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论人类的教育(童群霖 译)
内容摘要
《论人类的教育》一直被视为莱辛的“哲学遗言”,即莱辛在生命末期对其哲学思考最为深刻、系统的表述。它主题宏大,直接论述启示、理性与历史的关系,内容却极为精审浓缩。其核心设想是将整个人类历史设想为上帝通过启示展开的神圣教育,声称启示真理将在历史中最终发展为可被人类理解的理性真理。对人类的教育共有三个阶段,分别是旧约时代、新约时代和新的永恒福音时代。三个时代有其不同的道德和理性教育内容。在旧约时代,人类在理性方面首要地是深化对一神的认识,在道德上则受现世赏罚的教育;在新约时代,人类在理性上首要的进展是对灵魂不死的认识,随之人类也获得了死后赏罚这一新的道德动机;永恒福音时代尚未到来,其在道德方面的首要特征是人类将因善之为善而行善,而无须求诸除美德本身之外的动机。作者将三个时代呈现为人类理智和道德进步的过程,这一做法首要是为维护《旧约》和《新约》的“神性”,抗击启蒙理性主义及其促生的新神学派对启示宗教的攻击与掏空。当然,这样一种进步论的呈现也迎合了当时的启蒙乐观主义。诸多研究者因《论人类的教育》的外观,将之视为莱辛表达某种宗教立场(如自然神论)或历史哲学的文本,但对该文更为恰切的定位,应如莱辛在致好友的信中所言:它是一种“假说和体系”,其之制成乃是为了获取拆毁它时的快感。
本文原刊于《当代比较文学》2020年第2期,感谢译者北京外国语大学童群霖老师及“先进辑刊”公众号授权转载!
背景介绍
《论人类的教育》全文100节,可能成稿于1776年下半年,前53节被莱辛发表于1771年1月的《论历史与文学》第四辑,作为对莱马鲁斯(Hermann Samuel Reimarus)残篇的回应。[1] 作为该辑刊的主编,莱辛将该辑主题定为“出自佚名者的与启示相关作品增选”。在其中,他发表了五篇“佚名者”(即莱马鲁斯)攻击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文稿,题目分别是《论布道坛上对理性的诋毁》《一种所有人都能够以一种有根有据的方式相信的启示之不可能》《以色列人穿越红海》《旧约被写成,不是为了启示一种宗教》《论复活的史述》。莱辛在该辑最后附上《编者的反对意见》来回应佚名者的残篇。《论人类的教育》前53节就出现于对第四篇残篇的回应。在那里莱辛写道:
一段时间前,一篇小文章以手稿的形式在一个朋友圈中流传。它包含一本全面细致的著作的提纲,名为“论人类的教育”。我必须承认,我已经逐字引用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要是我全文公布这篇文章的开始部分——它如此准确地涵盖了我们的作者[2] 第四篇残篇的内容,有什么会阻止我,或者毋宁说,有什么会比这更恰切呢?我可以为因之而犯下的不审慎负责;而且我确信作者意图纯正。他远非第一眼看上去那样异端,甚至最苛刻的读者也会承认这一点,一旦作者认为可以将整篇文章,或这篇文章全面的扩充版本公之于众的话。[3]
Haec omnia inde esse in quibusdam vera, unde in quibusdam falsa sunt.
