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是进一步发挥先导作用的重要手段,是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适应需求侧新要求向供给侧结构性升级转变
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需依托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从适应需求侧新要求向供给侧结构性升级转变,应牢牢抓住从创新到质优的发展路径。
生产生活模式变革引发交通运输需求侧结构变化。一是新质生产要素配置衍生出新的交通运输需求。以数字网络通信技术装备、数据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以及先进技术与创新特质对传统生产要素的赋能,在推动生产生活的模式变革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客货运输需求,运输流量、流向、流程、流速等特征随之变化,运输生产要适应新生产要素流动的新需求。二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要求相匹配的优质运输服务。随着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对交通运输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衍生出更多高附加值、定制化、专业化、个性化运输需求,要求交通运输生产进一步多元创新、提档升级。
创新驱动带来供给侧提质升级。一是技术创新在交通基建、装备领域取得突破,交通生产工具发生质的变革。劳动资料主要为生产工具、基础设施和能源设施,三次工业革命就表现为生产工具的突飞猛进。基础性和应用型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是交通运输生产工具进化升级的前提,富含先进技术与创新特质的新型运输工具和基础设施促成了运输效率的大幅提升。二是体制机制改革在交通运输行业深化实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发展生产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交通运输行业改革聚焦制约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提升服务、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进而形成更加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组合跃升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科学技术、管理等是生产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加快发展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应着力从生产力各要素创新提升,以点带面、点面互动,促进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组合跃升、先进生产力质态加快成形。
提高交通装备科技含量,推进生产工具技术突破。以载运工具为代表的运输装备是生产活动的主要载体,与高新科技的融合程度高,推动生产工具科技创新是交通运输新质生产力最主要的抓手。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交通装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超高速列车等新型运载工具研发升级,强化汽车、民用飞行器、船舶等装备动力传动系统攻关,突破大功率发动机关键技术,研制新能源、材料结构一体化和跨标准适应的先进轨道装备,提升交通装备关键技术自主化水平。攻克工程设计软件、交通仿真与测试软件等交通专业软件瓶颈,加快BIM软件国产化应用。二是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空天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与交通装备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监测预警、应急指挥和监管、主动响应、智能计算平台等领域应用。推动新一代无线通信、北斗导航、卫星通信、高分遥感卫星等空天信息技术在道路自动驾驶、铁路列控与调度指挥、空地泛在互联等领域应用。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功能结构,推动通道节点补网强链。交通基础设施通道、网络和节点是产生位移服务的主要依托,提升基础设施能力是提供优质运输服务的基础,创新赋能具有广泛意义。一是加强工程前沿技术和运维保障技术研发。完善综合交通规划、设计、咨询等理论体系。重点突破长大穿山隧道、跨江越海通道、运河连通工程等重大工程建造技术。开展桥梁隧道工程施工装备、整跨吊运安装设备、港作机械等研究,加快工程维养智能机器人研发应用,加强铁路和公路设施智能化养护维修设备、航道智能化测绘及自动化清淤设备等研发与应用。二是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产业链条,加快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打造智慧公路、智能铁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机场、智慧邮政、智慧枢纽等融合高效的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多元化的陆路和海上国际运输通道,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促进运输组织智能高效,推动供需优化匹配。组织管理是生产力各要素无形的“黏合剂”,运输组织优化能够推动供需更加合理匹配,促进交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一是强化客运组织技术升级。突破综合交通客运量需求预测及评估仿真瓶颈,深化研究出行行为监测分析、运力实时调控等技术,进一步优化计算机编制列车运行图技术、突破多层次轨道跨线运输组织技术。突破航空器自主适航审定、航空运输广域协同共享与安全可靠服务等技术,完善客运电子客票体系和跨运输方式联网售票系统,提升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技术水平,加快研究数据驱动的交通疏堵控制与诱导等技术,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应用,提高城市交通“全息感知+协同联动+动态优化+精准调控”智能化管理水平。二是推进多式联运,加快物流技术创新。进一步深化货物运输结构调整,构建多式联运公共信息平台,开展多式联运智能协同与集成、智能感知及互联、智能监测监控与分析评价、智能调度与集成控制、应急反应处置等技术研究,推动道路货运行业监测分析技术研发,攻克高载荷轻量化载具设计、低成本管轨设计等技术。
扩展交通产业融合应用场景,拓宽劳动对象范围。持续创新“交通+”应用场景,是催生新劳动对象的过程,从而产生融合型的新质生产力。一是拓展交通运输的经济功能,探索交通与经济协同融合的新思路。以交通运输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优化经济要素的时空配置。壮大供应链服务、冷链快递、高铁快运、双层集装箱运输、即时直递、无人机(车)物流递送等新模式。把握产业变革趋势,通过技术渗透、产业联动、链条延伸、内部重组等途径,打破既有产业边界,推动交通运输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交叉融合、育成新业态。二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能源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协同建设、资源共享、空间共用,实现基础设施资源分布“一张图”、建设运营“一张网”。推动车联网部署和应用,强化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充分考虑煤炭、油气、电力等各种能源输送特点,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智能电网融合,适应新能源发展要求。
强化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者是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持续提升劳动者素质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本质要求。一是培育高水平交通科研人才队伍。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体制机制,促进科技人才有序合理流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推动科学研究人才、高端智库人才、技能型人才协同发展。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跨学科科研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智库在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支撑作用,提升交通发展软实力。二是打造素质优良的交通劳动者大军。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知识型、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交通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
提升行业治理能力,推动生产关系革新。聚焦制约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完善治理体系,持续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一是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市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铁路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推进公路收费制度和养护体制改革,深化国家空管体制改革,实现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分业经营,持续增强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动力和活力。三是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促进技术研发与标准研制应用协同发展,推动先进成熟技术成果转化。建立新兴交叉领域标准协调机制,强化前瞻性、战略性技术标准布局,加快基础性、关键性技术标准制修订。完善综合交通枢纽、智能交通、绿色交通、新业态新模式等技术标准,强化各项制度和各类标准有效衔接,推进优势领域标准国际化。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交通业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