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津理工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Ⅱ“课程思政” 优秀教学案例

优秀的 天理之语时俱进 2023-01-05

天津理工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Ⅱ“课程思政” 

优秀教学案例

教师个人或课程团队简介

课程主讲人杨会为文学博士,副教授。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Ⅱ、现当代名家名篇导读、预科语文等课程。获天津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主持校级课程思政精品课项目,入选天津市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131创新型人才。

一、课程基本情况

中国现当代文学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基础课,教授对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一本科生,总学时为32。课程主要讲授1949年以来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作家作品等。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和教学设计

(一)建设理念

本课程秉持“文学育人”的理念,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1.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与当代文学发展史紧密结合,将当代文学放置于深厚的历史背景中,强化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与社会意义。

2.密切关注当下文学现象,如底层写作、网络文学等,解决教材内容较为滞后的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启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当下的责任感意识。

3.从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中挖掘正能量资源,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理想信念。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具体教学设计

三、“课程思政”教学特色和创新

1

教学内容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1.在文学视角之外进行社会历史与政治视角的延伸。在文学史脉络的梳理中,将文艺政策与国家政策结合起来讲解,引导学生走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误区,关心国家大事,获得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

2.总结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成就,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反思中国当代文学的同时,重点发掘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展现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成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

3.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进行价值引领。发掘具有教育价值的文本,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进行讲解,激励学生成长成才。如红色经典的激情岁月、史铁生及其《命若琴弦》等内容,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共鸣。

2

教学方法手段方面的特色和创新

1.以课堂讲授和讨论为主。侧重于文学史的梳理与文学文本的

解析,立体呈现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将作品与作品所涉及到的社会现实结合,将社会时事的讲解与审美鉴赏并置。

2.利用多媒体资源,将歌曲、影视经典片段带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影视剧中的经典片段,增强课堂感染力,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直观认识,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四、“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具体案例

 章节名称:

第二章 第二节50-70年代小说之红色经典文学(2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能够使学生深切体会红色经典作品中蕴涵的精神资源

2.通过红色经典文学的作品的解析,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红色经典的当代价值

2.《青春之歌》及《红岩》解析

3.讨论什么样的青春值得歌颂

 教学难点:

 如何跨越历史挖掘红色经典的当代价值

 解决措施:

解决措施:

结合时代背景,结合当下学生的思想特点,进行透彻剖析。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红色经典文学概念及代表作

红色经典文学是指1942年以来,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具有民族风格、民族做派,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些作品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以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 红色经典文学的当代价值

 家国情怀:新时期以来,宏大叙事一度让位于微观叙事,如新写实小说,青春写作、网络文学……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可以让同学们从琐细的日常生活中获得精神世界的超越,它会让我们的文学史包括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完整。

 理想信念:红色经典中的主人公身处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们的人生道路,是靠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的。作为集体记忆,红色经典文学洋溢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革命激情。我们需要这种激情燃烧的力量,小到学习,大到国家建设,都需要有目标有理想。

激情岁月:红色经典中的人物都处于艰苦的时期,他们谱写的是激情岁月,展现的是奋斗的一生。我们要保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生活态度,拒绝“佛系”,拒绝“躺平”,回望一代革命者的激情岁月,从中汲取力量。

第三部分 红色经典文学代表作家及作品解析

一、《青春之歌》

(一)作品主题

小说以1931年9月18日—1935年12月9日这段时代为背景,以党领导下的学生爱国运动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灵变化和精神面貌;是对现代知识分子成长史的成功演绎;形象地说明知识分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得到解放,才有值得歌颂的青春。

(二)林道静形象分析  

 播放电影《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在狱中的片段,感受一代人的精神气质与理想追求。

林道静是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革命者发展的典型形象。这一形象说明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艰苦的思想改造,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从个人英雄式的幻想,到参加阶级解放的集体斗争,她的生命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二、《红岩》

(一)《红岩》作为革命教育文本的产生过程   

总结:《红岩》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历经漫长的创作过程,集体创作的成果。个人记忆被建构成集体记忆的产生机制,使得该作品成为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文本。

(二)《红岩》的特点

播放歌曲《红梅赞》(歌剧《江姐》的主题歌,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0部委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

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

1.革命英雄形象与精神的塑造

江姐:坚定沉着、机智勇敢、具有高度的警惕性

江姐热泪盈眶,胸口梗塞,禁不住要恸哭出声。老彭!你不是率领着队伍,日夜打击匪军?你不是和我相约:共同战斗到天明!一阵又一阵头晕目眩,使她无力站稳脚跟……“我在干什么?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担负着党委托的任务,没有权利在这里流露内心的痛苦,更没有权利逗留。”她咬紧嘴唇,勉强整理了一下淋湿的头巾,低声而坚决地对华为说:“走吧,不进城了。”

许云峰:经验丰富、胆识过人、沉着机智、顾全大局

在被捕之前,他及时识破了敌人在沙坪书店布下的阴谋,当机立断撤销了该处的联络点,转移了人员,表现出作为一个地下党领导者的机智和慎重。

2. 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的展现

《红岩》展示出特定历史时期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小说主要描写中美合作所渣滓洞与白公馆两座集中营里革命者的斗争生活,通过塑造不同斗争环境中的革命者展现了革命斗争的不同侧面。

(三)红岩精神,永放光芒

《红岩》散发出来的精神:舍生忘死、奋斗不息、从容坚定、意志顽强……

 总结

红色经典文学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同时是我们中国当代史的一段珍贵的记忆。学习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一段历史,还能够让我们获得精神的感染与力量。

 课堂讨论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以勇敢的探索与追求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红岩》中的江姐、许云峰等为了革命奉献了青春的生命。他(她)们用个人的青春永葆了革命事业的长青。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谱写自己的青春之歌?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利用歌曲、影视资源,截取相关片段,增强课堂感染力。 

讨论、思考题、作业:

1.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讨论红色经典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2.在新媒介背景下,你认为应该如何弘扬红色经典文学。

五、教学效果与成果展示

(一)本课程思政改革,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并且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育人效果。本课程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的天津理工大学信息门户网中的学生评教分数为99.23分。

(二)将课程思政效果延伸到第二课堂学习中,将课程思政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2021年指导本科生立项校级大创项目《新媒介语境下红色经典文学的重塑研究》,指导本科生完成学术论文《精英关怀与底层自白》《新媒介语境下红色经典文学的接受现状与传播策略》,并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发表。

(三)利用文润课堂平台开展讲座,扩大育人规模,将本课程的育人效果推至全校。2021年10月为学校学生开设“红色经典文本《红岩》的产生、价值及意义”的专题讲座,受到好评。

六、教师感悟

在课程思政改革中,本课程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探索出了中国文学类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机制;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及效果推至第二课堂,围绕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大创项目申报、论文发表等多个维度,拓展课程思政育人范围。

本课程在探索过程中,存在着有课程思政内容,无课程思政体系的问题。目前课程思政内容基本上是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于本课程中,还未打造出本门课程体系化的课程思政知识框架。

编辑│杨会 娄玢宁

校对│赵乐颜

责任编辑│谭希 丰收 李伊琳

责任审核│乔丽燕 郭健

投稿&加入我们yywhxmt@163.com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