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型文化空间为什么是这里

之文轩 浙江文化产业 2024-03-2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浙江这艘引人注目的“文化航母”——之江文化中心,于昨日正式启用,独特的文化气质和高雅的艺术格调,充满科技感又富有江南韵味,成功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也在热搜榜闯出了热度

作为浙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标志性项目,这里无疑实现了多维度的共生共促,如同音乐中的交响曲,各类乐器通过不同的声音配合,各自散发着别具一格的音律,却能和谐地组合在一起,共同奏出美妙绝伦的乐章,呈现出美美与共、文韵流淌的磅礴画面。

逛博物馆、图书馆、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空间正逐渐成为当下的新风尚。如何将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成为文化传承发展的窗口和品质文化生活的家园,是城市与乡村文化发展共同的课题。

之江文化中心 图源:潮新闻

通过“颜值+内涵”的精彩组合,之江文化中心已迅速出圈,不仅展现了浙江大地的诗画风貌,滋润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也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仅仅是传统文化服务设施的延伸,它更承载着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期待,培育更有品质、更加多元、更重体验的服务形态,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方面,公共文化空间作为社会的核心载体,各地都积极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同年,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体系,实现市、县、乡三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达标率达到100%。

在浙江,人们能够深刻感受到,颇具地域特色的大剧院、博物馆、文化中心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上新”,成为当地的文化地标。比如,杭州市拱墅区利用运河两岸的博物馆、工业遗存等,通过打造“全域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建成了以社区为单位的“运河书房”“微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让市民10分钟内便可触达优质文化空间。

大运河畔的博物馆游览手绘地图 图源:“拱宸”微信公众号
另一方面,作为“文化客厅”,从曾经充满活力的城市广场,到如今集多种用途于一身的现代化多功能文化中心,一直以来都是体现文化融合的空间。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服务,人们可以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音乐会、书画展、艺术沙龙等,在感受丰富多样的文化供给同时,也能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文化艺术之光。

比如,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自2017年成立以来,根据周边核心用户需求不断调整业态,通过展览、演艺等文化供给内容,打造共同发展的“生态圈”,截至今年6月30日,不同主体举办不同形式的主题展览149场、演出419场、活动937场,充分发挥了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属性。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图源: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再一方面,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还注重创新和融合,通过数字化,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比如,浙江上线的“浙里文化圈”应用,结合“15分钟品质生活文化圈”建设,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在线文化空间,以“看书、观展、演出、艺培、文脉、雅集、知礼”七大场景,为省市县乡村提供五级联动的一体化、模块化、实时性服务,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服务触达,推行分人群精准文化供给。

文化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注重人们的体验感受,不仅为人民群众打造一个既轻松愉悦又富有文化底蕴的空间,也可以让人们在这里找到共鸣,找到归属感。

目前,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设施设备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然而,在实际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成长的烦恼”。

理念如何新一点。公共文化空间运营发展受到部分因素影响,其运营活力难以激发,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比如,博物馆、图书馆等拥有着丰富资源和空间,但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起来,目前成功的案例并还比较少。

模式如何多一点。当前,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模式仍然比较单一,尤其是事业单位运营的公共文化空间对财政依赖度较高,运营创新少,活力不足。而社会化运营的模式又多为“书+咖啡”“书+文创”或是文艺培训等,形式单一,利润空间小,市场竞争力也不强。

质量如何实一点。不少文化空间建成后,却面临着流量不足、活力不够等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较薄弱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配置不平衡、高品质的文化活动供给不足等现象仍然存在,导致不少市民需要前往其他城市看展逛博。

能力如何提一点。部分公共文化空间仍然按照老旧传统思路,有的虽注意到流量价值打造“网红”打卡点,但却未能转化流量红利,成为真正的文化阵地。比如,一些曾经的网红书店目前大面积关门或缩减图书区增加咖啡座位,书店成了咖啡店,令人惋惜。

公共文化空间不仅要满足人们日常文化需求,也需充分考虑区域长期发展和规划,不断推陈出新,为人们带来更多新颖、独特、有趣的空间体验,才能为城市和乡村文化发展增添更多活力和动力。要做到这些,以下几点是关键。

既要“细节”也要“整体”。从政府角度来看,逐步清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责任是先决条件。比如,2005年台州市首创“1%公共文化计划”,即在城市重要建设项目建设工程造价提取不低于1%的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建设。比如,允许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尝试委托与合作的方式充分激活文化资源和物理空间活力,探索营收激励机制。2009年苏州博物馆已开始市场化运作,文创开发以及市场化运营都取得了市场的积极反馈。

既要“统筹”也要“整合”。“分散管理、多头运营”的传统综合性公共文化空间布局已无法适应当下环境。而“综合体”理念,将更加适应目前趋势。统筹“省、市、县”,强化部门协同,形成功能互补、配套完善、多元开放的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模式才能更好地推动公共文化空间长效运营。

比如,之江文化中心营造了“四馆”共研共建共享文化生态圈,形成的强大合力将带动全浙江、辐射长三角,将“诗画江南”的美学概念和“网红打卡”的运营理念相结合,让这处公共文化空间充满发展潜力。

不熟艺术书店之江文化中心全国首店 图源:潮新闻
既要“先行”也要“创新”。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是公共文化空间能否“长红”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政策、资金扶持来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建设就是一种有效手段。比如,宁波市市级财政对社会力量建设的“一人一艺新空间”“天一书房”给予一次性建设补助10万元和三年运行补助3万至5万元,以4000万元财政资金撬动了社会力量近5000万元的文化投入,让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吸纳了更多力量。

天一书房 图源:宁波市文化产业促进会
另一方面,建立“政府主导、国企担当、市场运作、多元互补”的现代化高品质文化设施管理模式,也是塑造文化空间新业态、新场景的机制创新。比如,之江文化中心由浙江省文投集团统一负责运营,以“文化空间+内容+产业”为核心模式,能够在运营当中“快速决策、快速推进”,从各方面确保高效运营。

之江文化空间“之市”文化市集 图源:潮新闻
既要“专业”也要“专长”。提升公共文化空间运营专业能力,打造“在地美学生活服务”产品能力,核心始终是人。只有建立完善的专业运营人才培育机制,尤其是更加注重乡镇、农村文化运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支青年文化运营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提升公共文化空间运营的效率。

除此之外,依托文化机构、高校等主体也必不可少,比如,通过建立公共文化空间的专业培训机构,为从事公共文化空间运营的人员提供专业培训和学习机会,从事业中找到产业机会,让业务更多元,发展更可期。

之江文化中心 图源:潮新闻
浙水敷文,文润浙江,之江文化中心的正式启用将带来人才、文化资源的倾力奔赴,这里必将成为浙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的重镇,并为公共文化空间运营提供更多探索与实践经验。

未来,浙江大地将有更多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的地标工程、精品项目,创树更多文化事业发展新标杆、新品牌,让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发展,让人民精神家园得以丰盈富足。

声明:若转载稿件请注明来源。

请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文促会


 热文榜 
文化之光闪耀之江
重大项目 | 江南红村从何而来
“里斯本丸”号岂止是一艘沉船

浙江文促会

投稿邮箱|zjwhcycjh@126.com

有价值?就点击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