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岁末盘点02丨 2023年国内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研究文献索引

不开心的野兽 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 2024-03-20


2023年 

国内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研究文献索引


导言

2023年国内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诸多优秀学者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研究添砖加瓦。本文整理了2023年国内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相关的重要会议、活动、讲座、专著、译著以及论文,由于笔者能力所限,整理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还请各位见谅。


作者简介

肖倩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2023级硕士


“一

会议、活动及讲座

文艺复兴

……

1

第十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


>>  点击查看详情 <<


“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是我国文艺复兴研究者的跨学科交流平台,自2013年由同济大学欧洲思想文化研究院首办以来,迄今已成功举办九届,影响愈发广泛。2023年季春,我们即将迎来第十届“全国文艺复兴思想论坛”。此次论坛由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主办。


近年来,现代性成为文艺复兴思想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中国学者越来越关注文艺复兴思想中的现代性因素,全方面、多领域地深入挖掘文艺复兴思想对现代西方的影响,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本届论坛将主题拟定为“文艺复兴与现代性”,希冀推动国内文艺复兴思想与现代性研究的长远发展。


2

年度咖啡与学术沙龙——

“达·芬奇与文艺复兴”工作坊


>>  点击查看详情 <<


本场论坛旨在讨论但丁其人其作和但丁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关系,为今天我们理解但丁和他的作品,他生活的时代,以及对他之后的时代的影响提供一些认识的路径。主讲人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军教授,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文铮老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李婧敬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吴功青老师以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成沫老师共同与谈。


3

北京大学世界艺术史讲座: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文化”系列讲座


>>  点击查看详情 <<


文艺复兴是世界和全人类的遗产,也是艺术史学科,特别是欧洲艺术史学科得以建立积累的基础,该领域的研究人才和研究成果也最集中。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及思想产品无比丰富,深刻影响当代,并贯穿人类现代历史的诸多方面。


而文艺复兴所蕴含并发展起来的人文主义、希冀重构的“全人教育”、对人作为主体的尊重与价值构建,使得艺术可以成为构建人类精神生活的依托、支撑乃至动力,反映了时代的风貌、追求和理念,也拓展了艺术与现实,艺术与技术、艺术与科学的连接,进而呈现出某种实验性乃至先验性,使我们今天可以通过研究这一段过程来继续汲取滋养。


也因为“文艺复兴”所具备的全球影响,使中国作为“文艺复兴”运动之外的国家,在通过吸收文艺复兴的积极影响来补益自己的同时,可以凭借一种域外视角来看待和讨论这一文化现象与思潮。当然,身处一个现代意义上新兴发展的大国,我们仍然需要对世界层面(也包括国别层面、区域层面)的诸多问题有全面深刻与自主意识的研究准备,进而补足知识,丰满体系,增进理解,占据前沿。


因此,关于世界艺术史的研究,也就有了一个新的面向: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基于文献语文与口头记忆,连接更为丰富的图像与实物,以掌握更全面的资料从而构建更为完整的体系;在作品、作者与流派的研究之上,复构社会场景,追问思想轨迹;在研究“中国之外”的过程中,彼此照应,深入理解,尊重不同视角,也摒弃“局部中心论”视野下的盲区,去寻求共通、共享、共建的理路。


从这个意义上出发,我们通过高校与出版机构、社会友好机构共同联合举办“世界艺术史卓越学者对话”这一形式,既是为了促进学术研究与知识普及的互动,以形成对等交流条件下的国际联通,也是为了开启一种深入的研究联系,以世界艺术史角度,去理解不同文明不同文化,来担负学界的责任。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随着中国的深入开放,人文交流已成为促进群体间互相认知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民众对外国艺术和各国文明产生了更广泛的好奇、兴趣乃至有了亲身体验的经历,同时伴随互联网技术与虚拟数字技术的迭代,也给公众传递了多样的声音,使世界得以连接。然而“百闻不如一见”,见字不若会面,冥思苦想不似亲身实践,若能将知识与见识,琢磨与研究,聆听与对话相结合,去平等而又优雅地看待他者的艺术与文明,那么一定会使我们自己可以变得更加宽容、大气、开阔与智慧。


4

吴功青:但丁与现代社会的发端


>>  点击查看详情 <<


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但丁对于现代性的诸多表征有着清晰的感受。在《神曲·地狱篇》中,但丁藉惩罚尤利西斯和阿尔伯里格之名,热情地讴歌了陌生人社会的降临。与此同时,但丁敏锐地意识到陌生人社会的问题,力图通过家国和信仰的意义加以克服。但丁的努力,顺应了14世纪欧洲商业时代的思潮,使现代社会在理论上获得了真正的发端。


5

张源:但丁的凯撒、莎士比亚君王的鬼魂 与“国王不死之体”的世俗化 

>>  点击查看详情 <<


讲座试从西方现代性与世俗化的关系问题入手,探究康托洛维茨“国王的两个身体”说的理论意涵,由此追溯西方世俗化三阶段中“国王不死之体”观念的演变,重点探讨但丁所塑造的“凯撒”形象在世俗化第一阶段(11世纪后半至12世纪初-1517)、莎士比亚戏剧中君王的鬼魂在世俗化第二阶段(1517-1789)的重要象征意义,并以讨论“凯撒的幽灵”在世俗化第三阶段(1789-?)的表现作结,以此回溯西方现代性与世俗化的关系这一世纪论题。


