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岁末盘点02 | 2022年国内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研究文献索引

不开心的野兽 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 2024-03-20


2022年 国内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研究文献索引


编者按

2022可谓动荡之年。在过去一年诸多动荡中,国内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研究领域仍然稳定呈现了丰富的思想硕果,这得益于本领域研究学者们的潜心耕耘。尽管一年一度的文艺复兴思想论坛抱憾暂延,仍有许多精彩的讲座使各位学者线上共聚。更为重要的是,“文艺复兴哲学经典的翻译与研究”获得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这标志了国内文艺复兴研究的里程碑;跨越2021及2022年的“马丁·路德与第三次启蒙论坛”保持着稳定且高质量的输出,为国内学人更深入全面地研究路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整理了2022年国内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研究的重要文献目录,并增补部分2021年的重要成果,以供参考。由于编者学历所限,整理难免挂一漏万,望各位读友见谅,欢迎补充。


作者简介

饶珊珊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2021级硕士
徐陆圆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2022级硕士


“一

会议、活动及讲座

文艺复兴

……

1

现代世界的兴起:

文艺复兴哲学系列讲座(共12讲)


>>  点击查看详情 <<



2022年3月4日至5月27日,“现代世界的兴起:文艺复兴哲学系列讲座”顺利举行。本次系列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苏州大学哲学系、四川大学西方古典文明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同仁联合发起,邀请了国内各高校的文艺复兴研究同仁担当主讲人和评议人,为全国文艺复兴哲学爱好者奉献了一场精彩荟萃的高水平学术盛宴。由于疫情蔓延,12次系列讲座均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在哔哩哔哩同步直播,并提供了全程回放,满足了众多同道的学习需求。据统计,12次系列讲座一共吸引了数万人的关注,每一讲都有上千人参与会议和观看直播,激起了一场文艺复兴哲学的分享和讨论热潮,为这个由于疫情肆虐而略显黯淡的春天带来了一抹亮丽隽永的思想风光。

2

学术讲座:

但丁与意大利文艺复兴

>>  点击查看详情 <<


本场论坛旨在讨论但丁其人其作和但丁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关系,为今天我们理解但丁和他的作品,他生活的时代,以及对他之后的时代的影响提供一些认识的路径。主讲人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军教授,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文铮老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李婧敬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吴功青老师以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成沫老师共同与谈。

3

学术讲座:

《神曲》与但丁的时代


>>  点击查看详情 <<



2022年9月29日晚,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子衿学社”举办了主题为《〈神曲〉与但丁的时代》的学术讲座,主讲人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军教授,讲座由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朱振宇副教授主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意大利语系潘源文副教授、浙江外国语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王忆停副教授和罗马第一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游雨泽老师担任与谈人。

4

“文艺复兴哲学经典的翻译与研究”

获得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  点击查看详情 <<


文艺复兴哲学作为西方哲学上从古代中古向现代转换的重要转折期,现代思想重要的酝酿期,对于深入了解整个西方哲学思想的演进,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西方学术界也是在经历了长期的忽视后于二十世纪重新发现了文艺复兴哲学思想的意义。本课题的推进,将有助于我们更好更完整地理解西方哲学的脉络。

本课题的主体部分是文艺复兴哲学经典的翻译,根据文艺复兴哲学的特质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哲学的理解,我们按学科划分,将本课题分为五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分别包含经典著作5-6种,共28种;另附二十世纪文艺复兴哲学研究名著2种。总计翻译著作30种。


宗教改革

……

1

世界思想史讲座

“马丁·路德与第三次启蒙论坛”(第4、5季)


本次系列讲座以“马丁·路德与第三次启蒙”为题,旨在探索马丁·路德与第三次启蒙之间的关系。首先,路德不仅是宗教改革家,而且是哲学理论、思想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改革家;但汉语学界特别是哲学和思想史研究中,对路德严重忽略,以至于对于西学引介和理解上都存在着明显误区。其次,“第三次启蒙”是主讲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意指在1919年开启的五四新文化第一次启蒙运动和1978年改革开放继续的第二次启蒙运动之后,汉语学界现在需要进行第三次启蒙。


主讲者所倡导的第三次启蒙,旨在以处理“全球化语境”中的“现代性”、“西方性”和“中国特色性”为核心,探讨(中)国学与西学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与世界(特别是欧美西方)如何面对未来挑战而思索。而马丁·路德所代表的思想传统在第三次启蒙中将扮演的角色则非常重要。


“二

研究专著

文艺复兴

……

1

《凝视死亡》


副标题:另一个文艺复兴

作者:刘晨(秋鹭子)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2年10月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内容简介;

美人、英雄、圣贤、天选之子;恶人、凶手、复仇者……无论是谁,都逃不过“终有一死”的命运。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反抗、接受和迷恋,构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最神秘、深刻的话题,也是无数艺术作品的母题。在《凝视死亡》中,艺术史学者秋鹭子将以众多亡者汇聚出“另一个文艺复兴”。

我(作者)无意写一部巨著,我想做且能做的,是透过我所熟悉的艺术——具体说,是以死亡为主题的艺术——去认识文艺复兴。在那个“重生”的时代,艺术家从未停止对死亡的凝视和沉思;形形色色的人,乃至一切众生,都在他们的画笔和刻刀下死过了。一切艺术皆是虚构,也是建构,借这虚构的死亡,文艺复兴艺术家建构了古代与现代、自身与世界的联系,以及各自的真实的生命体验。我尝试了一种有别于学术常规的写法,为的是更自如地将我对这类作品的切身经验表达出来,并传递给那些仍保存着“自然”状态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读者。当然,必要时我也会借用艺术史及相关领域的知识,而前提是这些知识我已领会。


宗教改革

……

1

《抽空》



副标题:加尔文与现代秩序的兴起

作者:孙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21年6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内容简介;

《抽空:加尔文与现代秩序的兴起》着眼于新教对传统神学与形而上学的反叛,将加尔文的思想道路概括为“内在性的抽空”,这一抽空之路意味着对奥古斯丁“自我之路”与阿奎那“类比之路”的双重背离。路德用上帝的“隐藏”摧毁了世界与生活的实在性,加尔文则试图用上帝的“显现”对抗路德的解构神学,结果却在更深的意义上抽空了世界与生活的实在性。从“抽空”问题出发,本书旨在探讨加尔文如何重新理解自我、上帝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如何将神意秩序重构为没有自然根基的意志秩序,又如何用信心、称义、成圣、呼召、预定等概念讲出现代焦虑个体的虚无与拯救。在加尔文笔下,从“礼教”中解放出来的自由而空无的个体,最终被抛入无法把握的命运与世界,恰是这样的处境激发他们寻找拯救的确定性并积极筹划生活的意义。


