对我们现在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历史上有两个转折性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个是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的融合,另一个是17世纪的科学革命。基督教与希腊哲学的融合让哲学思辨的火种在修道院和大学得以延续,为哲学注入了神学的元素。教父哲学论坛经历了十年积攒,期待未来涌现出更多优秀的研究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王齐研究员首先表达了对教父哲学和中世纪哲学研究者的坚持和探索的敬佩。她讲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傅乐安教授和叶秀山教授的小故事,表达了从前辈学者破除思想禁忌白手起家到今天如此盛况,开辟艰深的论题,学术研究进步的感受。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积累,西方哲学学科已经搭建起了一个点、面、线结合的框架,在下一步、时机成熟后,还有必要整合细节,再来一轮对西方哲学的整体性理解。她勉励各位青年学者继续努力,脚踏实地工作。上午9点10分,论坛开幕式顺利结束。近十年来,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研究在国内广泛兴起。为凝聚共识,拓宽视野,共享资源,我们决定创办“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公众号主要服务国内学界,优先推介国内文艺复兴(以及与之相关的中世纪哲学和宗教改革思想)、近代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密切关注国际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界的研究动态,以期为国内文艺复兴和近代哲学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目前,公众号联系方式为renaissancethought@126.com。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编辑:徐陆圆
2023年10月14日
其他

会议预告|第七届近代哲学论坛:近代哲学中的情感问题

第七届近代哲学论坛近年来,随着中国西方哲学研究的发展,近代哲学已成为当前学术研讨的重要领域。为了促进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建设学术共同体、增进交流,“近代哲学论坛”应运而生,目前已成功举办六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希望与学界同仁共同推进近代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故承办第七届近代哲学论坛。会议主题定为“近代哲学中的情感问题”。近代哲学中关于情感的讨论非常丰富且深入,它们不仅出现在哲学、心理学和相关领域,也出现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及政治理论中。为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讨近代哲学中的情感问题,以推动汉语学界对近代哲学的研究更上台阶。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明日讲座丨吴功青:但丁与现代社会的发端

讲座主题但丁与现代社会的发端主讲人吴功青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持人姚云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谈人山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座时间2023年6月16日10:00讲座地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4108室吴功青,1982年生,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明德青年学者。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哲学、近代哲学、教父哲学,著有《上帝与罗马:奥利金与早期基督教的宗教-政治革命》。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讲座内容简介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预告 | “首届人大德国古典哲学高端论坛”日程

冲,《社会科学研究》副编审主题报告:(1)《康德论“荣誉之爱”》董滨宇,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哲学与文化教研部教授(2)《虚无时代的理性与意志——论康德的理性批判与人生意义的重新奠基》罗
2023年5月12日
其他

会议纪要丨第十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成功举办

2023April第十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会议纪要Review2023年4月21-23日,第十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在苏州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协办。经过充分的筹备,克服了种种波折,本次论坛终于在春暖花开之际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数十所高校的众多学者和研究生相聚一堂,砥砺学问,交流思想,共同呈现了一场代表国内文艺复兴研究前沿水平的思想盛宴。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文艺复兴与现代性”,在两天的会期中,诸位学人围绕此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开掘出文艺复兴思想对于现代性和现代社会的独特贡献,促进了中国文艺复兴研究再上新台阶,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Oc开幕式
2023年4月27日
其他

第十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在苏州隆重开幕!(附首日论坛剪影)

第十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Renaissance2023年4月22日,第十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在苏州大学隆重开幕。本次论坛由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主办。经过充分的筹备,本次论坛克服了种种波折,最终于季春在秀美雅致的苏州隆重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数十所高校的众位学者和研究生汇聚在这场思想盛宴,相互交流、学习,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文艺复兴与现代性”,希冀推动国内文艺复兴研究全方面、多领域地蓬勃发展。
2023年4月23日
其他

