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语比较文学

其他

【讲座回顾】黄保罗 | 马丁·路德如何看待《雅各书》?

跨文化系列讲座第112讲2023年5月11日,我们在夏日的暖意中迎来了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112讲,这一次,我们终于得以在线下相见,面对面地交流讨论。本次讲座的主题为“马丁·路德如何看待《雅各书》”,主讲人为上海大学黄保罗教授,主持人为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与谈人为北京语言大学贾蕾副教授。讲座内容本次讲座主要围绕着马丁·路德如何评价《雅各书》展开,黄保罗老师首先明确,在路德看来,该书不是“人文性的著作”(humanistic
2023年5月14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冯波 | 20世纪30年代乡愁小说译介中的“洋病”与“乡土”

编者按本期推出冯波《20世纪30年代乡愁小说译介中的“洋病”与“乡土”》,本文详细解读了三部文学作品的医患叙事及30年代几位中国译者的翻译,由此深入解析异域民族文化心理和中国现代文学的乡土意念。原文刊载于《当代比较文学》第十辑的“比较视野下的中外文学研究”栏目。20世纪30年代乡愁小说译介中的“洋病”与“乡土”冯
2023年4月1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吴伏生 | 中英传统诗歌中的宫体怨情诗

编者按本期推出吴伏生教授的《中英传统诗歌中的宫体怨情诗》。本文详细阐释了中英宫体怨情诗的特点,辨析了两者间的异同,由文本推衍出中英宫廷文化与政治之别。原文刊载于《当代比较文学》第十辑的“比较视野下的中外文学研究”栏目。中英传统诗歌中的宫体怨情诗吴伏生内容摘要
2023年3月28日
其他

喜讯 |《当代比较文学》入选2022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MI)核心集刊

喜讯2023年3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主办的第十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暨期刊评价报告发布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发布会正式发布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的集刊《当代比较文学》在此次评价中入选文学类“核心集刊”。据悉,本次评价采用《集刊
2023年3月23日
其他

【讲座回顾】何成洲 | 表演性理论与文艺批评

跨文化系列讲座第111讲惊蛰起,万物生。2023年3月6日,我们在独属初春的暖意中,迎来了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111讲。本次讲座在线上举行,主题为“表演性理论与文艺批评”,主讲人为南京大学何成洲教授,主持人为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与谈人为南京大学戴从容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都岚岚教授。讲座内容讲座围绕着表演、表演性(Performativity)、表演与表演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研究与表演性之间的关系这几个核心问题展开。首先,何成洲老师借用烟火表演、911事件现场、男扮女装的性别表演等图片引题,讲解了何谓“表演”。对于“表演”,何老师有如下的几个基本观察:社会越来越表演化,数字时代人人都是艺术家;表演的现象千差万别且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戏剧影视表演、庆典仪式、性别和社会身份等;表演研究涉及不同的学科,促进了人文主义的跨学科交叉与融合。基于以上观察,何老师总结道:“表演是21世纪的一个关键词”。之后,何老师指出表演与表演性之间的关系:表演具有表演性,但是表演性不局限于表演。表演性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涉及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是当下文艺批评的一个关键词,代表文艺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就其概念谱系而言,涉及到语言哲学、剧场研究、性别与社会身份研究等多个领域。在语言哲学领域,可以追溯至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在《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2023年3月9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汉斯·布鲁门伯格 胡继华 | “摹仿自然”——论人类创造性观念的前史(下)

war),对于盛期经院主义复活古典形而上学而言更具有吸引力。在奥古斯丁那里无需明确表达而确然有效的存在论前提,在经院主义那里便已经“成熟”,并可能遭到“质疑”。大阿尔伯特(Albertus
2023年2月8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汉斯·布鲁门伯格 胡继华 | “摹仿自然”——论人类创造性观念的前史(上)

Natur),这一切都不啻是诱惑,人类要藉此创造出独一无二之作品。20世纪亦复如此,自然资源和人类身体装备都已经令人焦虑,几乎无法满足技术对它们的要求。有机体显得像是惰性之物。恽格尔(Ernst
2023年2月7日
其他

【讲座回顾】陈奇佳 | 现代悲剧的文体风格摭谈

2022年12月16日下午,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110讲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主题是“现代悲剧的文体风格摭谈”,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陈奇佳教授,主持人为北京语言大学陈戎女教授,与谈人为浙江工商大学陈军副教授。陈奇佳教授◆讲座内容◆讲座围绕传统悲剧文体在现代的断裂与承继一题进行了深入详实的分析。陈奇佳老师首先谈及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印象派和自然主义风格的崛起,将这两种艺术流派视为现代文体的革命性因素的关键表征,由此引入对传统悲剧文体的解体过程的探究。此处强调两点前提:一是要说明传统到现代的风格的演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二是要阐明新的艺术样态并没有消减悲剧的重要性,传统悲剧和悲剧文体仍然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尽管正统悲剧文体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但其统治地位是缓慢褪去的,影响始终是深远的。为考察传统悲剧在冲击下与现代之间的断裂,陈奇佳老师追根溯源回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并按照亚氏悲剧定义的文体要素逐次与现代的反例相对照。例如布莱希特将他的“史诗剧”称为“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即是对正统悲剧风格限定的挑战与突破。此外,雅词的退场、情节的解构和摹仿方式的颠覆等差异,都构成了悲剧断裂的前提。从评价尺度的角度切入,陈奇佳老师指出悲剧文体这一概念本身并没有被解构,其正当性和权威性从未被否定。现代艺术仍需援引各种悲剧理论解释作品,例如纽约画派、新小说等。理论家也广泛征引悲剧理论和探讨悲剧文本,以伯纳德·威廉斯、玛莎·努斯鲍姆和朱迪斯·巴特勒为代表。而后,陈奇佳老师进一步指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之间存在连接点,悲剧文本内部的核心仍注重“恐惧”,现代西方艺术承接着经典悲剧的文体内核。但分离点也同时存在,传统悲剧文体无法解释当代艺术中日渐增长的未来趋向。前沿的艺术理论家如唐娜·哈拉维和凯瑟琳·海勒,她们在理论构建中可能将科幻思维当作了实存的本身和艺术想象的起点。但技术的发展、赛博格和后人类改造了身体这一作为人类共同感知经验的直观基础等,或许将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艺术的共同基础将被动摇,悲剧关于人类与人性思考的根基可能会受到挑战。最近大热的AI绘画,就是技术影响艺术生态的实例。但未来技术能否从根本上撼动悲剧文体,仍是一个未知数。最后,陈奇佳老师提出:在面对纷至沓来的新现象和新冲击的时刻,作为理论家应掌握经典,在理性的、知识性的、具有一定的伦理和责任意识的基础上,审慎思考当代艺术创新与悲剧传统的精神存在关系。◆与谈环节◆陈军老师从陈奇佳老师新书中提及的“悲剧正体”和黑格尔的悲剧诗理论引出发言,概论现代悲剧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容溢出形式,悲剧人物自觉意识到自己价值追求的缺陷,导致冲突停滞;另一种是能指溢出所指,古典戏剧的背后意义渐隐,声音、字词、身体占领舞台,以李凝与他的“凌云焰剧团”为例。两位老师并就“传统悲剧的公认标准在现代艺术中是否适用”这一问题展开了进一步讨论。陈军副教授与谈◆互动环节◆提问环节中,陈奇佳老师回答了蔡拓、胡彬彬和梁婉婧同学的问题,就哲学家理论的预设性及其对悲剧的关涉、雷蒙·威廉斯对布莱希特的解读、戈达尔五月风暴时期的电影与文化英雄身份、AI绘画与悲剧文体的关联等论题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交流。互动提问讲座步入尾声之际,陈戎女老师总结:本次讲座自现代的断裂展开,溯源古代并延伸到当代艺术,关注到了戏剧领域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解读了它们与悲剧的互动和影响。丰富的内容带给了听众无限的启发,此次讲座在收获与启迪的回响中落下帷幕。陈戎女教授总结合影留念往期文章融通、繁荣与兼容:《当代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暨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建所25周年座谈会隆重举行【沙龙回顾】戴锦华|戏剧与电影:亲缘、区隔与跨媒介【沙龙预告】戴锦华|戏剧与电影:亲缘、区隔与跨媒介【讲座回顾】廖奔︱漫谈中西戏剧的比较【讲座预告】廖奔
2022年12月19日
其他