“三

译著

文艺复兴

……

1

《神曲》


作者:(意)但丁

译者:王军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6月

译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内容简介;

《神曲》(Divina Commedia),原名喜剧(Commedia),是但丁的代表作,也是意大利文学史中最伟大的诗篇,是世界文学宝库中难得的瑰宝。《神曲》以三行诗体和连锁韵形式写成,全诗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国篇》三篇。描述但丁在地狱、炼狱及天国游历的经过,一开始是由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引导,后来是由他的心上人贝特丽奇引导。《神曲》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作品,从神学到哲学,从政治到经济,从宗教到伦理道德,从神话到人类历史、城市史和家族史,从天文到地理,从物理到人类孕育,几乎无所不有,它的结构之宏大,涉及的人文和自然学科之广泛,提及的历史和神话人物之众多,在人类的所有文学作品中也是罕见的。它不仅总结了中世纪文化,而且概括了西方古典文化,为后人研究中世纪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

《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


作者:[荷] H·弗洛里斯·科恩

译者:张卜天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22年4月

译者单位:清华大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唯一一部关于科学革命的编史学研究著作,出版后即确立了其经典和权威地位。它如同一部百科全书,系统地考察了自19世纪以来科学史家们关于科学革命的实质和原因的大约60种观点,并对其特点和不足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书不仅涉及如何解释和看待伽利略、开普勒、牛顿等人的科学成就,而且也涉及 科学革命根植于哪些哲学、宗教、社会土壤,如何永远改变了我们理解自然界的方式,以及为什么科学革命发生在17世纪的西欧而没有发生在古希腊、中国和伊斯兰世界等诸多议题,从而大大有助于我们对近代科学的思想、社会和文化起源的理解。本书是科学革命研究者的必读著作,也可供关心现代世界兴起的读者阅读。

3

《但丁传》


作者:[意]马可·桑塔伽塔

译者:李婧敬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1月

译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内容简介;

但丁•阿利吉耶里(1265—1321),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被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以代表作《神曲》闻名后世。马可•桑塔伽塔以但丁的多重身份——作家、哲学家、廷臣、政治家和父亲——为视角描绘了这位伟大的诗人。桑塔伽塔整合了大量 意大利中世纪研究的学术成果,厘清了一个复杂的家庭和政治关系的网络,深度剖析了《神曲》为何是一部深受地方和区域政治影响的作品。对于喜爱但丁的人士而言——无论是专业的研究者还是广义上的文学读者——这部丰富、严谨、扎实的全新传记都堪称不容错过的佳作。

4

《西方艺术中的文艺复兴与历次复兴》


作者:[美]潘诺夫斯基

译者:杨贤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22年10月

译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内容简介;

这部作品是潘诺夫斯基根据1952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发表的“美术史中的文艺复兴问题”四场讲座内容修订而成。本书第一章讨论了文艺复兴时期有关艺术和学问复兴的文献;区分了视觉艺术上回归古代与回归自然的两个方面;主张文艺复兴的自我意识,而否认其为一种自我欺骗。第二章试图说明意大利文艺复兴与所谓的早期文艺复兴之间的区别,尤其是加洛林时代文艺复兴与12世纪文艺复兴;作者认为两次中世纪复兴均是有限而短暂的,而唯有意大利文艺复兴带来了古典形式与古典内容的重新结合,是全面而持久的。第三章阐明了意大利14世纪绘画尤其是乔托和杜乔带来的创新与影响;而在建筑和雕塑方面,北方的发展甚至主导了意大利艺术。最后一章讨论了古典主义和自然主义在雕塑、建筑以及绘画中的发展,强调了15世纪意大利艺术与尼德兰艺术之间的联系。本书的正文及其所附的大量注解,无不显示出作者渊博的学识与缜密的逻辑。对于美术史学界与历史学界而言,它都不失为一部非常具有启发性和学术性的理论著作,所提供的思想与方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5

《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修订本)》


作者:[美]潘诺夫斯基

译者:范景中 戚印平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22年10月

译者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浙江大学


内容简介;

本书初版于1939年,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随着本书的出版,最初由瓦尔堡学派创立的图像学已然脱离辅助地位成为美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美术史之为人文学科,从此进入了图像学研究的时代,它与沃尔夫林的风格分析一起成为现代美术史教学的两大支柱。

除了作为方法论的导论之外,本书共有六章,每一章都是图像学方法运用的案例,从美术史、哲学史、宗教史、社会结构史、科学史等多学科多角度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意义进行分析,正如译者引用的一位美国学者所说:“我们读他的《图像学研究》,‘皮耶罗’一章像读文明史,‘时间’和‘丘比特’二章像读文学史,最后二章像读哲学史;而且不是泛泛的文明史、文学史和哲学史,它们都是那些领域中的杰作;即使从比较文学而言,似乎也极少有一部书能与《图像学研究》比肩。”

本书是2011年中译本的全新修订本,文字做了大幅修订,替换了全新的图版。

6

《论贪婪 论虚伪》


作者:[意]波吉奥•布拉乔利尼

译者:马晓路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12月

译者单位:清华大学


内容简介;

《论贪婪》(De Avaritia)和《论虚伪》(Contra Hypocritas)是波吉奥•布拉乔利尼重要伦理学著作,作者采取对话体的文学形式,大量引用古典著作,对“贪婪”和“虚伪”两大罪恶进行了较为立体的论述:其中,有站在传统伦理道德的立场上抨击这些恶习的话语,也有结合人文主义运动初期欧洲的具体社会情况捍卫这些人类自然属性的言论,文中甚至一度将其定义为“德性”(Virtù)。由于波吉奥出色的文笔、辛辣幽默的文风和新锐的思想,他的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一直没有离开过西方文艺复兴研究者的视野。对伦理哲学的研究,就是对人性的研究,就是对人的研究。因此,《论贪婪》和《论虚伪》充分体现了波吉奥作为早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内涵。

7

《但丁的生平》


作者:[意]乔治·因格莱塞

译者:游雨泽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2年1月

译者单位:罗马第一大学


内容简介;

我们真的了解但丁吗?

