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处世五法:若能熟记于心,一生从容不迫,必成大器!
吕坤,自号抱独居士,明朝文学家、思想家,其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与沈鲤、郭正域一同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
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看问题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是要存心,即对人生、对各种事物都能用仁与礼的标准来衡量。
吕坤对人生即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呻吟语》中提出了人生的五大问题:思事、处事、保身、处人、养生,并给出了宁耐、安详、谦退、涵容及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的五个第一法来处理。
一、宁耐,是思事第一法。
宁耐即安舒、宁静而具耐心,宁静且耐心是思考事情的首要方法。
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时当喧杂,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现前”,在宁静的心境中,人的思维能力能够充分发挥,记忆清晰,感受细腻,思维敏捷而深刻。在浮躁的心境中,人的思维能力就会大受影响,不仅思维迟钝,连平时很熟悉的东西也会忘得一干二净。
思考事情要心平气和有耐心,切忌急躁浮躁。
急躁使人不能沉下心来对事物作深入的研究和理性的思考,思想情绪也容易波动起伏。
浮躁使人轻率鲁莽,不能全面分析情况,权衡得失,不知掌握分寸,讲究策略和方法,常常对问题作出错误的判断。
只有保持宁耐的心境,人的思虑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
二、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安静周详是处理事情的第一法则,能做到安详的人,行住坐卧,庄严稳重,出入进退,不失仪容,处事镇定,临危不乱,从容自如,思考缜密,行不卒暴(紧促急迫)。
安详处事,就能够在处理事情前心定身安,肃穆端庄,做事时不轻率不仓促, “粹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冷静处人,待人宽严得宜,理智处事,办事方圆得体。
安详是定力的体现,是智慧的融合,然而人能安详处事,非一日之功,这得归于平时的修炼,在日常处事时要时刻锻炼自己安稳平和的心态。
安详方能静观,静观方能明判,明判方能慎动,有条有理,不慌不乱。
三、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谦恭退让是保护自己的第一方法。
古人言“路要让三分,味须减三分”,遇狭桥,留人先行,争逐必伤;甘味好吃,不可私自吃光,得留三分给别人享受。只有学会谦让,才能得到喜悦的人生。
《出曜经》云:“谦恭卑下修德之本,轻人贵己殃祸之灾。”当年越国的范蠡算是个知进退之人。他深谙“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助越王勾践成就大业后退隐山林,泛舟西湖之上,自在逍遥。后来他还凭借出色的“商业头脑”成了富甲天下的“陶朱公”,三散家财,后人无不敬仰。
人性本身的贪婪,很多人都难以放弃已经得到的名利。如果我们不能把握好尺度,懂得谦让的智慧,也许就会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
人生在世间,谦退乃保身之本。
四、涵容,是处人第一法。
处事待人,要善于涵受包容。
《尚书•君陈》中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与人交往要宽宏大量,能容言、容事、容人。听得进不同意见,容得下与己作对之人,古来成大事者莫不如此。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大宴群臣,日暮酒酣,此时灯烛忽然灭掉。乘黑暗之际,有人牵动美人之衣。美人随手将其冠带上的缨带揪下,并告诉楚王:“您应下命令,立即点上灯火,就可以擒住无缨之人。”楚王不听,令群臣都把缨带揪下后,再点灯,于是尽欢而散。过了三年,晋国与楚国交战,有一名楚将奋死杀敌,最后终于战胜晋军。楚王召问这人,才知道他就是之前那个牵美人衣之人。
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就能够赢得多少人,一个人的度量能够涵容多少事,就能够成就多大的事。
自古有成天下之志者,必有容天下之量,而后能成天下之功。器量宏大,胸襟宽阔,涵容对一个人至关重要。
五、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是养心第一法。
养心就是修养心神,《黄帝内经》在谈到上古之人懂得长寿养生之道时指出,养生要能形与神俱,就是说要养心神与养形体两者皆不可少,而其中养心神尤为重要。
如何修养心神?
吕坤说,修心要把那些富贵、贫贱、生死、祸福变迁等置之度外。世间万物,在不停地变易,然人心不必随之动荡不安;生死寿夭、富贵贫贱,本来平常,对此不必大惊小怪,杞人忧天。
今之学者傅佩荣先生说:“第一项要件是明白人生的限制与命运。不论得意失意,往往无法强求,大家各尽其力,成败归诸天命,对生死亦只能随顺?否则难免自寻烦恼。明白此一道理,心胸自然开阔。”
勘破生死根株,名利幻境,置富贵、贫贱、死生、常变于度外,这是修养心神的第一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