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已备好,如何答题?
这两天,一份改革时间表引起广泛关注。
7月18日公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
“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 “本决定”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当时代的车轮、人民的期待到达一个崭新的阶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以“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决心,去担当时代使命,去啃硬骨头,去涉险滩。
现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时代命题已经摆在面前。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让我们循着会议公报,去寻找答案。
解题,先要破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呼唤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往哪改、怎么改?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先立后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七个聚焦”,给出了明确的“路线图”: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七个聚焦”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做出系统部署,明方向划重点,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力点,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改革的决心与力度可见一斑。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关口,愈进愈难、愈进愈险,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诸多方面。
跨越新关口,我们要紧盯“七个聚焦”,找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用改革“关键一招”破除高质量发展中的“梗阻”,为中国式现代化扫清“障碍”,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形成全方面全领域全系统的联动改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改革求变、应变,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向“七个聚焦”精准发力,开“新局”、谋“胜局”。
宜宾临港公铁两用长江大桥 摄影/C视觉 张元戎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考卷常出常新,明晰深化改革的解题思路,才能在时代之变面前从容应答。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环境错综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该如何保持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刚刚结束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这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扬弃与革新。中国巨轮破浪前行,单一的经济增长早已不等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因此,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300多项改革举措,符合新发展理念底层逻辑。
这是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创造中国发展奇迹的重要制度基础——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倡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为发挥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制度保障;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下一步,一个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期待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期待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让宏观调控更加有力有效,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这是以新质生产力为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动作为。以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因地制宜、主动探索,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就能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是以科教、人才和创新为支撑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做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部署要求,就是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远眺东安湖体育公园 摄影/C视觉 何海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中,“人民”这一热词出现了15次。要答好这份试卷,人民是出发点、落笔点,当然,人民更是试卷的阅卷人。
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出发,绘就人民至上的发展答卷。在民生福祉方面,现实与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仍有一定的差距,在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还有不少的民生短板亟待补齐。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这里出发,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以民之所望为初心,从基层治理的细微处入手,到城乡融合的宏大布局,每一项改革都紧扣人民的期待。这些一项又一项贴民意、暖民心、解民忧的惠民政策,最终将成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解。
以为人民谋幸福为答题落脚点,以人民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为方法论,勾勒壮丽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图景。人民是推动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份答卷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在奔赴星辰大海的路上,“发展”与“人民”始终一路同行,紧紧相连。从“一个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到“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共同富裕;从“把老百姓关心的事一件件办好”的谆谆嘱托,到“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庄严承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通过保障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等措施,可以让人民切实感受到这份答卷的温度、质量和分量。
本期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