【辑刊书讯】|《当代比较文学》第十辑

《当代比较文学》第十辑华夏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编者的话陈戎女这是《当代比较文学》的第十辑。经过六年的成长,十辑的磨砺,刊物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期。“十”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数字,标记了一本刊物发展史中可以转身回望的时刻。2017年夏天《当代比较文学》出版第一辑,是作为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建所20周年的所庆献礼,但当时我们抱持着一个宏愿,做了更长远的规划,就是将《当代比较文学》做成一本长期出版的辑刊,做成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两年的磕磕绊绊,遭遇并解决了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之后,刊物走过了最初的艰难。2019年是本刊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一是刊期从此固定,二是进入了数字化学术网络共享矩阵,有了传播与分享的渠道。从2019年开始,辑刊每年定期出版两期。更重要的是,本刊所发文章被收入多个数据库,2019年辑刊全文被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2020年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办的“中文学术集刊虚拟图书馆”收录,读者在网上可便捷地获取和阅览刊物文章。自那时起,辑刊进入发展新阶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国内已有多种比较文学的期刊和以书代刊的出版物,我们的办刊定位在于突出“当代”二字。“当代”自然体现了对学术热点、学科新生长点、前沿问题的关注,然而却不尽然是追新。我们将瞻今追古,反思现代性作为一种“当代”的批判性学术取向,目的是建构古今之间、中外之间的对话与协商。所以,本刊重点围绕当下比较文学学科和人文研究的基础问题、前沿性问题、古代问题、现代问题,不断深耕和开拓学术研究的问题领域。我们希望,时间流过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和以后若干个十年之际,古往今来有价值的思想都打上过当代头脑思考的印记,这既是历史的留存,也是任何一个“当代”给未来的预备。这部分文字,之前也在刊物推荐语中使用,大略可视为我们的办刊理念。六年的发展中,本刊的栏目逐渐形成一些鲜明的学术特色,比如“古典学研究”“古学新知”“经典与阐释”“中外学人研究”“跨文化戏剧”“跨媒介研究”“中外神话研究”“学术访谈”等栏目的视野和角度,在同类刊物的栏目中较有创新性。刊物还注重新材料的发现、整理、翻译和研究,比如“梅兰芳的跨文化研究”栏目刊出了在国内首次面世的重要史料“梅兰芳剧团访苏总结讨论会记录”的完整汉译,引起了学界很多同仁的关注。《当代比较文学》特别推重高质量的学术译文和经典新译,志在积累学术翻译,培养年轻译者。辑刊已刊发过普鲁塔克、莱辛、桑原骘藏、萨义德、科纳彻、克林斯·布鲁克斯、霍斯特·海乐、菲利普·哈什、薇薇安·波拉克等古今重要的外国学者的译文。为此开设的相关栏目有“经典新译”“比较文学与萨义德”“中日近代文学关系研究”“狄金森与美国女诗人”“莎士比亚研究”“达里奥·福研究”等。至今我们已经推出了英语、德语、意大利语、俄语、日语等多语种的学术译文若干,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刊广采国内外学术方家的弘论与青年学者的新锐之思,我们既刊出过乐黛云、严绍璗、刘小枫、张西平、王宁、戴锦华、罗锦鳞、孙惠柱、叶舒宪、吴伏生等重要大家学者的论文,为本刊增光添色,也有不少年轻学者和博士生贡献了他们精彩的论文和译文,感谢这些作者选择在我们的刊物发出宝贵的声音。数字化时代,我们也非常重视学术信息的网络传播。本刊的重要信息均及时发布在微信公众号“北语比较文学”,我们还与友号“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古典学研究”“经典与解释”“人文共和”“汉学研究集刊”“海螺社区”等联袂,不断推出刊物书讯和论文,在移动媒体时代靠近读者,传播学术。就从“十”开始,再次出发。毕竟,《当代比较文学》“十”字头的年纪在学术刊物中还是年轻的“小字辈”。未来正在来,未来还很长。回到第十辑。本期第一个栏目“汉斯·布鲁门伯格的研究”推出译文和论文各一篇。译文是布鲁门伯格的早年名篇《“摹仿自然”——论人类创造性观念的前史》,这篇汪洋恣肆的雄文中布氏对神话和观念史的剖析史论结合,打通古今关节,其思考力度可同时击中一个人的脑筋和心灵。原文是德语,文中还广涉古希腊语、拉丁语、英语,仅就语言而言,这篇文章的翻译难度就相当大。译者是2021年冬天遽然离世的学者胡继华,这是他留下的长篇译文遗稿,非常幸运,也十分难得,继华老师的译稿是完整的。众所周知,汉语学界的布鲁门伯格的翻译和研究,不能缺少继华老师的身影。本刊的这个栏目,献给这位曾经翻译并深入研究布鲁门伯格的中国学者胡继华。吴明波的论文《布鲁门伯格与“普罗米修斯”——读〈神话研究〉及〈神话与现代灵知〉》以普罗米修斯神话为中心,同时分析了布鲁门伯格的神话研究和胡继华对布氏的阐释,正合栏目初衷。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黄薇薇主持这个特别的栏目,栏目详情可见她撰写的“主持人的话”。北二外是继华老师生前供职的大学,在设计和落实该栏目的过程中,北二外多位师生帮助本刊修订了继华老师的译文,诚表谢意。我们希望以这样一种学术的方式,纪念离世的学界同仁。