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宫崎骏“告别之作”里的这些暗喻,你看懂了吗?

小西cicero 林中的维吉尔 2024-04-09


理解这些暗喻,《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其实挺好懂的。

各位好,今天去看了宫崎骏的最新动画电影,号称“告别之作”的《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部新科奥斯卡最佳长篇电影,在国际上备受赞誉,但我身边很多观影的朋友纷纷表示看不懂,甚至有人直言“拍了些什么?白瞎一张电影票钱。”

实际上,“动画谜语人”宫崎骏在这部电影所想表达的暗喻和主题是非常明确的。同样是借助一个“神隐”的故事,《你》这部剧的明晰感甚至超过之前那部备受赞誉的、旨在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疗伤的《千与千寻》。只不过想要理解这种表达,必须通过了解日本近代史,理解片中的几个关键隐喻。时间仓促,今天就写一篇简单解析,帮所有没看懂或者想看这部剧的读者,做一个简单的导览。

1、主角的母亲为什么叫“火美”?

其实如果你懂日语的话,会马上get到,火美(ひみ)所指代的第一重隐喻就是日本的上古女王卑弥呼(ひみこ),两者在日语中的发音时非常相近的,宫崎骏几乎只是为了保留最后的一点隐喻感而没让它们完全相同。而如果理解了这一层,就能明白《你》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第一重主题——在电影的开篇,主角的母亲火美,葬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晚期的东京大轰炸当中。这暗喻着卑弥呼所代表的那个旧日本在这场战争当中死亡了。

而主角作为旧日本的孩子,在整个电影当中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孤儿感——父亲在母亲去世后迅速续弦再娶,恰恰隐喻了一件事。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拥抱战后新秩序。这种与往昔迅速地切割与淡忘让宫崎骏那一代生于旧日本的孩子产生了一种非常类似于母亲去世后看着父亲迅速走出来,组建新家庭的“半孤儿”的被抛弃感。所以宫崎骏选择这个故事来隐喻,可以说是非常刁钻而贴切的。

同时,火美(ひみ)这个名字在日语中也包含着“火中所见”的意思,其实有一种考古猜想认为卑弥呼(ひみこ)这个名字本身就暗示着了这位上古日本部落女王是一位火占卜的巫师(火御子),但宫崎骏在电影中用这个名字,显然更强调日本在二战中经历的让城市一片火海的大轰炸,给他们那一代人留下的深刻的心理印痕。所以影片中母亲火美的形象,几乎每一次出现都是与火深刻联系的。

美国将军李梅在二战末期搞的那几次“李梅火攻”,仅在东京一地就烧死了14万人,全城50%以上的房屋被焚毁,100多万人无家可归。火攻造成的伤亡比后来的原子弹还要多的多,确实是把日本战前出生的那一代人打出童年阴影来了。

而为了规避盟军对东京等城市的重点轰炸,大量日本人向相见疏散。影片中,主角也是在这里遇到了他的继母夏子,那么夏子在这里又隐喻了什么呢?

2、继母夏子,代表了什么?

其实这个角色如果理解一点日本近代史也非常好理解,日本发布终战诏书,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是在1945年的八月,正好是在夏天,所以夏子这个觉得所指代的就是二战后出现的新日本。

为了让观众确认这个隐喻,宫崎骏还在动画中安排了两个“铆点”。

第一是夏子在接了主角之后路边遇到游行的队伍,立刻鞠躬。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意像,因为1945年终战诏书发布时,很多普通日本人确实是跑到皇居那里去鞠躬甚至下跪了一地。

是的,牛皮吹破,精神幻灭,彻底被“英美鬼畜”打垮,鞠躬下跪,这就是日本重新开始的标准动作。

第二是夏子回到家后,打开了丈夫带的行李箱,拿出其中珍惜的罐头、糖甚至香烟,普通日本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重建的最初印象,确实也是从盟军战后紧急调运的罐头、糖和香烟开始的。

影片赞美罐头的味道,那是宫崎骏这一代经历过日本战后短缺时代的人最熟悉的味道。

所以影片开头,这两处看似闲笔的描写,其实都不是废镜头,它在明确生母火美代表旧日本,而继母夏子代表新日本,生于旧日本的主角夹在中间,情感复杂的这个核心矛盾。

3、企业家父亲讽刺了谁。

再多说一句,影片中主角父亲这个形象其实也非常耐人寻味,他代表日本的企业主、资本精英群体。对于这群人来说,其实国家的丧乱对他们反而没什么打击,原配火美死掉了,他迅速就续弦,娶了妹妹夏子,这暗喻了日本的资本精英、财阀群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完成了转型,从过去与旧日本打交道,转换为在新日本继续赚钱。

影片中还有一段父亲的独白,简直露骨的反映了资本精英们的这种心态:“海军现在可闹坏了,没想到塞班岛就这么丢了(塞班岛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最惨重的地方)……不过也没关系,这样一来工厂的生意更好了。”

是的,国家打仗就赚打仗的钱,和平了就继续赚和平的钱,影片中父亲所代表的日本资本精英其实对国家命运这种事情不那么关心,就像一个男人对妻子到底是原配还是续弦都无所谓一样——不耽误他们赚钱就行。

4、舅公与天外来石致敬了谁?