作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文艺复兴时代的开创者,欧洲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以史诗《神曲》留名后世的但丁在他所处时代的文献中只留下极少的痕迹。传记作家们的讲述交织着真实的记录与添油加醋的传说。由于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了带有自传性质的痕迹,我们才得以找到释读的线索。

作者认为,与其尝试第无数个带着小说味道的重构,不如提出一个将可信的史实与合乎逻辑的传说相结合的解决方案。同时,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对史学-语文学意义上的“确切”,有理有据的可能性,以及启发式的合理性的区分中来。

因此,在不掩饰文本批评与历史-文学阐释之间差别的情况下,本书勾勒出了一种可能的“但丁自传”的轮廓。


8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


副标题:从莫尔到莎士比亚

作者:[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译者:吴明波  李三达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10月

译者单位:湖南大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16世纪的生活和文学的探察。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研究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文学人物——莫尔、廷代尔、怀特、斯宾塞、马洛和莎士比亚——的自我身份的结构,他论证了,在现代早期,支配着身份生产的知识的、社会的、心理的还有审美的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对该时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是文学史、文学批评领域的经典文本,无论是对文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来说,还是对所有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和新历史主义批评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都是一本必读佳作。

9

《〈君士坦丁赠礼〉伪作考》


作者:[意]洛伦佐·瓦拉

译者:陈文海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22年7月

译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内容简介;

《〈君士坦丁赠礼〉伪作考》是瓦拉所有作品中受众面最广、冲击力最强的一部。该书以极具个性的文风、恣意张扬的语言和融通广博的学识,通过内证法和外证法相结合的方式,确证《君士坦丁赠礼》绝无可能出自君士坦丁一世之手。该书既是近代西方历史文献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一篇以教皇为批判对象的讨伐檄文。因其言辞暴烈、影响巨大,该书曾长期被教廷列为“禁书”。

10

《文艺复兴》(第2版)


作者:[英]彼得·伯克

译者:张宏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7月

译者单位:四川大学


内容简介;

文艺复兴在人类文化史上一直保有不朽的地位。这一时期的杰出之士,从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到但丁和蒙田,无不创作出了惊才绝艳的作品。这一“文化奇迹”究竟如何兴起,又如何走向消亡?

在本书中,文化史名家彼得·伯克凭借其渊博的学识和优美的文笔,对文艺复兴做了精彩介绍。他有力地挑战了布克哈特等人的传统观点,即文艺复兴主要发生在意大利,是自觉发生的,并且与所谓“黑暗中世纪”截然断裂。相反,他强调了中世纪传统的“延续”,强调了古典形式和价值对意大利及欧洲其他地区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创造性适应过程。

11

《论绘画:阿尔伯蒂绘画三书》


作者:[意]罗科·西尼斯加利

译者:高远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3月

译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内容简介;

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人文主义学者,他的《论绘画》总结了透视法并系统讲解其应用方法,是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原典。

本版《论绘画:阿尔伯蒂绘画三书》基于对此书数个拉丁语和托斯卡纳语版本的长期研究,以拉丁语终稿为底本,文字更加准确;并配有研究性导论和大量注释,讲解文化背景和专有名词;另附专门绘制的110组插图,将关键知识点视觉化,使普通读者更易理解。

12

《丑陋的文艺复兴》


作者:[英]亚历山大·李

译者:唐建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8月

译者单位:南京大学


内容简介;

翻开这本书,你将踏上一段未曾设想的放荡之旅。文艺复兴精湛艺术品背后的黑暗故事,绝对会叫你惊掉下巴。

今天,数百万计的游客拥入佛罗伦萨和罗马,只为一睹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艺术珍宝:拉斐尔和利比的绘画,米开朗琪罗和多纳泰罗的雕塑,布鲁内莱斯基和菲拉雷特的建筑,薄伽丘和彼特拉克的诗篇……但华美的表象下潜伏着一个声色犬马、尔虞我诈的邪恶世界。如果你凑得近些,就会从作品上看出端倪:圣经故事里的面孔被替换成贪婪的银行家和奸诈的贵族;分朋树党的主教和残暴荒淫的佣兵队长也想操纵画家打造正人君子的形象;而日益国际化的共和城邦对犹太人、穆斯林、黑人以及遥远文明的排斥,也在画框内外留下了蛛丝马迹。

文艺复兴是艺术家大放异彩的舞台,也是艺术赞助人呼风唤雨的时代,更是意大利挣脱“中世纪的黑暗”之后,跌入另一种失序的侧写。要了解这个时代的真实面貌,就不能把高雅艺术与社会现实割裂开来。唯有能欣赏文艺复兴时期丑陋的一面,才能真正领略,艺术家能在这个充满私欲、算计、威吓与歧视的时代创作出如此杰作,是多么不可思议。

13

《但丁与〈神曲〉


副标题: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曙光

作者:[英] 伊恩·汤姆森

译者:成林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8月

译者单位:复旦大学


内容简介;

这是但丁人生的传记,也是《神曲》的导读。从但丁的家庭到他的生活、挚友、一生挚爱贝雅特丽齐,再到他受何种影响走上诗人之路,又为何创作出传世巨作《神曲》,本书细致生动地重现了诗人坎坷的一生。书中也分析了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探寻了《神曲》全诗三部分的深层含义,引导我们通过中世纪的文学作品,窥见文艺复兴精神和人文主义的曙光。

《神曲》的影响力绵延数个世纪,直至今日,这部文学巨著留下的点点星光仍照亮着我们的文化生活。伊恩·汤姆森还在本书中广泛考察了《神曲》的现实内涵,及其对后世作家、诗人、艺术家、电影导演与文化作品产生的深刻影响。

14

《北方文艺复兴艺术》


作者:[美] 杰弗里·奇普斯·史密斯

译者:钱赫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12月

译者单位:北京大学


内容简介;