所有这些事物之所以在某些方面为真,正是因为在某些方面为假。
Augustinus. [4]
编者前言
作者简介
译者简介
向上滑动查看注释
[1] 见《论历史与文学:来自沃尔芬比特公爵图书馆的珍藏》第四辑,Zur Geschichte und Litteratur : Aus den Schätzen der Herzoglichen Bibliothek zu Wolfenbüttel, von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Braunschweig : Fürstl. 1777, S.522-539。
[2] 即莱辛所称的佚名者——莱马鲁斯。
[3] 《编者的反对意见》,原文见Lessing, Werke und Briefe in zwölf Bänden, Band 8: 312-350。中译参莱辛,《历史与启示——莱辛神学文选》,朱雁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第44-63页。
[4] 题词出自奥古斯丁《独语录》(Soliloquiorum libri duo)第二卷,第十章,第18节。中译参奥古斯丁,《独语录》,成官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原句为:“所有这些事物之所以在某些方面为真,正是因为在某些方面为假,对于实现真,唯一有益的事就是它们在其他方面是假,除此之外还能是什么呢?”(Quid putas, nisi haec omnia inde esse in quibusdam vera, unde in quibusdam falsa sunt, et ad suum verum hoc solum eis prodesse, quod ad aliud falsa sunt? )
题词朱译:“出于某些理由,所有这些,在某些方面是真实的,出于同样的理由,它们在某些方面又是错的。”Nisbet译:“All these things are in certain respects true for the same reason that they are in certain respects false.”回到原文,奥古斯丁的话针对的是艺术中的虚构问题,如哑剧、戏剧和诗篇为了娱乐或特定功能而作假。莱辛截取此话,似乎有意暗指此作品的虚构性质。
[5] 即莱辛自1773年以来负责编辑出版的辑刊《论历史与文学》。
[6] “置手”原文作im Spiele,Nisbet指出这是一个与赌博有关的说法。莱辛在布雷斯劳时期曾一度沉迷赌博,并曾就赌博与机运问题作思辨。H. B. Nisbet,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His Life, Works, and Though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p.286, 289, 579。
[7] “发生”原文作geschieht,朱译“传授”——“教育是传授给个人的启示”,似有些过。
[8] 启示是否正在发生是个有论争的议题。如莱辛极为重视的哲人斯宾诺莎在《神学—政治论》第一章开头将启示或预言定义为“上帝已经启示给人的关于某些事项的特定知识”,见Spinoza,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pinoza. Ed. and trans. Edwin Curley. Vol. II.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6, p.76。斯宾诺莎强调启示已经结束的状态,声称当世已经没有先知,而仅有先知留下的圣经。斯宾诺莎奉以为对手的迈蒙尼德则提出,在以色列人被放逐期间,预言被收回;弥赛亚来临时,预言会再被赐予。见迈蒙尼德,《迷途指津》,傅有德等译,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章第36节。
[9] 原文作die sich selbst überlassene menschliche Vernunft,Chadwick译“human reason, left to itself”,朱译“人的理性开始不受约束地……”。
[10] 德文原文的斜体强调,译文以楷体字体表示,此后不一一说明。
[11] 原文eiteln Pädagogen,朱译“愚蠢的教育家”,似有误。
[12] 原文gründlich unterrichten,朱译“全面培育孩子”,Nisbet译“giving it thorough instruction”,Nisbet译似更优。
[13] 原文Er erzog in ihm die künftigen Erzieher des Menschengeschlechts,朱译“上帝将他们教育成人类未来的教育者”,不准确。因为上帝并非要将整个以色列民族培养为人类的教育者,而仅仅是其中的某些人。
[14] 原文nur Männer aus einem so erzogenen Volke,朱译“只有接受了这种教育的人”,同样可能让人误以为所有犹太人都将成为“未来的人类教育者”,参上注。
[15] 德文wenigen和上一节出现的einigen均有“少数”意。wenigen似较einigen更少,在此译为“个别”。
