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国际

俄罗斯为什么要通缉爱沙尼亚女总理?从那段“一天灭一国”的历史聊起

海边的西塞罗 林中的维吉尔 2024-02-15

从一个俄乌战争相关的新闻聊起,

讲一个真实的“一天灭一国”的故事。

当地时间2月13日,俄罗斯内务部网站以“刑事指控”将爱沙尼亚总理卡娅·卡拉斯列入通缉名单。美联社称,这是俄方第一次将外国领导人列入通缉名单。

同时,与爱总理一道被列入通缉名单的,还包括爱沙尼亚国务秘书泰马尔·佩特科普以及立陶宛文化部长、拉脱维亚现任司法部长、财政部长、农业部长及前任内务部长等人。

目前,爱沙尼亚方面还没有对这份名单作出正式回应。

据俄罗斯方面称,此次通缉卡拉斯等人的原因,是由于这些波罗的海国家官员不断“亵渎、破坏”苏军士兵纪念碑。俄总统发言人佩斯科夫回应指出,“这些官员做出的决定,实际上违背了历史记忆,他们对历史记忆和我们都采取了敌对行动。”

不过明眼人不难看出,俄罗斯此次对爱沙尼亚所采取的举动,与俄乌战争目前的进程是相关的,自2022年以来,爱沙尼亚一直站在了支援乌克兰的第一线,向乌克兰提供了近5亿欧元的军事援助,并将在未来四年内继续向乌克兰提供占该国GDP 0.25%的军事援助。至于两国关于历史问题的纠纷,其实所从来久远,事实上爱沙尼亚不仅本届政府,历届政府都在苏联当年对该国的占领没什么好说法,也不仅仅是爱沙尼亚,旁边的立陶宛与拉脱维亚在对俄历史问题上采取的都是统一口径。

那问题就来了,这些曾经的前苏联加盟国,到底和曾经的老大哥有什么过节呢?

我们就抱着中立客观的态度,引用公开史料,说说这其中的是非曲直。



1


爱沙尼亚,与南方的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并称为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位于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南岸,西南濒临里加湾,南面和东面分别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国土总面积4.5万多平方公里。虽然国土面积狭小且靠近俄罗斯,但这里的民族成分不是斯拉夫人,而是独特的波罗的海民族,他们在语言、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一直都更接近西欧,且因为靠近波罗的海而惯于经商,早在中世纪,这里就曾是著名贸易邦联“汉萨同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商业文明意识是比远居内陆的俄罗斯民族更为发达的。
但到了十八世纪,锐意改革并执行领土扩张政策俄罗斯彼得大帝发动了“大北方战争”,通过残酷消耗战的方式拖垮了当时的“北欧雄狮”瑞典,根据双方签订的合约,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地区被并入俄罗斯帝国。

这个历史转折对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地区的人民是相当不爽的,因为当时的欧洲普遍目俄罗斯为未经文明洗礼的野蛮民族。一个相继受到普鲁士、波兰、瑞典统治的地区一下子落入这个落后帝国的手中,民众的屈辱感可想而知。比古代中国中原老百姓“遗民泪胡尘里”大约雷同。尤其是当时沙俄还在这片区域执行了焦土政策,当地民众对北极熊的印象就更差了。

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虽然俄罗斯帝国不断变换对波罗的海民族的政策,时而推行大俄罗斯主义,试图磨灭这里的民族性,时而又给于这里的民族某些超越一般俄罗斯人的待遇,但波罗的海民族始终与帝国是离心离德的。尤其是1848年欧洲民族革命之后,波罗的海三国民众始终在寻找机会,以挣脱“俄罗斯枷锁”。

转折发生在一战期间,随着俄军的节节败退,沙俄国内的各种社会矛盾终于如火山般爆发,沙皇和君主制在革命浪潮中被摧毁。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审时度势,选择与同盟国集团议和退出战争,只是代价相当惨痛。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规定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波罗的海三国趁着苏俄相对虚弱的环境下独立了。虽然缓过一口气的苏联之后一度试图重新染指三国,但在当时国联干涉下,最终不得不作罢。



2



不过,对于波罗的海三国来说,苏联对其吞并的威胁始终是存在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列宁的继任者斯大林一直将《布列斯特和约》视为屈辱的权宜之计,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三国距离俄罗斯第二大城市、波罗的海唯一的出海口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实在是太近了,尤其是爱沙尼亚,其边界距离这座重镇只有咫尺之遥,这是苏联所无法容忍的。

所以爱沙尼亚非常清楚自身的独立有赖于自己西部邻居的相对强大,而一旦西方受到削弱,它与它的其他两个难兄难弟的根本无力阻挡来自苏联的侵吞。

但虽然如此,由于吃够了再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苦难,波罗的海三国依然选择了非常“刚”的国防战略,爱沙尼亚总司令拉多涅尔在1937年给总统提交的国防现代化计划中明确指出:“在捍卫共和国的独立时,我们应该依靠自己的力量,这种局势也要求我们及时而全面地做好战斗准备。如果我们在战争初期有力量保卫自己,并且在初次打击下没有崩溃,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外部援助才会出现,至于援助的形式,这并不重要。”

