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一棵树 I 樟树 I 2022年9月 WK34

huimei (lily) 跟huimei玩转大自然
2024-09-05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观察一棵树每月的第一天都有线上分享,九月的主题是“人文”,也是继五月与大家聊“疫情封控中的自然观察”后,我再次与树友们的分享。这次拿到主题后,脑袋里就不停地蹦出与树有关的有趣的人与事,有艺术家、科学家、电影人、诗人还有原住民...分享前还担心自己的跨幅太大是否会导致框架松散,没想到在我之前分享的同组成员Sam老师的一句“观察一棵树即是对树的回应”,点醒了我。


是呀,虽然这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人拥有不同视角,但他们都以一种相同的方式在“回应”一棵树:即人类本源的“亲自然”性。哈佛教授E.O.Wilson与耶鲁教授Stephen Kellert在80年代就提出“亲生命假说”(biophilia hypothesis),即:人类有天生亲近自然的本能。因为在整个人类历史中,城市出现的时间并不算长,我们全部的生理机能都是在自然环境中进化而来的,并且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那么大家就跟着我的天马行空,一起来做一场关于树的人文畅想之梦吧!



#1 

 艺术家与原住民 

 与一棵树的对望:木与水 


来自美国西雅图的装置艺术家John Grade于2017年在意大利松树林中做的装置艺术"Reservoir",以5000个透明塑料勺兜与一张巨网相连,被固定在山林的树冠之间。这件作品我在32周的自然笔记中有写过。"Reservoir"除了艺术上的美感之外,还兼具收集林中雨水的功能。当所储存的水蒸发时,这些透明塑料人工勺仿佛发挥着树木叶片的蒸腾作用,为林中植被创造了植物喜欢的潮湿生境。


"Reservoir" by

John Grade

Photo credits: John Grade,图片来源于网络


John Grade的创作特点,即在设计每件作品时,都会深入研究当地的生境。这件作品不仅在视觉上极具冲击力:仿佛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凝固住了时间,让动态的水滴在空中悬停;同时也暗喻了树与雨水之间的紧密联系:正是因为森林中树木的存在,通过其自身的水循环蒸腾系统,为内陆地区带来了宝贵的雨水。


与艺术家John Grade拥有相同视角的,还有居住在亚马逊雨林北部,分布于委内瑞拉于巴西交界处的美洲土著:亚诺玛米人。这些生活在雨林的原住民从小接受的传统文化告诉他们:生命与植物的紧密联系,树木并非因雨而生,这些原始森林中的参天大树才是真正带来雨水的精灵。

Photo credits: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巴西亚诺玛米人艺术家约瑟卡(Joseca)作品:《无题》,2005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是来自美国西雅图的大地艺术家,抑或是生活在亚马逊雨林的美洲土著,他们对于一棵树的回应,也获得了气象学科学家的验证:即森林中的树木对于大气中云和雨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树对地球整个水循环系统的重要作用,我在WK11的自然笔记“叶的蒸腾作用”中有详述。



#2

 科学家、艺术家、电影人 

 与一棵树的对望:树木万维网 


另一位通过观察自然获取创作灵感的艺术家,就是来自法国的当代艺术家Fabrice Hyber (法布里斯.伊贝尔)。这位曾年纪轻轻便荣获威尼斯双年奖金狮奖的鬼才艺术家,除了在艺术上的成就外,还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自80年代开始,在将近40年的时间里播种了50万颗种子,硬生生将一片荒野通过人类的双手,变成了一片美丽的山谷。关于艺术家为何要坚持种树40余年,B站有一个视频来介绍这位艺术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码前去观看。

Fabrice Hyber(法国当代艺术家),图片来源于网络


艺术家Fabrice Hyber (法布里斯.伊贝尔) 曾与来自意大利的植物学家Stefano Mancuso (斯特凡诺.曼库索) 有过一段有趣的对话。Stefano Mancuso是植物神经生物学领域的先驱,是全球首位提出“植物智能”的科学家,他认为植物具备感知周边环境来改变自己结构从而顺应生境的能力,他的两本关于植物智能领域的书籍《它们没有大脑,但它们有智能》、《失敬了,植物先生》在国内均有被引进(由读库出版)。


Stefano Mancuso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的趣谈是围绕着艺术家的作品《露珠》展开的。这件作品描绘了森林中一棵被砍得只剩下树桩的树,但从树桩上方冒出的枝条能判断这棵树依旧活着,通过地底下树木的根系,周边围绕着这它的一圈树像家人一样在守护滋养着它。


《露珠》是艺术家Fabrice在2020年法国疫情封控的第一天创作的,植物学家Stefano 事先并没看到过。所以当他看到《露珠》的时候惊呼: 太神奇了!因为艺术家画出的,正是他多年的研究发现: 一棵在40多年前已被砍掉的树桩,它的年轮仍在缓慢增长,原因正式是森林中的树木通过地底下的菌群网络交换养分,去帮助弱势的群体。