第二个栏目“比较视野下的中外文学研究”中的研究对象较为多元,有怨情诗、乡愁小说、戏剧制作与文学史写作。吴伏生的《中英传统诗歌中的宫体怨情诗》是比较诗歌研究,论文不仅比较了中英“宫体情爱诗”中“怨诗”的异同,而且深挖了异同背后中英的宫廷文化和政治语境对怨诗中的人物角色(怨妇和男性怨者)和情感抒写的不同塑造力。吴伏生致力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常带入海外研究的视野,他的中英诗歌的比较分析是在差异中突出中英怨诗各自的特性,读来别有一番趣味。冯波的《20世纪30年代乡愁小说译介中的“洋病”与“乡土”》拈出三部外国小说如希腊作家帕拉玛兹《一个人的死》、匈牙利作家密克萨斯《青蝇》和匈牙利的稽斯法吕提《看不见的伤痕》,以它们的医患叙事和30年代中国译者(茅盾、德明、虚白)的翻译为分析焦点,一方面“洋病”中的医患叙事隐隐显现了深层的异域民族文化心理,另一方面,本土译者与域外作家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诉求的龃龉呈现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传统和现代之间乡土意念复杂的建构过程。这篇论文以小见大,感性的阅读经验和理性的思考融汇于上世纪30年代的历史考察之中。接下来的两篇短文,孙柏《奇异的插曲:梅兰芳访美演出中的百老汇制作人》勘正了梅兰芳访美演出史料中曾出现的一处讹误,所谓“希腊裔好莱坞制作人卡帕卡斯”应该是百老汇制作人“卡普克氏”。由此可见,学术的一点点推进,有赖于学者们(哪怕一时失察)不放过历史烟尘中的一点点错讹。张敏娜的《谢六逸与日本文学史译介》让我们初窥20世纪20到40年代,一位日本文学和文学史的早期的译介者谢六逸曾经做过的工作。“古典学研究”栏目是一篇译文《索福克勒斯的〈厄勒克特拉〉:一场灾难还是一次大胜?》,英国古典学者菲利普·西奥多·斯蒂文斯充分注意到了这部悲剧中厄勒克特拉和俄瑞斯特斯弑母复仇因道德衰败而涂抹上的阴暗底色,但他认为,这并不影响该剧本身的优秀杰出,关键是要以兼容辩证而非简单的眼光观之。第四个栏目“文学理论研究”是新开的栏目,推出两位年轻学者的论文,他们都从西方当代文论出发,探讨文学艺术中的“摹仿/模仿”问题。聂渡洛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中“艺术经验中的真理问题”下的“摹仿”》从伽达默尔对生活与艺术审美的审美区分之现代观察出发,他注意到19世纪以来两重古今之变下艺术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审美意识成为经验活动的中心,手段上升为目的,而伽达默尔试图通过回归古典摹仿概念重新建立艺术与世界的关系,让艺术成为真理性的呈现。陶艳柯的《模仿欲望:一种语言欲望的表征——以斐德若的修辞学学习为例》看起来采用了一种以今释古的做法,从基拉尔的模仿欲望理论(同时借助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矩阵模型),尝试解释柏拉图的《斐德若》中斐德若与苏格拉底和吕西阿斯的对话(话语关系),通过三人的人物三角模仿关系,论文力图挖掘古老的哲学对话文本中可能蕴含的新意,同时又反观基拉尔的欲望理论提出一些批评。两位年轻学者的论文带来一些新锐之气,对于他们提出的论点,读者自可以见仁见智。这里做个说明,聂渡洛论文中的“摹仿”,其实与第一个栏目布鲁门伯格所谈及的“摹仿”在希腊文中是一个词mimesis,意思无差,故均采用“摹仿”。陶艳柯的《模仿欲望》一文中更多涉及的是基拉尔的mimésis用法,陶艳柯坚持使用“模仿”,且在文内注释说明了原因。第五个栏目是本刊的常设栏目“经典与阐释”,有两篇译文和一篇论文。莱蒂齐亚·摩德纳的《伊塔洛·卡尔维诺的轻之建筑:城市危机时代的乌托邦想象》是作者同名专著长达两万多字的导言(按中文译文字数计算),由此读者可以管中窥豹,了解这本研究卡尔维诺小说、随笔、评论的专著的主题与重点,一乃建筑、空间和当代城市研究,二是具有批判性的乌托邦想象。作者还讨论了“轻”——这个卡尔维诺笔下最复杂、最有争议的概念之一,它似乎可以联结虚构的城市建筑和想象中的乌托邦,也是卡尔维诺对僵化思想和智力萎靡的矫正剂。葛蓓莉亚·卡恩的《〈李尔王〉中缺席的母亲》将目光投射到了这部莎剧中一父三女的家庭关系中,主要通过“缺席的母亲”和兼具女儿-母亲角色的考狄利娅,揭示出两重内在的现实:李尔因缺乏母亲而愤怒的心理机制(内心世界隐藏的母亲)和社会层面上贵族父权意识形态中的厌女。这篇文章完全不惮于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研究《李尔王》,在犀利批判之余保持了某种客观思想的深度。李宇虹和余斌的《保罗·奥斯特旅行叙事中的多元文学传统》挖掘了这位美国犹太作家的旅行书写文学中的多种文学影响,从表面可见的美国文学的旅行叙事,逐渐深入到欧陆现代主义文学的自我精神追寻,以及在根源上接续的犹太文学传统。“书评”栏目是两篇书评,郑家欣和肖剑分别评述了周云龙的《别处的世界:早期近代欧洲旅行书写与亚洲形象》和张沛的《莎士比亚、乌托邦与革命》两本新书。除了胡继华教授之外,本期有不少年轻译者提供了反复修订打磨的译文,感谢他们:邢北辰、周琳玥、梁婉婧、王骁。同时也感谢为本刊审校学术译文的学者们!本刊也再次发出稿约,欢迎年轻学者的论文和学术译文投稿。本期《当代比较文学》受北京语言大学梧桐创新平台项目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批准号19PT06)。感谢华夏出版社的王霄翎女士。编到第十辑了,我们要特别感谢陪着刊物一路走过来的责编刘雨潇女士付出的辛劳,以及与编辑部多年良好的沟通与合作。春风秋雨,沧海桑田,历史不断滴落的沙漏里,我们和作者读者们一起,披沙拣金。2022年9月1日初稿2022年10月26日修订目录【编者的话】陈戎女【汉斯·布鲁门伯格研究】主持人语(黄薇薇)“摹仿自然”——论人类创造性观念的前史(汉斯·
2022年12月11日
其他