江威 | 斯宾诺莎对笛卡尔普遍怀疑的批判

作者简介本文原载于《哲学动态》2023年第2期,感谢江威老师授权本公众号转载。江威,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讲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系联合培养,在《哲学动态》《德国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若干,译有《托马斯·霍布斯:国家与自由》,目前主要研究早期现代西方哲学和伦理学。摘要斯宾诺莎认为笛卡尔普遍怀疑的产生及其克服都取决于他所持的特定的上帝观念;就清楚明晰的观念而言的真理标准和上帝存在之间的循环论证也是由于他未能恰切地认识上帝观念之优先性。只要我们具有关于上帝的真观念,便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普遍怀疑,进而也不会有对其的所谓循环解答。也就是说,笛卡尔的真理标准是第一位的:神的观念是从属于这一真理标准的(尽管这个标准必须进一步被澄清),因为该观念的优先性在于知识的内容,而非知识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在斯宾诺莎看来,怀疑就其本性而言不可能作为方法;真正的方法论首先在于辨识真观念,因为唯有观念自身的力量可以揭示怀疑和确定性之间的差异。关键词普遍怀疑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李华 | 莱布尼茨的实体学说与上帝观念——略论前定和谐系统的整全性

本文原载于《现代哲学》2023年第1期,感谢李华老师授权本公众号转载。若您读后有收获,欢迎关注并分享“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李华李华,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图宾根大学神学系联合培养,在《哲学研究》《世界哲学》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库萨哲学及其历史意义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神秘主义与早期近代哲学。>>滑动查看作者简介
2023年4月1日
其他

张志伟|康德哲学视野下的心灵与世界——兼论《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经验概念

原载于《现代哲学》2023年第1期,感谢张志伟老师授权本公众号转载。若您读后有收获,欢迎关注“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康德哲学视野下的心灵与世界——兼论《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经验概念Author
2023年3月29日
其他

吴树博丨何谓“人在自然之中存在”?——斯宾诺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命题新探

本文发表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感谢吴树博老师授权转载。若您读后有收获,欢迎关注并分享“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吴树博哲学博士,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早期欧洲哲学,尤以斯宾诺莎哲学为主。著有《阅读与解释:论斯宾诺莎的历史观念及其效用》(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在《世界哲学》、《世界历史》、《哲学动态》、《社会科学》、《复旦学报》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SPINOZA何谓“人在自然之中存在”?斯宾诺莎“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命题新探#01引言依据法国哲学家柯瓦雷的观点,十七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思想变革。传统上有限而封闭的宇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无限的宇宙。在原来的封闭世界中,价值等级决定了存在的等级和结构;而新的无限宇宙则被保持同一的基本组分和定律维系在一起,所有这些组分处于相同的存在层次之上。随着原初的世界图景的崩溃,人失去了他在宇宙中的固有位置,或者更准确地说,人失去了他在其中生活并对之进行思考的世界。[1]《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在此背景下,重新探究人的本性以及人在宇宙之中的地位自然成为十七世纪哲学中的关键论题。作为此期哲学的著名代表,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对此亦有清晰的意识和深入的论述,但在基本立场和具体观点上,他与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人却有着重大分歧。按照他的看法,在考察人性、人的情感以及人的生活方式时,
2023年2月23日
其他

岁末盘点03 | 2022年国内近代哲学研究文献索引

陈建洪:“论西方现代政治哲学的‘心学’翻转”,《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1月9日
其他

岁末盘点02 | 2022年国内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研究文献索引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2022级硕士“一会议、活动及讲座文艺复兴……1现代世界的兴起:文艺复兴哲学系列讲座(共12讲)>>
2023年1月5日
其他

岁末盘点 01 | 2022年国内中世纪哲学研究文献索引

2022国内中世纪哲学研究文献索引2023年已悄然而至。回顾2022,国内中世纪哲学(从早期教父哲学到晚期中世纪哲学)研究领域产出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教父哲学研究仍然呈现蓬勃生机,唯名论、神秘主义等论域也各放异彩。以下为2022年国内中世纪哲学的重要研究目录,以供参考。由于编者学历所限,所举文献条目多有遗漏,望各位读友海涵,欢迎补充。作者简介:任育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2022级硕士Part.1会议、活动与讲座1.
2023年1月2日
其他

韩东晖 | 化境与会通:贺麟与斯宾诺莎哲学

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与道体学气论4.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新书推荐 | 马晓路译:《论贪婪 论虚伪》(文末留言赠书啦!)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大都将其简称为波吉奥(Poggio,另译作波焦),这不仅是一种习惯用法,更是因为波吉奥本人在其作品中也这样称呼自己,如他的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对话体作品《论贪婪》(De
2022年12月23日
其他