约1380—1580年间,欧洲北部的艺术创新与同时代的意大利旗鼓相当。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注重与古代的重新对话不同,北方文艺复兴更加重视对个人和自然界的探寻。在这种人文氛围下,扬·凡·艾克、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小汉斯·荷尔拜因等北方文艺复兴艺术家更新了油画绘制和版画制作的技术,创作了艺术史上最精致的一批艺术作品。这也是一个政治、宗教和社会动荡的时期,艺术的赞助体系、生产机制、艺术家对创作题材的选择都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根本转变。

北方文艺复兴延续了两个世纪,艺术大师们的创作奠定了接下来几个世纪艺术繁荣的基础。杰弗里·奇普斯·史密斯清晰地梳理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变革。本书以艺术作品为分析重点,探讨的艺术门类除了壁毯、祭坛画和手抄本艺术,还涉及教堂、宫殿和市民建筑。作者讨论了全欧洲北部(不仅包括德国、法国和低地诸国,还包括英国和奥地利)艺术的概况、发展、功能,以及这些艺术的受众如何体验艺术。他还探究了新教改革运动、发现美洲大陆等主要文化事件与历史事件,分析了这些事件如何拓宽人们的智识眼界和宗教视野。

15

《文艺复兴全史》


作者:[德]贝恩德·勒克

译者:向璐 高原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年:2022年8月

译者单位:浙江大学


内容简介;

文艺复兴是一场永远改变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革命。雅各布·布克哈特、彼得·伯克和约翰·海尔斯等前人已有精彩论述,如果续写一本简明史,只是班门弄斧、毫无新意。

所以,本书作者贝恩德·勒克教授决定大胆地开辟新的角度,从比较视角分析南欧的文艺复兴,以期彰显文艺复兴在世界史中的意义。叙述与分析杂糅,既考虑理论性,又要兼顾趣味。

在宏大的叙述中,这个戏剧性时代令人印象深刻的全景得到了全面的展示。为了揭露文艺复兴的根源,伯恩德·勒克教授回顾了中世纪和古代,涉及范围远远超越了欧洲的边界:罗马、波斯、中国、蒙古、日本、阿拉伯、奥斯曼土耳其。内容涵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绘画、科学、政治、战争等方面。他以清晰的分析和令人振奋的行文,在读者眼前描绘出了这个时代的辉煌画卷:意大利天空下出现的伟大艺术、人文主义思想以及宗教战争和征服世界各地的开端。他讲述的故事涵盖商人和诗人,皇帝和教皇,聪明的女人和可怕的男人,统治者和那些远离宫殿的贫民和饥饿的小孩。



“四

研究论文

文艺复兴

……

1.  李军,正面像的美学:达•芬奇绘画作品《救世主》再研究,载于《艺术设计研究》,2022年第2期。[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摘要:

尽管尚存在争议,但今天大多数专家均认可《救世主》一画为达•芬奇真迹的地位。随之,它于2017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了4亿5千万美元的天价,成为有史以来单价最高的艺术作品。作为作者关于达•芬奇和文艺复兴艺术的系列研究之四,本文希望透过事件表面的商业操作和新闻效应的泡沫,看到有关达•芬奇艺术的历史真实。即,为什么绝大多数专家都认可这幅画的魅力?这种魅力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是什么构成了这幅画独特的意蕴、主题和形式创新,即它新的美学诉求?

本文将以自己的方式对以上问题一一作出回答。在具体展开中,本文还期望能够为该画的真伪鉴定,提供基于图像和文本双重证据的新的论证;并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为理解以达•芬奇为杰出代表的文艺复兴艺术,提供新的阐释路径。


2. 李军,达·芬奇、世界地图与中国,载于《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8期。[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摘要:

作为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代表性人物,达•芬奇身上的“西方性”固然毋庸置疑;然而长期以来,这一“西方化”形象的流行,却有意无意地导致他身上同样重要的“东方性”和“世界性”因素遭到遮蔽,致使达•芬奇之所以伟大的真实原因,始终未能得到充分的彰显。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1494年西葡两国制定瓜分全球的“托德西里亚斯条约”,是影响早期现代世界史、重塑东西方历史命运至深至巨的三个重大时刻。与这一时代同框的达•芬奇,置身于这样的历史语境,会对于他的时代作出怎样的回应?作为地图圣手的达•芬奇,他是否意识到他所在世界的整体性?又是如何认识这样的整体性?他画过这样的世界地图吗?在他的心目中,“中国”位于怎样的空间位置?对于构筑这个世界的整体性,他又有过哪些匪夷所思的规划、想象和贡献?


3.李军,从“东方”意象到东方之“子”——达•芬奇与“东方”问题再研究(上)(下),载于《美术研究》,2022年第5期、第6期。[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摘要:

艺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曾经指出,达·芬奇绘画中的某些部分“与(欧洲)古典绘画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却与“伟大的中国绘画”如陈容的《九龙图卷》有本质上的相似,因为“只有在东方艺术中,我们才能找到类似的用程式将自然力量与趋势化为可见的线性曲线的方式”。事实上,除了世界地图和绳结装饰之外,达·芬奇作品中还流露出对于“龙”“墙”“云”“风暴”与“洪水”等一系列极具东方神韵的艺术母题或意象异乎寻常的兴趣,那么,这些相似性仅仅是出于巧合,还是跨文化因果关系所致?本文一方面将在具体历史情景中,对于上述母题进行逐一考察;另一方面,针对学界关于达·芬奇身世之谜的最新争论,指出,即使达·芬奇之母是否东方女奴一事永远无法定谳,也不妨碍我们有理由在精神的意义上判定,达·芬奇有一个东方母亲。


4. 李军,双重在场:达·芬奇的绳结装饰与米兰斯福尔扎城堡木板厅壁画再研究,载于《美术大观》,2022年第9期。[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摘要:

达·芬奇笔下有着一系列称作“芬奇结”的绳结装饰。本文一方面指出一些研究中对其归属的不当之处,在于其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些绳结装饰具有的跨文化渊源,即其与近东伊斯兰黄铜镶嵌铜器等器物装饰图案的借鉴关系。另一方面更进一步地探讨这些伊斯兰图案与达·芬奇设计的米兰斯福尔扎城堡木板厅壁画之间的跨媒介联系;揭示壁画中隐藏于赞助人政治意图之下的创作者个人语义,以及文艺复兴艺术风格之下存在着源自近东与远东艺术异域风格的“双重在场”现象。




5. 刘训练、王巍,马基雅维利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位民主主义者? 载于《浙江学刊》,2022年第2期。[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摘要:

尽管尚存在争议,但今天大多数专家均认可《救世主》一画为达•芬奇真迹的地位。随之,它于2017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了4亿5千万美元的天价,成为有史以来单价最高的艺术作品。作为作者关于达•芬奇和文艺复兴艺术的系列研究之四,本文希望透过事件表面的商业操作和新闻效应的泡沫,看到有关达•芬奇艺术的历史真实。即,为什么绝大多数专家都认可这幅画的魅力?这种魅力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是什么构成了这幅画独特的意蕴、主题和形式创新,即它新的美学诉求?

