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冬至节气: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冬至福至,诸事圆满!

点击蓝字关注👉 三官庙 2023-04-05



盼了盼,冬至来了。


每到此节,年幼时最兴奋,因为再过了小寒、大寒,便是我们小孩子盼望的春节了。长大以后才明白,冬至是一年阴阳循环的结束与开始。


太阳运行到了南回归线的极点,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思念最深。想起了长辈说过的的话:冬至夜是一年最长的一夜,据说那夜做的梦最准,梦预言以后的事。


便常常希望这一夜做一个好梦,但不如所愿,要么梦太短,要么醒来就忘。不过醒来后发现有一个准确的变化:天一日比一日亮得早,白昼一天比一天长。


不管冬至有没有梦,都准确预言着未来的每一天都是被光点亮的日子。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古时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冬至还是一个传统的祭祀祖先和神灵之日。冬至为“冬节”,所以被视为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讲法,也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



起源,阴极必反一阳生


冬至的“至”有三层意思。《三礼义宗》记载:“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


是说,阴气在今天达到了盛极,阳气始生。很明显,阴阳交替,并不如草木黄落与初生来得直观,是气息之间偷偷的交换,所以阳萌被称为“潜萌”。


《淮南子》中又记载:“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阳气却默默地为万物复苏做着积累与铺垫,故说冬至节是在积“德”。


而“日行南至”最神奇的变化是,这一天始皇陵兵马俑坑,会在下午三四点太阳落山前,有阳光斜照进来,打在兵马俑的身上。那是地坑一年仅有一次的光亮。


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也在下午的时间,斜阳从西南方向而来,把桥洞染成了金色。无论美好摸得着与否,冬至日都有着一年里最美的见证。



物候,数九消寒待春来


冬至,“进九”的第一天。古人以每九天为一个单元,数到九个九,叫“数九寒天”。可见日子够苦,得数着日子过。然而恰恰因为苦,古人创造了许多美妙的事情。


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紫禁城的养心殿里也挂着一幅字:“庭前垂柳珍重待东風。”每一个字都是九笔,画完九字,八十一天过去。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如果人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心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静,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观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而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人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立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谓,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时,正是由于交流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类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人神沟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无论是染第一瓣梅,还是描第一笔笔画,都是最难的。因为未来还是空白,还需要手中的笔一笔一笔地描,把一日一日的等待,漫漫隆冬,风雪交加,何其难熬。


但是熬过“三九四九不出手”,熬过了冰上走,就可以沿河看柳。然后等最后一笔落下,抬头一看,九九尽桃花开!那春天的花,就是冬至做的梦了。



冬至有三候


一候蚯蚓结。


蚯蚓是阴曲阳伸的动物,虽然此时阳气生长,但阴气还是最强盛,蚯蚓只能继续卷缩身体。



二候麋角解。


麋的角朝后生 ,而后为阴,麋因感到阴气消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坚冰深处泉水开始动,因为感到阳气正在从地里冒出来。



自然,对于现代人来讲,“数九寒天”不再是一个难跨的坎。但更难的却是不再能稳稳地坐下来,耐心地写一写字、赏一次梅、煮一壶茶,难的是不再有那份珍重对待当下的心意。


而古人的数九寒天之所以为人感动,正是他们认为:每一个日子都值得珍重。珍重地把无趣过成有趣,把难受变成享受,把不是良辰过成美景。


人生有多少的珍重,就有多少美好。



农事,冬至福至最吉祥


古人有“四始”,岁始、时始、日始、月始。春节是岁始,立春是时始,冬至是日始。“一天之中,日出之际是日始。一年之中,冬至日起,白昼由短而长,亦可谓日始。”


古人对每一个新的开始,都有祝祷,而“冬至大如年”,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宋朝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是宋朝人最看重的节气,哪怕是穷苦人家,花上攒了一年的积蓄,也要在这一天让家里的男女老少换上新衣服,置办酒肉饭菜,祭祀先祖,吃个团圆饭。然后亲朋邻里互相往来庆贺。