Photo credits:Fabrice Hyber,《露珠》,2020年,艺术家收藏,图片来源于网络


德国自然主义作家彼得.沃雷本曾在《树的秘密生命》中写到: 原始森林中树木社会化的共生,在于它们不允许有任何漏洞来打破整个森林生境的平衡。所谓独木不成林,独木无法制造出同一区域内稳定均衡的气候;只有当许多树木都健康的时候才能构成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并制造湿润的生境共同成长。


上文介绍到的来自亚马逊雨林的亚诺玛米人、法国艺术家Fabrice Hyber以及意大利植物学家Stefano Mancuso,我都是通过《树,树》展览,这个曾在2021年夏天在上海展出的以树为主题的展览中了解到的。

《树,树》展览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艺术家Fanrice Hyber在过去40年来通过种树与自然建立的联结,基于纯粹观察所获得的自然感知,与植物学家Stefano Mancuso在植物领域的研究不谋而合,他们这段有趣的对话也被展览主办方记录了下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扫码观看这段有趣的对话。

当艺术家遇见植物神经生物学家 

Photo credits: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两位艺术家与科学家的跨界对话,让我想到11年前曾风靡全球,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科幻片《阿凡达》。大家还记得潘多拉星球上,纳美族人生活的那片奇妙的森林,以及那棵有感知,能联动整个森林的母树Eva吗?

电影《阿凡达》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3

 科学家与电影人 

 与一棵树的对望:母树 


《阿凡达》讲述了在未来世界人类飞到遥远的星球潘多拉开采资源,受伤后以轮椅代步的前海军杰克,自愿接受实验并以他的阿凡达来到潘多拉,结识了当地纳美族人公主后,杰克在一场人类与潘多拉原住民的战争中陷入了两难,最后选择与纳美族人站在一起,将敌人驱逐出潘多拉星球的故事。


时隔11年后再看这部影片,特别是在观察一棵树之后,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动。当看到潘多拉星球原住民跨越种族部落集结在一起用血肉之躯对抗拥有“先进武器”的人类军团并陷入绝境之时,母树Eva最终出手,与生活在潘多拉星球的万物生灵一起将敌人驱逐出境的时候,内心是被震撼到的。“Eva不会选择站边,她只会确保星球的平衡”,正如纳美族人公主涅提妮所说。今年年底《阿凡达》2 - 水之道(暂译名)将上映,可以一起期待下。

电影《阿凡达》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阿凡达》中的生命之树"母树"的概念,是受到了加拿大森林生态学教授Suzanne Simard的研究成果的启发。出生于加拿大伐木世家的Suzanne,一生致力于研究树木是如何通过地底下相连的真菌系统来实现彼此交流的。她最著名的实验莫过于通过放射性同位素碳13与碳14标记在白桦树与花旗松上,追踪这两棵树之间光合作用的产物。最终她发现:在夏天占优势的白桦树会输送更多的碳去帮助光合作用不够的花旗松;到了冬天,早已掉光了树叶的白桦树则受到了还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花旗松的帮助(花旗松为常绿乔木),树木之间不仅是彼此沟通的,它们的沟通与帮助是双向的!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扫码观看她曾在TED做过的演讲,非常精彩!

Suzanne Simard,加拿大森林生态学教授,

图片来源于网络


Suzanne的研究发现,密密麻麻织成的真菌网络在地底下穿针引线,包裹着树木的根尖,并在树木之间的养分交换上助一臂之力。真菌将土壤里的水分通过根系输送给树,作为回报,树将光合作用转化的糖分通过根系喂养真菌,达到互惠互利。一株真菌可以在几百年的时间里,繁殖并遍及好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把一座森林化为网络连接起来。借由真菌网络,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它危险信息。真菌的菌丝体在森林中的作用宛如互联网,位于这张绵延不绝的树维网中心的,就是“母树”: 森林中古老的树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母树以繁茂巨大的树冠将林中所有的孩子纳入伞下,在母树严苛的教养下,青少年时期的小树缓慢成长才是日后得以健康长寿的先决条件。在Suzanne Simmard的另一本著作《寻找母树》中,她提出保护原始森林的核心是保护好这些母树。



#4

 科学家与诗人 

 与一棵树的对望:挑战者的策略 


在树友们的推荐下,我观看了BBC的纪录片《植物之歌》,对其中第三集讲述的“挑战者”草类印象颇深。相信大家都知道干枯的草类是极度易燃的,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因是草类在燃烧时会释放出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在燃烧时会不断上升,所以在火场中最高的燃点并不在草地上,而是在燃烧的枯草上方一米处。所以草类的燃烧是自然界最迅猛的火灾,所到之处无一生物能幸免遇难。

BBC的纪录片《植物之歌》,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因为草类在地球形成历史上抓住了几个关键时期,演化出这一以自毁为代价,但给敌人带来毁灭性打击的技能,让草类得以与原始森林中的参天大树竞争土地。在一场大火过后, 拨开土层之下草的茎秆,会发现在大火过后被保护得很好的种子。草类在等待对的时机,只需一阵春风吹过,便又会恢复生机。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能想到了一句耳熟能详的诗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相信生活在将近1300多年前的远古时代,当时的科学水平无法与BBC纪录片中的科学家的研究同日而语,但凭借着观察自然的一双慧眼,大诗人白居易也能说清草类以极度易燃为代价而获得生存空间的道理。在这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与BBC的植物学家们跨越世纪的思想碰撞,也让我想到了艺术家Fabrice Hyber与植物学家Stefano Mancuso的那场有趣的对谈。



#5

 人类与一棵树的对望 

 你好,树先生! 