简单的说,波罗的海三国对苏联的防御策略就是要“亮剑”——我知道我打不过你,我这也知道如果你决意入侵,我迟早会被你征服,但我就是要当块硬石头,硌掉几颗牙,给我们未来的自由保留火种。

而爱沙尼亚人担心的战争,最终还是不幸降临了。

1939年初,一个流言在波罗的海三国如病毒般流传——纳粹德国正在与苏联进行接触,两国可能会在东方划定出一条“边界线”,合伙瓜分包括波兰、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在内的东欧领土。
与此同时,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口气也越发咄咄逼人,1939年3月28日,时任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向爱沙尼亚发出照会,这种照会实际上同样适用于其他两国:“无论在爱沙尼亚领土上或者是其港口上,许可第三国政治、经济存在,为它提供任何特殊权利或优惠,苏联政府都认为是不可容忍的。”露骨的要求波罗的海三国将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主权移交给苏联。

而波罗的海三国对这些动向无能为力,此时正是西方国家绥靖政策的最高潮,日渐衰弱的英法等国无力也不再有兴趣对遥远的东欧国家提供保护。所以波罗的海三国所能做的只是徒劳的向英法不断发出求援。

爱沙尼亚当年六月发给法国的照会写到:“俄国人关于我们的建议是极不友好的,如果所签订的条约向俄国人提供这样的权利,那么我们的独立就会受到威胁,所以,我们希望法国政府不支持类似的建议。我们已经与前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进行过谈判,他的话使我们非常害怕。”

但当时的英法拒绝回应波罗的海三国的求助,于是三国只能徒劳的宣布总动员,武装自身不多的成年男性,以保卫国家。

1939年8 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正式签订,该条约的秘密附加条款当中第一条就是:“一旦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所属地区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将是德国和苏联的利益范围界限。在此情况下,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将得到双方承认。”

说的直白点,这份议定书赋予了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和芬兰以所谓的“法理依据”。

条约签署后,纳粹德国立刻动手闪击了波兰,苏联则在波兰国防体系被纳粹击垮之后随后跟进,以布列斯特为界与德国瓜分了波兰。

波兰的被瓜分震动了整个世界,更吓坏了波罗的海三国,苏联趁机加紧对三国的威慑,苏联于同年9月23日假意以贸易协定为由邀请爱沙尼亚外长瑟尔特尔访问苏联。但后者很快就发现谈判的内容与商贸根本没什么关系,苏联直接要求与爱沙尼亚缔结军事同盟或互助条约,而这些“互助条约”的实质就是要苏军进入爱沙尼亚、控制爱沙尼亚。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还在会谈中表达了赤裸裸的霸凌,直接威胁道:“我建议您迎合苏联的愿望,以避免局势恶化。不要迫使苏联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使用武力。”

在苏联的威慑下,爱沙尼亚最终在9月28日签署了《苏爱互助条约》。同意了苏联对自身经济和军事的全方位“互助”。斯大林在条约签署后满意的炫耀说:“我可以告诉您,与苏联签订条约说明,爱沙尼亚政府行事是明智的,与苏联缔结协议有利于爱沙尼亚人民。否则,你们会得到波兰的下场。波兰可是大国,但现在,它在哪里?

爱沙尼亚是波罗的海三国中的领头羊,苏联随后如法炮制,给波罗的海其他两国也搞了一份如出一辙的套餐。

1939年苏联与波罗的海三国的协议,使得苏联拥有了在这些国家全面的驻军权和巨大的经济利益,从理论上讲,苏联维持其战略安全,构筑“东方防线”的目的,至此已经达成了。但后来的故事证明,苏联人并没有遵守这些城下之盟的打算。

时间仅仅过去了一年后的1940年,苏联就发布声明,以三国“不遵守条约,寻衅滋事”(这个理由找的十分魔幻,三个弱小国家居然同时寻衅滋事,挑衅强大的苏联……)为由,对三国发动了突然袭击。

由于苏军在此前已经获得了三国的驻军权,波罗的海三国在侵攻面前毫无还手之力,当时的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苏联正以天为单位,发动50万红军,把波罗的海三国从地图上抹去。
是的,“一天灭一国”这个说法在当下的俄乌战争中已经沦为了笑柄,但在1940年6月中旬,这是一个在波罗的海三国真实上演的悲剧。

在完成军事占领后,苏联立即向三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组成“忠实执行互助条约”的新政府。感到大势已去的三国政府被迫宣布集体辞职,让位给苏联傀儡政权。