而与代表财阀的父亲相对应的,影片中火美与夏子共同的舅公,则代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那一代像西方学习的知识精英。

影片中让主角神隐的那座高塔是围着一块“天外来石”建立的,导演还通过婆婆们的口特地交代,说这块石头是“维新(明治维新)之前,有一天突然落到地上的。”“那声音大的,可把附近的人都吓坏了”。

“名茶上喜选,只需喝三碗。惊破太平梦,车夜不能眠。”这是日本人记录1853年美国海军上将佩里叩关,俗称“黑船来航”的名句。很显然,影片中那块“维新前”突然到来,“把附近的人都吓坏了的巨石”,对应的就是让旧日本“惊破太平梦”黑船来航,以及之后与西方的接触。

而对这块天外来石非常感兴趣、花费一生经历去研究的舅公,对应的就是日本明治维新后的那一代维新志士。影片中的舅公一直在用积木搭一个建筑,虽然摇摇欲坠,但一直勉强撑了下来。这其实暗喻着日本明治维新后形成的那个国家建构——虽然摇摇欲坠、漏洞百出,但一直还能勉强支撑。

而这位舅公在现实中消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此后他所修建的巨塔就被其父亲封印起来了。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开放风气也刚好消失在这个时代,在所谓的“大正民主”昙花一现之后,日本也非常急速的陷入了封闭、而至民粹、直至军国主义的深渊当中。

而最终,舅公所搭建的那个积木大厦,被重新封闭在塔里的鹦鹉国王一刀劈毁,随后整个塔楼也分崩离析。

5、为什么鹦鹉王国是反派?

影片的反派鹦鹉王国也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意向,因为“鹦鹉学舌”这个成语,作为最初源自佛教的意向,是中日两国通用的。宫崎骏是在用这个形象讽刺那些在二战的民粹主义狂热中人云亦云的日本国民。他们所高喊的那些军国主义口号,就像影片中不断三呼万岁的鹦鹉们一样,其实连他们自己都无法真正理解其本意,只不过是在狂热的盲从,并鹦鹉学舌一般的接受他人的洗脑。

这个讽刺也堪称是绝妙的。

而比这更大胆而辛辣的,则是宫崎骏在影片中塑造的那个鹦鹉国王,他貌似英勇,并鲁莽的一刀劈碎了舅公(明治维新创立者们)搭建的高塔,可是最终他却没有随着高塔一起“玉碎”,反而是跟着其他鹦鹉一起逃了出来。

而鹦鹉国王一旦飞出封闭的高塔,立刻就身形缩小,人们发现他也不过是一只普通的头脑简单的鹦鹉而已。

我高度怀疑,不,我甚至可以确信,宫崎骏在这里所DISS的,其实就是领导旧日本走向战败,却在战后违背“玉碎”宣誓,又活了若干年的裕仁天皇本人。就像他在战后跟美国驻军司令麦克阿瑟所拍的那张合影一样。

当日本人走出被封闭的高塔,回头再看这位曾经被他们奉为“人间神”的天皇,他们发现,这人也就不过是一个干瘪瘦削的小老头。

6、最后,影片为什么叫《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我觉得电影起这个标题,是宫崎骏导演在向自己,也向所有日本人发问——宫崎骏用这样一部电影写尽了日本毁灭与新生之交的众生相。而这样一个国家,经历了那样狂乱与深渊,从中走出来的人们,应该创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过怎样的人生?

我觉得电影的回答是不那么明确的。影片中两个片段让我印象尤深。

一是,主角在高塔梦境中所看到那座墓园大门,上面写一行字,叫“学我者死”。

这个隐喻是双重的,战前的日本走了一条模仿西方旧殖民扩张的道路,最终“学我者死”,因为在新时代搞旧式扩张而泯灭。同样的,宫崎骏这里似乎想表达,如果新日本重复旧日的(哪怕是光辉的明治维新时代的)旧思维,也同样是死路一条。

但另一方面,影片中还有另外一个细节,就是主角和年轻时代的母亲火美相会后,母亲明知道自己未来要葬身火海,依然选择了接受命运,回到现实中。

这个情节安排,宫崎骏想表达的似乎是“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就像日本,从开国、到明治维新、到陷入民粹和军国主义的狂乱、再到战后新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无法逃避,而只能接受。

但“有你这样的孩子,我已经很满足了。”影片结尾母亲留给主角的那段话,其实暗含着宫崎骏的寄托,虽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与苦难,但正因上一代人已经不得不承受某种苦难或狂乱,我们才更在乎,不能让自己的下一代重复这种苦难与命运。所以如果你看懂了这层含义,你会为宫崎骏的这部电影而感动。

因为普天之下,可怜父母心,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尤其是那些父母、祖辈曾经遭受的灾难、封闭与狂乱,我们最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经受。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我觉得,宫崎骏在用这部电影,向自己、向日本国民、也向所有世界上曾经经历过迷乱与苦难的人们发问——

往者已矣,来着可追,我们、我们的孩子,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只愿那样的人生,是走出封闭的高塔、朝向开放、朝向未来、朝向宽容而和平的未来的。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愿你幸福,愿你如愿。

全文完

感谢读完,刚看完电影写的解析稍微仓促了一些,看这篇的反响吧,如果还可以的话,有时间我会写个刚详细的解析。

本文4000字,愿您喜欢,长文不易,喜欢请三连加关注,多谢。

若有问题,或想进行更多讨论,欢迎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