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德经》:不论人非,不记人过,不忘人恩!

点击蓝字关注👉 三官庙 2023-04-05


美好的言语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美好的行为可以受人推崇。


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一句话,可以让人如沐春风,也可以伤人于无形。


一个人想要修炼自己,必然要从言行开始。



不论人非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中讲: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圣人从不会毫无依据地指责他人。没有谁生来便是完美,不指手画脚,搬弄是非,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


从前有两兄弟,二人从小一起长大。父母寻得一高人,命此兄弟二人上山拜师学艺。数年后,二人学有所成,便下山入朝为官。


一日上朝,二人见有一官员,走路一瘸一拐。弟弟便同哥哥说:“你看那人走路像瘸子一样,如此还能做官,朝廷怎么会重用这种人呢?“


听罢,哥哥赶忙说道:“我看他方才在朝堂上言谈举止端庄沉稳,腿伤定是参与战争受的伤,我们理应尊重,不可随意乱说。”


兄弟二人的谈论被守卫听到,便告诉了官员。官员原本打算提拔两兄弟其中一人,但两人学识相差不多,听闻此事后,官员便提拔了哥哥。


此后,哥哥官运亨通,而弟弟则止步不前。


善言令人喜悦,恶语令人厌恶。要知道: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只会让别人难堪,更会给自己带来厄运。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人的是非永远也议论不完,但世人却总被是非所累。


少猜测他人是非,多反省自己不足,便不会把焦点着眼于对他人的议论上。少一些口舌是非,养一张富贵嘴,福气自然会来。



不记人过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老子主张用“德”来化解怨仇。人生在世,只要与人相处,难免会有磕磕绊绊。让人三分并不吃亏,容人三分也并无损失。不记人过,以德报怨,是人生最高级的智慧。


廉颇与蔺相如同为赵国的上卿,但蔺相如的官位在廉颇之上。有一日,廉颇与跟从说道:“我身为赵国的将军,立下了汗马功劳,那蔺相如出身卑微,只是动了动嘴皮子,官位便在我之上,我岂能容他,日后我若见到他必定将他羞辱一番。”


蔺相如听到此话,便开始躲着廉颇,凡是有廉颇在的地方,他都避而远之。手下人不解,问道:“您有勇有谋,我们才愿意投靠您,您与廉颇同为上卿,为何这般怯懦的躲着他,若是如此,便辞去我们吧,我等受不了这般屈辱。”


蔺相如说道:“你们认为秦王厉害,还是廉颇厉害?”手下答道:“自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我连秦王都不怕,难道会怕廉颇吗?只是因为,此时秦国不敢与赵国抗衡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颇同在,如果我二人起了争执,必然只能留下一人,那是赵国就危险了,我只是认为国家安危更重要。“


廉颇知道此事后,深感惭愧,脱下上衣,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说道:“是我见识短浅,您如此胸怀令人佩服。”


从此,将相和成为千古美谈。


不记人过,宽宏大量,体现了一个人最优秀的德行。人的一生,不会事事都尽如人意。一颗宽容大度的心,能容下世间所有的烦心事。


不记人过,不是无能,而是大度;不记人过,不是懦弱,而是修养;不记人过,不是恐惧,而是宽容。


若是揪着他人的过错不放,只会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祸患。做人,大度一些,有好报;做事,宽容一些,福气多。



不忘人恩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中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自然的规律是没有偏爱的,但却经常亲近和帮助善良的人。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从前,一位穷苦的郎中来到一个镇上。身无分文的郎中在街上徘徊了很久。终于鼓足勇气,敲开一户人家,想要讨些吃食。


开门的是一位姑娘,了解情况后,姑娘匆匆回到屋里给郎中端来了一碗热粥。郎中狼吞虎咽的将粥喝光,对姑娘表达了真挚的谢意,随后便离开了。


后来,郎中在京城开了一间医馆,由于医术高超,城内的人都称他为“神医。”数年后,一位妇人病重,四处求医无果,家人便将她送到京城找“神医”看病。


怎料,“神医”一眼便认出,这妇人便是当年给他那碗粥的姑娘。经过数月的治疗,妇人康复了。


妇人向“神医”询问需要多少银子,“神医”回道:“一碗粥,足矣!


