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戚继光:认清了生活的残酷,但我依然热爱它

小西cicero 林中的维吉尔 2024-03-31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各位好,昨天没写稿子,因为和家人一起去了一趟蓬莱阁。

我是烟台人,蓬莱阁自然很早就去逛过,说实在的,自己也觉得没什么好玩的。什么八仙渡海的传说,在今人眼中实在是过于遥远飘泊,中国人是个讲求实际的民族,又没有航海的基因,所以八仙过海的传说成为了一种虚幻而夸张的想象,有些做不得数的。

这趟去,主要是想去看看与蓬莱阁联票的戚继光故居,虽然也是“新修的古迹”,但戚继光将军是我很崇敬的历史人物,特地去看一次,也是值得的。

我们中国人说起蒙冤的民族英雄,往往第一时间想到岳飞,其实中国古代史上,真正心系百姓、拯民水火、可称民族英雄的人,生前倒是极少有人不冤的。
比如祖逖、比如岳飞、比如于谦、比如戚继光。
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许可以归结为皇权帝国的逻辑使然。秦朝定下的皇权制度是拒绝分享的,一个将领或臣子,立下泼天大功往往就同时意味着功高震主,不像曹操或桓温那样架空皇帝,皇帝就一定会把你做掉。
戚继光在这方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这一辈子南抗倭寇,北御蒙古,靠自己的一身才干,在兵户制度已经朽坏、强敌环伺的情况下,硬是帮大明朝又多挺了几十年的时光。

可是少有人知,戚继光的晚景是非常之凄凉的,他为了获得朝廷的支持抵御蒙古,必须依附于张居正,可张居正一死,戚继光立刻被认为是其党羽,遭到了清算,给事中被授意弹劾戚继光在蓟镇守边“无尺寸之功”,随后他顶着这样一个结论被发配岭南担任闲职,不久之后又被罢官。还被剥夺了一切俸禄。
明代给官员的俸禄原本就很低,再加上戚继光平素喜欢恩养士卒,所以他最终落了一个“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而野无成田,囊无宿镪,惟集书数千卷而已”的下场。

回到蓬莱老家之后,戚继光一度窘迫到连看医生抓药的钱都没有了,连妻子也离开了他。罢官三年后,戚继光就在困窘中溘然长逝了。

我看纪念馆里没忍心写,这样一个大英雄的英雄迟暮,竟是活脱脱穷死的。

“自正嘉以来。推名将者。孰不以继光为第一?昔刘江望海埚之捷。获倭级仅三千。遂封广宁伯。近时边臣斩虏至百。即以大捷论,锦衣之荫累累。而继光馘倭至二万。蓟镇之功。远在大捷之上。乃并不蒙延世之赏。仅以修边功荫一子锦衣千户而已。后又投之南荒。夺其将印。使侘傺无聊以死。今已数十年。尚靳一易名之典。自古功大而赏薄,未有如是之甚者!”

——直到数十年后,万历晚年的内阁首辅叶向高,才敢冒险给戚继光上书鸣冤叫屈。然而换来的恩典,也不过就是改了一个谥号而已。

当然,到了崇祯年间,朝廷开始给戚继光立庙修祠,因为在边患频仍、渐入肌骨之时,朝廷终于想起了这位功臣的好,只可惜这时候已经太晚了,天下板荡,人心离散,对这位英雄迟来的歉意,根本无法挽狂澜于既倒。

读历史,你会感叹历史是不公平的,让这样一个英雄窘迫而亡。但历史又是公平的,最终给了亏待他的王朝那样一个终局。
是的,理解了戚继光的下场,你也就不必惊讶于为什么他死后仅仅几十年大明朝就在内忧外患当中迅速垮塌了。太多的无妄之灾,已经催朽了这个王朝的精神,让戚继光这样真正赤心报国的人难以再现了。

但游览过戚继光的宅邸,我心境倒不仅仅是为这位英雄感到愤懑或不平。

我想说,戚继光依然是一个能成事的人,在他所身处的那个时代,也许有他那样拯民于水火志向的人不少,但极少有人能在那个已经内卷严重,对做事者并不友好的环境中实现这个理想。

而戚继光能做到这一点的原因,是因为他真的在一心一意琢磨事,他放弃腐朽的兵户,招募朴实的农民、矿工成立戚家军,他独创“鸳鸯阵”这种看上去很“土”但却异常实用的阵法。他被调往北方边境之后,立刻因地制宜,创制防御蒙古骑兵的车阵,他被贬斥到广东,依然一心一意的整理《纪效新书》,以便让一生的思想结晶流传后世……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这是泰戈尔过于诗意的表达。而对于戚继光而言,岁月与环境给了他无数的播迁、打磨,但他能一次又一次的在新环境中适应,并做出新的功绩。

从屈原、李白到辛弃疾,中国文学史上有无数的诗人哀叹自己的怀才不遇,戚继光其实也是个诗人,他也同样遭遇了不公,但他没空哀叹,“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他只是忙于做事,忙于在一次又一次的风暴过后重新开始。

而历史,虽然是不公的,给了戚继光这样的英雄一个迟暮的晚年。但却也是公平的,毕竟,给了他一个如此光辉的背影。

南北征途莫问年,但教意气每翩翩。

人情到老方知味,世态无端尚有天。

蕉梦甫残仍泽国,粱炊未熟已桑田。

边书不至昏钟起,独抱丹忱付篆烟。

这是戚继光晚年回到蓬莱老家后写下的诗作,按说他已经深陷困窘而病重,可是你看这诗中的意境,却仍属上乘。他跟岳飞一样,是一个有大才的儒将。

我有时会想,如果戚继光此生如果深惧那些风云诡谲,无法得遂他的封侯之志,他依然可以作为一个不错的诗人永载史册,就像当年也曾“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一般。

可是戚继光却最终用他的此生赋予了戎马,赋予了奋斗,赋予了拯民水火,赋予了“封侯非我意,惟愿海波平。”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明明已经认清生活的本质,却依然热爱它。——这是罗曼罗兰的名言吧,我想用在戚继光的身上,大约刚好合适。他真的用此生永不停息的奋进,百战成诗。

就让我们为那些认清了生活真相,却仍然热爱它、努力做事、努力活着的人们致敬。
全文完
本文2000字,感谢读完,旅行随笔一篇,祝周末愉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