6

韩潮:起点与重构:马基雅维利的1506年《奇想书简》


>>  点击查看详情 <<


通过对《奇想书简》的写作时间和历史语境的重构,探索《君主论》的文本起点和底层结构,揭示《君主论》的原型英雄为尤里乌斯二世而非凯撒波吉亚。由此重审马基雅维利的道德观念、政治观念、实践理性观念以及其对意大利政治的判断。


7

夏洞奇:文艺复兴的光与暗


>>  点击查看详情 <<


公元476年,西罗马皇帝被日耳曼联军废黜,罗马帝国的倾塌预示着西方文明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上图讲座·都市文化系列讲座在结束了“古罗马文明之光系列十讲”后继续带领大家走近中古时期的欧洲。


“中世纪”(the Middle Ages) 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对于欧洲文明来说它处于成就辉煌的古典时代与生机勃勃的文艺复兴之间。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种族大迁徙、信仰纷争、瘟疫肆虐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人们的生活异常艰苦,社会秩序也极不稳定,被称为“黑暗时代”。


然而,对于黑暗时代是否真的如此黑暗,历史学家们一直存在争议。“中世纪”是否真的那么黑暗?又缘何反而成为西方文明之兴盛的一个关键节点呢?让我们在探寻欧洲中世纪历史的同时,也反思人类文明的复兴与进步。


宗教改革

……

1

黄保罗:马丁·路德对理性的三大批判


>>  点击查看详情 <<


路德早于康德二百多年,就对理性进行了三大批判。第一,就自然法(natural law)而论,路德论证了人在知识论上无法证明或证伪绝对真理(上帝)的存在;路德早于康德证实了纯粹理性的有限性,证明了自然神学(natural theology)和后世科学主义(scientism)的局限。第二,就道德律(moral law)而言,路德在伦理学上论证了人在道德实践上无法满足律法的要求以臻至善;路德早于康德证实了实践理性的有限,证明了贝拉基(Pelagius)式的自救和人文主义(humanism)的局限。第三,就启示(revelation)而论,路德论证了以形式逻辑类的理性(logical rationality)无法诠释启示,必须以悖论式的理性(paradoxcial reason)才能诠释以隐匿的方式将自己启示出来的绝对真理;路德不同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和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对包括理性在内的人的主体性有更全面和更深入的批判分析。


虽然路德没有像康德一样用哲学的言语以系统的方式对理性进行批判,但路德对理性的批评并非业余人士的杂乱闲谈,而是系统与深入的论证,其价值至今仍被哲学界严重忽略,是人本主义的(anthropocentricist)现代性和个体自由主义困境形成的原因之一。


2

黄保罗:马丁·路德对于西方思想史的意义


>>  点击查看详情 <<


在西方思想史上,路德是现代性的真正开启者,他上承古代和中世纪,下启近现代。但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在形式上继承了路德,却在精神上背离了他。要认识和反思当代西方思想的本质,重新关注和反思路德的价值,非常重要,当代学者不应该继续忽略路德所代表的思想史传统。


3

刘华杰:马丁·路德之后500年:人类可持续生存与重启博物之学


>>  点击查看详情 <<


作为思想家,马丁·路德对思想启蒙和近代科学兴起之影响容易被低估。这半个千年间从社会角色轮动看,基督教文化让位于科技文化,原来前者理论上能做什么现在后者就能做什么,而且更扎实。从那时起,科学精神魅力四射,自由民主深入人心,资本加速扩张,西方攫取全球话语;此时人类内部纷争不断,人类世亦突然到来。突飞猛进的科技延长了个体寿命却并未令人这个物种更适应,自激需求还破坏了生存环境。高扬主体性的同时,个体主义泛滥,个体依自我-神教逻辑筹划世界。有利于可持续生存的生态文明尚在襁褓。现代世俗社会遇到路德类似的问题:中介滥权。需要反省高科技异化,让公众访问大自然的通道保持畅通。通过二次启蒙,包括认同演化论和学习比较动物学,人类将逐渐成熟起来,否则会提前退场(灭绝)。


4

黄保罗:马丁·路德如何看待《雅各书》?


>>  点击查看详情 <<


《雅各书》充满智慧,特别是其关于“舌头”的论述,被人广泛引用。但许多人认为路德拒绝将《雅各书》收入正典但基督教主流宗派的正典里至今都包含《雅各书》。讲座将从学术角度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


5

黄保罗:马丁·路德与“自由”概念


>>  点击查看详情 <<


从思想史的发展角度来看路德,马丁·路德是“现代性”(Modernity)真正开启者。就“自由”概念而言,本次讲座包含四个部分:首先界定“自由”和“自由主义”并分析它与“主体性、现代性”等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其次从西方思想史的三重划分来研究路德在其中的地位和独特贡献及其对于汉语语境的意义。第三,分析路德与启蒙思潮中的“自由”的密切关系及西方自由主义对路德的继承和背离。最后反思了当代自由主义的优劣长短,得出自由主义研究必须重新重视路德的结论。