本文将以自己的方式对以上问题一一作出回答。在具体展开中,本文还期望能够为该画的真伪鉴定,提供基于图像和文本双重证据的新的论证;并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为理解以达•芬奇为杰出代表的文艺复兴艺术,提供新的阐释路径。


6.吴琼,1478:肖像艺术的时刻(上)(下),载于《艺术学研究》,2022年第3期、第4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

按雅各布·布克哈特的理解,“人的发现”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核心主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然的发现”,而前者在文学艺术中主要表现为文艺复兴人对描写现实人物形象的强烈兴趣,正是写实主义和个人主义的齐头并进,最终推动了肖像艺术的发展。15世纪70年代初,佛罗伦萨的肖像艺术已然走向独立,而1478年围绕一桩谋杀事件所进行的一系列肖像委托就是它走向成熟的重要标识。



7.潘源文,“缺席”的公爵与共和国的“新君主”, 载于《政治思想史》,2022年第1期。[作者单位:对外经贸大学]

摘要: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对切萨雷·博尔贾公爵不吝赞美之词,但在《李维史论》中则有意忽略了公爵。在1502年马基雅维利出使公爵期间,目睹并记录了雷米罗受戮的场景,并在十年后将这一事件写进《君主论》,但进行了细节的添置与改写。公爵放下的血淋淋的刀子和“斫为两段”的表述,是作者留下的隐微线索,在隐喻功能之外,将证据引向行非常之举、运用残酷但争取人民、服务于共和国公益的君主典范。《君主论》第18章“当代不便点名”的君主应为教皇利奥十世,而《李维史论》与色诺芬《论僭政》的关联,表明马基雅维利对新君主如何通过增进城邦公益而获得荣耀,提出了深刻教导。



8.潘源文,中立者之罪与“放弃”——兼论《神曲》文本新解,载于《外国文学》,2022第四期。[作者单位:对外经贸大学]

摘要:

在《神曲》中,中立天使和无所作为者的灵魂同处地狱门厅。但丁从神学文本、异象文本和传奇文学中提炼出中立天使的形象,却改变了俗语文学对中立天使的宽容,将其打回地狱。身处地狱的天使不仅是神学问题,还构成了但丁对政治现实的论断,其线索是因怯懦而退位的教宗策肋定五世。在但丁看来,这位教宗的退位否定了上帝的意志,属于非法之举,并确认了卜尼法斯八世的僭越之实。根据《炼狱篇》第二十章中休·卡佩所见异象的新解读,但丁对卜尼法斯八世的两次评价并不冲突,对策肋定五世与辛辛纳图斯的“放弃”作出的相反评价,反映了诗人的宗教观与政治伦理观。



9.李婧敬,从《〈君士坦丁赠礼〉辩伪》看洛伦佐∙瓦拉的信仰本质,载于《世界宗教研究》,2022年第7期。[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

作为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洛伦佐·瓦拉的代表作之一,《君士坦丁赠礼辩伪》因首次通过语文学的方法成功揭穿了基督教历史上最恶名昭著的谎言而被载入史册。本文基于对该文献的译介,不仅剖析其中所采用的一系列语文学、修辞学、逻辑学和法学辩伪策略,从而阐述其在史学考据领域的“技术”创新,还将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作者瓦拉超越其政治立场的宗教观念及其关于“自由”“真理”和“信仰”的思考。



10. 卢镇、朱晓,皮柯·米兰多拉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探析,载于《犹太研究》,2022年第19辑。[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

摘要:

皮柯·米兰多拉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神学家、哲学家和人文主义者之一。学术界在对皮柯思想的探究中始终存在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种观念认为皮柯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标志,另一种观念则认为皮柯一直是虔诚的基督徒,试图在人类各种文化中寻找证明基督教真理的证据。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皮柯思想形成的背景和他提倡的“人的尊严”、“古代神学”和“基督教喀巴拉”等学说,指出皮柯的思想中存在的悖论正是基督教人文主义的典型特征,对认识人文主义以及文艺复兴作为“过渡时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1.朱新,从古典的civilitas到马基雅维利的vivere civile,载于《政治思想史》,2022年第1期。[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摘要:

马基雅维利的“公民生活”(viverecivile)是他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它不仅继承了“civilis”一词自古罗马以来一直保留的主要含义之一——对法律的尊重和对僭政的敌视,而且蕴含着新的内涵。不同于当时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守成型共和国,马基雅维利“公民生活”的主要形态之一是一个对内实行法治而对外致力于扩张的帝国型共和国。对“civile”一词的追本溯源工作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civile”和“公民生活”的含义,有助于纠正当代剑桥学派对“公民生活”概念的误读,同时促进我们对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深入理解。



12. 朱新,论马基雅维利“公民生活”中的正义观,载于《道德与文明》,2022年第2期。[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博雅学院]

摘要:

马基雅维利常被认为完全放弃或忽视了“正义”概念,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对于一个安全和自由受到巨大威胁的国家而言,马基雅维利的确认为保全国家优先于任何道德或正义的考虑。但是对于一个处于良序状态的国家即“公民生活”而言,正义是绝对必要的,而且它是前者的重要根基。在“公民生活”中,马基雅维利没有采纳建立在自然法之上的古典正义观,而是重新建立了以实定法为基础的法律正义观,它无关乎人的内在德性,而只关乎人的外在行为,他背弃并超越了古典正义观。




13.刘海平,父与子:空间的结构和隐喻——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两个广场、雕塑和喷泉,载于《艺术设计研究》,2022年第1期。[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摘要:

本文研究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两个重要广场:领主广场和至圣圣母领报广场;从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的角度,研究两个广场上文艺复兴时代的重要雕塑和喷泉,探究它们的含义和隐喻—海神喷泉和海怪喷泉,科西莫一世骑马像和费迪南多一世骑马像。从城市空间的发展和联通、美第奇家族的传承、父子—代际关系等角度,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含义与隐喻。这两个广场与广场上的雕塑和喷泉,除了纪念佛罗伦萨的统治者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出美第奇家族父子—代际间的传承,家族统治的延续和期望,以及对于海洋和扩张的野心。



14.郁迪,英国革命时期弥尔顿政治思想的演变,载于《史林》,2022年第3期。[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摘要:

“作为政治思想家的弥尔顿”在近40年间不断受到学界关注。不同研究者以其各时段的政治作品为对象,从某一特定学说范式出发对弥尔顿政治理论加以解释。如此不仅未能将其前后期作品作为整体进行历史性考察,更忽视了弥尔顿作为实际参与者随着革命进程不断自我调整以回应时代最紧迫问题的根本特征。本文以1640—1660年间弥尔顿思想因内战进程所引发的两次重大变革入手,重新思考其政治理论的思想特质。


15. 常无名,《神曲》的托喻问题:寓言、注疏与白话文学,载于《外国文学评论》,2022年第2期。[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摘要:

当前但丁学界一般认为,《神曲》并非如早期读者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借助冥界之旅讲述现世生活中灵魂皈依历程的虚构寓言,而是一个假装彼岸之旅为自身真实经历,从而模仿《圣经》的“历史托喻”。本文关注《神曲》的翻译/注疏性质及该性质对其托喻模式的影响,试图说明这部作品与同时期意大利早期白话文本一样吸收了学院注疏传统,并采用波爱修斯式寓言的形式对拉丁文经典作品进行注疏。因此,但丁的冥界之旅其实象征着诗人对《埃涅阿斯纪》第六卷的解读,其中的维吉尔则是这部史诗的象征。




16. 万岱,亲和力与操作者:论皮柯对普罗提诺魔法解释的承继与改造,载于《哲学门》,2022年第1期。[作者单位: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

摘要:

自然魔法在皮科本人的哲学规划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在《论人的尊严》与《九百题》等作品中也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讨论。毫无疑问,皮科对魔法理论的建构直接受到费奇诺的影响,而费奇诺自然魔法的设想在谱系上又可回溯到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对魔法的典范解释。将皮科视作普罗提诺的继承者之一的确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观点,但是皮科对魔法概念的发挥是否仅仅是古典学术的回潮则有待进一步更细致的考察。在本文中,我将根据魔法操作所赖以成立的世界图景,挖掘皮科与新柏拉图主义者共享的宇宙论前提,首先澄清并落实皮科与新柏拉图主义传统之间的联系。随后,通过分析魔法实践与操作主体之间的关系,我将展现魔法实践在两者哲学之中的不同地位,从而揭示皮科对于新柏拉图主义传统的背离与改造。这些改造服务于某种哲学上更基础性的规划,并塑造了一种全新的人性结构,使得“人”作为一个“自由的操作者”从决定论的世界图景中抽身而出,进而促进了晚近的主体概念的发明。



17. 于润生,文艺复兴“三杰”的话语构建,载于《美术研究》,2022年第2期。[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摘要:

文艺复兴“三杰”这一话语并未见诸16-18世纪中叶的艺术写作。其理论前提是以理念、品味为基础的艺术标准讨论。此话语源于18世纪下半叶门斯提出的“三盏明灯”,并在18、19世纪之交改变表述和内涵,从善于博采众长的折衷主义者转向被独创的天才人物。这一转变表明重视技术完善性的古典艺术观让位于崇尚天才独创性的现代艺术观。19世纪30年代前后,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为“三杰”的话语确立,标志着艺术写作进入现代阶段。



18.郭晓霞,重释塞内加对英国文艺复兴悲剧的意义,载于《文艺研究》,2022年第10期。[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摘要:

古罗马哲学家、戏剧家塞内加对欧洲戏剧尤其是英国文艺复兴悲剧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英国文艺复兴剧作家并不是被动地受到塞内加悲剧单方面的影响。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文化语境、塞内加戏剧与当时政治文化的关联、译者和剧作家的艺术需求等要素出发,重释塞内加对英国文艺复兴悲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16世纪50年代末期以来的英国社会而言,译介塞内加确实比其他作家更具有迫切的合理性。英译者从自己的时代和理解出发,对塞内加悲剧进行了英国化翻译,强化了塞内加悲剧的主角对其罪行的道德责任。英国剧作家则在本民族戏剧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并改造了塞内加悲剧,最终形成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独有的悲剧艺术。



19. 张培均,马基雅维利《战争术》的文学笔法,载于《国外文学》,2022年第1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

《战争术》是马基雅维利生前发表的唯一重要散文著作。与《君主论》和《李维史论》不同,这本书以对话形式写成,文学性极强。主要对话者法布里齐奥·科隆纳,一位著名的雇佣军首领,在书中与几位年轻贵族就古今战争术的优劣展开一场热烈的讨论。对话过程中,马基雅维利巧妙地利用科西莫·鲁切拉伊的诘问,改变法布里齐奥论述的旧秩序,并引入一种全新的秩序。这种新秩序针对的某种“看不见的敌人”,与发源于东方的基督宗教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通过对新旧两种秩序转换处的文本的文学分析,可表明《战争术》以巧妙的笔法,服务于马基雅维利挑战基督宗教权威的总体意图。



宗教改革

……


1.卓新平,路德对主体性的发现及其意义[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0.(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摘要:

本文探究马丁·路德神学思想在宗教改革中的突破,尤其是他对人的主体性的发现及其意义,指出路德强调耶稣是通过“真正的人”来体现“真正的神”,以人与神可以互通来实际上提升人的地位;因此,路德以“因信称义”而回到个人的信仰之基,回到人的“自我”,突出人的信心,主张“只靠信心成义”,从而突出人的内在自我及主观能动性,由此开始在神学认知上从客体往主体、从神权往人权、从神学往人学、从依赖到自主的重要思想转换;而其对“称义”的见解也更多侧重于人爱公义、智慧和善良,体现出信仰的美德,彰显的是人靠主体去倾听、传承,由此得道称义;这样,“称义”不是外在的被动依赖,而乃内在的能动活跃,而“信”则是完全回归自我,表现人的内在纯洁和虔诚。路德坚持人只要凭着主体之信就能“称义”“成义”,力主以这种“人的发现”来实现“人的解放”。