[16] 原文in den Büchern des Alten Testaments sich findet, und sich nicht findet,朱译“《旧约》中出现和未出现的”可能让人误以为一神教义的某些部分出现在《旧约》,某些部分未出现。但莱辛的作者想要表明的是,《旧约》虽然教导了该教义,但并非完全纯正,因此可谓“既有所显现又没有显现”。
[17] “这些人”显然指少数见证或记录奇迹和预言的犹太人。朱译“虽然这些奇迹和预言在犹太人的那个时代发生和记载下来”,似易被误解。
[18] 英国格罗斯特的主教沃伯顿(William Warburton; 1698-1779)在作品《基于一个宗教性自然神论者的原则证明摩西的神遣》(Divine Legation of Moses Demonstrated on the Principles of a Religious Deist; 1737-1741)中提出,犹太人受到神意的特殊佑护以及基督教启示的真确性恰可以由以下两点证明:一、在没有来世赏罚教义的情况下,犹太人却有着强健的社会道德;二、摩西未能在自己民族中成功传布永生的概念。
[19] 原文Denn was die Göttlichkeit der Sendung Mosis wieder herstellen sollte, würde an der Sache selbst zweifelhaft gemacht habe。Nisbet和朱译皆注明这一事物(der Sache)即“灵魂不死”教义。
[20] 莱辛曾提出向人们“告知”或“传达”(mitteilen)某些事理的困难。在《编者的反对意见》第四篇,他曾提到有卓越天资的少数人难以向多数人“传达”自己的感受:
但在所有的时代,在所有国家,总会出现一些得天独厚的灵魂,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思考越出了自己同代人的界限,并朝着更大的光亮奔去,尽管关于自己对此的感受,他们无法向他人传达(mitteilen),但他们仍然可以讲述(erzählen)。
[21] 此节两次提到“结”(Knoten),根据文义,这个“结”指的是“此世诸善的不平等分配”。莱辛的作者指出,正是在这个“结”的促动下,人类理智才找到对灵魂不死和彼世的“更好证明”——这个更好证明似乎就是这个“结”本身,但这个“结”并非“最有力证明”。
[22] 原文er alt und lebenssatt starb。这一说法出于圣经《创世记》第25章第8节:路德译“Und Abraham verschied und starb in einem guten Alter, als er alt und lebenssatt war, und wurde zu seinen Vätern versammelt”;中文和合本译“亚伯拉罕寿高年迈,气绝而死,归到他列祖那里”。又见《创世记》第35章第29节:路德译“verschied und starb und wurde versammelt zu seinen Vätern, alt und lebenssatt”;和合本译“以撒年纪老迈,日子满足,气绝而死,归到他列祖那里”。本文所引中文圣经原文,皆出自和合本,此后不一一说明。
[23] 在圣经《传道书》(3.19-22):
因为世人遭遇的,兽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样:这个怎样死,那个也怎样死,气息都是一样。人不能强于兽,都是虚空。都归一处,都是出于尘土,也都归于尘土。谁知道人的灵是往上升,兽的魂是下入地呢?故此,我见人莫强如在他经营的事上喜乐,因为这是他的分;他身后的事,谁能使他回来得见呢?
[24] 朱译“士兵本来就该盲目服从自己的统帅,现在要让他去确信统帅的聪明,并对士兵说,什么是不可与这位统帅一起去冒险干的事情?”不甚准确。
[25] “嫉妒的”原文作eifrigen,该词主要是“热忱、勤勉”意,但英译本均译为“jealous”,朱译“忌妒”。此处取“嫉妒”意显然文意更通。
[26] 原文da sie ihn als solchen in ihren wieder hervorgesuchten heiligen Schriften um so eher finden und andern zeigen konnten, als er wirklich darin war。朱译:“由于犹太人本来可能在自己重新翻腾出来的《圣经》中更早发现自己的上帝形象,并将上帝在《圣经》中的实际情况展示给其他人。”Nisbet译:“now that they could the more readily find him as such and show him to others in their sacred writings, which they now consulted once more, because he really was present in them.”二者有微妙差异。朱译似乎是将“如此的上帝”(ihn als solchen)与后文“正如它真的在其中”(als er wirklich darin war)相连。但“如此的上帝”更可能指的是前文所说的不仅是民族神中最伟大者的上帝。而且第二个“als”应该是与前文中的“um so”成句,而非对应第一个“als”。
[27] 此句朱译:“他们能够在居鲁士眼前得到敬拜上帝的恩宠还有什么可奇怪的呢?”似不甚准确。
