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却不招人待见?道祖说改善人际关系要避免这几点!

点击蓝字关注👉 三官庙 2023-04-05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 
现代社会要求人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而且要求拥有健康的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产生很大的好处。但是很多人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自认为很优秀,却总会遇到一些人际沟通的障碍。该怎样消除障碍,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呢?道祖“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可以给我们启示。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退、不争。在道祖看来,道具有以下的特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道祖喜欢用江海来比喻道的处下居后,万物归往,提出了处下、谦退、不争的处世之道。
道祖深深地感到世界的纷乱,起于人类的相争——争名、争利、争功……无一处不在竞逐争夺,为了消解人类社会的纠结,乃倡导“不争”之德。“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这里的不武、不怒、不与便是不争,而不争的品德是合于天道自然的,“是谓配天古之极”。以不争处世,能收到“夫唯不争,故无尤”,“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效果。
道祖“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强调守柔、退守。以此为原则,对处理人际关系和提高思想境界都是有益的。应用于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更可以将一些沟通障碍化解于无形。以下三种行为在人际交往中易引发沟通障碍,要注意避免。



一、控制

在人际交往中,“控制”可能会引起人们的防卫心理,就是企图劝说别人改变他们自己或改变他们的态度、意见或行为,或者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们。

《道祖》第六十六章说: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交往过程中,要达到控制的目的,身居高位者必须降下自己的身份,运用谦居的言辞,才能打消人们的防备,不致产生厌弃。以不争上、不争尊、不争先的态度进行人际交往反而能赢得他人的好感。


二、唯我独尊

有人在与他人交往中,总喜欢表现出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他欣赏自己在地位、权利、财富、智商、身体等方面比别人高出一筹。这种“自我感觉良好”的交往容易让人反感。道祖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人际交往需要人有诚意与平等对话的交流素质,轻躁的举动都短暂而不能持久,谦退、不争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当双方处于平等的位置,才会建立起信任和尊敬。


三、自以为是

现实中,有人喜欢自以为是,好为人师。他们不善与人合作,喜欢独断专行,仿佛真理永远在自己一方。

对于这种人,道祖也有批判:“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从道的观点来看,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可以说都是剩饭赘瘤,惹人厌恶。

相反,道祖主张“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即不自恃刚强,不锋芒毕露,尽管差异是存在的,如果优势者能主动要求平等,弱势一方就可以实现水平沟通,从而造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虽然道祖的“三宝”说是道祖依据道的基本特性所提出来的圣人的处世之道,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管窥道祖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思想态度,应用到我们的人际交往当中,必然可以消除沟通的障碍,有助于营造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



参悟《清静经》,可得道教修真大法门!附《清静经》全文!

老子:永远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那是一种无谓的消耗!

喜欢烧香拜神的人都看看,不要再浪费金钱了!

修道之人,如何正确对待神通和异能?

道教禁忌“四不食”指的是哪些?为何会有这种说法呢?

庄子:躲世间于世间,藏天下于天下,到底说的是什么?

道法想要灵验,必须具备这三件事!

在道观里求神许愿虽然很灵,但一定要知道这不是交易!

小修在深山,大修在人间,红尘炼心真修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