2黄裕生,马丁·路德与近代启蒙哲学[J].社会科学文摘,2022,(07):23-25.(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摘要:

无论是对于基督教的演化史,还是对于西方整个文化世界,特别是对于现代性社会的基本底色,马丁·路德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但是,在东方世界,马丁·路德一直只是以宗教改革家的身份出现,而忽略了他首先是一个思想家,从而忽略了他对后继哲学的影响。实际上,路德的神学思想直接影响了启蒙思想,特别是影响了德国的启蒙哲学。


3肖宏德,张箭,宗教改革视角下的条顿骑士团国世俗化转型研究[J].世界宗教文化,2022,(03):95-101.(作者单位:成都大学)

摘要:

宗教骑士团和十字军运动密不可分,其主要职责是抗击穆斯林,保护朝圣通道和耶路撒冷王国的安全。在普鲁士地区,条顿骑士团发展成为一种非常独特的神权政体条顿骑士团国。路德宗新教思想传播到普鲁士后,很快被本土经济贵族和城镇精英阶层所接受,其世俗化观念在普鲁士形成强大驱动力,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普鲁士社会公开反抗条顿骑士团的神权政体。在与路德会面之后,大团长阿尔伯特皈依路德宗,在普鲁士推行宗教改革,成功让条顿骑士团国转型为世俗化普鲁士公国。


4.黄保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思想与现代性的开启[J].宗教学研究,2022,(02):202-210.(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路德宗教改革思想与现代性的开启之关系。简要地分析了现代性的词源学和历史背景和现代性的含义之后,笔者从宗教改革与权力结构、经院新学及思想运动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论证了路德通过宗教改革而成为现代性的真正开启者。接着集中分析了路德对理性的双重理解,他所说的“悖论”及其所强调的“内在的我”和“外在的我”之分,及其对于现代性的影响。然后,还分析了路德关于“自由”“精神”“偶像”等思想对于现代性的意义。本文的结论是:路德是现代性的真正开启者,他对现代性的许多核心概念如理性、悖论、自由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五四运动以来汉语学界的现代性讨论中面临的许多危机,可以通过参考路德改革思想而获得有意义的反思。



5姜哲,“据文求义”与“惟凭《圣经》”——中西经学诠释学视域下的“舍传求经”及其“义文反转”[J].学术月刊,2022,54(02):158-175.(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摘要:

“据文求义”与“惟凭《圣经》”是中西方“经学变古时代”极富挑战意义的诠释学方法和命题。为了反对各自经学传统的“繁琐”与“破碎”,欧阳修和马丁·路德均以捍卫或重申“圣经权威”为己任,并且都在这一诠释诉求下选择了“经义显明”的释经策略。而在具体的解经操作中,两位经学变古者又假借某种“单一”的“本义观”,以摆落各自经学中的“四重意义说”。然而,由于“本义观”的“先行”及其内在的“二元性”——圣人之志/诗人之意、灵意/字句,“据文求义”与“惟凭《圣经》”亦在信仰与理解的诠释循环中反转为“据义求文”。


6孙向晨,路德结构与现代世界的兴与衰[J].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42(01):22-38+143+147.(作者单位:复旦大学)

摘要:

马丁·路德神学提出了“内在人”与“外在人”的区别,由此形成“因信称义”的神学以及“双重国度”的概念。黑格尔敏锐地看到路德之于世界历史的意义,因强调个体的内在普遍性而肯定了个体作为现代性的起点以及自由作为现代历史的命运,这正是现代世界兴起的缘由。从洛克到密尔,在继承“路德结构”的前提下,肯定了个体自由,但作为内在普遍性保障的上帝却悄悄退场。卡尔·施米特认为霍布斯继承了路德以来的内在性对于外在性的优先地位,但当个体之间的内在性无法得到统一时,必然会导致“内在世界”的“诸神之争”,每一个人支离破碎的价值观念最终会导致现代世界的碎片化及其崩溃。


7龙秀清,中古晚期的反教士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22,(10):171-189+208.(作者单位:中山大学)

摘要:

从中古后期至宗教改革时期,罗马大公教会的教士群体在权力、财富、道德等方面招致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与批评。欧美史学界将这一历史现象称为反教士主义。反教士主义是一个基于宗教改革史研究所需而构建出来的概念。反教士主义批评在中古后期经常出现,其批评者包括俗人与部分教士,但并非所有的反教士主义批评都会导致教会的分裂。因此,反教士主义并不会直接推动宗教改革的产生,但反映了中古后期的教会在制度上存在脆弱性,包括长期弊端、改革阻力和教俗矛盾等。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解释宗教改革的产生过程。


8张晓梅,教随君定还是教随国定:cuius regio,eius religio翻译背后的宗教和政治观念演变[J].世界宗教文化,2022,(03):89-94+101.(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摘要:

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是宗教改革和神圣罗马帝国历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律文件,它所规定的教派共存原则被后人概括为“cuius regio,eius religio”,这一拉丁文表述在中文里有“教随君定”和“教随国定”两种译法,二者不仅有着较大的语义差别,翻译上也各有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两个中文短语的分析比较,梳理了自宗教改革时代以来的宗教和政治观念演变,尤其是国家主权观念的形成,及其在现实政教关系中对于保护宗教多元和宗教宽容的重要意义。



9王凯,宣誓的神学基础:以亨利八世时期效忠宣誓运动为例[J].世界宗教文化,2022,(03):111-118.(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摘要:

宣誓在人类历史上普遍存在,至今依旧被用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场合。在基督教神学理论中,宣誓是通过上帝作为见证人从而保证特定约定的妥善履行。在都铎王朝时期,亨利八世曾借助效忠宣誓运动瓦解了英格兰教士阶层对于罗马教皇的效忠义务,从而推进其宗教改革进程并建立起王权至上的政治体制。都铎政府通过誓言神学理论中“避免双重罪过”的原则,并借助宗教改革后对于普世大公教会与罗马教皇非法统治的论证,要求本国神职人员只能宣誓效忠于君主。然而,都铎王朝对于宣誓的滥用成了坏的先例,最终导致了后世革命者也利用同样的方式建构起新的政治体制。