动人的是,在唐宋时期,冬至节放假七天,与年节相同。到了清朝,亲朋之间更互相赠送食盒,称“冬至盘”;节前一夕,称“冬至夜”;这夜喝的酒,称“节酒”。


在民国仍有此俗:将阴历元旦定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可见历来的人们,都十分认同相信:始是一种吉祥的预兆,有阳气的萌芽,有太阳的回归,有白昼变长。


所以这一天,最吉祥话是“迎福践长”。


一切虽然尚且微小,然而冬至福至,美好出发。



习俗,人间相思胜夜长


白昼最是时光短,奈何相思胜夜长。


庆幸的是,冬至之后的日子,时光一点点长,从此思念就有了着落。它们变成了家人一碗碗,一锅锅,一炉炉的冬至美味。



1、汤圆:冬至吉祥,诸事圆满


在南方,冬至要吃汤圆。不要超市买的芝麻馅、花生馅的各色汤圆,而是买几块钱糯米粉,加入热水和和成实心的小汤圆。煮的时候,丢两片姜下去,有甜有辛香。


这时候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寓意人间团圆,诸事圆满。



2、饺子:冬至福至,爱意温暖


北方则少不了一顿饺子。除了白菜猪肉馅受欢迎之外,茴香羊肉馅儿也绝不逊色,羊肉性温益气,茴香散寒,真就应了那句俗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降温,注意保暖。



3、莲藕:一年到头,平安顺遂


在有些地方,冬至还吃莲藕。因为藕有很多孔洞,叫“路路通”,象征一年万事通顺。冬至之后一年就快结束了 ,比起大富大贵的愿望,人们更加希望一年到头,平安顺遂。



心事,且好好拥抱冬日


遗憾的是,仅仅百年过去,冬至过节的气氛、仪式、饮食、民俗,都已被时光冲淡,只留下了一个叫“冬至”的节气,与民间所剩不多的习惯,还有对民俗凋零的唏嘘。


回忆往昔,古人却因“冬至阳气起”的小小变化,视为是新生,是大吉,需要仪式感,而庆祝。他们穿新衣,祭祀先祖,吃冬至饭,互相拜访,谓之“贺冬”;又把冬至节,称为“亚岁”。


为我们感动的正是这些仪式感,吃好喝好,祝福当下,期待明天。为我们感动的正是不怕当下的寒难熬、风侵骨,他们依然充满热忱地面对人生的每一刻。


因为美好从来不在过去,未来,而是当下。


此时此刻,你我站在时间的分界线上,一边是冬至,一边忆往昔,或许是给自己温柔的提醒:好好拥抱冬日,就是让自己认真地再爱生活一次。



冬至养生,牢记这几点


大家都知道“冬至”是数九的第一天,所谓“冷在三九”,一年中最寒冷的几个月就要来了。


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除了寒冷,冬至也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气。


“冬至一阳生”,这一天,天地间的阴气盛极,而阴阳本为同根一体,阴到了极致,就会转化为阳。


此时,人体的生理状态亦然,因此,冬至养生,不仅要护阴还需养阳。



冬至养生重起居


1. 早睡晚起


《黄帝内经》有“早卧晚起,以待日光”的说法,就是冬天要早睡、晚起,起床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尤其是老人。


从中医的角度,早睡可以保存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晚起可以补阳气。而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2. 衣着保暖


冬至时阳气马上要开始萌芽,所以,注意保暖,保护阳气不受寒气所伤是必须的。


“寒则涩而凝之”,人体气血运行会在此时变的更加缓慢,如再为寒邪所伤,则周身气血更易发生拥堵。


因此,平素血液粘稠度高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患者,更要做好脖子、肩膀、腰部、膝盖和脚的保暖工作。