6

托马斯·考夫曼:宗教改革时期的激进派政治思想


>>  点击查看详情 <<


16世纪宗教改革历史作为从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多方位转型的时代,极其深远地影响了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宗教改革时期的多元政治思想,对于欧洲近现代社会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意义。本讲座旨在向听众介绍聚焦于备受中国学界关注的激进派政治思想。核心讨论德意志宗教改革早期阶段的所谓“激进”的相对性及其所处的语境性。考夫曼教授对传统上所谓的宗教改革与其左翼代表之间的历史联系和互动感兴趣,即神学家托马斯·闵采尔(Thomas Müntzer)、安德烈亚斯·卡尔施塔特(Andreas Karlstadt)、乌尔里希·休格瓦尔德(Ulrich Hugwald)、汉斯·胡特(Hans Hut)、路德维希·哈泽(Ludwig Hätzer)、汉斯·登克(Hans Denck)、汉斯·赫戈特(Hans Hergot)等人。考夫曼的方法与哈罗德·本德(Harold Bender)的再洗礼派研究不同,后者倾向于将瑞士弟兄会解释为早期教会的一种重演,一方面将再洗礼派运动与宗教改革时代的主流辩论和态度隔离开来,另一方面乔治·亨斯顿·威廉姆(George Huntston Williams)的《激进宗教改革》强调文艺复兴时期柏拉图主义或神秘主义的宗教改革前的知识传统,认为这是16世纪偏离和激进思想的根源。相反,考夫曼将激进改革描述为社会和神学区分与分化的结果。激进派改教家的思想和态度不仅仅简单地植根于中世纪晚期基督教的多方面和多价值的选择,也起源于 1520 年代初开始的辩论和冲突。


7

吴愁:视角·理路·前瞻:德语与英语学界宗教改革研究七十年及其全球转向


>>  点击查看详情 <<


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比较研究中心、世界历史研究所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室主办。


“二

研究专著

文艺复兴

……

1

《魔化与除魔:皮柯的魔法思想与现代世界的诞生》

作者:吴功青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23-12

丛书: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内容简介:

文艺复兴向来被视为现代世界的开端。如马克斯·韦伯所言,这是一个高度除魔的世界,不仅人类世界的魔力被祛除,自然世界的魔力也丧失了,彻底沦为一个理性化、均质化甚至机械化的物理世界。


本书从韦伯的命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史论述出发,围绕文艺复兴哲学代表人物皮柯·米兰多拉展开研究,检讨“世界的除魔”这一现代性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发端。皮柯通过揭穿占星术的魔法性,破除预定的宇宙等级论,第一次赋予人自我塑造的自由。与此同时,皮柯又极力主张魔法,将人理解为自然的沉思者和操作者,一个具有神奇魔力并不断魔化的魔法师。既魔化,又除魔,皮柯的魔法思想表明了现代性生成的复杂机理,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现代世界诞生的契机。


宗教改革

……

1

《历史地平线》

作者: 刘城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23-12

丛书: 中外文明传承与交流研究书系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刘城教授多年来的代表性论文20余篇,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16世纪宗教改革在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教会的司法审判制度、税收制度、教士职业、宗教信仰与礼拜仪式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变化。


刘城教授从事中世纪与近代早期欧洲史研究多年,从最初的英国宗教改革研究,经由英国中世纪教会,延伸到中世纪西欧的基督教文化,最终修炼出一幅以英国教会史为中心的学术路线图。本书收录了刘城教授的代表性论文20余篇,内容涉及中世纪基督教会、16世纪宗教改革,以及中世纪与近代的思想理念、社会结构、纪年方法、史学著述。文章内容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16世纪宗教改革在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教会的司法审判制度、税收制度、教士职业、宗教信仰与礼拜仪式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变化。


2

《马丁·路德年谱》

作者: 林纯洁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3-2


内容简介:

《马丁·路德年谱》采用中国传统的史学方法,将路德置于宗教改革这一大的历史框架之下,考证路德的生平细节、思想演变以及与同时代人的交往、书信往来,用逐年逐月逐日记载的年谱形式展现出来,由此全面展示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的发展历程、社会交往及其影响的发生史。本书第一部分是谱前:对15世纪末德意志的社会背景和路德家庭情况进行介绍。第二部分是正谱,记载路德从1483年出生到1546年去世期间的事迹、交往和著作,同时叙述同时代发生的与宗教改革相关的人物和事件。第三部分是谱后:记录从路德去世到施马卡尔登战争爆发,到1555年签订《奥格斯堡和约》的历史。


“三

译著

文艺复兴

……

1

《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艺术:一座城市与它的遗产》

作者: [英] 斯科特·内瑟索尔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译者: 顾芸培

出版年: 2023-5

丛书: 文艺复兴艺术研究


内容简介:

约1400—1520年在传统上被称为文艺复兴早期和盛期,而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摇篮,在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和知识层面都有着杰出的贡献。本书以新颖的视角,在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下探讨了这座城市本身以及它的艺术,其中内容不仅包括符号、题材、艺术家组织和赞助人系统,也包含这一时期的艺术著作、绘画理念、观念表达以及不同媒介与材料的效果,还专门用一章讨论了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女性赞助人。书中收录了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波提切利等著名大师的绘画及雕塑作品,还有大量建筑、手抄本、雕版画,多角度呈现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繁荣盛况。


2

《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艺术:从传统到个人主义》

作者: [英] 汤姆·尼科尔斯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译者: 李方木

出版年: 2023-8

丛书: 文艺复兴艺术研究


内容简介:

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城出现了一大批有别于传统类型的建筑、雕塑和绘画,这些艺术型、范例及技法渐行渐远,向着个性化表达及私人生活较隐秘的方面发展。汤姆·尼科尔斯紧密与当地的传统图式、类结合关键实例,重点探究了文艺复兴价值观的传播怎样影响当时威尼斯那些一流艺术家(如贝利尼父子、乔尔乔内、帕拉第奥、提香和丁托列托)的艺术创作,同时强调这个时期威尼斯艺术发展的独特性也需要和更讲求合作和公共价值的威尼斯传统风格结合起来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艺术是一个从传统中谋发展、在自身历史中求新生的生动范例,威尼斯艺术文化发展的内在连续性与个性化变革正是本书研究的重心。