万岱丨亲和力与操作者:论皮柯对普罗提诺魔法解释的承继与改造

本文原载于《哲学门》2022年第一期,感谢万岱和《哲学门》杂志授权转载。若您读后有收获,欢迎关注并分享“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万岱1997年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学士,哲学硕士,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博士预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晚期哲学,中世纪哲学和形而上学史。>Συμπάθεια亲/和/力/与/操/作/者论皮柯对普罗提诺魔法解释的承继与改造由于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魔法”(Magia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喜讯丨“文艺复兴哲学经典的翻译与研究”获得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近日,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名单公布,由徐卫翔教授主持的“文艺复兴哲学经典的翻译与研究”成功获得立项。这是文艺复兴研究领域的标志性事件。有赖于诸位学者的辛勤耕耘,近年来国内文艺复兴思想研究拥有了令人瞩目的潜力,硕果竞现。我们相信,本次“文艺复兴哲学经典的翻译与研究”项目成功立项,对于推动和繁荣国内文艺复兴思想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特此表示恭贺!\
2022年12月12日
其他

王咏诗|康德时间秩序“客观性”的新解

原刊发于《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10月刊全文转载,感谢王咏诗老师授权转载。若您读后有收获,欢迎关注并分享“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王咏诗王咏诗,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外国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德国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南京大学和德国慕尼黑大学联合培养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德国哲学、形而上学、实践哲学;在《世界哲学》、《道德与文明》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时间:康德批判哲学的线索》(人民出版社)。康德时间秩序“客观性”的新解摘要与关键词摘要:康德对范畴客观性的先验演绎最终完成于后演绎的“原理分析论”经验类比部分。经验第二类比关于因果性的证成有赖于主观时间秩序与客观时间秩序之间的有效区分。对客观性的传统解读有两种:客观实在性和主体间的普遍有效性。但传统解读没有成功处理“客观性”的二难,以致无法令康德对范畴运用规则及其界限的说明同时抵御认识论和道德哲学中普遍怀疑论的攻击。时间秩序客观性的新解,即以别种表象方式的可能性为前提的跨主体视角下的客观实在性,可以消解传统解读的二难。承认这样一种客观实在并不与康德哲学的批判原则相冲突。关键词:客观性、先验演绎、经验类比、时间秩序康德在他《纯粹理性批判》[1]的序言中写到:“我不知道在对我们所谓知性的能力加以探索并对其运用的规则和界限进行规定的研究中,有什么比我在题为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的先验分析论第二章中所从事的研究更为重要的了。”(A
2022年12月6日
其他

张志伟|究竟是“人为自然立法”还是“知性为自然立法”?

原载于《天津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感谢张志伟老师授权本公众号转载。若您读后有收获,欢迎关注“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作者介绍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大华讲席教授,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曾获得北京市和教育部多项教学奖项。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史,形而上学、德国哲学等,主要代表作《康德的道德世界观》《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主编)《西方哲学史》(主编)《政治哲学史(七卷本)》(主编)《西方哲学智慧》(主编)、《西方哲学十五讲》等。究竟是“人为自然立法”还是“知性为自然立法”?摘要与关键词摘要:哲学家们的理论学说经常被浓缩为一个标志性的命题,例如康德的“知性为自然立法”,仅仅从这样的哲学命题出发来了解哲学家的理论学说往往会导致误解,尤其是当人们将“知性为自然立法”称为“人为自然立法”的时候,误解便在所难免了。我们只能通过全面把握哲学家的理论学说来理解其被浓缩了的哲学命题,尽量不要简单地从被浓缩了的哲学命题去理解哲学家的理论学说。关键词:康德
2022年12月2日
其他