[28] 居鲁士应是第35节所说的“智慧的波斯人”,指居鲁士二世,世称居鲁士大帝,是古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缔造者。居鲁士于公元前559年至公元前530年在位,先后征服米底、吕底亚和新巴比伦等三个帝国,建立了从印度延绵至地中海的庞大帝国。居鲁士尊重被征服地区原有的宗教,准许被征服民族继续信奉自己的神。在居鲁士征服新巴比伦帝国后,早前沦为“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获允重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编撰经典。
[29] 原作Aber auch diese Ursache kann nur in so fern die wahre sein, als sie die nun erst veredelten Begriffe von Gott voraus setzt。朱译以“关于上帝的精确概念”译“die nun erst veredelten Begriffe von Gott”,不甚准确。这里说该原因必须预设“那些新近获得提升的上帝概念”,恰恰表明该原因并非促成犹太人对上帝更好认识的根源,因而也不会是犹太人转变的根本原因。
[30] 这里的迦尔底人即新巴比伦帝国的统治者。
[31] 这一宗派指法利赛人。
[32] 语出《出埃及记》(20.5):“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33] 该表达见《创世记》(49.29):“他又嘱咐他们说:‘我将要归到我列祖那里……’”
[34] 在《马太福音》(22.31-32),耶稣对撒都该人说:“论到死人复活,神在经上向你们所说的,你们没有念过吗?他说:‘我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显然“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上帝”这一名称“指点”了灵魂不死教义。
[35] “富有教益的个别事件”即莱辛所定义的寓言(Fabel),就此可参青年莱辛对寓意和寓言的讨论,见莱辛《寓言三卷,及与这一诗作类型相关的论文》(Fabeln. Drei Bücher. Nebst Abhandlungen mit dieser Dichtungsart verwandten Inhalts),载Lessing, Werke und Briefe in zwölf Bänden, Band 4, S.345-411,中译见莱辛,《论寓言》,张玉书译,载《德语诗学文选上卷》,刘小枫选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1-42页。尤见莱辛讨论寓言的第一篇论文。
此句朱译“一、给不可忽略的抽象真理穿上外衣,附于寓意,假以富有教育意义的个别情景,活灵活现地讲述出来。”未能清楚展现原句结构。
[36] 原文den Stil – bald plan und einfältig, bald poetisch, durchaus voll Tavtologien, aber solchen, die den Scharfsinn üben。朱译“风格——时而清楚、明白,时而富有诗情画意;时而充满同一反复,但这种风格会训练敏锐……”可能让人误解作者所说的是整个风格都能训练敏锐。
[37] 此句是说,为了能让孩子在初级读本中过久停留时仍获益,必须向其中强加原本没有的东西。前半句原文作Denn um dieses auf eine nur einigermaßen nützliche Art tun zu können,朱译“为了能够以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做到这一点”,不准确。
[38] 莱辛关于此的类同表述参《论圣灵与大能的证明》后半部分,该文中译载莱辛,《历史与启示》,第 64-70页。
[39] 原文Denn ein anders ist die Unsterblichkeit der Seele, als eine philosophische Spekulation, vermuten, wünschen, glauben: ein anders, seine innern und äußern Handlungen darnach einrichten。朱译:“因为,作为一种哲学思辨,推断、希望、信仰灵魂不死的方式不同,据此确定其内在和外在行为的方式也随之而异。”理解似不准确。此句应当指的是,在基督之前,灵魂不死仅仅作为一种哲学思辨被推论,而未成为“切实的”教义。
[40] “在一段时间后”指《新约》的成书晚于基督教义的宣讲。这一提法与莱辛对“文字与灵”、“圣经与宗教”的区分有关。在《编者的反对意见》开篇,莱辛写道:
宗教先于圣经;基督教先于福音书作者和使徒的写作年代。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当中的第一位作者才开始写作;又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整个经典方才成书。可见,宗教虽然如此依赖这些文献,宗教的全部真理却不可能奠定在它们之上。
见莱辛,《历史与启示》,第45页。
[41] 该词有不同理解,朱译“固定公式”,Nisbet译“procedural formulas”,Chadwick译“variations of method”。