3

《比武篇:附伴舞抒情诗选》

作者: [意]波利齐亚诺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译者: 祁玉乐

出版年: 2023-11

丛书: 文艺复兴译丛


内容简介:

《比武篇》被公认为波利齐亚诺的杰作,于1494年首次出版。作品为祝贺美第奇家族的朱利亚诺在佛罗伦萨圣十字广场的比武胜利而作。


年轻英俊的尤利奥(即朱利亚诺)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只关心打猎和艺术,却无视情感生活,甚至嘲笑那些为爱情所困的人。小爱神丘比特决定报复他,设法让他遇到仙女西莫奈塔,并对她一见倾心。维纳斯通过梦境激发他的尚武精神,使他决心参加比武,以争得西莫奈塔的爱情。


诗人用声调优美的八行韵诗和鲜明的笔触,描绘明媚的春光、打猎的场面以及神话中的维纳斯王国和宫殿,展现出一个充满了自然和艺术之美的世界。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对远离现实生活的田园世界的向往,是15世纪意大利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伴舞抒情诗是一种古代的诗歌体裁,大约在13 世纪中期出现于佛罗伦萨和博洛尼亚等地,最初是且歌且舞的形式,其组成在文字上是与某一迭句关联的一个或多个诗节。波利齐亚诺写的这类诗歌文字更加口语化,内容也更加平民化,表现了对爱情、美貌的歌颂,对青春的礼赞和对其短暂的叹息。


4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祭坛画》

作者: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译者: 李冰清/吴琼

出版年: 2023-2

丛书: 文艺复兴经典书系


内容简介:

祭坛画是一种画在木板上,安置在教堂圣坛前面的宗教画,文艺复兴时期的祭坛画最具典型意义,如《最后的审判》《根特祭坛画》都是著名的艺术经典,比如后者在绘画史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处理上的革新和独创,而是开创了整个欧洲绘画的新纪元。本书是第一本对文艺复兴的祭坛画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是艺术史中的重要文献,其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人们发现并重视。


5

《潘诺夫斯基论提香》

作者: [美]欧文·潘诺夫斯基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译者: 陈辉

出版年: 2023-2

丛书: 文艺复兴经典书系


内容简介:

本书是潘诺夫斯基晚期艺术史研究的代表作,也是其讲座风格的研究方法的典型体现。在众多艺术家中,提香是潘诺夫斯基最喜爱的一位艺术家,也是其倾注精力最多的艺术家之一。从1963年至其1968年去世,有关提香的研究更是构成潘诺夫斯基的一个核心关注点,而这一研究最终集中体现在《潘诺夫斯基论提香》这部著作中。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来重建潘诺夫斯基的具体研究方法。


6

《现代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传》

作者: [意]乔瓦尼·皮耶罗·贝洛里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译者: 吴忌

出版年: 2023-2

丛书: 文艺复兴经典书系


内容简介:

本书是16、17世纪著名艺术家的传记,是继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理论家瓦萨里的《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家传》一书之后,对瓦萨里的续写。本书的观念对后来新古典主义的艺术理念有根本性的影响,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史名作。


7

《女性史: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卷》

作者: [法]乔治·杜比 等主编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译者: 唐运冠

出版年: 2023-6


内容简介:

本书为由乔治•杜比领衔的由七十余位有声望历史学家编撰的皇皇巨著《女性史》的第三卷,时间分段是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期。


本卷认为,文艺的复兴与启蒙运动荡涤了陈旧的思维范式,也使得人们的精神获得新面貌。在这个新的颠覆性的思想和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女性也得以从教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具有了更加新颖的思想,开始担任更多的社会角色。但与此同时,她们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职责,这给她们的生存处境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也正是在这个时刻开始,女性开始登上了公共领域的舞台,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但她已经不再仅仅是“他者”,而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主体。她们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


本书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启发性,且雅俗共赏,可读性强,适合从学者到历史爱好者各类人士阅读,是探讨女性历史不可回避的经典权威著作。


8

《〈廷臣〉的命运:文艺复兴时期一部经典著作的欧洲之旅》

作者: [英] 彼得·伯克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闵凡祥

出版年: 2023-6

丛书: 社会文化史译丛


内容简介:

卡斯蒂廖内撰写的《廷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一部“欧洲级”的伟大著作。作为一本贵族行为指南,它在出版后的三个世纪里风靡欧洲:在意大利出现了62个版本;仅在16世纪,就以6种语言在2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版。作为文艺复兴精神的体现,《廷臣》的文本已被后世许多学者研读,但其遍布欧洲的众多读者却很少受到关注。


本书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彼得·伯克的一部书籍史、文化史力作,讨论了《廷臣》一书被写作、出版、传播、阅读、评论甚至模仿的历史。通过对《廷臣》接受史的研究,作者揭示了《廷臣》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对欧洲的文学、艺术、风俗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展现出一幅近代欧洲的文化地图。本书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书籍史、文艺复兴的传播及欧洲文化整合的理解。


9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艺术》

主编: [意]斯特凡诺·祖菲 

作者:[意]朱塞佩·卡普廖蒂等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译者: 王越

出版年: 2023-1

丛书: 辉煌的艺术


内容简介:

文艺复兴时期是艺术史上强烈的自觉意识觉醒的时代。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而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本书属于“辉煌的艺术”系列丛书中的一册,引进于意大利知名艺术类出版社,素材丰富,书中章节分明,结构清晰,配有大量插图,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的发展盛况,让读者对这一时期的艺术大师及艺术作品有所了解,并能够同时了解围绕在艺术周围的真实人性。