融通、繁荣与兼容:《当代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暨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建所25周年座谈会隆重举行

在新文科建设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背景下,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迎来了25岁生日,向着学科的交叉融通、辑刊的繁荣发展和学术的兼容并蓄奋勇进发。2022年12月3日,由北语比较所主办的跨文化论坛2022在云端隆重举行,论坛的主题为“《当代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暨比较文学研究所建所25周年座谈”。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外国文学评论》《中国比较文学》《基督教文化学刊》《汉学研究》《国际汉学》《文学理论前沿》《中国俄语教学》《古典学研究》《国际比较文学》《中美比较文学》《文献语言学》《女作家学刊》《汉语本科教育研究》和《当代比较文学》的主编、副主编,以及华夏出版社等出版新闻媒体出席了论坛和座谈会,一同探讨北语比较文学辑刊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相关问题。本次活动通过腾讯会议和哔哩哔哩网站全程直播,有近两百名人员在腾讯会议参会,近两千名B站观众在线观看。
2022年12月7日
其他

陈戎女教授成果入选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近日,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名单正式公布,共有43所高校的65项成果入选。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陈戎女教授申报的成果《古希腊悲剧在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研究》成功入选。这是我校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取得的一项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彰显了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深厚实力及巨大潜力。本次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专著书稿是以陈戎女教授“古希腊悲剧在近现代中国的跨文化戏剧实践研究”的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优秀”)为基础,进一步深化完善形成的。该研究成果从“跨文化戏剧”的理论视野,考察“西剧中演”中较少被系统研究的古希腊悲剧在当代中国的跨文化实践,即近四十年中国戏曲对古希腊悲剧的改编和演出实践。具体而言,成果分别剖析了包括《美狄亚》《忒拜城》《王者俄狄》等跨文化戏曲的创造性改编和中希舞台表演形式在差异中的融合。这项研究是首部对古希腊戏剧在中国的跨文化戏剧改编和演出实践进行系统的理论探讨和舞台分析的专著,填补了国内跨文化戏剧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具有学术创新性。该研究成果具有“动态”和“客观”的特点:研究涉及的舞台演出实践截至2022年3月,包括新冠疫情以来部分戏剧的网络展播,并以较为客观公允的态度对待跨越类戏剧,肯定其所是、反思其所非。成果做到了两个打通: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调整和校对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不协调;打通了剧本文案研究与舞台研究之间的壁垒,注重学科交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设立,旨在打造国家级高端学术品牌,集中推出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反映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体现相关学科领域最高水准的学术力作,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鼓励广大专家学者以优良学风打造更多学术精品,推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原则上每两年评审一次,每个学科入选1至2部,大的学科为3至4部,总数控制在70部左右。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形式、统一标准”的方式组织出版入选成果,并对入选作者进行表彰奖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所http://bjs.blcu.edu.cn/
2022年12月1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梅兰芳剧团访苏总结讨论会”记录

编者按《当代比较文学》第九辑为“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研究专号”,本辑重点推出由山东大学冯伟教授主持的栏目“梅兰芳的跨文化研究”。此栏目包含丹麦学者李湛对1935
2022年10月13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李湛 | 1935年梅兰芳剧团访苏总结讨论会——历史谜团与解析

编者按《当代比较文学》第九辑为“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研究专号”,本辑重点推出由山东大学冯伟教授主持的栏目“梅兰芳的跨文化研究”。此栏目中的两篇文章基于对1935年梅兰芳访苏后的座谈讨论会的原始档案的详尽研究,或可帮助读者理清梅兰芳访苏座谈会的种种历史谜团。再次感谢冯伟教授及其团队,将此重要史料文献的汉译首发于本刊!这份宝贵的会议记录的汉译后续也将在本公众号推出,共两篇推文,敬请关注。全文请参见《当代比较文学》第九辑。主持人语冯伟1935年梅兰芳带团访问苏联,在他临行前的4月14日下午,主办方苏联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组织了一场汇聚苏联艺术界名流的讨论会。然而,由于发言者的观点太有争议,会议记录一直被雪藏。梅兰芳曾去电索要,也无果而终。1982年,瑞典学者拉尔斯·克莱堡发表话剧《仙子的学生们》,想象了此次讨论会的盛况。作品问世后,被海内外学界误以为真,甚至出现了中文版,由梅绍武翻译,刊载于1988年《中华戏曲》。苏联解体后档案解禁,克莱堡找到了会议记录,在文字处理和编辑删改后,会议记录由俄罗斯杂志《电影艺术》发表,名为《艺术的强大动力》(1992),很快再度引起海内外学界关注。1993年邢秉顺将删节版的译文发表在《中外文化交流》上,名为《1935年3月苏联戏剧界人士为梅兰芳访苏演出举行的讨论会发言纪要》;同年,《中华戏曲》刊登李小蒸的译本。2000年,丹麦学者李湛从克莱堡处获得该会议记录复印件,通过比对,发现这份会议记录被删改过——换言之,它也非完整版的会议记录。经过多年的寻找,2012年,李湛终于在俄罗斯档案馆中偶然发现了原始的会议记录,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这份档案的学者。2015年,厦门大学陈世雄教授发表《梅兰芳1935年访苏档案考》,指出克莱堡所依托原件的残缺;2019年,陈世雄在《文化遗产》发表《梅兰芳等中苏艺术家讨论会记录(未删节版)及其价值》,提到2018年找到原始会议记录之事,并将其翻译成中文。但是,该版依然是被译者编辑过的,有不少字句皆被删掉,并非完整的历史档案之原貌。本栏目第一篇李湛的论文针对该次会议的记录及其内容,具体分析了其来龙去脉;会议记录的翻译紧随其后,由皮野根据李湛提供的原始会议记录重新翻译,校对过程中也使用了李湛自行翻译的英文版。相信通过本栏目,学界对梅兰芳1935年的访苏事宜会有更准确的认识。1935年梅兰芳剧团访苏总结讨论会——历史谜团与解析李湛
2022年10月10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孙柏|一个摆渡场景:电影《一剪梅》中的莎士比亚、 梅兰芳和“无声的中国”

Note本文原为一篇36000字的长文,为适合公众号推送,作者节选文章的后半部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压缩,并且为了方便阅读,做了重新的分节。原文请见《当代比较文学》第九辑,华夏出版社,2022年5月。
2022年7月8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戴锦华|凝视·舞台与屏幕:现代性的扩张与溃散(下)

作者简介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导,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电影研究、性别研究、文化研究。
2022年6月27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戴锦华|凝视·舞台与屏幕:现代性的扩张与溃散(上)

作者简介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导,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电影研究、性别研究、文化研究。
2022年6月24日
其他

【辑刊书讯】|《当代比较文学》第九辑

投稿邮箱《当代比较文学》投稿邮箱:ddbjwx@163.com《当代比较文学》往期回顾(一)《当代比较文学》1-4辑(二)《当代比较文学》5-8辑编辑
2022年6月2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科纳彻|对索福克勒斯《特拉基斯少女》的几点看法

大熊星座在其循环的轨道上运转不休。正如璀璨的星夜不会为凡人驻留。灾祸不会,财富亦然。仅过一瞬,它们就已离开前一个人,而欢乐和痛苦又去了下一个人那里。(行128-137)
2022年1月27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杨倔鳗|跨文化语境下《四郎探母》的和谐与《蝴蝶夫人》的毁灭

——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绎读(节选)推文中配图源于网络,京剧《四郎探母》版本为中国京剧院演出,于魁智、李胜素等出演;歌剧《蝴蝶夫人》版本为英国皇家歌剧院演出,Ermonela
2022年1月24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蒂莫西·布伦南|爱德华·萨义德与比较文学(下)

编者按蒂莫西·布伦南两万多字的长文以纵横捭阖的视野和行家的口吻,向我们娓娓道来萨义德学术话语的内在理路,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的思想动向和美国比较文学机构对学者的人格塑造。因全文较长,分作上、下两篇推送,本期为下篇。为便于浏览,推文删去了本文脚注和译注。全文请见《当代比较文学》第八辑。爱德华·萨义德与比较文学蒂莫西·布伦南
2022年1月22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蒂莫西·布伦南|爱德华·萨义德与比较文学(上)

如果说这门学科的这一系列使命听起来有些令人困惑和自相矛盾的话,那么,两位在战后时期对比较理论产生深刻影响的顶尖人物的冲突,则在一定程度上捕捉到了它的实质。一方面,是米哈伊尔·巴赫金(Mikhail
2022年1月20日
其他

【辑刊书讯】|《当代比较文学》第八辑

华夏出版社,2021年11月出版编者的话-第八辑编者的话陈戎女乔治·斯坦纳在1975年的《巴别塔之后》一书中提出一个常问常新的老问题,语言是否会衰朽?虽然语言在时间轴上的变化,从未止息,虽然每个语言行为都有时间限制,没有永恒的语义形态,但是与人的短暂生命相比,语言无疑更长久。“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给人类行为和当时的心智体验赋予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第二生命’——他们很快认识到,这个生命比人类的生命和社会存在都更坚韧、更能穷究意义。”
2021年11月26日
其他

