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黄保罗 | 马丁·路德如何看待《雅各书》?
跨文化系列讲座
第112讲
2023年5月11日,我们在夏日的暖意中迎来了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112讲,这一次,我们终于得以在线下相见,面对面地交流讨论。本次讲座的主题为“马丁·路德如何看待《雅各书》”,主讲人为上海大学黄保罗教授,主持人为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与谈人为北京语言大学贾蕾副教授。
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着马丁·路德如何评价《雅各书》展开,黄保罗老师首先明确,在路德看来,该书不是“人文性的著作”(humanistic work),而仍是神圣的启示,只不过它讲述的是律法,路德因此将其视作“稻草书信”(an epistle of straw),而非福音。
而后,黄保罗老师提出,雅各和使徒保罗关于“称义”有着相对冲突的观念,前者将“称义”归于活信心产生的行为,而不是没有行为的死信心。后者将“称义”归为使人生发仁爱的信心(加 5:6),而不是律法的行为。路德对《雅各书》也有独特的观点。路德认为《雅各书》反对保罗和圣经的其余部分,将称义归于行为。同时,路德还认为《雅各书》的目的是教导基督徒。雅各多次提到基督,但却没有关于耶稣的教导,只是谈到对上帝的普遍信仰。黄保罗老师引用叙事学的理论,认为雅各和保罗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矛盾,不能将二者的话单独抽离出语境来评判,应该结合原本的语境与多维度的视角综合考量。
综合来看,路德个人的观点是不将《雅各书》列为《圣经》里的“主要书籍”,因为《雅各书》并没有建立人类的教义,没有传播“因信称义”的福音,而是仅仅传播了上帝的律法,但路德不反对他人对《雅各书》的推崇。
最后,黄保罗老师指出,研究路德如何看待《雅各书》可以带给我们几点启示。第一,是为后人反思《圣经》的诞生和正典的被确认、与决定上述事宜的教会大公会议(Church councils and synods)的复杂历史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二,在阅读和理解《圣经》时,应该将福音、律法等综合起来阅读和理解。第三,虽然在路德看来,《雅各书》并没有传播“因信称义”的思想,但教会却依旧归为《圣经》中的正典(canon),是因为其详细阐述了行为与信心之间的关系,为基督徒的生活提供了范式。
与谈与讨论环节
贾蕾老师提出,从路德对于《雅各书》的看法中可以看出,我们需要对文化和知识本身有着相对全面的认知,配合较为全面的视角,才能更丰富地、有层次地理解先哲的理论。其次,在一个宗教的发展中,每一个新兴派别的兴起必然要形成对经典的重新阐释和理解,以此推动观念的更新,这是贴合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后,贾蕾老师与黄保罗老师就“信”与“行”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黄保罗老师认为,“信”的概念不应该被理解为一个简单的动词,在路德看来,上帝可以透过外在的“行”看到内在的“信”,因此路德对“行”的要求呈现出一种趋于自由的维度。
陈戎女老师在总结本次讲座中谈到,阅读经典时,如果“断章取义”,有时候会发现读不通,难以理解。黄保罗老师分别提供了四个进路,我们才能明白《新约》中雅各与使徒保罗看起来矛盾的话如何统一于圣约传统之中,再借助16世纪路德的眼光,从他们之间超越千年的对话,我们今天如何看待《雅各书》才加入了这场对话。
主办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
比较文学研究所
往辑文章
【当代比较文学】冯波 | 20世纪30年代乡愁小说译介中的“洋病”与“乡土”
【当代比较文学】汉斯·布鲁门伯格 胡继华 | “摹仿自然”——论人类创造性观念的前史(上)
【当代比较文学】汉斯·布鲁门伯格 胡继华 | “摹仿自然”——论人类创造性观念的前史(下)
摄影 文案 | 刘婉眉
编辑 | 滕芷萱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所
http://bjs.bl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