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遣欲澄心追求的“清静无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人对古老的道教越来越不屑一顾。道教主张以“清静无为”教化天下,而现在的人们对于“清静无为”如何能产生教化作用产生了疑惑,这种疑惑不仅普遍出现在一般社会民众和学术界,在道教界人士和道教文化爱好者中也广泛存在。这种疑惑的存在加剧了道教日渐衰微的形势。
道教界人士有感于此,也做出了许多积极的努力。但是自然界的发展运行是时刻不停的,用进废退是一个普遍的法则。没有任何存在价值的事物终究要在历史的前进过程中消亡。道教会不会最终面临消亡的命运呢?要解答上述疑问,还是要从道教本身出发进行分析。道教所追求的“清静无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境界?怎样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呢?
在道教的经典著作中,《道德经》的地位无疑是最高的,其次还有《清静经》。《清静经》的全名是《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这部经书对道教中的修心、悟道说得非常透彻,可以说是对《道德经》的一种很好的补充。经中对修心是这样描述的:“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神好清,而心扰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可见,只要能做到遣欲澄心,自然就能清静。
经中对不修心的后果是这样描述的:“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可见,心若不修,就好像荒地一样,日久天长无人耕种,必然杂草丛生,不可救药。
王重阳祖师在《重阳立教十五论》、马钰祖师在《丹阳真人语录》中均提到了真清静。所谓真清静是要求人在一天24小时内,无论有事无事,无论行住坐卧,无论何种环境,都能做到内心不起丝毫杂念,常清常静。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而常年累月的保持真清静,就是修行中的积功累行功夫。这样的真清静,不要说是对社会中的普通人,就算是道教界人士和道教文化爱好者,也是很难做到的。做不到真清静,无论你练习什么功夫、练习多久,都是没有入门的门外人,根本无法入道,更无法领悟“清静无为”的真实含义。
对于社会大众来说,虽然人与人有所区别,但是身心大致相同。所思、所想、所感区别并不大。如果以思虑之心去揣度道教的事情,显然是门外人推测门里情况,永远不可能弄清楚。而入门之人都是真清静的人。思虑之心已经除尽,不存在思虑揣度的情形。因此,一门之隔,真的是两重天地。
所以,是否入门的这个门,并不是一个有形的门,并不是一个看得见的门,而是一个无形的门。门外的一切都是俗世,门内的一切都是清静。这个门,可以称为“清静之门”。道教有句话,“人心死,道心活”。要入道,并不是指穿上道服,练一练功夫。入道是指人心死,道心活,从此进入“清静之门”。
清静两个字,是道教的根基。很多人急于追求实效,这种情况可分为几类:一是重视炼气、养生,二是重视神通,三是借修行之名敛财、出名等等。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有一个通病,就是轻视修心,忽视修心。都不知道修心的重要性,也不清楚修心最终能得到什么好处。看见眼前的一点点利益就认为是大道,不惜费尽心血去苦苦追求,至死不悔。
古往今来,无数求道者都被这些所迷惑,终究不能进入大道之门。怀揣着一颗充满功利、充满浮躁的心去养生、去炼气、去养内丹、去通神、去出名、去敛财。如此作为,远远背离道教“清静无为”的宗旨,不仅不能悟道,不能教化社会,反倒使大道越来越昏暗不明。岂不知《道德经》上说:“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想要立竿见影地见到奇效,是不可能的。瞬间的清静人人都能做到,常清常静却没几个人能做到。而做到了真清静,却经年累月见不到任何实质效果,也是不可能的。经年累月追求清静却毫无效验,只能说明一点,并没有做到真清静!
做到真清静并不容易。刚入手时,很快就会有一些清静的景象出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5年、10年、15年、20年,种种外界的干扰,自己信心的消磨,各种似是而非的景象的出现,人生的种种磨难,都会导致信心的彻底丧失。或者彻底失望,或者始终疑惑,或者以炼气为凭据,或者以有点心灵感应为荣,或者以得到名利为实。种种现象不一而足。古人所谓“十魔九难”并非虚言。积功累行的重要性也正是体现在此。只有经历千磨万难的考验之后,终于落得个一心清静,才能渐渐体悟大道之妙。
学道并无巧妙捷径可走,唯一的捷径就是修心。学道之妙,不在于富贵名誉,而在于通过不断的积功累行,心由狂躁不定,变得渐渐安定,从安定之中渐渐体悟到清静之中自有实在。于是心变的非常充实。虽然并没有得到什么,但是心却变得非常充实、踏实、自信。心外的事物如健康、富贵、财物、名誉等等,在自己心里的分量却变得越来越轻,甚至连生死也置之度外,只求心中清静无染。
但凡心外事物,终究有离我而去的时候,唯独此心始终不离我。不说其他外界事物,只说自己的身体,即便是修为很高的人,也有身体不适的时候。然而不论处于何种环境,此心始终清静。从内心的清静之中,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满足。这才是学道之妙。况且此心清静,身体也随之发生变化,玉液金液自在其中,又何必贪恋社会中的种种事物呢?
做到了真清静,就进入了大道之门。然后才能谈道教的作用。道教对社会的教化作用,正是在追求清静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因为心清静了,心中就没有私欲杂念,自身的行为自然端正。在潜移默化之中,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对身边的人、周围的人产生影响。不需要特别的说教,也不需要特别去做什么,只是为了追求自身的清静,教化社会的效果就自然达到了。
《道德经》上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说的正是这个意思。而道教对社会的教化作用也正是体现在此。
•什么样的人与道有缘?您积攒了多少世的功德,才能在今世闻经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