【沙龙回顾】戴锦华|戏剧与电影:亲缘、区隔与跨媒介

2021年10月17日下午,北京语言大学第二届梧桐学术沙龙暨跨文化系列讲座第109讲“戏剧与电影:亲缘、区隔与跨媒介”在北京语言大学教一楼209报告厅举行,全场座无虚席,很多同学不得不站着听完全程。本次学术沙龙的主讲人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戴锦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陈戎女教授主持本次沙龙。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孙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魏然副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王昕老师及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胡亮宇老师作为与谈人出席沙龙。活动伊始,陈戎女教授介绍了戴锦华教授,作为学者楷模,戴老师的研究主题多元且不断拓展,一直在与当今世界,尤其是与当代中国的现实发生联系。沙龙分为主题讲座、学术与谈两个环节。一、主题讲座主题讲座中,戴锦华教授以“凝视·舞台与屏幕:现代性的扩张与溃散”为题,与师生分享了有关戏剧、电影作为不同媒介,作为比较艺术学与现代性相关问题的思考。讲演既包含对现代性这一宏大而复杂概念的整体性阐释,又选取了十几部戏剧与电影文本将概念具体化,解剖现代性症候,并以暗线的形式将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凝视”、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幽灵”学说等理论,融入既有论证性,又接地气、充满真诚情感的阐述之中。戴锦华教授的演讲深入浅出,让在场师生感受到戏剧、电影作为跨媒介艺术的亲缘与区隔,以及其中的现代性问题。
2021年10月20日
其他

【沙龙预告】戴锦华|戏剧与电影:亲缘、区隔与跨媒介

北京语言大学第二届梧桐学术沙龙暨跨文化系列讲座第109讲学术沙龙信息学术沙龙主讲人:戴锦华
2021年10月10日
其他

【征稿启事】|《当代比较文学》征稿

《当代比较文学》是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协办的综合学术辑刊,每年出版两期,主要聚焦于近年来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核心的人文社科研究热点和前沿讨论。如蒙赐稿,敬请注意并遵循下列约定:
2021年7月13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玛格丽特•德•格蕾西亚 彼得•斯塔利布拉斯 l 莎士比亚文本的物质性

Leir)和莎士比亚的《李尔王》(Lear)并不是两部完全无关的文本。正如一个标题可以指向多个文本,一个文本也可以用多个标题来指称。因此在1607年出版的戏剧《托马斯·怀亚特爵士的著名历史》(The
2021年6月10日
其他

【辑刊书讯】|《当代比较文学》第七辑

盛海燕古希腊戏剧在日本的跨文化编演——以蜷川幸雄的《美狄亚》舞台呈现为中心赵雁风【学术访谈】哈罗德·品特在中国舞台上的演出——谷亦安访谈录李会芹
2021年6月3日
其他

黄悦 | 中国神话的网络裂变与传播规律初探

摘要在网络文学这种被传播技术催生的类型文学中,中国神话化身玄幻题材重新成为热潮。相比于“五四”以来主导“新文学”的启蒙立场和精英话语,类型文学中的神话创作热潮分化为不同流派,其中既有继承了浪漫主义神话观的“拟宏大叙事”,也有偏重于在现实语境中制造断裂奇观的“奇幻乌托邦”,还有注重营造读者心理体验的“英雄历险式”爽文。这种分化源自网络文学内在生产机制的转变,也反映出创作和接受主体的新特点。从神话传承传播的角度来看,在网络文学中复活的神话呈现出碎片化和扁平化的特点,经过提炼的神话意象和神话符号被重新组合,用以建构一个现实之外的异界,不仅突破了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也打破了文化传统的隔膜。但降维的神话并非必然通往没落和虚无,相反,是对古老神话深层心理结构和情感认同功能的一种变形式呈现,体现出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民间文学”的独特社会功能。关键词网络文学;中国神话;神话主义;海外传播;玄幻文学引言在当代文化产业的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网络文学与“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称为当今世界“四大文化奇观”,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这些闪烁的字节不仅衍生出庞大的产业链条,将很多作家推上富豪榜,甚至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一张名片。网络文学的内在规律和生命力是一个牵涉到技术革新与经济转型的宏大课题,本文要讨论的重点是:作为新技术和新媒体宠儿的网络小说为何对中国神话青睐有加?这种继承和转化机制有何特点?随着技术更新和商业平台的发展,网络玄幻小说内在的文化逻辑如何演化?另一方面,在这种新兴的类型文学中,古老的中国神话本身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从学术的角度来看,“神话”是人类创造的表达文化中的一种文类,是有关神祇、始祖、文化英雄或神圣动物及其活动的叙事;通过叙述一个或者一系列有关创世时刻以及这一时刻之前的故事,神话解释了宇宙、人类(包括神祇与特定族群)和文化的最初起源,以及现今世间秩序的最初奠定。但正如杨利慧所指出的:神话的神圣性并非绝对的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受到语境和主体的制约,会随着具体语境以及主体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面对当代文化的研究过程中,特别是在有意识的文学创作领域,有必要动态性、具体化地体察不同创作主体对神话的多样性理解,本文就将聚焦于讨论网络文学中对神话的独特处理方式及其效果。一、神话在网络文学中
2021年6月2日
其他

沉痛悼念何兆武先生

乐黛云:《学衡》的问题必须重新探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研究”开题报告会举行刘小枫作序丨阿里斯托芬《财神》丨经典新译
2021年5月28日
其他

【讲座预告】陈跃红 | 智能时代的跨学科研究

周琳玥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所http://bjs.blcu.edu.cn/
2021年5月27日
其他