10

《灵魂与自由意志》

作者: [意]彭波那齐/[意]瓦拉/[意]费奇诺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陆浩斌/周琦

出版年: 2023-4

丛书: 快与慢


内容简介:

本书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彭波那齐的《论灵魂不朽》(1516)、瓦拉的《关于自由意志的对话》(1439)以及费奇诺的《关于心灵的五个问题》(1495)三部分组成,展现了这一时期哲学的三种面相及其背后共通的人文主义新兴意识。


其中,彭波那齐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传统,他将强调个体灵魂的尊严与价值的新人文主义引入学术传统之中,并致力于支持人性论观念。


而以独创性和批判精神著称的瓦拉,则对亚里士多德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和吸收,认为灵魂具有尊贵的性质,人类灵魂相比动物灵魂的高贵之处在于,人类的灵魂是不朽的,也就是说,灵魂在人死之后依然持存。


相比彭波那齐和瓦拉,费奇诺意义上的灵魂学说则是柏拉图(主义)神学式的“灵魂不朽”,他对灵魂论题的论证首先依赖于对于本体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的刻画。


可以说,三位哲学家从三种不同的维度对灵魂与自由意志这一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讨,他们以自己的视域开启了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潮,也启发了后世对于相关问题的探索。


11

《神曲》

作者: [意] 但丁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朱维基

出版年: 2023-4

丛书:企鹅布纹经典


内容简介:

《神曲》采用了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全诗三卷,分别为《地狱》《炼狱》和《天堂》,每卷三十三篇,加上序共一百篇。诗人描述了他在一三〇〇年复活节前的凌晨,在一片黑暗的森林中迷了路,象征淫欲、强权和贪婪的豹、狮、狼拦住了去路。正在危急关头,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但丁青年时期所爱恋的女子俾德丽采之托前来援助。维吉尔引导但丁游历了惩罚罪孽灵魂的地狱,穿越了收容悔过灵魂的炼狱,最后在俾德丽采引导他经过了构成天堂的九重天之后,但丁终于到达了上帝面前。这时但丁大彻大悟,他的思想已与上帝的意念融洽无间,整篇诗到此戛然而止。但丁在游历地狱和炼狱时,遇到的不少灵魂生前都是历史上或当时的著名人物,诗篇的字里行间充满寓意,也具有很强的神学和宗教色彩。


12

《<君士坦丁赠礼>辩伪》

作者:洛伦佐∙瓦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译者:李婧敬 

出版年:2023-11

丛书:文艺复兴译丛


内容简介:

作为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洛伦佐∙瓦拉的代表作之一,《〈君士坦丁赠礼〉辨伪》因首次通过语文学的方法成功揭穿了基督教历史上最恶名昭著的谎言而被载入史册。这篇演说辞以其新颖的论证方式成为西方考据史上第一个将语文学应用于史学研究的伟大范例,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本书是《〈君士坦丁赠礼〉辨伪》的首个直接译自拉丁文的中译本,包含:《〈君士坦丁赠礼〉辨伪》译文、《君士坦丁赠礼》译文和上述两个文本的拉丁文原文。


宗教改革

……

1

《马丁·路德神学文选》

作者: [德]马丁·路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荣震华

出版年: 2023-8

丛书: 汉译经典精装本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介绍路德神学思想的单卷读本,集中遴选、译介了路德非常具有影响力、著名和重要的神学著作,比较精当地反映了路德的基本神学思想。读者通过这些文字可以直接了解路德其人,了解他备受争议的宗教改革见解。重要的是,路德的神学思想对探讨耶稣基督在每个时代的意义仍然予人以重要的启迪。


“四

研究论文


文艺复兴

……

1. 王晓路,意向体验与文学流动性:以《威尼斯商人》为例,《外国文学》,2023年第6期。[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

本文从意向性角度论及文学流动性,涉及书写与研究两个层面。前者将某些流动性意象作为衬托主旨的呈现方式;后者依据文本环境和特质的流变不断调整理论指向。这两个层面虽然形成某种文学流动性,并在历史时期以不同的侧重点生成意义,但其中的创作、传播、接受以及研究等环节都难以脱离意向性这一关键要素。该角度有助于在研究中将其中的主体意向性行为进行同构,在避免表层罗列流动性意象的同时,以意向性的实现方式揭示文学意义的建构。作者以《威尼斯商人》为例,说明经典样本不仅及时反映出社会文化现象,而且有效地将认知性观念融入公共意识之中。由此,文学作为观念的艺术呈现方式有效链接了历史文化功能与审美价值。


2. 王晶,论英国文艺复兴戏剧中的旅行叙事表征,《外国语文》,2023年第39卷第6期。[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旅行文学兴起的时代,旅行写作成为最受民众喜爱的文类之一。这一时期戏剧中有大量的旅行记述,但并未得到国内学界足够的关注。本文以英国文艺复兴戏剧为例,探讨戏剧中的旅行叙事表征。剧中的旅行叙事兼具事实和想象的双重话语特征。异域东方成为英国海外探险的主要目标,表现了英国殖民者到东方寻找财富、进行商贸活动和殖民扩张的主题。英国文艺复兴戏剧中的旅行书写是全球地理大发现和海上冒险时代的产物,体现出早期现代英国殖民扩张意识、民族身份认同和现代世界观念的形成。


3.吴雨帆,在神学与哲学之间:梵蒂冈签字厅拉斐尔壁画析论,《世界宗教文化》,2023年第5期。[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文学院]

