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语: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理不足则多辩!

点击蓝字关注👉 三官庙 2023-04-05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人生是一条长河,得高人指明方向则幸也。人生如一本大书,深度阅读可乐在其中也。


一、识不足则多虑

见识不足、难以决断就会思虑过度、担忧狐疑、没有安全感。


有时候那种多思多虑、惶恐不安的生活并不是外界给我们的,而是自己见识浅薄造成的。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


“多见者识广,博览者心宏”。欧阳修也说,“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


要改变这种状况,冲破这些“浮云”,需要的是充实自己,开阔眼界。而读书,便是“登高”“望远”的捷径之一。


“读经长学问,读史长见识”,读前人的优秀书籍,借鉴前人的智慧经验,遇到事情自然心开意解,自然知道如何应对处理。


书读多了,其心胸和思想会相对其他人开阔得多,志存高远,胸襟旷达,才不会为私心杂念所困、功名利禄所累。


定位决定地位,心境跨越艰险。


苏东坡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强学博览”的人身上总会充满自信和豁达,即使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也不会心烦意乱,浮躁紧张,不知所措;更不会在顺境的时候得意忘形。


所见所闻成就一生,无知无觉葬送一生。



二、威不足则多怒


威德不足以服众就会容易发怒。


有人用发怒来树立威望,这其实会事与愿违。发怒暴露的是德行的不足。


威望从德行中来,道德的力量可以摄服一切大众。


而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表现出的,必定是谦虚恭敬和平易近人。


《菜根谭》有一段话: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私曲之人,以名义气节激励之。


天下无不入我陶冶中矣。


遇到狡诈不诚实的人,用真诚的态度去感动他;遇到粗暴乖戾的人,用平和的态度去感染他;遇到行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用道义名节去激励他。


那么天下就没有人不受我的感化了。


“心头无事一床宽。”


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祥和。心有多大,世界才会有多大。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心宽似海,风平浪静。笑看花开,宁静喜悦;静赏花落,随缘自在。



三、信不足则多言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古人把守信看作是做人非常重要的品行之一。


《荀子•不苟》中有言:“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


如果没有信用,什么事也做不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键是要讲信用。讲究言必行,信必果。 


诚信属于道德范畴,没有重量,也无标价,却可以使一个人轻如鸿毛或身败名裂,也可以使一个人重如泰山或名垂千古。


“信不足则多言”,即为信用不足的人,讲话不易让人信服,通常就会费尽口舌去讲更多的话。


《易经》言,“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话多有时候从侧面表现出了一个人信用的缺失,它就像是一张信用卡,早晚总要还回去。


信不足,则口多言,然言多必失,夸夸其谈者虚,口吐莲花者浅。


为人之要则,当抬头时观云,低首时看路,于学中思,善养浩然之气、谦卑之性,方能大写人生。不多说话,不乱说话,不说谎话。



四、理不足则多辩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其实,掌握大道之理的人,不需多做辩驳,时间会证明他们的正确。


他们只需默默耕耘,等待收获成果的一天,惊艳众人。层次相同的人,无需争辩;层次不同的人,何需争辩?


人生多不在言,而在行。


古人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相对就少了。况且,很多道理不是说辩论就能辩清楚的。


越是没有道理的人越善于辩解,本身无理之人,没有底线原则,多巧言令色,其实只不过是遮掩自己空虚的实质。



法讯丨癸卯年正月初五,三官廟“接财神•补财库”斋醮大法会启告!

搞清人体内气的“来源”,杜绝盲修瞎练,让修炼事半功倍!

道医五脏调养秘法,教你怎么养生不得病!

真正的朋友:合于三观,见于危难,敬于人品!

道士如何修仙?得道成仙的五种途径了解下!

万病的根源,腹部积聚!(深度好文)

人间三千事,淡然一笑间!

道教“法名”与“道号”的区别,你清楚吗?

道家绝学:内丹功的六大功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