【讲座回顾】廖奔︱漫谈中西戏剧的比较

2021年4月28日下午,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主办的跨文化系列讲座第108讲在北语教三楼300教室举行。本讲主题为“漫谈中西戏剧的比较”,主讲人为廖奔研究员,主持人为陈戎女教授。廖奔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兼任厦门大学、南京师大中文系博导。出版著作《中国戏曲发展史》《东西方戏剧的对峙与解构》等三十余种。他与夫人刘彦君女士长期致力于戏剧研究,笔耕不辍,著述颇丰,此次向北语捐赠了几十册戏曲和戏剧研究类藏书。北语图书馆馆长赵军武、副馆长陆晓曦两位领导出席了赠书仪式,代表北语图书馆向廖奔老师颁发了捐赠证书。图捐赠仪式赵馆长表示,廖奔老师捐赠的这批戏剧研究著作填补了北语馆藏的空白,相信这批藏书会对北语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发挥重要作用。图书馆是思想的圣殿,呈古今之音,汇百家之言,传承文明,启迪智慧,他谨代表中外师生读者向廖奔老师致以真诚的感谢。廖奔老师是一位兼具跨文化和比较戏剧视野的学者。2019年疫情之前他曾为北语师生带来一场名为“从隔膜到交融——中西戏剧300年的文化互动”的讲座,讲述了动态历史文化坐标下中西戏剧发生的各种有趣碰撞。本次面向本科生的讲座主要采取漫谈的形式,围绕为什么要比较、比较什么、怎么比较的问题漫谈中西戏剧的异与同。廖奔研究员一、语言的比较: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廖奔老师首先从语言角度切入,谈到在比较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的本质及发展趋势时所要考虑的问题。比较的第一个层次是要了解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玛雅文字、还有甲骨文四大象形文字体系的特点,思考其与拼音文字的不同之处;第二个层次是辨析象形文字的特征和产生原理,探究其为什么与拼音文字不同。廖奔老师向在场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代代人的流传中,语音是如何与文字发生关系的?象形文字与发音无关而与形象有关,拼音文字则相反。为何中国等东方国家发展成了象形文字,而英美等西方国家却发展成了拼音文字,这是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思考的问题。二十世纪初,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的焦点主要在二者的优劣之分。当时的汉学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彻底否定态度,认为象形文字脱胎的汉语桎梏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因而曾一度想要抛弃汉字,改换拼音文字,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未能实现。廖奔老师分享了自己七八十年代做学术的经历,说到那时最大的麻烦就是誊抄稿件花费的时间,但计算机开始普及之后,汉字的输入速率不再成为交流的阻碍,这一问题也就随之化解了。>二、文化的比较:戏剧与其他艺术类别廖奔老师指出,如今各个艺术门类都在推进比较。关于“比较什么”,无非就是要找出人类思维的共性与个性,以及思考这样的相同和不同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能帮助我们获得什么新理解。所谓借他山之石来攻我之玉,根本在于取长补短,明确自己的位置。如中国自古以来重文化而轻科技,儒文化对国人的塑造有好坏两个方面:坏的一面是儒文化曾造成国人精神上的侏儒化,束缚了国人向上奋进的精神,甚至束缚了肉体;好的一面则是它对周边国家有着强大的文化渗透力,能够生生不息。如今韩国、越南等国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亦是值得关注的现象。在中国文化语境下,诸如音乐、美术、书法、电影等艺术门类的美学原则都是一致的,可以很容易地纳入到比较范畴中来。但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秉持的理念不同,这是进行比较时的难点。西方艺术以真为美,崇尚写实,如话剧在19世纪末达到现实主义的极端,走向自然主义之后,就完全以在舞台上逼真地展现日常生活为目标,这时戏剧就走入了死胡同。廖奔老师认为,戏剧要首先确定一个假定性,它不是真实生活,而是在舞台上扮演的生活。一旦将假定性剔除,生活和艺术的界限就泯灭了。当西方的写实主义、自然主义艺术走到了尽头,戏剧也同样走到了尽头,所以才出现了二十世纪初一系列现代派的反叛。现代派对戏剧的定义不再是在舞台上展现生活,而是要在舞台上揭示某种感觉,表达某种哲理,宣示某种思想。西方文化为寻求自身的突破,一方面继续溯源古希腊,一方面转而向东方借鉴灵感:巴厘岛古老部族的祭祀舞蹈,日本的能乐,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一时间都成为观照的对象。在此背景下,廖奔老师认为二十世纪梅兰芳西征的成功实际上并不是由中国文化的强大造成的,而是由于其恰好和当时西方艺术观念的变迁与需求相吻合。同样,中国二十世纪引进西方话剧的直接动力亦不是艺术需求,而是社会需求。此外廖老师还补充到,西方人普遍对中国传统戏曲音乐难以接受。西方音乐在宗教唱诗班的长期熏陶下形成了重和声的传统,而中国戏曲音乐常形成锣鼓喧天的混乱局面,导致西方人往往难以接受。对当今文化比较来说,廖奔老师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战略设计。在如今与西方的交流日益受阻之时,我们不妨把目光转向一带一路上的国家,会发现这些民族的文化有非常多与我们相似的地方。三、比较的要义:开放/平等在讲座结语中,廖奔老师告诉在场同学们:比较最终不是比较谁好谁坏、谁高谁低,而是比较人类思维的不同模式及其创造出来的各种产物,需要明白这些产物的来源及相关社会背景,并注意其中的差异性。总而言之,我们的希冀是要去比较人类不同思维、不同艺术之间各有什么样的美,各自美在哪里,它的好处是什么。用平等的思维去看世界,这是我们今天比较的前提。最后廖奔老师引用了费孝通先生的话作为结语:“
2021年4月30日
其他

特辑 | 乐黛云:《学衡》的问题必须重新探讨

乐黛云先生九秩荣寿特辑编者按:乐黛云先生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也是北大最有故事的人,无论个人遭际如何曲折坎坷,乐先生对学问的热爱,对中国文学的热爱始终不渝,坚持以文学研究为终身志业。乐先生在五十岁之际,毅然选择重新开始:在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和理论开拓中披荆斩棘,成就斐然,在北京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机构,建立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推动中国学者开始走向世界,立志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筚路蓝缕之功,令后学感佩。2021年恰逢乐先生九秩荣寿,古典学研究公号编辑部特别制作贺寿特辑,以表敬意。本文选自《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乐黛云著,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1年1月)。感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授权公号网络推送。
2021年4月28日
其他

【讲座预告】廖奔 | 漫谈中西戏剧的比较

廖奔研究员将与青年朋友漫谈中西戏剧的异与同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有何区别?中西戏剧为什么要比较,比较什么,怎么比较
2021年4月24日
其他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研究”开题报告会举行

北京语言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刘志敬介绍了项目管理注意事项,并表示科研处作为学校职能部门,将按照学校科研政策,为项目提供充足的科研支撑保障,为项目顺利开展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服务。刘志敬副处长
2021年4月14日
其他

【讲座回顾】周云龙︱跨文化戏剧研究的方法问题:从摹仿出发

——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中心《戏剧》2020年第6期丨陈秀娟:机遇与必然:曹禺话剧的域外传播和接受研究周阅|冈仓天心的中国之行与中国认识北语比较文学2020年度回顾文稿
2021年4月13日
其他

刘小枫作序丨阿里斯托芬《财神》丨经典新译 全集首发

-前404)是雅典民主政权走向衰败的标志,在修昔底德的叙事织体中,伯利克勒斯的宣称实际上成了历史的嘲讽对象。伯罗奔半岛战争伯罗奔半岛战争爆发那年,阿里斯托芬大约20
2021年4月7日
其他

【讲座回顾】吴晓都︱钱锺书与俄国近现代文论

大地复苏,万物萌生,伴随着春天的脚步,我们终于迎来了疫情之后“跨文化系列讲座”的线下第一场讲座,总第106讲。2021年4月1日下午,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主办的这场学术讲座在教四楼213会议室举行,主题为“钱锺书与俄国近现代文论”,主讲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吴晓都研究员,讲座主持人为陈戎女教授,讲座评议人为黄悦教授。出席讲座的还有中华文化研究院周阅教授、外国语学部张生珍教授、培训学院孙亚鹏老师等。—
2021年4月5日
其他

【讲座预告】周云龙 | 跨文化戏剧研究的方法问题:从摹仿出发

周琳玥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所http://bjs.blcu.edu.cn/
2021年4月3日
其他

【讲座预告】吴晓都 | 钱钟书与俄国近现代文论

」主讲人:吴晓都教授讲座主持人:陈戎女教授讲座评议人:黄悦教授时间:2021年4月1日(周四)
2021年3月26日
其他

莱辛:论人类的教育(童群霖 译)