摘要:

神学与哲学作为两种传递“真理”方式,在艺术图像的历史中,以不同的形象呈现了两门学科的内在观念。神学象征着不可捉摸的情感表达和规范经义,而哲学代表了理智的逻辑思辨和数学推论。拉斐尔通过外在的高超技艺和内在的真挚情感,在梵蒂冈签字厅通过壁画完美表达两种思想,他以绘画方式在艺术图像中展现了人类知识的典范,成为艺术展现神学和哲学知识的重要里程碑。


4. 刁克利,诗人的生成与自我经典化——作者生成论视域下的但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年第37卷第5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但丁一生为爱痴狂,也追求成为经典诗人。其创作是以爱之名塑造自己作为诗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经典化的过程。从《新生》到《神曲》,他不断提升恋人的形象,赋予贝雅特丽齐丰富的寓意和象征。他亦化身为恋人、语言与哲学研究者、迷茫者、朝圣者、见证者、辩护者、宣判者、圣徒、预言家等多重形象。诗人对恋人完美形象的刻画和对自己的经典化过程相辅相成。其实现机制主要是通过现实诉求,反映时代风云;探索诗学诗论,扩大思想容量;重塑空间和移位变形,完善诗歌艺术。《神曲》完成了对恋人完美形象的塑造,也确立了自己作为经典诗人的地位。
















5. 游雨泽,奥维德与但丁的“变形”诗学思想,《东南学术》,2023年第5期。[作者单位:罗马第一大学法学院]

摘要:

学界普遍认为,对于《神曲》而言,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仅是一部简单的古代神话手册,但丁只择取其中的神话故事来“装饰”他的叙述,借此将自己的诗歌与古典世界联系起来。然而事实上,这两部作品之间有着更深层次的联系,即两位诗人都致力于拓展他们建构的诗歌世界的维度,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实现这一点的,正是其中的“变形”诗学思想。通过对《变形记》中俄耳甫斯故事与《炼狱篇》第五曲中片段的具体文本分析,可以发现,但丁继承并实践了奥维德的“变形”概念。两位诗人一方面将多种不同的文学体验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将不同元素、不同风格与不同时空的画面以流动、连续的方式呈现在叙事当中,从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诗学语言,构建了自己的诗歌世界。


6.游雨泽,但丁与奥维德的“取材”及其对文学传统的挑战,《外国文学研究》,2023年第45卷第3期。[作者单位:罗马第一大学法学院]

摘要:

《变形记》与《神曲》之间的联系并不止于但丁对奥维德笔下神话的引用与改写,这两部史诗在内容与叙事风格层面分别创造了整全的宇宙。这种整全性在内容上体现为完整的时间与空间,在叙事风格上体现为对不同流派的兼容并蓄:但丁实践了奥维德的“变形”概念,即吸收、改造其文学范本与模仿对象的能力。两位诗人分别通过与各自在文学创作上的借鉴与模仿对象的对比,尝试定义自身的诗学身份。但丁通过“取材”这一方式实现了对文学传统的挑战,继承并发展了奥维德叙述中的诗学革新,进而创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传统。


7.郭琳,德性政治: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权力合法性的再造,《学习与探索》,2023年第8期。[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

14—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大量的文本信息都涉及了德性这一主题,人文主义者以德性为中心展开的政治思考可称作“德性政治”(virtue politics)。通过研究“德性政治”的思想渊源及功能价值可以发现,德性是人文主义者政治价值观的主导。在德性政治的统摄下,人文主义者一方面为彼时带有头衔缺陷的统治者寻求合法统治的新依据,另一方面通过构建新古典主义荣辱观呼吁统治者重视道德教化的力量,希冀在全社会形成一套以德性为标杆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


8.肖馨瑶,一个人文主义者眼中现代性的诞生——格林布拉特《大转向:世界如何步入现代》述评,《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2023年第1期。[作者单位: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摘要:

在其获誉无数的畅销书《大转向:世界如何步入现代》中,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讲述了一个关于失落与寻回的故事: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的长诗《物性论》的抄本在消失千年后,如何于15世纪初被人文主义者波焦重新发现?其蕴含的原子论等思想如何帮助引发了现代性?该书在获奖不断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这部影响力极大的作品回归了一种关于西方现代性的宏大叙事,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9.李婧敬,缺失的书目与隐秘的对话:达·芬奇读《神曲》,《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2023年第1期。[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摘要:

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于文学领域,也在许多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创作和研究中留下了痕迹。作为后辈和同乡,达·芬奇是但丁的仰慕者,也是《神曲》的忠实读者。本文通过对达·芬奇的手稿文本进行研读,试图还原达·芬奇阅读《神曲》的目的和方式,在此基础上探寻但丁对达·芬奇的影响以及达·芬奇针对但丁思想作出的回应。


10.高妍,图像的表征——安吉利科《圣母领报图》中的情感表达,《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2023年第1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

摘要:

对“圣母领报”较为完整的描述出自《新约·路加福音》,此后,艺术家借助图像的力量,将作为经文“叙述者”的“圣母领报”中可读、可想、可看之间的张力表达出来,进而起到更为广泛且直接的流传效果。其中,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修士画家弗拉·安吉利科创作的《圣母领报图》就是众多宗教题材绘画中的杰作。安吉利科的《圣母领报图》作为“象征者”,看似对《圣经》文本做出的可视化处理,但通过分析文本叙述情节向图像转换的细微差别、创作时所处语境下的图像内涵,可以发现图像更深层的表征含义,即除了对“圣母领报”这一场景的描绘以外,《圣母领报图》用可见的图像表现出十分复杂且不可见的“道成肉身”时刻,进而通过图像表现出修士画家安吉利科的崇敬之情。此外,图像作为观看运作的“行为者”,引导着看与被看的交替互动。