10葛佳嘉,英国宗教改革时期“神圣”民谣的兴衰[J].历史教学问题,2022,(02):126-135+165+192.(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摘要:

民谣是自中世纪盛期在西欧社会形成的一种重要的大众文化形式,其在16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中经历了先兴后衰的过程。出于社会道德改造与宗教政治宣传的目的,新教改革者将传统民谣进行了神圣化再塑,并造成了“神圣”民谣在16世纪中叶的大流行。尽管“神圣”民谣对新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16世纪末,因其自身难以摆脱的非虔敬性以及被大众滥用,民谣文化复而遭到清教徒的批判与抵制。


11.陆曦,宣誓的政治意涵——以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为中心的考察[J].学海,2022,(02):111-120.(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摘要:

作为一种在正式场合和仪式下进行的庄严行为,宣誓普遍存在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且早已有之。在中世纪晚期至近代早期欧洲,基于神学渊源,宣誓行为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并散发着神圣的力量,宣誓者因此受到道德和良心的约束,但宣誓的行动效能在特定情境下会有不同指向。16世纪上半叶,英国亨利八世政权利用宣誓实施和强制推行宗教改革,而英国人民也通过宣誓反抗、抵制、否定、默许宗教改革。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中宣誓的核心地位、运作机制和莫尔拒绝宣誓行为的心理进路,可以透视宣誓在近代早期英国公共生活领域的政治意涵。


12.王阳,“良心”使然:英国早期新闻业中清教徒群体的媒介活动透视[J].新闻界,2022,(03):70-85.(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摘要:

清教徒的良心本质上是一种与上帝或圣经一致的道德意识与理性机能。本研究采用观念史的发生学方法,将清教徒群体作为考察对象,梳理了英国宗教改革至内战时期清教徒群体的媒介实践,分析了作为宗教职责的良心、作为政治职责的良心以及作为信仰自由的良心对清教徒媒介活动的促进作用,揭示了“信仰-责任-行为”这一驱动机制。本文认为,清教徒的媒介活动是其良心观的外化或客观化,其媒介实践囿于信仰框架。宗教领域的良心在实践中演变为一种传播上帝福音的责任感,传教动机引发了布道写作、印刷出版等活动。政治领域的良心在革命中演变为一种按照上帝意旨行使的公共职责,而集会、自由抗争、诉诸公共舆论、关注新鲜信息等行为,不过是清教徒履行责任的方式和手段。在信仰领域,良心是全然自由、不受世俗权力限制的,清教徒的言论出版自由斗争成为追求良心自由的表现,最终是为了保卫上帝事业、捍卫上帝真理。


13张云天,论博丹的不宽容  近代欧洲的灵性失序与政治失序[J].古典学研究,2022,(01):161-176+193-194.(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摘要:

作为16世纪法国杰出的法学家、政治哲学家,博丹对西方近代思想的演进具有深远影响。沃格林在《政治观念史稿》中非常推崇博丹,他曾说“博丹思想的活力中心就在于他的宗教性”;而若想理解博丹的宗教思想,就必须首先理解他如何区分“先知”、“信徒”、“猪猡”和“魔鬼”这四种人。博丹的宗教宽容仅限于“信徒”之间以及“先知”对大多数教徒的态度,对于“猪猡”和“魔鬼”,博丹的宗教态度是彻底的、决然的、毫不留情的不宽容。与之相反,启蒙智识人一向倡导不加区分的宗教宽容,却未能注意加尔文主义及其背后的现代性不仅破坏了传统的灵性秩序,而且将会进一步导致政治失序,最终引发了欧洲的法国内战、英国内战、三十年战争等宗教分裂战争,甚至也为后来纳粹的极权主义和如今西方面临疫情时的混乱无序留下了祸根。


14.陶久胜,英国复辟时期的新教民族身份焦虑——《力士参孙》中的疯癫、复仇与反偶像崇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45(02):129-137+161.(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摘要:

复辟时期,“疯癫”一词既与上帝神圣启示相关,又有早期现代医学上忧郁疾病症状之意。反思英格兰共和国失败的原因,弥尔顿强调,个人只有通过创伤性忧郁在忏悔中自我救赎,英格兰新教民族才可能重获健康。《力士参孙》使疯癫指向参孙在新教上帝指引下从忧郁中恢复神圣力量,也指清教和其他激进教派的病态经历,参孙摧毁非利士大衮神庙的疯癫复仇由创伤性忧郁所激发,成为其自我忏悔与自我救赎的力量。诗中参孙父亲、合唱团对参孙复仇的饶舌实为一种语言(偶像)崇拜,通过书写以色列社会疾病(疯癫),弥尔顿表达了对英格兰新教民族身份的焦虑。



15.王任博, 14-16世纪英国对宗教的国家治理:来自罗拉德运动的启示[J]. 世界宗教文化,2022, 03.(作者单位: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

罗拉德派是14-16世纪英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基督教派别。它在不同时期的兴衰与沉浮充分体现出了英国政府对待宗教治理的一种基本态度。在罗拉德运动的初期,出于和天主教会斗争的需要,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英国王室对罗拉德派采取了保护和利用的态度。伴随着罗拉德运动的发展,当其激进的思想教义威胁到国家稳定的时候,英国政府便使出严厉的打压手段,对其加以迫害。及至在西欧宗教改革的大势之下,再次需要用罗拉德派的学说来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政府统治权威时,他们的教义思想则又被重新接受,并积极地加以利用。


往期推荐

01

● 岁末盘点 01 | 2022年国内中世纪哲学研究文献索引

► 点击阅读

02

● 岁末盘点 02 | 2021年国内文艺复兴研究文献索引

► 点击阅读

03

● 岁末盘点03 | 2021年国内宗教改革研究文献索引

► 点击阅读


近十年来,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研究在国内广泛兴起。为凝聚共识,拓宽视野,共享资源,我们决定创办“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公众号主要服务国内学界,优先推介国内文艺复兴(以及与之相关的中世纪哲学和宗教改革思想)、近代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密切关注国际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界的研究动态,以期为国内文艺复兴和近代哲学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目前,公众号联系方式为renaissancethought@126.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编辑:徐陆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