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纪要 | 方向红:“中国盒子”——谈谈莱布尼茨留给现象学运动的第三份遗产

不开心的野兽 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 2024-03-20

10月21日晚6: 30,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举办的“思想的巨变——近代哲学系列讲座第一季”第二讲顺利举行。中山大学哲学系方向红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发表了题为“中国盒子:谈谈莱布尼茨留给现象学运动的第三份遗产”的精彩演讲。主持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吴功青教授,评议人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浩军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雷思温副教授。讲座在人大立德楼进行,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师生的参与,反响热烈。



中国盒子

谈谈莱布尼茨留给现象学运动的第三份遗产


讲座环节


讲座一开始,方向红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莱布尼茨留给现象学运动的前两份遗产。第一份遗产是单子论。莱布尼茨将单子视作为理性在对事物进行无限分割后所走向的极限点,而胡塞尔则强调在超越论还原与本质还原以后还存在着原真还原,通过原真还原我们能够得到纯粹唯我论意义上的自我,这样的自我仍然保存着同感的功能,仍然有能力把他人呈现为他人,尽管没有实际地施行这种能力。纯粹自我与其体验流之间存在着意向性的关系,二者的结合就是胡塞尔所谓的“自我的具体化”。这种具体化,胡塞尔启用了莱布尼茨的概念“单子”来表达它。而莱布尼茨留给现象学运动的第二份遗产则是根据律莱布尼茨在形而上学意义上对充足理由律的追寻启发了海德格尔关于元存在论(Metontologie)的构想,从而去探究什么能够作为存在者之存在的根据,对于这一问题,海德格尔认为神学作为关于存在者整体的学问能够提供解答。


主持人吴功青老师


接着,方老师开始详细探讨莱布尼茨留给现象学运动的一般性遗产和特殊性遗产。关于一般性遗产,胡塞尔对莱布尼茨的继承与发展在于,莱布尼茨在很多情况下诉诸上帝和前定和谐来解决身心平行关系,胡塞尔尝试不依赖神而是通过意向性回应这个问题,他强调单子不是“没有窗户的单子”,相反单子存在着很多出口,例如身体与世界,单子之间通过这些“窗户”彼此关联。另外,和认为物体中包含多个单子且单子间具有纵向等级关系的莱布尼茨相反,三十年代之前的胡塞尔认为不是所有物体中都有单子,每个有机体中不包括多个单子的意向性作用,这意味着在意识中的体验流只有“自我”一个极,自我通过体验流把各种事物构造出来并设定其在内部或在外部存在,另外,在身体里面没有多个单子。但据耿宁考证,1933年后的胡塞尔认识到之前的观点对主体性的强调过强,转而认为所有物体都有单子,同时单子间存在着等级之分,事物并不只依赖自我的设定和给予,它们是诸单子共同构造的成果。而海德格尔对莱布尼茨的提升和转换在于,他受莱布尼茨的“单子表象世界”的观点所启发,提出世界的根据即“为之故”来自于此在,因为此在的一个特质是向来我属性。此在不停超越自身、他人与对象,在这持续不断的超越过程之中世界由此显现。此在终究由存在本身所抛置,因此,根据的根据就是存在。不过,我们很快就会看到海德格尔反驳了自己在《存在与时间》中的观点,即认为世界就是展开或开显,存在者在因缘整体中呈现,世界从未对存在者实行制约或阻抗。


主讲人方向红老师


在讨论莱布尼茨的一般性遗产之后,方老师开始讨论莱布尼茨特殊性的遗产。对胡塞尔而言,单子的无限分层类似于莱布尼茨所说的单子的连续性,单子之间组成一个序列且彼此不同。而对海德格尔而言,莱布尼茨以力为其动力学的宇宙图景奠基,每个存在者,即每个单子都自发地冲动着并自发携带其存在的本质性的东西,也就是说,这种本质性的东西就是它们的冲动之所向和冲动之方式。然而问题在于,单子之间没有窗户,因此不存在真正的交互作用,只具有排除障碍和阻碍这种消极性的功能,所以说“单子与其他单子的共同冲动,就其与每一个个别单子之可能的关系而言,本质上是消极的。”