11.李永毅,《物性论》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2023年第1期。[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人文主义者波焦在1417年重新发现古罗马史诗《物性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重大事件。此前的一个世纪,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对卢克莱修可能只有二手的了解,15世纪的意大利作家却有机会研读这部作品,并与其中的伊壁鸠鲁思想展开对话。人文主义诗人庞塔诺、马鲁卢斯和波利齐亚诺等人重新确立了卢克莱修在欧洲诗歌中的经典地位。由于1517年佛罗伦萨禁令的影响,意大利在16世纪不再是研究卢克莱修的中心,但15世纪人文主义者开创的尊崇《物性论》的传统依然在阿拉曼尼和塔索父子等人的作品中延续。


12.卓敏,瓦萨里艺术思想中的“模仿自然”——通往一种艺术史写作的路径,《文艺理论与批评》,2023年第2期。[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

“模仿自然”是瓦萨里著作和实践中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其艺术体系中具有关键意义,但却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而是交织在其历史想象和诗学建构中,且与当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文章将《名人传》还原到历史脉络和语境中,阐明瓦萨里如何通过将“自然”抽象化及理想化,不断地打破重塑模仿规则,为其艺术进化论提供动力;并通过引入“风格”这一历史化的指标,将艺术和自然的关系与各个阶段的风格特征相对应,构建了以“自然”为参照系的艺术史体系。


13.李海鹏,主情、狄卡丹与革命文学的三重投影——王独清译但丁《新生》研究,《文学评论》,2023第2期。[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摘要:

1934年,但丁抒情诗集《新生》在汉语中的首个译本由诗人王独清翻译出版。由于种种原因,该译本并未如一些其他译文那样,在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及创作的互动中生成“显性”的文学史价值。王独清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即有翻译《新生》的动机,直至1934年才最终出版此书。通过考察这十余年历程中几个重要的译介环节,可以发现,一方面,王独清对《新生》的翻译与谈论贯穿他文学活动各阶段的始终,并形成重要的阐释性关系;另一方面,该译本的译介历程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初中国新文学语境更迭之间形成了隐微而重要的文学史张力。以翻译研究为方法,一方面可以介入对王独清文学观念与创作实践的打量,另一方面可以探究《新生》作为文化客体在该译介过程中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及创作这一文化主体之间所生成的文学史张力与限度。


14.荆兴梅,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玫瑰之名》中的转型焦虑,《外国语文》,2023年底39卷第1期。[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玫瑰之名》以历史书写元小说著称于世,它既有后现代元小说特征,又烛照中世纪晚期的欧洲社会现实。本文采用文化批评研究方法,对事实与虚构交织的文学文本“去神秘化”和“再语境化”,以此探寻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政治。它聚焦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运动演进的转型期,探索新旧法则交替之际的西欧社会众生相。在生产力的推动下,城市市民和商业经济应运而生,引发教会内部价值观分流,僧侣阶级的混乱与争斗层出不穷。小说中多次提及罗杰·培根和托马斯·阿奎纳等中世纪文化巨人,他们重新发现亚里士多德的人文主义思想,以此来反抗教会的腐朽体制。本论文以这些为思辨资源,批驳宗教狂热、知识狂热、语言狂热等信仰激进现象,提倡尊重人性和理性的科学发展观,从而揭示中世纪社会变革和转型的历史必然性。



15.曾艳兵,论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扮男装,《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2023年第1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摘要:

莎士比亚有5部喜剧运用了女扮男装的技巧和手法。女扮男装在这5部喜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与喜剧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都密不可分,没有女扮男装就没有这5部喜剧。然而,学术界有关莎翁喜剧中的女扮男装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在人类历史上女扮男装并非从来就有,它的出现与社会不平等,尤其是男女不平等密切相关。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女扮男装在戏剧舞台上频繁亮相,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莎剧中的女扮男装不仅是歌颂爱情与新女性的手段,也是揭露黑暗社会和男权中心主义的武器。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扮男装还具有独特的艺术妙趣。莎士比亚具有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本领,他继承并发展了西方女扮男装的文学传统。莎剧中的女扮男装与中国戏剧中的女扮男装互为对照、相映成趣,构成了一个有意思的比较文学论题。


16.钟园、章燕,莎士比亚叙事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对奥维德《变形记》的改写及诗人身份自觉,《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2023年第1期。[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摘要:

莎士比亚在1593年出版了他的首部诗歌作品《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并在献词中明确表示这是“我文思的头胎儿”,向世人宣告他以诗人身份进入文坛。该诗作在当时获得非凡成功,但历代评论者大都忽视了献词与诗歌文本的互动,尤其未能洞察莎士比亚在献词中隐含的独立意识以及诗歌文本对神话结局改写的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模仿概念探索莎士比亚该诗作对其创作来源奥维德《变形记》的神话改写。在贵族资助成为诗人生存必要、印刷媒介带来更大受众市场的时代背景下,莎士比亚的《维纳斯与阿多尼斯》既体现了他对时代诗学精神的回应,又是他突破文学传统的宣言。年轻无名的莎士比亚凭借此诗成功进入诗歌圈,在神话重述中展现了他的诗人身份自觉,确立了他的诗歌权威。