心怀感恩的人,是这世间最富有的人。他们内心充盈,知恩图报。


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每个人在世上,都会有很多的陪伴,很多的关心,感谢那些曾经有恩于自己的人,是他们为自己点燃生活的希望。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的养生观。




一、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时间节律,认为医者必须通晓天文历法,并将其作为从医的门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官针》都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素问·生气通天论》更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明确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顺应了时间规律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要做到以下三点。




1

顺年节律养生

周年节律指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周期的节律变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认为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




因此该篇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因时养生”法则,强调要顺自然四时物候之变化而采取“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对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音五味》等篇还提出五脏应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除一周年之内的节律外,还有五运六气的超年节律变化,运气学说认为,自然气象存在着5年、6年、10年、12年、60年等周期 。




由于每一年岁运不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况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药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岁备物”方可“无遗主”。




2

顺月节律养生

周月节律指以1个恒星月或朔望月为周期的节律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周期公转。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体气血受其影响而有盛衰变化。




《灵枢·岁露论》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虚,其卫气去,形独居。”




《素问·八正神明论》亦有类似的论述,并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又说“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既说明了人体气血盛衰存在月节律变化,还指出了违反月节律而治的不良后果。




因此,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养生防病,都应当要注意“因月而调”,避免灾祸内生。




3

顺日节律养生

一日分为四时,则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一日之中的养生亦当同年节律,朝养生,日中养长,日入养收,夜半养肾。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将一日分为平旦、日中、日入三时而论,指出人的阳气平旦初生、日中阳气隆盛,日西阳气内收,因此在日西入夜之后,要减少劳作及户外活动,若违背此原则,则会形体困顿。




二、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北方生寒”“西方生燥”,指出五方的气候各不相同。




《素问·异法方宜论》进一步指出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的不同,导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的差异。




实质上,特定的生存环境造就特定的生活习惯,造就了特定的人群。人类最原始的养生理念来源于生存过程中本能的趋利避害 。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的北方人“乳食”,其原因在于自然之中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导致“风寒冰冽”,而北方又是“天地所闭藏之域”,作物产出相对较少,故乳食以充饥而御寒;又说“脏寒生满病”,其本义在于提示居于北方,应以避寒而就温为养生第一要务。










西方人由于“多风,水土刚强”,故“不衣而褐荐”,多以致密不透风之皮毛为衣以御风寒。就此而言,不同地域之人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要根据处生活的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必须做到“节饮食”“适寒暑”,方能“安居处”而“长生久视”。


体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说明体质源于先天,人在出生之时已初步具备了体质特性。




《黄帝内经》对体质的论述多种多样,如《灵枢·逆顺肥瘦》云:“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论述了肥人、瘦人、壮人、婴儿内在气血盛衰、皮肉坚脆情况各不相同。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以五行分类,论述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之人,又以宫、商、角、徵、羽五间对五行之人进一步分类论述,共计 25 种体质,指出各形人体格大小强弱、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灵枢·通天》则以阴阳五态分类,论述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等五种体质。




此外还有从人格来对体质进行分类的,如《灵枢·论勇》的勇者、怯者,以及《素问·血气形质》的形志苦乐分类。体质不同,其内在脏腑气血之盛衰亦不相同,故养生必须以体质为依据,不同的体质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2

辨年龄养生

出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构、机能、代谢也随之而变化,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




《灵枢·营卫生会》说“老壮不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指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时,其脏腑气血盛衰存在差异,少儿至青少年时,人体气血渐充、脏腑功能逐渐强盛,在中年盛壮之后就逐步走向衰老;




在五脏六腑平定强盛之后,脏腑功能从肝开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渐衰退,至五脏皆虚、形神相离之时走向生命终点,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之变化受气血之盛衰、脏腑功能之强弱的影响。




由于年龄不同,体内气血盛衰情况不同,故养生法则必须因年龄而定。




3

别男女养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指出男女存在生理差异,男子为阳,以气为用;女子属阴,以血为本。故男子之养生重在养气,而女子养生重在和血。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以女七、男八为阶段详细论述了男女生、长、壮、老、已的规律。男子五八衰老始于肾,女子五七衰老始于阳明。除了说明人的生理状态随年龄而变以外,还与性别密切相关。




《灵枢·五音五味》对女性的体质特点概括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即认为女子受经产的影响而处于气有余而血不足的状态。




综上所述,女子的养生应当以血为根本,要重视阳明的调护;男子养生应以精为根本,要重视肾气的保护。




三因制宜作为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在养生防病的过程中,必须将人所处的时空环境特异性结合在一起综合进行考虑,知常达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不忘人恩,是做人的态度,懂得感恩,身边必定会遇到更多的贵人,福运自然会来。



《易经》: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见最好的别人

道教智慧:用智商做事,用情商做人,做个有雅量、气量和心量的人!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的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清静经》: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清静淡泊是一种大智慧!

庄子:普通人逃避问题,聪明人解决问题,智慧的人消除问题!

道教著名思想“上善若水”,太有智慧了!

《道德经》:真正彻悟这两条天规,好运增多,福报不请自来!

《淮南子》精华六句,用心读完有可能“悟道”哦!

《易经》:天道酬善,地道酬谦,人道酬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