内容摘要《论人类的教育》一直被视为莱辛的“哲学遗言”,即莱辛在生命末期对其哲学思考最为深刻、系统的表述。它主题宏大,直接论述启示、理性与历史的关系,内容却极为精审浓缩。其核心设想是将整个人类历史设想为上帝通过启示展开的神圣教育,声称启示真理将在历史中最终发展为可被人类理解的理性真理。对人类的教育共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旧约时代、新约时代和新的永恒福音时代。三个时代有其不同的道德和理性教育内容。在旧约时代,人类在理性方面首要地是深化对一神的认识,在道德上则受现世赏罚的教育;在新约时代,人类在理性上首要的进展是对灵魂不死的认识,随之人类也获得了死后赏罚这一新的道德动机;永恒福音时代尚未到来,其在道德方面的首要特征是人类将因善之为善而行善,而无须求诸除美德本身之外的动机。作者将三个时代呈现为人类理智和道德进步的过程,这一做法首要是为维护《旧约》和《新约》的“神性”,抗击启蒙理性主义及其促生的新神学派对启示宗教的攻击与掏空。当然,这样一种进步论的呈现也迎合了当时的启蒙乐观主义。诸多研究者因《论人类的教育》的外观,将之视为莱辛表达某种宗教立场(如自然神论)或历史哲学的文本,但对该文更为恰切的定位,应如莱辛在致好友的信中所言:它是一种“假说和体系”,其之制成乃是为了获取拆毁它时的快感。
2021年2月5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耿波 杜肖楠 l 爵士时代的声音: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听觉叙事 ——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中心

作者简介耿波: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导。杜肖楠:中国传媒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爵士时代的声音: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听觉叙事——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中心耿波
2021年1月30日
其他

《戏剧》2020年第6期丨陈秀娟:机遇与必然:曹禺话剧的域外传播和接受研究

“熟悉的”、“不熟悉的”与当下的长篇小说写作——刘庆《唇典》读后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所http://bjs.blcu.edu.cn/
2021年1月21日
其他

周阅|冈仓天心的中国之行与中国认识

岡倉天心「支那の美術」,收入『岡倉天心全集』(第三卷),東京:平凡社,1979年,第208頁。后文出自同一著作的引文,将随文标出该著名称简称“「支」”和引文出处页码,不再另注。[9]
2021年1月4日
其他

北语比较文学2020年度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查收~
2021年1月2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张源 l 德性教育与哲学启蒙:讲给常人的故事 ——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绎读(节选)

张源: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国家人文研究所中国委员,美国罗阿诺克大学哥本哈弗驻校讲席教授(2017年度),研究方向为比较视域下的文学与思想史。【
2020年12月14日
其他

【辑刊书讯】|《当代比较文学》第六辑

华夏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编者的话-第六辑陈戎女2020年新冠大流行疫情的全球蔓延,让人类在21世纪第一次打开了另一种全球化的可能性:疫情“全球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度全球化之后,新冠病毒利用这种便利,乘着飞机、坐着火车轮船,开启了四处漫游的全球之旅,全球的人类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疫情全球化,不少家庭失去至亲。新冠病毒对所有人种所有阶层一视同仁,只要“亲密”接触过它,无论白黄棕黑,无论政要高层还是低端人口,很难不感染——连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感染了。新冠病毒让呼吸变得危险,而人类却是以呼吸为立身之本的碳基生命。但是秋天到来时,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疫情得到控制的和疫情仍在蔓延、甚至加速蔓延的地区和国家。9月上旬,来自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印度的新增确诊人数超过巴西,跃居世界第二,美国仍然是数字惊人的第一。新冠的暴击之下,公共领域的治理管理水平、卫生防疫能力经受了严峻考验,从最初的不知所措,到逐渐积累经验遏制疫情的发展,再到研发疫苗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国政府态度各异,管理模式不同,但是疫情之下,管得好还是管得不好,高下立判。同时,人类对于疫病和生死等问题的体验、认识和理解,经此一疫,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对于世界可能发生的创伤性灾难,经此一役,东西方有智识的人有了更坚定的内心和意志去面对。近来人文社科学界对于疫情和疾病研究的兴趣猛增,应该与这两个领域中的关注和反思有关。在这样百年不遇的疫情之下,在起伏跌宕的心境中,我们编辑完成了《当代比较文学》第六辑。本辑首推的特稿,是张源5万多字的雄文《德性教育与哲学启蒙:讲给常人的故事——柏拉图篇绎读》。此文虽长,读来却丝毫不觉连篇累牍。张源对《普罗泰戈拉》的绎读带有浓烈的个人色彩,有些地方类似“说书”,将一部《普罗泰戈拉》讲成了一部好玩好看的好戏,但题旨却未离柏拉图严肃的哲学半步:如何教育引导年轻人的德性。张源的论文采用了古希腊戏剧体的形式,除了开场、进场和退场,用四场戏和相应的合唱歌阐释《普罗泰戈拉》:第一场“大演说”的威力、第二场哲学的胜利、第三场论诗决胜负、第四场讲给常人的故事,解读最后结束在“三大智者齐声唱和苏格拉底”。这样别开生面的绎读方式,与柏拉图对话本身多层次的戏剧性暗通款曲,也很类似本刊第四辑中王柏华对狄金森的研究采用的戏剧体式——有浓厚戏剧性的文本配上戏剧体的研究,妙趣横生。《普罗泰戈拉》本身就是一部杰出的喜剧。哲人柏拉图以戏剧诗人的笔触,让各种角色登上了他构筑的舞台,苏格拉底与普罗泰戈拉的论战在仿若戏剧人物的行动与言辞中次第展开,张源认为这样的戏剧形式体现了一种“如实”,即柏拉图对话的“诗性真实”。在对年轻人的德性教化的争夺战中,苏格拉底面对志得意满的普罗泰戈拉,寸步未让。张源提出,苏格拉底与普罗泰戈拉论战的基本关切是政治问题,而政治问题归根到底是哲学问题:德性的本质到底是“一”还是“多”?主张“一”中之“多”的苏格拉底战胜了主张“多”的普罗泰戈拉,从而动摇了雅典民主制国家的多元哲学根基。张源近年来对柏拉图对话的解读性研究,佳作迭出,业已形成了有个人特色的问题脉络和问题意识。本刊力主,古学需要新知的推进,西方古典学尤其需要中国学者不吝学术勇气的推动和经年的积累,才能生发出中国场域的回应与反馈。本辑的“古典学研究”栏目,回应和赓续第五辑的同名栏目。回应的一篇,是查尔斯·西格尔的《菲罗克忒忒斯与不朽虔敬》,与上辑哈什的《中“弓箭”的作用》论题相关,都是研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菲罗克忒忒斯》,西格尔的论文关注的是剧中三个主要人物菲罗克忒忒斯、涅奥普托勒摩斯和奥德修斯对神谕的不同态度,菲罗克忒忒斯最终通过好友赫拉克勒斯的“机械降神”达成了他与众不同的不朽虔敬。西格尔对希腊悲剧的研究在学界有良好口碑,他熟练地掌握了细节分析和题旨阐发之间的平衡,读之令人受益。另外一篇论文,安东尼·爱德华兹的《内部关系:作为共同体的阿斯克拉》,赓续了第五辑的同名作者的《阿斯克拉的形态》的研究。爱德华兹从乡村的内部社会组织结构,研究赫西俄德《劳作与时日》中玻俄提亚地区的阿斯克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村落。这篇论文较长,从构成阿斯克拉村社共同体的单个家庭的住所、家政、储存,到家庭与家庭之间的邻里关系、竞争关系、分享,再到村社中政治经济方面的等级制度,以及阿斯克拉是否有本地的巴西琉斯(Basilēes,“王公”)的存在(他认为基本没有),均有所着墨。爱德华兹的结论是:阿斯克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村落,而是一个贫富差距、社会地位差距较小的,自给自足、独立于城邦控制之外的共同体,所以《劳作与时日》中还没有出现城邦,它提供的是城邦产生前的历史。赫西俄德《劳作与时日》是传世名作,爱德华兹的历史研究抛开了所有诗意的层面,直接分析和讨论阿斯克拉作为村社的社会政治、经济地理的历史细节,尽可能还原彼时彼地的阿斯克拉,同时辨析与荷马社会之不同,如果我们能耐心地跟随他的思路进入,会非常有启发。新开的“经典新译”栏目,是为那些值得重译、复译的经典之作而设。童群霖新译的莱辛《论人类的教育》即是经典新译,该作已有朱雁冰从德语译出的译本珠玉在前,现在刊出的新译也是从德文译出,其特点是“力图在语义和句子结构方面更贴合莱辛原文”,译者还在注释中补充了相关材料,特别标出了朱译与英译的可商榷之处。童群霖是做莱辛研究的,该译文并非为了翻译而译,而是为了莱辛研究而译,由此给读者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洞见:《论人类的教育》的100节内容不仅展示了莱辛的历史三段论,以及他对启示、理性与历史的关系的看法,对于莱辛而言,它还是一种“假说和体系”,莱辛在写出它的时候是为了获取拆毁它时的快感。“经典与阐释”栏目本辑刊出两篇论文。哈罗德·戈达德的《理查二世》从心理分析和政治阐释两个层面分析了莎士比亚的这部历史剧,作者称剧中的理查二世为莎翁“最为精细、最具广度、在多种意义上也最为微妙的心理分析”,而莎翁在剧中也隐秘地暗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谴责了理查版本的神圣权利论,因为国王和人民同样拥有永恒的神圣权利。这篇论文对莎剧原文的细读,值得莎迷们仔细揣摩,反复体味。耿波、杜肖楠的《爵士时代的声音: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听觉叙事——以为中心》选取了十分独特的“听觉叙事”的视角,研究《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声音背景和三个声音书写的来源,主要来自美国南方黑人音乐、菲茨杰拉德对济慈声音美学的接受、他对噪音及其代表的现代性的复杂态度。论文还分析了小说中听觉叙事的三种策略,听觉叙事中的空间构建、听觉叙事下现代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还原、听觉叙事对个人表演性身份的塑造,从空间、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层层推进这部经典小说的听觉叙事带来的若干细微变化,给我们打开了观察这部小说和小说中的美国现实的新角度。第六辑刊发了学术译文若干篇,感谢年轻的译者们:陈驰、张旭、童群霖、毛士奇。为了译文的质量,每篇译文都安排了校读(有的署名,有的未署名),这是一个必要却很琐碎的工作,也感谢他们在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辛劳。庚子年是特殊之年,很多工作都面临困难,或暂停,或永久停止。本辑刊的编辑和出版,其实也遭遇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所以,当各位亲爱的读者看到辑刊如期出版,出现在你的面前,实乃你我之幸。本辑的出版受北京语言大学梧桐创新平台项目资助(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批准号19PT06)。感谢本辑的助理编辑:邢北辰、陈秀娟。另外,继续感谢华夏出版社的王霄翎女士和刘雨潇女士的合作与支持。犹记得2月写第五辑“编者的话”时,正值疫情凶猛,写作不自觉进入一种“祈祷语”式,面对大灾难时,人竟然如此卑微而渺小,无可为之。可是再卑微和渺小之人,亦有可为之事。而今半载疏忽而去,世界上几家欢乐几家愁,疫情既是天灾,到后来也不免有人祸。在风雷裂变、惊慌失措之后,还能平静读书、思考,乃吾辈之幸。记下庚子年的这些变化和感悟,让将来记得,我们在这一年曾有的心路历程,这大抵就是“当代”对于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意义吧。
2020年11月25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赵冬梅 l “熟悉的”、“不熟悉的”与当下的长篇小说写作——刘庆《唇典》读后