17.赵璧, 自我的世俗化——以彼特拉克的《秘密》为中心,《哲学门》,2021年第2期。[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摘要:

伴随着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们对世俗生活和人类事务的关注,自我开始呈现出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在《秘密》中,彼特拉克对传统的自我问题作了全新的人文主义解释。本文立足于这一文本,首先分析彼特拉克对于奥古斯丁思想的偏离,交代他在自我问题上的世俗化倾向;继而由七宗罪的世俗性切入,剖析彼特拉克对原罪逻辑的松动,揭示自我本性的完善和人的世界的正当性。文章最终指出,彼特拉克引入斯多亚的自我治疗概念,将自我塑造为机运的主体,并以此为基础塑造出了个体性的现代传统。作为“第一个现代人”,彼特拉克注定陷入现代和基督教传统的张力之中,在自我和上帝、自由与恩典之间苦苦挣扎。


宗教改革

……

1.赵博文,主教制度改革与英国宗教改革时期的国家建构,《世界历史》2023年第4期。[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摘要:

英国宗教改革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都铎王朝的君主们确立了一个听命于至尊王权、独立于罗马教会的英国教会。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将英国的主教任命权收归国王,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中世纪晚期,英国的主教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国王的封臣,又是罗马教皇的使节,在身份和职能上都具有双重性。英国的宗教改革终止了国王和主教之间的封建关系,使二者的关系变成普通的君臣关系。主教的职能被限定在宗教领域,主教被取消了一系列宗教特权。通过改革主教制度,英国国王实现了在宗教领域和世俗领域完整的司法审判权,英国的主教群体成为至尊王权的捍卫者。主教制度改革加速了王权对于英国教会的控制,是都铎时期英国国家建构的重要步骤。


2. 付亮,从社会史取径转向文化史进路——苏珊·卡兰特-纳恩的宗教改革史研究析论,《史学理论研究》,2023年第4期。[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

摘要:

苏珊·卡兰特-纳恩是美国著名的德国宗教改革史专家。她早年汲取社会学方法,受结构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启发,并在默勒、斯克里布纳与戴维斯等社会史学家的影响下,投身宗教改革社会史研究,为这一取径的深入发展作出了贡献。卡兰特-纳恩的早期著作探讨萨克森与图林根的乡村和领地城市在宗教改革冲击下的社会变化,可谓宗教改革社会史研究的范本。但其研究方法没能揭示为何在宗教改革爆发后的一段时期内,民众仍旧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了中世纪天主教的某些信仰敬虔方式,对新教如何重新构建民众的宗教活动亦缺少深刻的解读。卡兰特-纳恩意识到社会史取径无法解决这类问题,转而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并同时接纳历史学的“文化转向”,从而参与开创了宗教改革文化史研究领域。她撰写多部有关仪式与情绪的史学著作,借由开掘新教与普通信众在宗教习俗与信仰操作方面的互动和博弈,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逻辑,让德国宗教改革史研究别开新境。


3.王凯,“王权至尊”的《旧约》叙事 以亨利八世时期政教理论为中心,《中外法学》,2023年第35卷第4期。[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摘要:

都铎时期的“王权至尊”理论作为现代主权学说的渊源之一,其主旨是证成王权具有管辖教会的职能,并基于国王的“完整权力”从而证明英格兰脱离普世基督教帝国的合法性。《旧约》有关政教关系的章节因此成为都铎神学家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丰文汇编》作为《至尊法案》颁布前的理论准备,最为直接地呈现出“王权至尊”的《旧约》色彩。此外,都铎神学家为“王权至尊”辩护所作的“政论小册子”也基本围绕《旧约》展开。《旧约》中的明君皆具有管辖教会和决定教义的权力,不仅契合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现实需求,也为“王权至尊”提供了源自基督教自身的合法性背书。都铎王朝对于“旧约式王权”的追求可以有效解释英格兰宗教改革的保守性及其君主政体的延续性,并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基督教神学对于现代主权学说的理论意义。


4.周小龙,上帝与恶——从自由意志的角度看路德二元的上帝观,《伦理学术》,2023年第14卷第1期。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

摘要:

路德坚决否定人的自由意志,主张人的意志必然犯罪。伊拉斯谟指出,路德的观点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个结论:人类意志的犯罪源于上帝的意旨。路德接受了这个推论。本文认为,路德接受这个推论,绝非故意与伊拉斯谟立异而将自己置于困境,而是符合路德神学的整体构想。本文以《论意志的捆绑》为基本文本,从自由意志的视角,以哲学重构为基本方法,分析路德二元的上帝观,试图从路德神学的整体构想来理解,为什么路德能够接受恶来自上帝这一指责。本文将表明,将恶归结于上帝的意旨,为路德倡导“唯信称义”准备了前提。



往期推荐

01

● 岁末盘点 01 | 2023年国内中世纪哲学研究文献索引

► 点击阅读

02

● 岁末盘点 02 | 2022年国内文艺复兴研究文献索引

► 点击阅读

03

● 岁末盘点03 | 2021年国内宗教改革研究文献索引

► 点击阅读


近十年来,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研究在国内广泛兴起。为凝聚共识,拓宽视野,共享资源,我们决定创办“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研究”微信公众号。公众号主要服务国内学界,优先推介国内文艺复兴(以及与之相关的中世纪哲学和宗教改革思想)、近代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密切关注国际文艺复兴与近代哲学界的研究动态,以期为国内文艺复兴和近代哲学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提供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目前,公众号联系方式为renaissancethought@126.com。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编辑:徐陆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