讲座现场


最后方老师开始讨论两大遗产的关联性。从力的角度来说,胡塞尔认为力有上下、等级层次的区分,但胡塞尔的问题在于没有认识到力同时可以分左右(例如可分为“主动的力”和“被动的力”)且每个力的内部以及相互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海德格尔认为力有横向的平行区分,并以此提出“天地人神”四重根的表述。海德格尔已经注意到,每个力同时包含着主动和被动、敞开和退隐、向外和向内的维度,但他没有认识到在纵向的层面亦即在天地人神之下还能有别的等级和层面。而莱布尼茨已经揭示出来了力的等级性和互相制约的横向平行区分,例如,力分“主动的力”和“被动的力”,前者或后者的下面仍然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主动的主动的力”和“被动的主动的力”等等,这就类似于“中国盒子”,拆开盒子之后还会再有盒子,不同盒子之间存在着由高到低的等级区分,而同一个盒子也包含着同一平面上的差异与对立。如何处理力的这种“中国盒子”式的复杂关系?莱布尼茨曾提出动力学来回答这一问题,但最终他也放弃了。如果引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论思想,也许可以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希望并为现象学运动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


评议环节


张浩军老师总结和梳理了方老师的讲座内容,并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性的问题。首先,胡塞尔对于单子论的讨论意义何在?从已出版的手稿中可知,胡塞尔对单子论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笛卡尔式的沉思》第五沉思中,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人和交互主体性问题。莱布尼茨的单子论讨论的是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问题,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问题在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否可以完全适恰地嫁接到胡塞尔对他人和交互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中?自我和单子究竟是什么关系?如果每一个自我就是一个单子,而这个单子又是一个心理-物理的统一体,那么单子似乎就可以和有广延的身体划等号,这显然与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存在差异。其次,就讲座中提到的胡塞尔的两版单子论而言,1933年之前的版本和之后的版本是否存在一种倒转的关系?二者是截然对立的吗?显然,从时间上来看,在《笛卡尔式的沉思》中,胡塞尔使用的应该是第一个版本,那么第二个版本如何解决他人和交互主体性问题?最后,胡塞尔现象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对意识的本质及其结构进行研究,而不是给出关于世界的一种形而上学的或本体论的说明,那么单子论在胡塞尔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他引入单子论单单是为了解决他人和交互主体性的问题,还是别有他图?


张浩军老师


雷思温老师点出了莱布尼茨的“中国盒子”与现代哲学喜欢讨论的“分形结构”存在着相似性,盒子中包含盒子意味着部分中包含整体,按照莱布尼茨的观点,物质每一部分可以被当作一个充满植物的花园,但是物质是没有视点的,只有单子内才有彼此差异的视点。因此胡塞尔引入莱布尼茨是为了避免唯我论和解决交互主体性的问题,因为单子不仅有点状的自我,也包含着整体的秩序,或者说一种“世界性”,这使得内在的主体性和世界性被整合起来了。不过莱布尼茨用上帝保证这种整合,而胡塞尔避免神学原则,尝试用意向性来保证。另外关于海德格尔,他短暂探索过元存在论,即追问作为整体存在者的总体可能性是什么?而莱布尼茨则利用单子论解决这一问题,他针对斯宾诺莎和笛卡尔有限样式理论背后所隐含的无世界性,尝试恢复世界的个体性和连续性,并通过强调上帝对最好秩序的选择构成了世界的充足理由来同时确保世界秩序理性化奠基和上帝的自由意志。总体而言,莱布尼茨的“中国盒子”启发在于,单子是笛卡尔我思的产物,但是也具有弹性和层级的结构。这一方面质疑了胡塞尔哲学笛卡尔主体性传统的维度,恢复世界性和整全性,另一方面也质疑了海德格尔四重域过于平面化的问题,天地神人四重域并不截然区分成四个部分,它们之间应该具备可交换性。


雷思温老师


晚上9点,本次讲座在同学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往期回顾


1. 重磅预告 | 思想的巨变:近代哲学系列讲座第一季

2. 李华 | 莱布尼茨的实体学说与上帝观念——略论前定和谐系统的整全性

3. 朱刚 | 作为莱布尼茨主义者的胡塞尔——论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何以是单子论

4. 近代哲学系列讲座(三)丨陈建洪: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论霍布斯的狼人


近十年来,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研究在国内广泛兴起。为凝聚共识,拓宽视野,共享资源,我们决定创办“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公众号主要服务国内学界,优先推介国内文艺复兴(以及与之相关的中世纪哲学和宗教改革思想)、近代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密切关注国际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界的研究动态,以期为国内文艺复兴和近代哲学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目前,公众号联系方式为renaissancethought@126.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 | 饶珊珊

                                         图 | 喻子豪

编辑 | 李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