回到人类文化的本源,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可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对“生命之树”的崇拜与想象。在西方有玛雅文明认为世界由一棵木棉树而来,木棉树也被玛雅人认为是宇宙之树。在东方中国蜀地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上,印有仙人以树为梯往复于天上人间的图样。

左图: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之中的青铜神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方的文学作品有影响了许多人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东方的文学作品有《孔雀东南飞》中“爱情之树”的原型,《太平广记》中“相思木”与“连理枝”的传说神话。


儒家思想提及树木的本、末,即人的善性从无到逐步生长的状态。《道德经》中有:水向善,善为德,水养树,德育人。《逍遥游》中惠子与庄子提到了一种树名为“樗”,称这树长得异常粗壮高大,材质奇特,看似是一棵无用的树,但也正是这“无用”让它参天为高,其实说的就是摒却功利之心,顺应自然的道理。

意大利文学家伊塔洛·卡尔维诺一篇长篇小说《树上的男爵》,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传统习俗与文化上,在西方亚马逊雨林中的亚诺玛米人以萨满树精来表达对树木的敬重与崇拜;在东方中国的彝族人认为,地球上先有树木才有人类和其他生物,认为神林神树支配着刮风下雨,砍伐神树会使天气反常,危害人们生存和影响农作物生长。在中国贵州的仡佬族、广西的瑶族、四川的彝族、浙江的河桥古镇,都保留这祭拜树木的习俗。在祭拜后, 还要当着古树给孩子取名, 如树生、木格生、林生、根生等, 这种拜“寄身树”,实际上是民间“过房”“寄养”之类的习俗与树木崇拜结合的产物。

Photo credits: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巴西亚诺玛米人艺术家约瑟卡(Joseca)作品:《无题(女性萨满树精)》2002年 - 2010年;图片来源于网络

左图:贵州省黔东南岜沙苗族,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河桥,山多山高,森林覆盖率更达85%,古树名木多达上百颗,这些参天巨树默默地守望着这座千年古镇。木匠是河桥最大的匠人群体,与木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木匠师傅们知道,这些固化了光阴的木头的价值。《树之生命木之心》书中讲述了日本师徒三代宫殿木匠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宫殿木匠认为树的生命有两次:一次是树木生长在山林中;另一次是被作为木材由木匠所赋予在建筑上的生命。木匠们坚信: 用上百的树修建的庙宇能维持上百年,用上千年的树更是能维持上千年。所以在选木材的时候会走进山林去看树木生长的朝向,根据建筑中所需木材的方位,来选取相应朝向生长的树。

左图:河桥古镇的木匠师傅 (Photo credits: qianqian)

右图:《树之生命木之心》[日]西冈常一/小川三夫/盐野米松著,图片来源于网络



#6

 观察一棵树 

 从观察自然到哲学思辨 


远古时期的地球极度寒冷没有生命。自海洋中出现藻类水生植物后,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给地球带来了主要由氮和氧所组成的大气。藻类登上陆地后,开启了陆生植物的世界,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宜居的环境。全球已知最古老的化石森林“吉尔柏亚森林”位于美国纽约州北部的卡茨基尔山区,距今已有3.85亿年历史。树是地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有机体之一,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滋养的土壤,默默守护着地球上的生灵万物,更是为人类社会和精神美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然而贪婪的人类长久以来总是不停向树木索取:为获取木材、为兴建城市将原始森林连根拔起,野蛮砍伐。当人类建起现代文明的由钢筋混凝土包裹的城市后,又违背树本身的生长规律,将其沦为尴尬的城市景观,以满足人类“亲自然”的天性。在极端气候频发的当下,作为区区只有30万余年历史的人类,当我们谈论树的时候,又该如何理解我们身边的树?


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所著的《爱心树》一书描绘的是:树木总是在满足人类不停的索取,直到最后仅剩下了木桩,爱心树依旧慷慨地供人类倚靠的故事。两千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也许是人类开悟后对树的回应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多是建立在无用之上。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够作为观察一棵树的成员与树为伴,通过观察一棵树来与树对望,来探究这个依旧未知的世界,也许这就是庄子所言的“无用之大用”吧。


往期回顾


冬芽、树痕与分支方式

叶的组成及光合作用

叶的蒸腾作用

花的组成部分

如何分辨树的雌雄

花瓣的苞叶

花如何授粉

种子的秘密

海洋中的森林

晚上会睡觉的花



去大自然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跟huimei玩转大自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