[42] 该词是相较《旧约》曾预先反映灵魂不死说而言的。朱译“预先反映”,Nisbet译“adumbrated”,Chadwick译“mirored”。
[43] 原文Gott in dem Verstande, in welchem endliche Dinge eins sind, unmöglich eins sein könne。朱译“上帝不可能在理智中成为一,毋宁说,有限事物在理智中才成为一”,似误将“Verstande”理解为实指的理智。
[44] 莱辛的相关讨论参他早年的作品《理性基督教》,中译见莱辛,《历史与启示》,第1-3页。“上帝自永恒以来生育的儿子”这一表达一见莱辛编辑并评论的《维索瓦蒂对三位一体说的异议》一文中青年莱布尼茨对维索瓦蒂的回应。该文中译见莱辛,《论人类的教育——莱辛政治哲学文选》,朱雁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第49-87页。
[45] 原文den selbstständigen Umfang aller seiner Vollkommenheiten。该词似乎涉及较深的哲学思辨,Nisbet译“the independently existing sum of his own perfections”,Chadwick译“the living embodiment of all his own perfections”,朱译“他能独立达到自身完美的顶点”,三种译法似均无法传达作者原意。
[46] 原文Nicht den Spekulationen: dem Unsinne, der Tyrannei, diesen Spekulationen zu steuern; Menschen, die ihre eigenen hatten, nicht ihre eigenen zu gönnen, ist dieser Vorwurf zu machen。朱译:“这一谴责不可以指向思辨,而是应指向妄说,指向力图控制思辨的僭政;指向不愿意看到那些有自己思辨的人运用自己的思辨的僭政。”Nisbet译:“This reproach should be aimed not at these speculations, but at the folly and tyranny of suppressing them and begrudging them to those who pursued them on their own initiative.”朱译似略有偏差。
[47] 原文mögen sie im Einzeln doch ausfallen, wie sie wollen。朱译“尽管在个别人身上可能没有发生”与Chadwick译“though they may in individual instances be found wanting”,理解接近。Nisbet译“whatever individual results they may lead to”与前二者相异。考虑到后半句“wie sie wollen”(信译:如其所愿)句意(而前两位译者均未译出),此句中“sie”当指“此类思辨”,Nisbet的理解因此更优。
[48] 原文höchstens nur vermögend ist(信译:至多只需能够),朱译“能够最大限度地”,并将整句译为“只要人的心灵本身能够最大限度地因美德之永恒的幸福后果而去爱它的话”(英译本理解类似),这一译法容易让人误以为这里是在对人类提出某种很高的要求。根据下一节,“因美德永恒的至福后果去爱它”远比不上因美德自身而爱美德,因此并非一个很高的要求。在此,作者似乎是将“因美德永恒的至福后果去爱它”(它显然与灵魂不死教义有关)作为思辨宗教奥秘的前提——只要人们不逾越这一前提,那么就应任由此类思辨发挥。
[49] “永恒福音”(ewigen Evangeliums)的说法见圣经《启示录》(14.6):“我又看见另有一位天使飞在空中,有永远的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
[50] 这些狂热者或包括约阿希姆(Fiore或Flore, 约1130-1202),相关讨论可参德文全集本的注释,中译可见朱译本。
[51] 此处的Ich[我]采用了大写,或指不限于作者本人、面向所有人而言的“我”。德文全集本注释中提到一项相关讨论,中译可见朱译本。
[52] 朱译:“[既然连]纯然现世的赏罚[都]能使人们迈向完善,为什么我不能一次就此走完使我完善的所有步伐呢?”这一译法可能使人误以为人的完善很容易获得。莱辛的作者在此指的完善是那种仅需现世赏罚就能带来的完善,层次并不高,因此可能在一生内完成。
往 辑 文 章
【当代比较文学】耿波 杜肖楠 l 爵士时代的声音: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听觉叙事 ——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中心
《戏剧》2020年第6期丨陈秀娟:机遇与必然:曹禺话剧的域外传播和接受研究
【当代比较文学】张源 l 德性教育与哲学启蒙:讲给常人的故事 ——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绎读(节选)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所
http://bjs.blc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