庄振华 | 作为现代理念论的黑格尔概念逻辑

原文发表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2年第5期,感谢庄振华老师授权本公众号转载。庄振华,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曾赴海德堡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出版《〈精神现象学〉义解》等专著与译著6部,在《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先9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获得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次。作为现代理念论的黑格尔概念逻辑摘要Abstract黑格尔《逻辑学》的本质逻辑完成了康德所开启的对近代科学架构方式的反思,洞察到这种架构方式陷入自我封闭的危机,而概念逻辑则可视作理性在此危机中探寻出路的努力。概念逻辑并非主观的高级思维方式或玄远的奥秘之境,而是在现实事物中克制人类理性并向更高秩序开放的一条人类可理解之路。谢林的肯定哲学构想对黑格尔概念逻辑提出重大挑战,但后者未尝不可被视作黑格尔版本的肯定哲学。但当前时代的焦点问题并不在于何种版本的肯定哲学是唯一正确的,而在于人类是否依从更高秩序教化与提升自身,在这方面概念逻辑尚有丰富的资源可供发掘。“概念逻辑”(Begriffslogik)通常指黑格尔《逻辑学》[1]第三卷“概念论”[2]。它是整部《逻辑学》的重心和归宿,理应得到黑格尔研究界高度重视。然而令人吃惊的是,概念逻辑在两百余年的黑格尔研究史上,遭到了长久的误解与忽视。误解与忽视的最主要表现并不是对个别字句的争议,而是自老年黑格尔派之后,由于哲学界的主流风气是反形而上学,人们对概念、绝对者、理念、精神这些黑格尔哲学核心要素的态度,不是避而不谈,就是勉强将其沉降到本质逻辑层面加以解读。[3]Georg
2022年11月30日
其他

新书推荐丨潘诺夫斯基:《西方艺术中的文艺复兴与历次复兴》(文末留言赠书)

新书推荐《西方艺术中的文艺复兴与历次复兴》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关于艺术史中历次复兴的全面讨论《西方艺术中的文艺复兴与历次复兴》〔美〕欧文·潘诺夫斯基
2022年11月28日
其他

新书推荐 |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从莫尔到莎士比亚》(文末留言赠书)

新书推荐导论我的主题是从莫尔(More)到莎士比亚(Shakespeare)的自我塑造(self-fashioning);我的出发点非常简单,即在16世纪的英格兰人们既有自我也认为自我能被塑造。当然,这件事虽然显而易见,但这么直白地说出来也有荒谬之处:毕竟,一直以来在形成和表达身份时都有自我——对个人秩序的感觉、独特的与世界交流的模式、受限的欲望结构——也总会有有意塑造自我的要素。大家只要想一下乔叟那非常微妙和扭曲的对角色(persona)的操纵,就会明白我想检视的东西不是在1499到1500年的转换之际突然出现的。此外,有相当多的经验证据表明,在16世纪,自我塑造的自主性不如以前,家庭、国家和宗教组织对其中产阶层和贵族的臣民设置了更为严格和深远的约束。自主性是个主题,但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核心的主题:给自我施加形象的权力是更普遍的控制身份的权力的一个方面——控制他人身份的权力至少和控制自己身份的权力一样常见。核心的主题是一个早在布克哈特(Burckhardt)和米什莱(Michelet)的学术写作中就出现过的观念,即在现代早期,支配身份产生的知识的、社会的、心理的还有审美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很难以我们通常的方式来描述,因为它不仅复杂而且十分辩证。如果我们说,意志的执行力受到了新的重视,那么我们也必须说,意志受到了最持久、最无情的攻击;如果我们说存在一种新的社会流动性,那么我们也必须说,家庭或者国家都会主张拥有决定社会内部的所有运动的新权力;如果我们说,人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社会、神学和心理组织存在着替代模式,那么我们也必须说,也会出现一种致力于控制这些模式并最终毁坏它们的新努力。Saint
2022年11月8日
其他

吴功青丨彼特拉克与现代自我的诞生

本文原载于《哲学动态》2018年第2期,原题目为“彼特拉克《秘密》中的上帝与自我”。网络首发于Acquired公众号,感谢吴功青老师授权转载。若您读后有收获,欢迎关注并分享“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吴功青吴功青,1982年生,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明德青年学者。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哲学、近代哲学、教父哲学,著有《上帝与罗马:奥利金与早期基督教的宗教-政治革命》。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2022年10月31日
其他

先刚 | 谢林论神话的起源和本质

原文载于《学术月刊》2022年第7期。感谢先刚老师和“学术月刊”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摘要:谢林在同一性哲学时期曾经把神话看作哲学的外衣,随后在世界时代哲学时期甚至试图把神话当作哲学本身来处理。但只有到了后期的神话哲学,他才把神话的起源和本质确立为哲学的核心问题,并通过历史−批判的方法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在这个问题上,谢林的基本立场是拒绝把神话看作“人为的发明”(既不是任何个人的发明,也不是单个民族的发明),进而批驳了各种诗意的、历史的、科学的、宗教的神话解释,最终从民族的起源和分化以及人类原初意识的角度揭示出了神话的起源和本质。关键词:神话;神话哲学;民族起源;一神论;多神论先刚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1973年12月出生于四川泸州。1992—200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随后留学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于200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于2011—2012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系从事访问研究。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要从事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和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主编22卷本中文版《谢林著作集》,合编20卷本中文版《黑格尔著作集》。迄今发表Schellings
2022年10月28日
其他