不过,温暖也应适度,以自我感觉不燥热,身体不出汗为宜。


过于温暖,身体处于出汗状态,则不利于阳气闭藏,反而更易生病。


3. 适度运动


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冬至时节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


从运动强度上来说,大家应尽量避免跑步、打球等剧烈运动,以免消耗肾精。


从时间上来说,冬天运动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下午三四点钟最为适宜,以免阳气过度消耗。


运动结束后,要注意补水,防止身体水分消耗过多,导致血液浓稠度升高,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另外,有慢性病的人运动时出现不适,要赶紧停止,并去医院就医。


4. 酌情进补


冬至过后是大补的最佳时机,但也要因人而异。


因为,冬季吃的肉类等肥甘厚味较多,容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内热积聚,更易引发疾病。


所以大家在食用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稍清凉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


此外,寒冷的气温下,大家还可以每日喝上一碗热乎乎的杂粮粥,不但会让身体立刻感到温暖,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



滋养五脏


1. 护心


冬至后,人体受外界寒冷刺激血脉多收缩阻塞,心梗、心绞痛、中风、高血压等疾病高发。


若是连续几天都感觉乏力、头晕、胸部不适要及时看病。


平时,大家可适量吃些红色食物,如红枣、山楂、红茶等,滋养心气。


2. 养肺


肺为娇脏,畏寒喜润,冬至三九寒天气候干冷,最宜容易伤伐肺脏。


鼻塞、流涕、咳嗽咯痰这都是肺脏感受寒邪的表现,所以度冬要养肺。


大家每天早上可以做做呼吸操。


具体方法:


用鼻深长而缓慢的呼吸,吸气时,最大限度向外扩张腹部,胸部保持不动;呼气时,最大限度向内收缩腹部,胸部保持不动。


每次深吸气3-5秒,屏息1秒,然后慢呼气3~5秒,屏息1秒。


每天练习5-15分钟即可。


3. 养肾


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


若冬季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就应该多吃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了。



养生技巧


1. 按摩养生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冬至以后经常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


拉耳垂:用两手的拇指、食指同时按摩耳垂,先将耳垂揉捏、搓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以发热发烫为度。


提耳尖:用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适量提拉耳尖,提拉的时候大拇指和食指顺便对耳尖进行按摩,以微微发热为度。


摩耳轮:拇指位于耳轮内侧,其余四指位于耳轮外侧,揉搓2~5分钟,再往上提揪,以耳部感到发热为止。


2. 医药养生


艾灸: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在冬至时选取具有强身保健作用的关元、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并施行艾灸,能够起到温阳补气、温经散寒的作用,可提高机体的抗寒和抗病能力。


三九贴:冬至过后正式“数九”,患有慢性虚寒性疾病和季节性发作性疾病的人,可以在此时进行三九贴治疗。


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激发周身之经气,振奋人体相应的脏腑功能,驱散病人体内的阴寒之气,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


3. 饮食保健


萝卜:冬季气候很燥,每个人的火气都很大、情绪也容易激动,在这种气候下,着点急血压更容易升高。


而萝卜有下气的功效,适当喝点白萝卜汁也可以清理内火,不让情绪产生太多波动。


山药:山药是药食同源的食材,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素。而且,山药钾含量非常丰富,特别适合高钾低钠的膳食人群食用。


莲藕:藕生食能清热润肺,凉血行瘀;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补脑。


冬天吃藕,不仅能清热润燥,还能“上下通气”,是顺气佳品。



2023(癸卯)年,三官廟顺星拜太岁斋醮大法会启告!2023年,这五大生肖命中有“劫”!该如何扭转运势?与道相契,人在道内,道在心中!女子如何修行:清修派女丹修炼简述!一味药舒通气血,专通人体经络,能调八种病!德,决定命运;善,改变人生!祛湿名方:四神汤,把湿气彻底去净!庄子:做好自己,是一个人最真实的高贵!道教修行,怎样才能够算得上是修行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