作者简介赵冬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中外文学关系、中国现当代地域文学、海外华文文学。出版专著、编著五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北京语言大学重大专项项目等多项,参与教育部重点规划项目等两项,在《文学评论》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熟悉的”、“不熟悉的”与当下的长篇小说写作——刘庆《唇典》读后赵冬梅内容摘要:在刘庆的《唇典》中,有着诸多在当下长篇小说创作中为我们所“熟悉”的元素,如史诗性架构;以某地方/家族为切入点的叙述角度;以一个特异之人为主人公、有时还充当叙述者的叙事手法;神话、传说等带来的神秘或魔幻色彩;与现代性的遭遇等。作为一部涵容量极大的作品,由于描写对象、选取角度、叙事侧重、写作风格等的差异,《唇典》还有着诸多看似“熟悉”中的“不熟悉”,如被论者所称道的元气充沛的野性东北书写;在新历史主义以降“告别革命”、“拆解崇高”的语境下,对东北抗日联军正面描写的宏大叙事等。这些于当下文学创作中因稀缺而变得“不熟悉”的质素,提醒我们需重新审视当代的文学资源,也给文学批评带来新的研究视角和必要的反思。关键词:《唇典》
2020年10月17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顾钧 | 钱锺书对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的启示

作者简介:顾钧,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英美汉学史、翻译学和中外文学关系研究。出版有《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鲁迅翻译研究》、《美国第一批留学生在北京》、《美国汉学纵横谈》等多部著作,以及学术论文60余篇。内容摘要:就在钱锺书先生去世的1998年,哈佛大学出版社推出了他的代表作《管锥编》的英文节译本。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当代中国人文学术国际化、多样化、评价标准等几个讨论热烈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就钱锺书先生本人的学术而言,本文认为在《管锥编》之外,应更重视《七缀集》对当代中国学术话语和理论体系建构的启示意义。关键词:钱锺书
2020年9月19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安东尼·爱德华兹 l 阿斯克拉的形态

指出,基础设施和等级制度之间存在着联系,他认为基础设施是区别kōmē和城邦的标准。【10】对于厄里斯而言,早期的村庄并没有放弃自治权和本土身份,并未被中心城市降服。参见奥斯本(Osborne
2020年6月23日
其他

【当代比较文学】普鲁塔克|论佩提亚神谕(下)

原作者简介:普鲁塔克(46-120年),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长于传记与散文写作。其传记收录于《希腊罗马名人传》,散文收录于《道德论集》。在写作之外,他还积极参与城邦政治生活,担任德尔斐祭司。译者简介:王乃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硕士毕业生,现从事基础教育工作。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泉路66号北京十一学校;邮编:100039。论文摘要:斐里涅向友人讲述他与文人们游览德尔斐神庙的经历。在途中,第欧根尼阿努斯、提翁、萨拉庇翁、伯依图斯等人对科林斯铜器、神人关系、祭品等话题展开讨论,最终落到“神谕为何不再采用诗体”这一话题。提翁对此进行了详尽论述,指出神谕诗文并非神明所作,而是佩提亚受到神启而作。他借助货币的比喻,说明通用文体随时过境迁由诗体流变为散文体。他点明古代神谕采用诗体的两个原因:其一,古人请示神谕事关重大,出于保护佩提亚与请示人的需要,神谕通过诗体加密真相。其二,诗句方便人们记忆。现如今人们受到神明的佑护,生活和平稳定,向神明请示的也是日常琐事。为适应这种需求,佩提亚也不再用诗体发布神谕。关键词:普鲁塔克;德尔斐神谕;佩提亚;诗体;散文体本文主要根据Loeb版英译本(译者Frank
2019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