雷思温 | 物理与伦理:笛卡尔的目的论思想

本文载于《道德与文明》2022年第2期雷思温,1983年生,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副教授。雷思温于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荷语)鲁汶大学哲学系,获哲学硕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哲学。担任全国德国哲学学会理事、康德学会理事。已出版专著《敉平与破裂:邓·司各脱论形而上学与上帝超越性》(北京:三联书店),主编《西方哲学原著导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表相关领域研究论文多篇。Descartes物理与伦理笛卡尔的目的论思想Abstract摘要:在笛卡尔的第一哲学与物理学中,他排除了传统的目的论思想,并将其归给不可理解的上帝。这一革命性的做法,使得人们在笛卡尔哲学中难以寻觅目的论的痕迹。然而在笛卡尔对伦理现象的描述中,目的论却以“猜测”的方式显现了出来。在笛卡尔看来,身心结合体内在地包含了真实的内在目的,它使我们得以在伦理生活中实现趋利避害。在对具身性生命现象的讨论中,笛卡尔提出了伦理意义上的目的论思想,不过这一思想最终让位给摆脱身体本能影响的永恒至福与不朽。这使得受制于身体本性的目的论在笛卡尔的物理学与伦理学思想中扮演了至关重要但却暧昧的角色。关键词:生命
2022年10月24日
其他

陈建洪 | 论西方现代政治哲学的“心学”翻转

本文原载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网络首发于“公民哲学”,感谢陈建洪老师授权本公众号发表。若您读后有收获,欢迎关注并分享“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作者简介陈建洪,浙江瑞安人,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哲学硕士;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外国哲学、政治哲学。2006-2015年任教于南开大学哲学院。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兼系主任、“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著作出版包括《既无君子,何以天下》(韩译)、《论施特劳斯》、Between
2022年10月20日
其他

李军 | 东方之“子”与人类之“树”——达•芬奇“身世”问题再研究

原文发表于《美术研究》2022年第6期,原名《从“东方”意象到东方之“子”——达•芬奇与“东方”问题再研究》(下),微信版章节标题有所调整。本文是李军老师关于“达•芬奇与东方”系列研究的第四篇。感谢李军老师授权转载。本文追踪了西方学界关于达•芬奇是否是“东方女奴”之子的“身世”之谜的最新争论。通过客观呈示对立双方论辩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并对相关西方学者立论背后隐匿的意识形态立场加以揭示,本文期待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学界,在这一涉及“东方”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问题上,能够超越日益加深的东西方隔阂和意识形态藩篱,发出公正和理性的声音。本文认为,即使达•芬奇之母是否“东方女奴”一事永远无法定谳,也不妨碍我们有理由在精神的意义上判定,达•芬奇有一个东方母亲。“↓
2022年10月17日
其他

冯嘉荟 | 评先刚《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

本文原载于《哲学门》2016年第2期,感谢冯嘉荟老师授权本公众号首发。若您读后有收获,欢迎关注并分享“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作者冯嘉荟,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巴黎第一大学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黑格尔法哲学,现代欧陆哲学。在《哲学动态》,《哲学门》,Philonsorbonne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2022年10月14日
其他

李军丨“龙”、“墙”与“云”——达•芬奇笔下其他“东方”意象研究

本文原载于《美术研究》2022年第5期,原名《从“东方”意象到东方之“子”——达•芬奇与“东方”问题再研究》(上)。感谢李军老师授权转载,本文是作者关于“达•芬奇与东方”系列研究的第三篇。若您读后有收获,欢迎关注并分享“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作者简介|PROFILE李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96至1997、2002至2004年、2011至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巴黎国际艺术城、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巴黎第一大学、哈佛大学本部和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从事文化遗产和跨文化、跨媒介艺术史研究。2014年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da
2022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