但是,可能是由于波罗的海三国对俄罗斯的民族抵触情绪过于强烈,新生的三国傀儡政权也在最后“自愿加入”苏联时阴阳怪气了一番,比如立陶宛当年的入盟申请就是这么写的:“如果立陶宛人民还希望能自由而幸福生活,我们就只有这一条路。这条道路就是加入苏联。任何其他的道路,对我们来说,都是死路一条。

三国递交入盟申请之后,苏联很快“俯从所愿”,同意了这些申请。波罗的海三国正式亡国。



3



可是波罗的海三国人民从来没有真正忘记历史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经济陷入困顿,联盟内部压抑已久的积怨呈现总爆发。

1989年8月23日,为了抗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50周年,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国200多万人排场一条长达600公里的“波罗的海之路”。

苏联中央命令波罗的海三国的政府对其兴起的民族运动进行压制,但当年同样是受制于苏联武力就范的三国左翼政府此时也感到“无需再忍”,同年年末,三国人民代表大会联合发表了《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政治和法律评价的呼吁书》,该声明书直言,波罗的海三国当年加入苏联是在“军事占领的严酷条件下实现的”被逼迫的,并非自愿。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兼并”不能用苏联在德国威胁面前试图“保卫”自己的“合法利益”而为之来解释。有鉴于此,三国均认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他协定属非法无效。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最高苏维埃通过恢复独立的立陶宛国家的法令,恢复国名为立陶宛共和国。

3月30日,爱沙尼亚共和国最高苏维埃通过爱沙尼亚独立宣言,恢复国名为爱沙尼亚共和国。

5月4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通过关于恢复拉脱维亚共和国独立的宣言,恢复国名为拉脱维亚共和国。

所谓“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当年仅用了数月时间就灭亡三国的斯大林可能没有想到,多年之后,同样仅仅在数月之内,波罗的海三国就迅速完成了复国。而且对苏联来说更为致命的是,波罗的海三国的恢复造成了致命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让苏联的威信在短时间内雪崩般瓦解,这个曾经强大的巨人在第二年就走向了灭亡。
拉多涅尔当年的夙愿实现了,不屈的波罗的海三国,宛如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悟空,虽然一度被苏联所吞并,但却最终成为击败这个帝国的关键力量。

2019年,在波兰举办的二战爆发80周年纪念仪式上,各国政要汇聚一堂,爱沙尼亚总统卡柳莱德在这个场合发表了一篇演讲,她说:“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而言,二战的爆发意味着半个多世纪政治苦难、经济衰退和自由沦丧的开始……这场苦难直到20年前才刚刚结束,我们没有忘记它。”

是的,直到今天,二战时期那段不光彩的吞并史,仍是波罗的海三国和俄罗斯之间的一根刺,也是俄罗斯与欧洲国家之间的一根刺。因为在这段历史当中,苏联无端的指责三国“亲近敌视苏联势力,给苏联造成安全威胁”,强迫对方接受所谓“互助协定”,并在互助协定签署后,也没有遵守协议,最终撕毁协议,吞并了这些国家。

所有这些指责和要求,似乎都是今日俄乌战争中某些情节的预演,这也让包括乌克兰在内的欧洲各国,难以与俄罗斯建立信任,回到谈判桌前。

而波罗的海三国的故事也证明了,即便今天的俄罗斯能够达成苏联当年的“壮举”,倘若人心难服,已经吞入的领土未必不会在他日成为引爆自身的定时炸弹。对俄罗斯来说,征服别国的领土,其实也仅仅之后一系列难题中最容易做到的第一步。

说到底,若是不义的侵略,就算真的做到了“一天灭一国”,又待如何呢?
你能在少数时候欺骗所有人,也能在所有时候欺骗少数人,却无法再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今天的波罗的海三国,政治上向西方靠拢以维护其独立,经济上加入了欧盟,军事上是北约成员国。在一路向西的脱俄入欧之路上,走的最为坚定而不回头。但俄罗斯却反而不敢对这些国家动手,至多也就是发个“通缉令”,过过嘴瘾——究其原因,也许正应了立陶宛总统瑙塞达的那句话:“我不相信俄罗斯还会动手,因为我们已经是北约国家了”。

而三国在俄乌战争中都选择了鼎立支持乌克兰,若说为什么,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国家与俄罗斯这个邻居相处的最久,对它的脾气了解最深,最懂得受霸凌之苦,并知道要防微杜渐吧……
铭记自身苦难、懂得追寻自由、远离奴役的民族,永远是可敬的。
全文完

本文5000字,因为话题有些敏感,没作太多自己的议论,引述的都是公开史料。

今天的音乐,是爱沙尼亚的国歌——《我的土地,我的欢愉》,愿所有热爱尊严与自由的人们都得享欢愉。

今天是的我生日,落笔匆匆,愿您喜欢。

感谢读完,为文不易,喜欢请三连加关注。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俄罗斯为什么要通缉爱沙尼亚女总理?从那段“一天灭一国”的历史聊起

海边的西塞罗 林中的维吉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