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法兰西三剑客”凭什么快意江湖

之文轩 浙江文化产业 2024-03-28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国画是中国的,而油画是西方的。

百年前或许如此,但在二十世纪,历经几代中国艺术家的上下求索之后,中国的油画如今已然在世界上呈现独树一帜的面貌。

作为油画东西融汇的杰出代表,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这个特殊的“三人组”都曾在上世纪从西子湖畔出发,赴法留学,在中国艺术的诗意与风骨,和法兰西的热情与抽象的碰撞中,找到了一条属于中国现代绘画的路子。他们也因此在业界享有一个浪漫又江湖的称号——“法兰西三剑客”。

“法兰西三剑客”

(左至右: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

穿越文化的边界,行走在国际艺术的前沿,面对油画这一西方艺术形式,“三剑客”是如何克服“水土不服”、跨越东西方文化的鸿沟?他们成功的“秘籍”是什么,我们又能从中收获怎样的启迪?

他们的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二十世纪初,正值民族救亡图存的“觉醒年代”,“德先生”“赛先生”和马克思主义从西方引进,思想解放的热潮奔涌向前,艺术领域也发生了现代转型的变革。

喝过“洋墨水”的蔡元培、林风眠等先进知识分子受西方美学和教育思想启发,于1928年在西湖孤山罗苑成立了国立杭州艺专。

开学仪式上,首任院长林风眠提出了办学定位: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从此,“调和中西”的教育理念旗帜鲜明地树立起来。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贯彻这一理念。国画系与西画系虽分属两个专业,却有大量课程是交叉统一的,这个做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们贯通中西的视野。发展到后来,国画系、西画系合二为一,合并形成新的绘画系,这在当时美术教育领域堪称一大创举,标志着“调和中西”培养模式的全面实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1935年,14岁的赵无极和15岁的朱德群,入学国立杭州艺专。一年后,两人又迎来了一位比他们年纪都大一些的“学弟”吴冠中。正是在这里,三个人跟随林风眠、潘天寿、吴大羽等师长,形成了他们艺术创作思想的最初积淀。

多年后,年轻的三位校友先后从西子湖畔启程,赴法留学,成为油画东西融汇的杰出代表。

今天再回头去看,当初懵懂的三个年轻学子,已经在中国油画百年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在国际上奠定了不可动摇的“江湖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赵无极曾在世界各地举办过160余次个人画展,作品被全球20多个国家150多家艺术机构收藏,包括法国卢浮宫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凭借极高的艺术成就,他被法国政府授予艺术文学勋位团一级勋章。

在法国画坛,朱德群被誉为“把东方艺术的细腻与西方绘画的浓烈融汇得最成功的画家”,中国国家博物馆、巴黎美术馆等多个重量级场馆都为其举办过回顾展或纪念展。

英国大英博物馆在1992年曾举办过一场“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个展,这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在世画家办展。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为其在巴黎主办了一场个展。

吴冠中《眼》 图源:浙江美术馆

“法兰西三剑客”在中国油画百年发展历程中,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他们三人就如同艺术江湖中的“三剑客”,在与西方美学的碰撞融合中,将中国绘画艺术带入了一种新的可能:使得油画实现了由“西”向“东”、为我所用的“中国化转向”。

与大家耳熟能详的齐白石、徐悲鸿相比,可能很多人对“法兰西三剑客”并不十分了解。一来由于他们的不少作品比较抽象,网友评价“不大能看懂”,欣赏起来往往浅尝辄止;二来除吴冠中外,赵无极和朱德群长期生活在法国,给国人的印象不深。

的确,在普通百姓看来,抽象的艺术作品难免有“欣赏障碍”。比如朱德群的抽象画,油彩的随意涂抹碰撞,往往让人看不出其中深意。

不妨细看,朱德群的抽象画颇有中国水墨的笔法,时而一气呵成、肆意泼洒,时而精心点缀、细笔勾勒,吴冠中描述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远看像西洋画,近看像中国画”。

朱德群《希望之光》  图源:浙江美术馆

这种中西调和的导向,在另两位艺术家笔下也同样鲜明。

比如吴冠中喜欢在江南一带写生,他有一套“中西交替”的创作方法。1988年,他画了一幅水墨画《双燕》,画中一汪池水、一面白墙、一株老树、两只飞燕,大片的留白、动静的呼应,颇具中国传统水墨意境。六年后,还是这几样元素,他又画了一幅同名油画,与之前不同,这一次屋檐、树木、水面将画面分割成不同大小的几何形状,颇有些西方风格派抽象画的味道。

又比如赵无极的抽象画走过了甲骨文时期和狂草时期,前者静谧深邃,后者张扬奔放,都是中国书法与西方抽象绘画的融合表达。

赵无极《3·12·86》 图源:浙江美术馆

可以看出,“法兰西三剑客”的油画里都蕴含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而这正是源于他们自幼学习国学和传统书画,积淀了深厚的东方审美意趣。

比如朱德群有两本一生也读不完的书:全唐诗和全宋词,在他巴黎的工作室庭院里,还栽着颇具中国意象的青竹翠柏。这些都是中国文化流淌在血脉中的印证。

然而,要真正把东西方艺术融合起来并不容易。

油画是一门讲究科学和理性的艺术,强调明暗、透视、结构,有别于中国传统美学“形、神、气、韵”的另一片天空。赵无极就经历了数十年的探索,才完成“来源于东方、立足于西方、又回归于东方”的转变。

刚开始模仿西画时,由于过于沉浸在抽象派风格里,他觉得自己几乎丢失了东方的特征,成了西画的追随者。不甘平庸的他开始“向东”寻找突破口,最终在中国水墨浓、枯、淡、润的层次渐变中找到解法。

用评论者的话说,“在西方人看来,赵无极的绘画迎合了他们普遍意义上对‘东方’遐想的心理期待;而在中国,人们所赞赏的是他将‘抽象’绘画的理解东方化,使在精神上得以融通。”

虽然“三剑客”的艺术风格各有千秋,但他们在创作的思想内核上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中国哲学的人文思想始终贯穿其中。从东西方文化的多元滋养中汲取精华,将中西的艺术理念融入创作之中,他们也由此成为了“往来于现代与传统之间、东方和西方之间的使者”。

在中国绘画史上,“法兰西三剑客”及其前后辈们所做的,绝不仅仅是引入油画这一画种而已,而是如吴冠中所言,为了实现“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

从李叔同、林风眠、吴大羽、肖峰、全山石等大师的起承转合,到40、50年代画家的薪火赓续,再到60至90年代画家的锐意进取,及至今天新生代画家的异彩纷呈,我们看到,像《开国大典》《父亲》这样的精品佳作不断涌现。

如果从更深一层的文化交融视角来看,“法兰西三剑客”的艺术人生,对后世影响深远,这其中就包括对中国画现代化的影响。以齐白石的弟子、著名画家李可染为代表,他在中国画创作中充分吸收了油画的光色、透视等技法,又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笔墨丹青,写实与写意相得益彰,打开了中国画新的发展空间。

这种影响甚至延伸到当今的影视和数字艺术领域,比如,今年春节期间热映的动画电影《深海》,就创造性地将水墨画面、油画光感和三维动画技术结合起来,呈现出国际化的“中国风”,不久前代表中国原创三维动画首次入围柏林电影节,海外展映一票难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倡导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赋予这个世界姹紫嫣红的色彩,多样带来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产生进步。”

2014年,总书记还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动情地说道:“欣赏米勒、马奈、德加、塞尚、莫奈、罗丹等人的艺术作品,以及赵无极中西合璧的画作,让我提升了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和而不同、海纳百川,是深深印刻进中国文化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先哲就已发问:“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三国志》中也记载了夏侯玄和司马懿“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佳话。这些都传递出一个朴素的理念:和睦,但不求一致,方能成就美美与共。

从西汉时出使西域的张骞,到东汉时用白马驮经到中国的印度僧人;从唐代东渡日本的鉴真,到现代“托尼思想,魏晋文章”的鲁迅,历史已经证明,任何时代的文明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互鉴。

“法兰西三剑客”的时代虽已远去,但他们留下的“秘籍”却值得传承。开放包容的气度、贯通东西的视野、中国精神的内核、兼收并蓄的技法、扎根探索的韧劲、与时俱进的激情……都是置身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我们传承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金钥匙”和“敲门砖”。

值得期待的是,在多元文化版图上,学好经典“秘籍”,练好创作“内功”,创新传播“招式”,我们终将见证更多引领风尚的艺林新“剑客”,在时代大潮中“仗剑走天涯”。


End


声明:若转载稿件请注明来源。




浙江文促会|ZJwhcycjh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